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希腊文论(新)剖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7
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天体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的内在和谐受外在和谐影响,内外相契合才能进入艺术欣赏状态。
2、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3、德谟克利特模仿说对文艺和美的对象的研究,文艺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十分注重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语言。
对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4、苏格拉底模仿说和功用说“艺术模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有用即美,无用即丑第二节柏拉图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模仿说a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b文学艺术是理式模仿的模仿,三种床,照镜子,贬低诗人和艺术家。
c理式模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模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3、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神灵附体、神灵感发,热情磅礴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灵感说的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灵感的表现(狂迷)和获得灵感的过程(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c灵感说的矛盾与价值,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象,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现实美的基础上。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c文艺求其相似但比原物更美2、悲剧理论a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b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容和歌曲,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
_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
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模仿论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
到了苏格拉底、特别是柏拉图那里,文艺模仿的对象由自然事物转向了社会人生。
但是,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影响,柏拉图认为,文艺模仿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像,本身就缺乏真实性,文艺作为现实世界的影像就更加不真实。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一般只存在于个别之中,不存在脱离具体事物的一般理念。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的玄虚的理念世界,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文艺的真实性。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拟,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表达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那么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开展趋势。
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那么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
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外国文学讲义-古希腊文学一、古希腊文化的渊源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文化的渊源是公元前2600年━━前1100的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合称爱琴文化。
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学都是在爱琴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希腊文学概述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它从公元前12—前2世纪,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产物,分为三个阶段:1、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前12—前9)主要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2、奴隶制的形成和繁盛时期(前8—前4)前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后期称为“古典时期”,文学艺术在雅典得到空前发展,主要是戏剧和文艺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悲剧与喜剧。
3、“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希腊被马其顿王国征服,奴隶制衰落,文学凋敝了。
唯有新喜剧有一定的成就,代表作家米南德《恨世者》。
三、《荷马史诗》1、史诗的形成史诗产生于公元前12—前8世纪,同这一时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有关。
战后的小亚细亚一带流传着歌唱战争双方英雄的歌谣,这是《荷马史诗》的基础。
由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代代相传。
后经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形成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诗史。
前6世纪才形成文字,前2世纪才最后编定。
2、《荷马史诗》内容简介《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纪》,大约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但史诗中的故事则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商朝)。
当时希腊联军和特洛伊发生了持续10年的战争,诗主要叙述战争中传奇式的情节,着重描绘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伟大形象。
重点放在最后的51天,特别是后4天。
全诗24卷,15963行。
《奥德修斯》又名《奥德修纪》,叙写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他在海上屡遭大难,花了十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故乡。
其妻在家不断遭到求婚者的纠缠欺凌,苦苦等待他归来。
夫妻、父子最终团圆,奥德修斯重新做了伊达卡的国王。
3、人类童年时代的杰作(1)反映了古希腊广阔的社会生活(2)表现了古希腊人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崇高理想(3)透露了以人为本、进取乐观的思想(4)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艺术的最高峰)a、巧妙而完整的结构b、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c、生动形象的语言四、古希腊戏剧是盛行于古希腊奴隶制全盛和衰落时期的悲剧(tragedy)和喜剧(comedy)。
_ 寓教于乐
亚里士多德及其嫡传弟子认为,诗对人有教育作用,并能够带给人快感,诗的教育作用与娱乐作用不可偏废。
贺拉斯继承了这一看法,并将其开展为“寓教于乐〞理论。
贺拉斯成认并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功能。
在古希腊社会中,诗歌依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能传达神的旨意,激发战士的雄心,为人们指示生活的道路,并提供劳动之余的欢乐。
贺拉斯提出,罗马诗人也应当为国家社稷效劳:要教育儿童知耻识礼;要净化人的心灵,矫正人的粗暴行为;要歌颂帝国和伟人的功业,从而为后世垂范。
文学艺术无疑能给人带来快感,但贺拉斯反对粗俗的快感和粗俗的文艺。
贺拉斯倡导高雅的文风,对戏谑成风、粗俗放纵的文艺趣味极为反感。
因此,贺拉斯主张文学艺术应当兼备教育与娱乐功能,并借助娱乐作用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他指出,诗歌“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不能带来快感的诗歌无法受到欢送,没有益处的诗歌也不会受到尊重,只有两种功能兼备的诗歌,才能“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贺拉斯既期望借助文艺的娱乐功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功能,也期望通过强调文艺的教育功能以保证其娱乐功能免于粗俗。
西方文学理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柏拉图一、模仿说一系列个别事物拥有一个共同名称,这个名称就是这一类事物的理念(idee)。
理念是最真实的存在。
所有现实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而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
二、诗的道德尺度柏拉图认为诗具有三大罪状:1、以假乱真;2、亵渎神灵;3、伤风败俗。
诗只涉及灵魂的低贱部分,唤醒且滋养情感,损害理性,所以要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
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敬神的颂诗和歌颂名人的诗,才能进入理想国。
三、艺术创作的迷狂说诗人陷入迷狂状态,才能代神立言。
诗人创作不是凭借技艺,而是在迷狂中代神说话。
柏拉图的模仿说开启了理性主义诗学的先河,而迷狂说则开创了非理性主义诗学的渊源。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一、为模仿正名《诗学》的一个重要就是为模仿正名。
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具有普遍性。
亚氏与柏拉图模仿说的差异:1、模仿的对象。
柏拉图将诗画并举,模仿没有生命的对象,亚氏将行动确立为模仿的对象。
2、模仿的性质。
柏拉图认为模仿是真实的幻影,而亚氏则认为模仿是真实的。
二、悲剧论1、定义: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2、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位居第一的是情节,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
情节安排以完整为美。
情节的两个要素:逆转和发现。
悲剧人物在道德上应当是好人和坏人两个极端之间的第三种人,而且地位显赫。
三、净化说“净化”的希腊文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最初用作医学术语,意谓泻导的疗术,用在精神治疗方面,就是一种疏引和宣泄的方法,还是一种宗教上的洁净仪式。
“katharsis”在《诗学》中转化为作为悲剧目的的情感宣泄,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四、阅读书目: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想国》2.亚里士多德:《诗学》3.《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4.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5.欧里庇得斯:《美狄亚》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章古罗马文论朗吉弩斯《论崇高》作者从五个方面论述崇高语言的来源:1、构思庄严伟大观念的能力,2、强烈的灵感、激情,3、修辞的适当形式,包括思想的修辞和表达的修辞形式,4、高雅的言词,5、高贵的优雅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