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政治思想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因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从没有过这种方式的兵谏。兵谏等同于军事政变,而政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使最高领袖成为傀儡,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而在这件事变中的关人物-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直接策划者与参与者,并且关于张学良的这种行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评价

(一)张学良人物初探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仅仅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对张学良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张学良年轻时个人品质就被议论,而且指挥打战的能力也为人诟病。张学良为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而当年底就被晋升为陆军少将。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这样一个吸毒成性、沉湎女色,子承父业的公子哥,在抗日战争中都不被看好,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日。在日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日。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华北抗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蒋介石速来华北亲自指挥。蒋介石接到胡适等人电报后复电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地质学家丁文江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沸腾,从此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

张学良本想通过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污名,不仅无法实现,而且东北军和红军交手两次,两次大败。

台湾作者①1郭冠英是张学良的崇拜者,和张“往来甚密”。但他也表示,张学良“是公子哥性格,没常性,做事冲动,毫无计划,与这种人共事,‘做他长官头痛,做他部下倒霉’……结果是‘害朋友,毁部属’。那么,张学良发动此次兵谏,也是毫无计划,真全为头脑发热所致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不能因为张学良公子哥性格和作风能力问题而全盘否定他,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张学良发动兵变,与其说是头脑发热,不如说也是当时时局所定,由主客观条件所限定。或许恰恰是因为他成就了那个时代历史;也或许是那个时代成就了属于张学良的历史。我非常赞同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评价2张学良:“如果没西安事变,张学良什么也不是,蒋把他一关,关出了个中国的哈姆雷特。爱国的人很多,多少人还牺牲了性命,但张汉卿成了爱国的代表,名垂千古。”

(二)时势造英雄----西安事变前张学良的思想变化首先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死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因其父亲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对年仅27岁的张学良来说,是坚定了把日本军阀驱逐出东三省的决心。而当时日本想把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是给张学良施加了很多压力的。威逼张学良在东北“独立”,借向张作霖吊丧之机,派人到沈阳,威胁张学良说:"如果中国东北不听日本劝告,而与暴动的南方达成妥协之类事情,为了维护我国既得权利,则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行动”。并声称:日本政府对于东北易帜一事,一路要干涉到底。同一天,日军在沈阳举行大规模演习,向张学良再三示威。此时,张学良肩负国耻家仇,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毅然于1928年底发表通电,答应了南京政府向他抛出的橄榄枝,宣告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于张学良,他历来反对内战,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国家统一。从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和名义上的统一。

其次,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1《张学良侧写》台湾作者郭冠英

2《张学良口述实录》作者唐德刚

舆论谴责,事发当时,张学良称接获蒋介石电令:“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在1935年一次对东北军将领讲话中,也说蒋介石当时曾给他密电,“不要衅自我起”。但在1991年其重获自由后,张学良在各种场合多次承认“不抵抗”的决策完全是其一人所为,与蒋介石无关。9月22日,蒋介石向全国人民宣称:“此刻必须上下一,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当时报刊对事件及不抵抗政策的有关报道蒋介石当时以“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为原则,以先消除共产党的反对势力,再集结力量对抗日本军等外来势力为方针。尽管日本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衅,张学良仍于9月6日致电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及东北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评价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对于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后来逐渐评价为:他错误判断日军目的,若其知道日军并非“寻事”,而是要吞并东北。但是作为东北少帅,谁会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呢?3张学良1990年接受日本国营电视台(NHK)采访时,表示他当时认为“战争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应会约束关东军”。这确实是张学良将军的人生无法抹不去的污点。东北沦陷之后,张学良认识到抗日是首要问题多次找蒋委员长哭诉,但是和蒋想法分歧安内攘外闹意见未果,矛盾的激化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再次,张学良看到剿共的艰难性。东北军先后六次偷袭红军,结果都没有获得战果,后来才知原来当地的百姓都已经成了中共的眼线,东北军的一举一动全看在眼里,张学良闻后深感东北军已经陷入了中共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张学良曾经对蒋介石说:“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你我都没有老百姓支持”,再加上中共的领导人非常杰出,所以共产党“剿不尽,杀不绝”,但蒋介石驳斥了他的观点。再之,蒋介石用类似西北军,东北军这样的被他视为“杂牌军”的部队来剿共,“是一斧两砍,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东北军从长城抗战到剿共的全过程中损失的一切弹药,经费,人员,南京中央政府均不予任何补偿。由于缺少抚恤,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领普遍敷衍了事,不跟共军真打。地方军阀最重视的并非蒋介石的命令,而是自身的军事实力。更何况延安并不像蒋介石所想象那

3张学良宋子文档案大揭秘林博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p39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