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练习课(第3单元-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54.84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倍的认识第3课时解决问题(2)教案: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2)。
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运用倍数的概念。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倍”的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倍数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倍数进行解答。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倍数的概念,并进行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个男孩,每个男孩手里都拿着2个苹果,一共6个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有2个男孩,每个男孩手里都拿着2个苹果,一共会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以3个男孩,每个男孩手里都拿着2个苹果为例,解释什么是“倍”。
解释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倍”的概念。
3. 练习与讨论: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讨论解题思路。
例如:如果有4个男孩,每个男孩手里都拿着2个苹果,一共会有几个苹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倍数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倍的认识:1. 3个男孩,每个男孩手里都拿着2个苹果,一共6个苹果,称为3的倍数。
2. 2个男孩,每个男孩手里都拿着2个苹果,一共4个苹果,称为2的倍数。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题目:(1)一个篮子里有9个苹果,小华拿走了3个苹果,请问小华拿走了篮子里几个苹果?(2)一个盘子里有5个橘子,小明吃掉了2个橘子,请问小明吃掉了盘子里几个橘子?答案:(1)3个苹果(2)2个橘子2. 思考题:如果有5个男孩,每个男孩手里都拿着3个苹果,一共会有几个苹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
⼈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单元测量第⼀课时认识长度单位 —— 毫⽶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第1⾄第2题。
教学⽬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建⽴1毫⽶的长度概念,会⽤毫⽶厘⽶度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的估测意识和能3、培养学⽣的动⼿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并感受⽣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会⽤毫⽶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的估测⽅法。
教学过程⼀、引⾔⼆、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估⼤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1:数学书的长⼤约是21厘⽶、宽⼤约是14厘⽶、厚有1厘⽶。
师:你是怎么想的?⽣1:因为1厘⽶⼤约有⼀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动⼿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先在⼩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课题:板出:毫⽶的认识五、建⽴1毫⽶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有⼏长。
2、闭上眼睛想⼀想1毫⽶有多长。
然后再⽐⼀⽐1厘⽶和1毫⽶,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说说⽣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
六、认识厘⽶与毫⽶之间的进率让学⽣看尺⼦,数⼀数1 厘⽶长度有⼏个⼩格,然后汇报⼩结1厘⽶⾥⾯有10个1毫⽶。
板出:1厘⽶=10毫⽶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做。
2、指导学⽣完成练习⼀的第⼀、第⼆题。
3、找出⾃⼰周围物品,并⽤毫⽶作单位量⼀量它的长度。
⼋、全课⼩结。
第⼆课时分⽶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教学⽬标:1、通过动⼿实践,使学⽣意识到量⽐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分⽶作单位。
2、认识分⽶,建⽴1分⽶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估测意识和能⼒。
教学重点:认识分⽶,建⽴1 分⽶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学⽣动⼿测量课桌的桌⾯的长、宽。
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6~27页例4、例5、例6,第26、27页的“做一做”及第28、29页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内容简析例4介绍长度单位“千米”及字母表示形式,并用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通过量一量、走一走和估一估,帮助学生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例5脱离具体的情境,抽象到真正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通过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的计算学习,掌握千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例6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估测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千米和米之间的相互转换。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时,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际操作的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及尝试练习,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利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激趣导入法:师: 同学们,暑假时你们都去哪玩了?(学生自由说)教师视学生谈话情况提问:你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用了多长时间到达的呢?(学生自由谈)师: 用了这么长时间,你知道从我们这里到你们的目的地大约有多远吗?(学生发表意见)师: 刚才很多同学在说两地的距离时都用到了“千米”,那么“千米”到底是什么? 【品析: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话题入手进行谈话,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秒的认识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时间.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多媒体课件:再现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情景.师:在201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还有那旋转计时的“小彩旗”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你看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二.一!”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2.在生活的哪些地方你见到或用到过“秒”呢?结合主题图,学生自由发言.(红绿灯转换.赛跑等都用“秒”来计时.)二.互动新授1.秒的认识.(1)进入情境,全面观察.提问:我们知道计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钟表,仔细观察,说说你从钟面上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观察的结果.(预设:我发现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还有5个小格……)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准确.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2)认识1秒.提问: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秒”可以记录比1分更短的时间.那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教师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让学生观察.(3)体验1秒钟.①提问:1秒有多长呢?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嘀嗒声”让学生感受1秒有多长.)钟表发出“嘀嗒”声,两次“嘀嗒”声之间是1秒.②1秒钟你能做什么?(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点一下头……)③在我们的生活中,“秒”可以如何表示?(可以出示收集的信息: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等等.)小结:1秒的时间十分短暂.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每1分每1秒.(4)探索计量“秒”的工具.质疑: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表达想法:①电子表(或钟);②有秒针的钟表;③秒表.2.自主探究秒与分的关系.提问:观察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钟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走了60个小格,走1小格就是1秒,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分针走了1个小格,也就是走了1分钟.因此得出:1分=60秒.)3.切身体验1分和1秒.看着自己手中的钟表感受1秒和1分有多长.学生谈感受:生1:1秒特别短.生2: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非常快.……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1)师生合作,教师计时,学生按书上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2)学生记录活动结果并汇报.2.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试一试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把结果记录下来.(1)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2)班内交流汇报.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畅所欲言: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2.“秒”经常出现在“倒计时”中.3.1分=60秒……师小结:同学们,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记住列宁的名言: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一切!五.课堂作业《补》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时间的计算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2.让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3.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猜谜语:兄弟三人手拉手,从早到晚一直走.(钟表)2.提问:对“兄弟三人”你们了解多少呢?和大家说一说.(“兄弟三人”分别指的是时针.分针.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3.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我对对碰.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时刻.4.质疑:我们已经学会看钟面上的时刻,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二.互动新授1.时间的换算.(1)盛泰高尔夫里面的景色非常的美.今天,我有幸被邀请到里面游览了两个小时,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课件出示:2时=()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生汇报:生1:60+60=120分.生2: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生3:钟面上时针走了两大格,分针就会走两圈,就是120分.(2)师:你们真聪明!小精灵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出示课件“做一做”:60秒=()分 3分=()秒 1分40秒=()秒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2.时间的计算.(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页例2的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②小组讨论.交流.③方法一:观察钟面分针从数字6走到数字9,走了3个大格,是15分.方法二:因为都是7时多,我直接用45-30=15(分).方法三:用到校的时刻减去离家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7:45-7:30=15(分).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因此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3)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离家的时刻和到校的时刻,然后让其他学生帮忙算一算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三.反馈完善1.填空.(1)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6经过了()分;时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12经过了()时.(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结合实际情况填写,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名汇报,并说说第1小题的解题思路.[答案](1)20 3 (2)40 10 102.提问:汽车从石家庄开往北京,9:10发车,下午1:4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间?(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上前讲讲解答过程.(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动手拨动指针.)[答案]4小时35分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练习一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并会正确地换算.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时.分.秒”,大家了解了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1.小组合作,整理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2.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汇报小组整理的结果.生1: 1时=60分1分=60秒生2:时分秒60 60……二.互动新授1.体验1分钟的长短.(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1)课件出示秒表,一起感受1分钟有多长.(2)播放录音:《登鹳雀楼》和《广播体操》,判断所用时间的长短.2.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师:时间就在我们的身边,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1)让学生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3.比较大小.(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3)集体订正.4.计算结束时间与经过时间.(出示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1题.)(1)让学生观察蓝天小学作息时间表(上午),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小组交流.讨论.(3)选出代表,班内汇报.师归纳: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结束时刻(4)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如:①中午11:30同学们在做什么?②第一节课课间休息多长时间?③同学们做眼保健操用了多长时间?……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先说说钟面上的时刻,然后填写时刻并计算出两表之间经过的时间.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先让学生读一读题,说一说题意,然后解答.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先认一认秒表,然后通过时间的比较,判断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的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引出问题: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有一所学校的学生正要准备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同学们来到操场排好队,看到开来的一辆辆大巴,兴奋地喊:“我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喽!”.请大家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生1:全校一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各有两个班.生2:一(1)班有35人,一(2)班有34人;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生3:三(1)班有33人,三(2)班有36人;四(1)班有36人,四(2)班有38人.生4:五(1)班有41人,五(2)班有42人;六(1)班有39人,六(2)班有43人.生5:三(2)班的学生人数和四(1)班的学生人数相同.生6:一(1)班的学生人数比一(2)班的学生人数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主要信息板书.二.互动新授1.教学教材例1.提问:(出示教材第10页例1情境图)大巴车开来了,大家需要持票上车,请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独立思考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35+34=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要想求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票,就要先算出一年级两个班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质疑:那么35+34应怎样口算呢?独自思考后把你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1)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2)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3)交流: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的算法?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教师板书:小组1:35+30=65 65+4=69小组2:30+30=60 5+4=9 60+9=69小组3:30+34=64 64+5=69师:你们太聪明了!能想出这么多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呢?说说你的理由.(可以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其中的整十数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所得的结果再和一位数相加.)2.教学教材例2.探究: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算法,那么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出示教材第10页例2情境图)用你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算一算吧!(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9+44=(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3)指名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的计算过程在答题纸上表示出来.(5)班内展示.(课件展示)如:39 + 44 = 83 39 + 44 = 83 39 + 44 = 83或:39+40=79 30+40=70 30+44=7479+4=83 9+4=13 74+9=8370+13=83小结:同学们,我们在口算时可以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也可以依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觉得哪种方法适合你,就选用哪种方法计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1)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1).(2)题,然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可以让学生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了解它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计算.(2)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成. 40 4 79 30 9 13 40 4 70 74 30 9②集体汇报.订正.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计算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2题.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教师提出要求:四个小组,每组两道口算题,计算得既准确又快的小组获胜.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能正确口算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正确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某学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情景吗?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那么,现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算的.33+29= 23+31= 68-4= 32-6=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瞧,同学们上了开往世博会的大巴车,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3)动车的票价比世博专线大巴贵多少钱?(4)普通快客的票价比世博专线大巴贵多少钱?(5)动车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6)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动车便宜多少钱?……2.合作交流,探究算法.提问: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可真聪明!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列式计算呢?(1)学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小组内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4)教师归纳并板书:65-54= 65-48= ……交流:你怎样计算出结果呢?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可以选择一道题.)(1)学生尝试做.(2)小组内交流口算结果和口算方法.(3)班内汇报.①选择“65-54=”的学生汇报口算方法:生1: 5-4=1,60-50=10,10+1=11师板书:相同数位相减,列竖式的方法.生2: 65-50=15,15-4=11师板书: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生3: 65-4=61,61-50=11师板书: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生4: 65-60=5,5+6=11师板书:凑整法.师小结:你们能想出这么多的口算方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可以和同桌说一说.②选择“65-48=”的学生汇报口算方法:生1: 65-40=25,25-8=17师板书: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生2: 65-8=57,57-40=17师板书: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生3: 65-50=15,15+2=17师板书:凑整法.生4: 15-8=7 50-40=10 10+7=17提问总结:为什么你用15减8,而不是用5减8呢?(5不够减8,所以需要退位.)为什么是50-40,而不是60-40呢?(这也是用了相同数位相减,个位不够减,所以需要从十位上退1当10用的方法.)交流:把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另找一种方法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3.观察对比,完善口算方法.(1)课件出示:“65-54=”和“65-48=”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这两个减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65-54=”是不退位减法;“65-48=”是退位减法.在口算时可以用“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或“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或“凑整法”进行计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口算,指名回答,要求说出口算的方法.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制作两张数字纸条,组长拉动纸条与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口算练习.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地计算,并掌握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中择优的意识和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提问:(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同学们下车来到世博园,世博园纪念品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前来买纪念品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根据我们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生2: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生3:上午比下午少卖出多少个“海宝”?2.汇报列式,揭示课题.(1)指名完整叙述问题,并列出算式.380+550=550-380=(2)师点出课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师板书课题: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二.互动新授1.学习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1)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出380+550的得数呢?(2)计算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组织学生汇报:生1:用口算.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生2: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4)表扬:同学们能想到两种这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真是太棒了!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将每个数位上的数对齐,如果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但是老师还有疑问:为什么得数的百位上不是8呢?(因为十位上的8+5=13,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应该就是3+5+1=9,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口算380+550,算出38+55后要记得在末尾写上0……)(5)同学们说得太好了!那么谁能说说在计算中有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的?(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2.探究退位减的计算方法.(1)教师出示算式:550-380=(2)提问:怎样计算呢?①学生独立思考,试算.②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③全班反馈:生1: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生2:550可以看成55个十,380可以看成38个十,55个十减去38个十就剩下17个十,也就是170.生3:用竖式计算.(让用竖式计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3)让用笔算方法计算的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师适当引导:十位上的5不够减,怎么办?(从百位上退1当十,所以百位上是4减3.)(4)请全班学生动笔算一算,交流笔算需注意的问题.(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上退1,本位加十再减.)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学生小组合作,每人算两道题,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做完后小组内互相订正.看哪个小组做得最认真.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题.(1)第1题: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第2题:先让学生找出要求的问题.接着说一说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后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解题的思路.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加.减法的估算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2.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清明节”到了,学校要安排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学校组织全校1~6年级学生到巨幕影院观看电影.你们认为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二.互动新授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学生回答:(1)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2)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3)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图尽可能多地提出数学问题.同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课件出示):一到六年级一共来了多少人?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作出引导和肯定.2.解决问题.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中,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先求出什么?(需要利用“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2)那么“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这个问题你将如何解答呢?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①学生思考.②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③全班交流反馈:方法一:221+239≈400(人)方法二:221+239≈450(人)(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估算过程,说说哪种估算的方法合理.学生自由回答,说出各自的理由.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因此方法一的估算不合理.生2: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坐不下.因此方法二的估算合理.师小结:在估算时可以把非整十.整百的数看作与它较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5页最下面的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估算的过程.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5题.先让学生思考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所给数的近似数,并完成习题.3.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6~8题.(1)学生独立思考,试做在答题纸上.(2)小组交流,讨论估算方法.(3)集体交流估算方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整理和复习第 5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练习,学生能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估算策略的灵活性.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组内交流.整理知识.。
第3课时练习课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五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强化各长度单位的观念。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熟练地进行换算。
3.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在探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强化各长度单位的观念;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应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杯、字典、A4纸、毛线绳、剪刀等。
学生独立完成。
指两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小结画线段的方法: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用直尺完成。
步骤1:点点儿。
先在0刻度处点一个点儿,再在指定长度处点一个点儿。
步骤2:连线。
用直尺连接两点。
步骤3:标长度。
标上线段的长度。
5厘米8毫米就是比5厘米多8毫米,或者58毫米。
1分米就是10厘米。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9题。
教师提醒学生,要把2米长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根,每根长多少,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4.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0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毛线绳,从这根毛线绳上剪下长4分米的一段。
猜一猜,将这段剪下的毛线绳对折再对折后,每段长多少?学生猜测,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师:大家动手试一试吧。
完成后,再指名学生说一说实际的结果。
师生总结:对折一次,每段长2分米,再对折一次,每段长1分米。
四、拓展延伸1.完成教材练习五思考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三个铁环连在一起的总长度是一个铁环的长度乘3吗?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完成计算。
注意:铁环相连处会有重叠的部分,要把重叠的部分减掉。
4厘米=40毫米40+40+40-5-5-5-5=100(毫米)2.比身高。
谁最高?谁最矮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指名学生汇报是如何比较的。
17分米=170厘米900毫米=90厘米175>170>90,爸爸最高,优优最矮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觉得你在哪些方面进步了?六、作业布置《阳光同学课时优化作业》中的相关题目。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米的概念,理解分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米的概念。
2. 分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3. 分米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分米与米、厘米的进率。
2. 分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米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3. 实物或图片用于测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
2. 引入分米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分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分米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米是长度单位,1分米等于0.1米。
2. 讲解分米与米、厘米的进率,让学生掌握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3. 讲解分米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米尺或直尺进行长度测量。
三、实践操作1.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测量工具和实物或图片。
2. 指导学生进行长度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米的测量方法。
3. 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讨论分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运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解答中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分米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分米的概念、进率和测量方法。
2. 强调分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分米的概念、进率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分米的测量方法”。
分米的测量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为它是学生掌握分米概念、进率和实际应用的关键。
第2 课时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3 页的内容。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换算。
3.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难点:能正确换算米、分米、厘米、毫米。
课件、刻度尺、吸管。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谁来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大概分别有多长?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字。
橡皮长5( ) 教室长8( ) 玻璃厚4( ) 铁皮厚2( )1厘米=( )毫米30 毫米=( )厘米2厘米2 毫米=( )毫米35 毫米=( )厘米( )毫米师:同学们都完成得很好,我们今天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那么1 分米究竟有多长?待会你们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课件出示教材第23 页例2。
师: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找出10 厘米有多长。
(指出10 厘米=1 分米)师:请同学来量出这根吸管有多长?(自备一根吸管,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 分米的长度吗?让学生比划1 分米的长度,并画出1 分米的线段。
师:请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是1 分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 米长的线段,然后每10 厘米画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1 米里有几个10 厘米?几个1 分米?(生答) 师小结:1 米=10 分米?(生答)毫米、厘米、分米的换算。
师:1 米=( )分米 1 分米=( )厘米 1 厘米=( )毫米总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1.填空,并说一说为什么。
30 厘米=( )分米8 米=( )分米90 毫米=( )厘米2.教材第24 页“练习五”第3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完成该题,派代表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用具体事物或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练习。
学生快速口答,有的学生对第(5)题提出疑问:学过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均不合适。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是“米”。
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完成大练习册对应习题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与改进环节一:情景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共同解答前三题,第四题稍后做讲解。
师:鹦鹉、小兔、老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1吨有多重吗?请举例说明。
活动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动物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师: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几种租车的方案,那么思考一下,如果要把这几种方案用一种形式表示出来,让我们一目了然,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师: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几种租车的方案,那么思考一下,如果要把这几种方案用一种形式表示出来,让我们一目了然,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列表法)师:我们来试一试吧师:大家看,这样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合适。
师: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列表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学生活动:预设1:租3辆2人车。
预设2:租1辆2人车和1辆3人车。
预设3:租2辆3人车。
活动意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环节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课件出示教科书P33例9。
1.明确题意。
2.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2)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案。
(3)指导学生列表呈现方案。
一目了然)。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用下面两辆车运货,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18吨货?(2)爸爸有20元和10元面值的人民币各5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并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的复习与巩固: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2. 乘法计算练习:通过具体的计算题目,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应用题练习: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目,让学生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正确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乘法口诀表、计算题卡片、应用题场景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利用乘法口诀表,带领学生复习乘法口诀,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应用题解答:出示应用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示范解题方法,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练习,互相检查,共同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2. 内容:乘法口诀表计算题目示例应用题目示例解题步骤与方法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目。
2. 口头作业:家长协助,进行乘法口诀的快速问答。
3.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乘法,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应用题的解答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列表法)》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2节,主要内容是解决问题,采用列表法进行求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很好地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
因此,本节课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例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实例。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列表法进行求解。
学生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是对第2课时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和练习。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例题和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笔算,避免出现错误。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练习本、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购买商品,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计算心得,解决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个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 将两位数和一位数写成乘法的形式。
2. 从个位开始,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数,写在个位上。
3. 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写在十位上。
4. 若有进位,要加上进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自己找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需求,然后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个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课文同步配套教学)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秒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时间单位“秒”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人教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三单元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米的长度单位,能够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并且能够理解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米的长度单位,能够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分米的实物模型,以及一些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分米的长度单位,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实际的长度情景,如教室的长度、桌子的长度等,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2. 例题讲解:然后我给出了一些例题,如“教室的长度是10米,换算成分米是多少?”我引导学生用分米进行计算,并解释换算的原理。
3. 随堂练习:然后我给出了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小组合作: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让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板书,列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如分米的长度单位,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等。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分米的认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课后,我可以让学生们多进行一些分米的长度测量和计算练习,以巩固他们对分米的认识。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自己设计一些长度测量的问题,并尝试用分米和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解答。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第4课时 练习课(第1-3课时)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慕课堂,我是小千老师。
今天我们对前面3个课时所学的内容进行 “梳理和练习”一、单元知识点回顾师: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倍”, 会用倍的知识,解决两种问题。
问题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问题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乘法来计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
二、基础练习,巩固知识1. 师:大家可以翻开课本53大家做完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第1大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先数出相应水果的个数,然后用除法计算。
桃子有8个,香蕉有4个,所以桃子的个数是香蕉的2倍。
苹果有9个,梨有3个,所以苹果的个数是梨的3倍。
师:其实第2小题,苹果和梨的排列是有规律的,3个苹果1个梨为一组,每一组苹果的个数都是梨的3倍。
那么,无论再增加一组或减少一组,它们的倍数关系是不会变化,还是3倍的关系。
(2)第2大题,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几倍?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比的是跳绳的长度。
这里长跳绳正好与1、2、3,3根短跳绳一样长,所以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3倍。
师:我们在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时,只需要明确一个量里有几个另一个量那么多,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了。
2. 师:课本54页的第6题,4大家做完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里4个小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蝴蝶有5只,5的4倍是20只。
饼干是8元,8的3倍是24元。
母亲有3只,3的5倍是15只。
一只小熊收7个玉米,6只小熊也就是6个7共收42个玉米。
倍的理解了吧。
接下来我们继续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
三、拓展练习,锻炼思维1. 师:课本54页的第7题,孩子们都在开心的踢毽子,这里的两个问题你能完成吗?第1题(读题)李芳踢的18个,是王平踢的3个的6倍。
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解决问题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技能。
3.使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通过图形、物体、语言等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理解问题——目标——方法——答案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时间教学内容5分钟观看已解决问题的实例和感想讨论10分钟导入解决问题的概念课件和举例子解释20分钟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解决问题案例讨论和分类1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结果,并指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思维方法10分钟教师对下一堂课的预告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向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信息技术辅助式学习。
4.教师引导式学习。
五、教学工具1.课件2.黑板3.白板笔4.小组合作纸卡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师生通过观看已解决问题的实例和讨论感想,明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解决问题的概念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例讲解解决问题的概念,以及通过图形、物体、语言等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通过举例子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3.小组合作进行解决问题案例讨论和分类(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分发小组合作纸卡,每组学生按照课上的知识,自主选择相应案例,按照问题类型,完成问题分类,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解决问题讨论,互相沟通思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
4.教师总结学生结果,并指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思维方法(15分钟)教师在讨论完成后,总结每组学生的成果,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问题——目标——方法——答案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5.教师对下一堂课的预告(10分钟)教师对下一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预告,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
七、教师总结在解决问题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按照问题——目标——方法——答案的原则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表现出创造性思维,最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第3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两位数的加减法、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几何图形的认识等。
2. 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3单元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第3单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二、练习题训练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讨论解题方法和思路,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醒他们要注意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学生提出自己在课堂上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第3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3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答他们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2023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时练习题第三单元测量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一、填空题1.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测量得比较精确时,通常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作单位。
2.8千米= 米6厘米= 毫米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枚硬币厚约2动车每小时行驶25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约42聪聪的身高是1384.沿小区广场走1 圈是300 米,妈妈每天晚饭后走3 圈是米,再走米就是1 千米。
5.在横线上填上“>”“<”或“=”1 km980米75秒1分1时20分100秒76分米8米2时2分3分20秒200秒二、判断题6.爸爸骑摩托车每分钟可以行驶50千米。
()7.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1200米。
()8.小华10分钟能跑100千米。
()9.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
()10.1000米长的绳子比1千米长的绳子长。
()三、单选题11.如图是一个物体长,宽、高的数据,这个物体可能是()A.一本书B.一部《新华字典》C.一张试卷D.一部手机12.从福州到厦门大约有255千米,同同一家从福州到厦门,不合适的出行方式是()。
A.步行B.动车C.汽车D.飞机13.沿着400米的跑道跑了10圈是()千米。
A.4000B.40C.4D.40014.爸爸要送给小香一支钢笔,放在哪种长度的礼盒里比较合适?()。
A.20毫米B.20厘米C.20分米D.20米15.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了2圈后还差()米是1千米。
A.200B.600C.800D.1000四、连线题16.把出行方式和每小时行的路程连起来。
五、解决问题17.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500米的路,他从家到学校,再回到家里,走了多少米?合多少千米?18.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100千米,人的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000米,谁的速度快些?每小时快多少千米?19.同学们排队步行去滨江公园春游,从学校到滨江公园有5千米,大家上午8时出发,每小时走3千米,上午10时能到达吗?20.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第一单元《时、分、秒》 (3)第1课时《时、分、秒》 (3)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8)第3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11)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3)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14)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16)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9)第4课时《估算》 (23)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26)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30)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 (33)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36)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40)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44)第6课时《解决问题》 (48)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节) (51)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51)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52)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53)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54)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56)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58)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59)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61)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63)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65)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66)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1节) (68)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68)第二课时 (69):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69)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69) 第四课时:练习课 (70)第五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71) 第六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72)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 (73)第八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74)第九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4)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75)第十一课时:整理复习 (76)※数字编码 (77)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80)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80)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81)第三课时:周长 (81)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83)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84)第六课时:估计 (8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3节) (85)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85)第二课时:几分之几 (87)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88)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89)第十单元总复习(3节) (91)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0年上学期太子庙镇中学电子教案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练习题总结数:第节
3.(情景题)一条小木船载质量是25千克,这8只猫能同时乘船过河吗?
4.(探究题)
(1)写出能使同学们一次性到达对岸的方案。
大船/只小船/只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2)哪种方案能使每只船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在方案后面画“☆”。
【思维创新】
5.(竞赛题)已知△=8千克,求□是多少千克。
2020年上学期太子庙镇中学电子教案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练习题总结数:第节
1吨- 800千克=()千克
1米+52厘米=()厘米
3.在○里填上“>”“<”或“=”。
9毫米○11毫米30分米○3厘米
2吨○30000克1009米○1千米9米
1千米○999米35毫米○4厘米
6千克○6006克40分米○300厘米
二、我当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
2.10分米比1米长。
()
3.教室黑板长约40分米。
()
4.轮船的载质量用“吨”作单位。
()
5.在米、分米、厘米、千米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三、我是生活小能手(9分)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5分)
2.连一连。
(4分)
(1)1千克
(2)60克
(3)30千克
(4)3吨
四、操作题(14分)
1.画一条比2厘米多8毫米的线段。
(3分)
2.按要求排队。
(从短到长排列)(3分)
9米3厘米93分米9米3毫米9千米3米
3.量出下列图形各边的长。
(以毫米为单位)(8分)
五、解决问题(40分)
1.5头大象重20吨,平均一头大象重多少吨?
2.有一条3米长的绳子,剪掉6分米后,把剩下的平均分成8段,每段的长是多少分米?
3.请按由轻到重的顺序把货物装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