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古典主义文论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4
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天体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的内在和谐受外在和谐影响,内外相契合才能进入艺术欣赏状态。
2、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3、德谟克利特模仿说对文艺和美的对象的研究,文艺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十分注重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语言。
对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4、苏格拉底模仿说和功用说“艺术模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有用即美,无用即丑第二节柏拉图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模仿说a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b文学艺术是理式模仿的模仿,三种床,照镜子,贬低诗人和艺术家。
c理式模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模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3、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神灵附体、神灵感发,热情磅礴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灵感说的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灵感的表现(狂迷)和获得灵感的过程(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c灵感说的矛盾与价值,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象,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现实美的基础上。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c文艺求其相似但比原物更美2、悲剧理论a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b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容和歌曲,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及特征⏹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3、文化历史传统⏹二、布瓦洛《诗的艺术》⏹二、布瓦洛《诗的艺术》⏹1、理性原则2、摹仿自然原则3、尊崇古典、摹仿古典4、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我绝对不能欣赏一个背理的神奇,感动人的绝不是人所不信的东西”。
⏹“不管写什么主题,崇高还是谐谑,都要情理和音韵永远互相配合。
”⏹在布瓦洛看来,理性是文学的基础,也是文学的目的,遵从理性是艺术达到完美的根本途径。
理性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帮助诗人正确认识事物的关系、程序、条理,可以帮助作家写出有条有理、合乎情理的文章。
人们凭借理性判断是非真伪,凭借理性从善避恶,求得真理。
真理是理性的产物。
美的东西必然是符合理性的,理性=真实=美。
⏹他认为不论是作家的情感和想象,还是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服从理性。
⏹在内容上,他主张表现高贵人物,歌颂王权。
反对在艺术上表现“市井”、“村俗”。
在形式方面,强调形式要符合内容的理性要求,也必须合乎情理。
反对以辞害义,因韵伤理。
主张运用“恰如其分”、“尺度严密”的形式把理性内容清晰明白的表达出来。
强调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如对戏剧:“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的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结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2、摹仿自然原则⏹“要永远追随自然,一步也不要离开自然。
”⏹“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移。
”⏹布瓦洛的“自然”不只指客观自然界,而且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特别是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人性。
他认为,人性的根基是理性,因此合乎理性的人性才是人性的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理性的。
要求以理性去筛选自然,改造自然,表现合乎理性的自然事物。
这种合乎情理的自然,在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
不允许描写性格的人和发展变化。
“自然”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宫廷”。
因此,他的自然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
西方文论(第一章—第七章)Xfwl10@ 密码:xfwl10 蒋岱副教授文艺涉及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文学本质是审美,一部西方文论史,就是四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
呈现方式有三种:一是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美学家的文论,如柏拉图《理想国》、奥古斯丁《忏悔录》、亚里士多德《诗学》、尼采《悲剧的诞生》;二是诗人作家的文学见解,如贺拉斯《诗艺》、雨果《<克仑威尔>序言》三是文学批评家、理论家的文论专著,如圣·伯夫、德·桑克梯斯、韦勒克的论著。
西方理论分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导言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源头,柏拉图理式论,亚里士多德《诗学》,都有体系。
古罗马文论,有贺拉斯、朗加纳斯、普罗提诺三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有奥古斯丁、阿伯拉、阿奎那三人。
文艺复兴文论是资产阶级文论,古典主义文论,则是资产阶级与贵族王权妥协的产物,代表是布瓦洛。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体现者数的和谐,认为“美是和谐统一”“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还提出“小宇宙”、“大宇宙”的概念。
2、赫拉克利克的“对立和谐”理论赫拉克利克(前530-前470)认为“火”是宇宙万物本源。
还说“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河流”,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
3、德谟克利克的摹仿说德谟克利克(前460-前370),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他还说“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
其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认为研究对象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二是对作家主观条件的研究,三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
新古典主义时期读后感悟
《西方文论史》第五章开头说到:“新古典主义文论是欧洲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文艺理论。
”(103)在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封建王朝在这个潮流中试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让文学艺术成为他们的一种武器。
这听起来很像中世纪时期宗教对文艺的态度。
说起来自古希腊哲学诞生以来,西方的文艺观似乎呈现出一种“夹心饼干”似的发展状况。
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先哲首先建立起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罗马古典主义”时期罗马的思想家提出要向古希腊的经典进行学习;中世纪时期文学艺术成为宗教的傀儡,“美”的概念被神垄断;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没有受到基督教神学影响的艺术,受到震撼,从而引发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景观;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本来挣脱了宗教束缚的文学艺术再次沦为王权贵族的囚徒。
在这样的历史巡回中,谁是饼干谁是夹心并不好说(所以说这是个糟糕的比喻,唉),不过能看出为文学艺术争取出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是多么不易。
新古典主义文论呈现从法国到英国再到德国的发展趋势,他们受到不同“古典”的影响,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新古典主义”。
法国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17世纪法国君主专制的确立,代表人物是布瓦洛。
布瓦洛在青年时期曾经创作过讽刺贵族的文章,他的这种行为遭到权贵的打击。
后期他为寻求王室的庇护而创作《书简诗》等作品献媚于路易十四,献媚成功后被封为宫廷诗人,其后
开始了他以王权政治需求为纲的文艺理论创作,《诗的艺术》是其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