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与风险防控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2.45 KB
- 文档页数:4
经营风险与风险防掌控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1.1 为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对经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本领,保障企业的可连续发展,订立本制度。
1.2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定以及公司实际情况订立,适用于全体员工和领导。
第二条 定义
2.1 经营风险指可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
2.2 风险防控是指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规避、化解、转移、降低经营风险的行为。
第二章 风险识别和评估
第三条 风险识别
3.1 全体员工应乐观参加风险识别工作,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
3.2 部门经理应设置风险识别岗位,负责部门内风险的识别和汇报,并定期提交风险报告。
3.3 风险识别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市场竞争风险、经营决策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第四条 风险评估
4.1 风险评估应以科学、客观、全面的原则为基础,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2 风险评估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行,评估结果应得出明确的风险等级和风险评估报告。 4.3 风险评估结果应及时上报给企业管理层,以便订立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和措施。
第三章 风险防控措施
第五条 优先避开风险
5.1 企业管理层应优先避开可能导致重点损失的风险。
5.2 通过订立相关政策、流程、制度,遵从合规要求,减少经营风险的发生。
第六条 分散风险
6.1 通过多元化投资、合理规划公司资金、扩大市场份额等方式,分散经营风险。
6.2 避开过度集中投资于某个行业、某个市场或某项业务,以降低风险。
第七条 风险转移
7.1 在合法、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他方。
7.2 转移风险前,需评估对方的信誉度和承当本领,并订立明确的合同条款。
第八条 敏捷应对风险
8.1 企业管理层应保持敏感性,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措施,以适应市场变动和风险情况。
8.2 尽可能提前猜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防备和避开措施。
第九条 加强内部掌控
9.1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掌控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权限,防止内部失职、失误等问题导致风险的发生。
9.2 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监控,定期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十条 健全应急预案
10.1 针对可能发生的重点风险,订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和评估。
10.2 应急预案应包含人员疏散、资产保护、信息安全、危机公关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风险管理和监督
第十一条 风险管理
11.1 企业管理层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立特地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负责风险管理和防控的组织和实施。
11.2 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工作的检查和总结,提出改进看法。
第十二条 风险监督
12.1 全体员工应乐观参加风险监督工作,向风险管理部门或上级领导报告发现的潜在风险。
12.2 风险管理部门应建立风险监督制度,定期对风险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五章 风险教育和培训
第十三条 风险教育
13.1 企业应开展风险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经营风险的认得和防范本领。
13.2 风险教育内容应包含风险识别方法、应急预案执行、合规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十四条 风险培训
14.1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14.2 风险培训可以采取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和监督
第十五条 法律责任
15.1 企业员工未按本制度执行相关规定的,将依法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
15.2 若企业管理层未依法履行风险管理和防控职责,导致重点损失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监督机制
16.1 企业应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内部监察、外部审计等方式对风险防控工作进行监督。
16.2 监督机构应独立运作,对风险管理和防控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报告,向企业管理层提出建议。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的解释和修订
17.1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企业全部。
17.2 如需修订本制度,应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看法,并经企业管理层批准后执行。
第十八条 本制度的施行
18.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废止以前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18.2 本制度中未涉及的相关事项,可依据实际情况订立相应的规定。
以上为经营风险与风险防掌控度正文,由企业管理层订立,并于2022年某月某日公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