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黄连汤妙用辨治心悸
- 格式:pdf
- 大小:7.84 KB
- 文档页数:2
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文】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伤寒】1、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用法】1、身体上部问题,比如眼睛流血、耳朵流血、胃的问题,像泡茶一样的喝,取其气也;2、身体下部的问题,比如痔疮出血,要煮,使药力向下走。
【组成】黄连大黄【时机】1、会用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舌苔一定是黄的,心下痞是热痞,上焦的脉很数,反过来说,摸到病人的脉很数,就知道病人里发炎了。
【应用集锦】1、临床上五官、眼睛、鼻子、牙齿等莫名其妙出血,都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将热降下来。
煮过的不行---就往下走了;2、大黄黄连泻心汤不仅治吐血、衄血。
凡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无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
从高压的深海里面出来的都可以用。
3、跌打损伤,昏眩不醒人事,及血出不己者,大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患金疮者,惟用此汤可治。
刀伤的大多用外敷,平常做外用的时候三黄里面加些细红砂糖。
砂糖粘可以去湿,所以砂糖可以预防化脓;4、大黄黄连打作粉剂去热,加上白术去湿、没药、乳香收敛伤口排脓、三七化脓、活血化淤,作为伤科的外用药;5、大黄黄连泻心汤可用于瘫痫,惊痫,又解河豚之毒。
6、巩膜充血疼痛,多为巩膜炎。
巩膜色白属肺,充血为火热之邪,巩膜充血为肺经有热。
若脉见关上浮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心胃之火热,火热得清,其症自愈。
【比较集锦】1、(1)阳证心下痞硬为热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若阳证汗出恶寒,为寒热痞,宜附子泻心汤。
误下少阳发热而呕,心下痞满,为呕逆痞,宜半夏泻心汤。
阳证误下,心下痞硬,下痢,心烦干呕,腹中雷呜,胁下有水气,致小便不利,为虚热水气痞,宜生姜泻心汤。
若有是证,胁下无水气,其痞急益甚,为虚热客气上逆之痞,宜甘草泻心汤。
治疗心悸九法方剂总结(全程干货)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
临床上,经方治疗心悸,方简效速,分为几个症型,特此总结一下1:温补心阳临床上很多心悸患者都属于心阳虚,这个占比多,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之阳气,例如: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
症见: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口之上,即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悸,欲得按”。
同时,还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懈言等症。
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有时还会出现间歇脉。
治当甘温扶虚,补益心胸阳气,常用桂枝甘草汤:桂枝20g,炙甘草10g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若心阳不足,邪气内陷,症见胸闷、心悸、咳逆,兼有气短、项背不适等营卫不和之证,用桂枝去芍药汤补心阳、振胸阳、调营卫。
若病人“微恶寒者”,或手足冷,背恶寒,阳虚较著,则用桂去芍药加附子汤若上述阳虚心悸,兼见烦躁不安等症,乃是阳虚而心神不能潜敛,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6g,炙甘草6g,龙骨12g, 牡蛎12g。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若有心悸动,汗出恶寒,烦躁眠差,脉弦芤迟,舌淡胖苔薄白者,证属阳虚欲动则用二加龙骨牡蛎汤补阳潜阳,调和营卫:龙骨20g ,牡蛎30g,桂枝20g, 白芍20g,炙甘草8g,大枣12枚,生姜6g,附子10g,白薇10g。
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手足少阴阳气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茯苓12g,人参6g,炙甘草6g,附子12g,干姜6g。
本方用茯苓、人参补益心气,附子、干姜、炙草(即四逆汤)温扶肾阳。
黄连汤的功效与作用黄连汤是人们还算比较熟悉的一款方剂,黄连汤的作用有很多,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某些功能等,今天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黄连汤如何吃最好。
【处方】黄连9克甘草9克(炙)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人参6克半夏6克(洗)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
去滓温服,昼三次,夜二次。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
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摘录】《伤寒论》【处方】黄芩8分,黄连8分。
【功能主治】赤白痢如鹅鸭肝者。
【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取1升,分2服。
【摘录】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处方】黄连1两,橘皮1分,杏仁(麸炒)1分,枳实1分,麻黄1分,葛根1分,厚朴1分,甘草1分。
【功能主治】冬温至夏发斑,咳而心闷,呕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或自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温温分减服。
下利先止,别当消息,小儿斟酌。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四【处方】黄连(去须,炒)1两,黄芩(去黑心)3分,栀子仁1分,阿胶(炙令燥)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热病愈后,下痢脓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三引《活人书》【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荷叶(微炙)1两,艾叶(微炒)1两,柏叶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心肺积热,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生地黄汁1合,搅令匀,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处方】黄连(去须,炒)1两,大黄(锉,炒)3分,大青3分,升麻3分,黄芩(去黑心)3分,甘草(炙,锉)3分。
黄煌经方体质学习丨热体之黄连汤证【黄连汤证】黄连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药物组成及煎服法:黄连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经典方证言简意赅。
“胸中有热”,非指胸内发热,而是说患者多有烦躁、失眠、心悸等。
“胃中有邪气”,胃中,多指心下,是上腹部;气,多为动的意思;所谓邪气,是指不正非常之反射或动作,如胃内撩扰不适,或呕吐,或胃中撑胀攻冲,或肠鸣如水声。
“腹中痛”,多指脐周或脐下疼痛,或如窒如胀,或如坠如结,或冷痛,或冲逆而痛。
黄连汤方证特点(《中医十大类方》):①恶风、发热、汗出;②烦躁,心动悸;③心下痞或呕吐,或腹痛,或泄泻;④舌质红或暗红,舌苔腻较厚,或前半部苔薄后半部有白苔。
恶风、发热、汗出是桂枝证,本方的特点是汗出而热不退、或退不清,甚或汗出而烦躁者,也有不发热的,但自觉身热、烦躁而汗出。
心下痞或呕吐,或腹痛,或泄泻等是黄连证与干姜证。
患者舌苔往往比较厚,或黄白相间,或底白罩黄,或干腻,特别是舌苔的后半部较厚且色白。
舌质多偏红,或舌边尖红。
中医把这种症状认为是“湿遏热伏”,一些酒醉伤食者,或嗜酒者常见,此时必用黄连干姜等苦寒药和辛味药相配,辛以开湿、苦以泻热。
在日本,黄连汤用于醉酒。
酒客多湿热,黄煌经方论坛上有医生介绍,用此方预先煎成真空包装汤剂,当做成药出售,用于春节期间的喝酒后消化不良的人群,卖得很抢手。
方中黄连肉桂,是全方之根。
肉桂辛以通阳散寒,黄连苦以清热除烦,前人所谓苦辛配伍法,能交通心肾,治疗失眠心悸,是交泰丸的主药。
入汤剂,连桂两者药量的比例,原本是一比一,但也可适当调整。
如不欲食而舌淡红者,桂大于连;如心烦而脉滑者,连大于桂。
黄连汤体质: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连汤适用的病症,或为腹中痛,或为呕吐,或为心悸,或为不眠等。
但其人必定消瘦,肤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苔多白。
名老中医辨治心律衰竭医案录名老中医辨治心律衰竭医案录一、引言心律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特征是心脏节律紊乱,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心律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医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名老中医在辨治心律衰竭方面的医案,以期能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二、名老中医辨治心律衰竭医案1. 医案一:张氏神奇方患者男性,45岁,主诉心悸气短、乏力。
舌红苔黄,脉细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名老中医张氏开出了一副神奇方剂:黄连汤加减。
该方剂包括黄连、黄芩、半夏等草药,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了个体化调整。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心悸气短明显改善,乏力感也减轻。
2. 医案二:王氏调和法患者女性,60岁,主诉胸闷、心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名老中医王氏认为该患者属于气阴两虚型心律衰竭。
他采用了调和法治疗,包括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剂,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胸闷、心悸明显减轻,舌质和苔薄白也有所改善。
3. 医案三:李氏温通法患者男性,50岁,主诉心慌、头晕。
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名老中医李氏认为该患者属于阳虚火旺型心律衰竭。
他采用了温通法治疗,包括温阳降火、通络化瘀等方剂,并结合推拿按摩进行治疗。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心慌、头晕明显减轻,舌红苔黄厚也有所改善。
4. 医案四:刘氏补益法患者女性,70岁,主诉气短、乏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名老中医刘氏认为该患者属于气血两虚型心律衰竭。
他采用了补益法治疗,包括益气养血、温阳化湿等方剂,并结合食疗进行治疗。
经过半年的治疗,患者的气短、乏力明显改善,舌质和苔薄白也有所改善。
三、总结以上介绍了一些名老中医在辨治心律衰竭方面的医案。
这些医案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心律衰竭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衰竭进行个体化调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体化治疗。
一个治心悸的名方
【一个治心悸的名方——黄连温胆汤,可调治心律失常出现的心悸、心慌】
在不同的心律失常疾病中,我们经常遇到伴有心悸症状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证型就是痰热型。
《景岳全书》中也指出五脏病后生痰,主要在于脾肾。
脾之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内阻,脾之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心神不宁,则心悸生。
临床上根据心悸的不同类型,可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补熟多熟少,或是通补兼施等不同手段,具体药味药量也应视病机特点权衡而定。
不论何种原因,痰热型心悸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痰凝、气滞、火炽。
在一定条件下,痰热一旦形成,则会“痰随火升,火引痰行,上干心神,变生诸症”。
根据前人总结“治痰必降其火,治火必顺其气'的经验,黄连温胆汤合人化瘀药的运用恰好融合了清热、化痰、降气、活血、化瘀以及宁心安神的基本治疗原则。
用药:黄连、姜半夏、干竹茹、枳实、陈皮、丹参、甘草、北柴胡、黄芩、茯神、
汤中黄连清热解毒,泻心火、宁心神。
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之功
显著;佐以茯苓健脾利湿;
柴胡、黄连疏泄肝胆郁热,宁心神;竹茹清热化痰,清心除烦;积壳疏肝行气,祛痞化湿;甘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辅以丹参活血化瘀,药证相符,固然奏效。
经方:黄连阿胶汤(心血不足的失眠)黄连阿胶汤【原文】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伤寒】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用法】1、先煮黄连、黄芩、芍药,五碗水煮成二碗,去渣;2、再用小微火,阿胶放进;3、阿胶化掉后。
把火关掉;4、等它冷了之后,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不要在很烫的时候放鸡子黄,那会变成蛋花汤。
鸡子黄就是生用才是补心血。
【组成】黄连阿胶芍药鸡子黄【时机】1、脉沉细,手脚冰凉,失眠,口渴、塘泻,一剂就中。
【方解】1、少阴病的方子;2、黄连、黄芩都是清热的药,杀菌力很强;3、鸡子黄就是鸡蛋里面的蛋黄;4、阿胶是驴皮熬成的膏。
阿胶完全是滋阴的药,补阴血不足、补心血,补心脏和肾阳的血;5、白芍的性是酸的,有固摄的功能。
因为病人的体能太差,阿胶是驴皮补进去会散出来,所以用白芍把它固到。
【说明】1、失眠是因为心血不够。
黄连阿胶汤治疗心血不足的失眠;2、蛋黄的作用将苦味送到心脏去补心中一滴血(心藏神就靠这一滴血)。
【应用集锦】1、舌苔黄干之失眠可用黄连阿胶汤;2、黄连阿胶汤大部分用在手术以后的烦躁,因为很虚没有办法入眠;3、年龄大的人,气血两虚,没有办法入眠,或睡得不是很深,可以用黄连阿胶汤下去当安眠剂。
4、牛皮癣是一种往往呈长期一进一退病程,容易再发、难以治愈的皮肤病,汉方常用的处方有(矢数道明):(1)虚证时的桂枝加黄芪汤、黄连阿胶汤;(2)实证时的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3)血热、血燥时的消风散、温清饮;(4)瘀血时的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料等5、舌苔黄干之失眠可用黄连阿胶汤;无失神故可以不加蛋黄。
6、少阴病:(1)二三日背恶寒者,肾火衰败也,必温补以益阳;灸。
(2)反发热者,肾水不藏也,宜微汗以固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黄连汤】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阴阳痞塞,升降失常,心下痞满黄连汤--处方来源:《伤寒论》【方剂名称】黄连汤【组成】黄连3两,甘草3两(炙),干姜3两,桂枝3两(去皮),人参2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
【功效】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阴阳痞塞,升降失常,心下痞满,腹痛欲吐。
【用法用量】上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温服,昼3次,夜2次。
【临床应用】1.呕吐:陈襄人,男,25岁,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术、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
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
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
2.泄泻:朱某,男,26岁,患下利证,心中烦热,恶心不欲食,头眩,大便水泄,日10数次,两手厥冷,脉象沉细。
此平素胃肠虚弱,而热邪乘虚陷入胃中,故呈现心中烦热恶心,厌食,胃脘拒按之热证。
根据胃热症状,宜用苦寒泄热之品。
而大便泻泄,脉象沉细,舌质淡而苔微黄,则为脾阳不足。
古方中既能清胃热,又可健脾扶阳者.只有《伤寒论》黄连汤可为对证之方,固疏此方与之。
服药后便泄顿减而烦热亦轻,食欲较前好转。
按此方连服3剂,泄泻止而呕吐之证亦不见,后以健脾和胃法调理而愈。
【各家论述】1.《金镜内台方议》: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为下寒,故腹中痛;阳不得降为上热,故欲呕吐也。
故用黄连为君,以治上热;干姜、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为臣;人参、大枣、甘草以益胃而缓其中也。
2.《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药也。
黄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助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调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热交战,以此和解之。
3.《金鉴》:君黄连以清胸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
《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
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由黄连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组成。
有清上温下,调和寒热,升降阴阳之功。
方中黄连苦寒
上清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下去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上下并治,以复中
焦升降之职而为君。
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阳升清兼以解表,二药共用,可使升降复司,胃肠
安和而为臣。
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共奏扶正驱邪之功而为佐,诸药使寒散热消,中焦
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该方临证大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辨治,而笔者抓住其病位的“胸”,其病机的阴阳升降失
调,其症的心中烦闷等,将该方应用于心悸辨治,收效良好。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
连素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作用;干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扩张,促进血
液循环;桂枝有镇静、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党参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
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炙甘草、半夏提取物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笔者体会,
凡心悸等心系病症见阴阳不交,升降失调,上热下寒者,皆可圆通应用该方,现举验案二则。
案一、心悸(心血管神经症,频发室性早搏)
赵某,男,34岁。
阵发性心慌、胸闷20余天,2010年2月23日初诊。
因心情郁闷,常
熬夜,疲惫过度感心慌、胸闷20天,逐渐加重,发作频繁,动辄尤甚,严重时伴恶心、上腹
部满闷不舒,医院诊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服用西药和中成药治疗,效不明显而来求
治。
诊见:阵发性心慌、心跳有频发停顿感、胸闷,不时恶心伴上腹部满闷不舒,心烦,焦
虑,口干,自汗,无口苦,纳差,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厚中间黄腻,脉滑、促。
心率
88次/min,早搏20余次/min。
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病,寒热不调,阴阳失和,心神不宁。
治宜清上温下,通阳益气,安神定悸,方予黄连汤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各20g,桂枝、炒枣仁、茯神、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各30g,党参15g,灵磁石60g,红枣12枚(掰开),5剂。
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
二诊:药后,心慌、胸闷、心烦、焦虑明显缓解,上
腹部满闷不舒减轻,恶心消失,仍不时自汗,动辄有气短之感,上方加黄芪30g,五味子
15g,继服10剂,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心身过劳而致阳气耗损,气机郁滞,痰浊郁阻,阴阳不交,阳不得降而痰热
扰于上,热留胸中,耗伤心气,上扰心神则发心悸胸闷气短,心烦焦虑不安;阴不得升而寒邪
滞于中,
则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总为上热下寒,阴阳升降失常之证。
故治以黄连汤重在升降阴阳之气,方中黄连主清胸中之热,该药有良好的除烦热、消痞满功
)。
桂枝既效,既治心中烦悸,又治心下痞满。
干姜通心助阳,“主胸满……温中”(《本经》可交通阴阳以助升降,又能温寒邪。
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化痰降逆,和胃消
痞。
炙甘草、党参、红枣益心气,和中焦,复常气机畅达,以助阴升阳降。
加茯神、炒枣仁在
于宁心安神,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祝味菊谓其为强心治悸的对药,取其温阳和营,潜镇浮阳,
养心安神之功。
加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以潜阳纳气、镇心安神。
二诊仍不时自汗,动辄
气短乃心气不足较甚,加黄芪“补虚”,益心气,固表止汗;加五味子“主益气”,滋肾阴,
生津敛汗。
笔者临证辨治心悸时,常对证加以黄芪、五味子对药,二者既可补心气,升心阳,
又能敛心阴,收心气,相得益彰。
方证相应,故疗效彰显。
案二、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胡某某,男,67岁。
阵发性心慌、气短伴头痛1月余,加重5天。
2010年2月28日初诊,有冠心病史5年。
1月前,因感冒高热后出现阵发性心慌气短,热退后症状未减,且逐渐
加重并伴头痛,在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口服多种药物治疗,病情不稳
定。
5天前,诸症又因生气而加重,心慌、气短发作频繁,动辄加重,非常痛苦,求治。
诊
见:面色苍白,精神差,乏力,心慌、气短频发,阵发性头顶痛,动辄发怒,干呕,异常心
烦、焦虑,无汗,无口苦,口干,口渴;不欲饮,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暗,舌体胖大,
苔白水滑,脉沉、缓。
心率56次/min。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少阴、厥阴合病,寒热不
调,阳虚寒盛,挟瘀饮,治宜清上温下,温经扶阳,祛瘀化饮,方予黄连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
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党参、炮附子(先煎1小时)各18g,麻黄、细辛各15g,桂枝、川芎、吴茱萸各20g,清半夏、茯苓各30g,红枣(掰开)12枚,5剂。
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
二诊:心慌、气短明显减轻,心率62次/min。
头痛基本消失,仍有心烦、焦虑、干呕,舌苔黄滑腻,脉滑,上方去麻黄、细辛、附子,加陈皮、枳实各15g,生姜30g,继服7剂,诸症消失。
按:患者久病阳气素虚,脉络瘀阻,又外感风寒之邪直中少阴,下焦阳虚寒盛,水饮内
停,饮自下乘而心悸、头痛、干呕。
又郁怒伤肝,气机失畅,郁而化火,扰及心神而心烦、焦
虑异常。
既有厥阴上热下寒,升降失调之证,又有少阴阳虚寒盛,饮瘀互阻之证
,兼而治之。
故一诊主以黄连汤辛开苦降甘益气,清上温下复升
降,温中化水饮,通阳益心气。
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化饮,鼓舞心阳,活血通脉,方中细
)之功。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主中风入
辛还有开窍,“主头痛脑动……”(《本经》
脑、头痛……”,加之上行头巅以活血化瘀治头痛。
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加之以治
阴寒内盛,浊阴上逆巅顶头痛及干呕。
加茯苓意在加强和中化饮,宁心安神之力。
二诊仍有心
烦、焦虑、干呕,苔黄滑腻,脉滑,有痰热扰心之象,故去麻黄细辛附子汤,加陈皮、枳实、
生姜合黄连温胆汤意以化痰清心,除烦治呕。
临床上,黄连温胆汤对心烦、焦虑、心神不宁属
痰热者疗效甚好。
经方与时方亦可据证相合,有是证则用是方,有是证则合是方,此亦经方的
圆机活法。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