• (2)与议论的关系:这一描写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 就大为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面的议论,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第一幅画面并不是 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
• (1)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 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 (2)作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 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层层递进, 深化了主旨,深情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的 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请总结作者描述的六幅风景画,并指出各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涵
沙漠驼铃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 的改造。
延河夕照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 生活充实。
风景谈
•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书 • 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
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盈、充实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品味其中隐含的延安精神。
• (2)本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 “画”出来的。作者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 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作者展示“美”、赞 颂“美”的层次是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