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马》导学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的故事)【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得当、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两篇散文、一篇小说和一篇古代笔记小说。
一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二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三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
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
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
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
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
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
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
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
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马》导学案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能体会文章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的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子,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
学习重点和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征;学习对比的写法,并能恰当进行运用;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从小受教会教育,热爱自然科学。
2岁入法国科学院。
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主任。
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
他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全人类史》《鸟类史》《爬虫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看综合性学习中“马”字的演变,说说自己对马的感受。
(或是飒爽英姿,或驰骋疆场,或雄姿英发,或勇猛剽悍,即使年已衰老,但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二、掌握字词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剽悍()窥伺()()羁绊()()疮痍()妒()忌妍( )丽畸( ) 形犷野( ) 鞍辔( ) 观瞻()阔绰()庇荫()遒()劲相得益彰()面面相觑()2、多音字辨析量更鲜相劲3、形似字辨析瞻僵池粹谵疆驰淬赡缰驰悴4、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剽悍:阔绰:遒劲:相得益彰:面面相觑:三、课中探究1、以“______________的马”为格式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然后将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2、引用文章中语句,概括两种马的特点及品格。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请结合相关段落具体来谈)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请举例来谈一谈)5、赏析语言:用“我认为一句写的很优美,它用了的修辞(写作)手法,作用是”为句式说话。
(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6、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拓展延伸:写出含有马的成语、俗语、故事,看谁写的最多。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一、指导思想: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
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敬业与乐业一、预习提示: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名,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闻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爱好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演讲常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楚,节奏明快;③感情充足,例证动人;④语言精确,形象生动。
3、争论文常识。
争论文的三要素是、、。
争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论、、三部分。
4、自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 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 哭丧.()着脸层累.()5、说明词语或依据提示写出词语,疏通文意。
(1)、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挚友相对很融洽。
()(2)、安定地生活,开心地工作。
()(3)、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
()(4)、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5)、道理极简单明白。
()(6)、做事专心致志,一点儿也不分心。
()(7)、强聒不舍:。
(8)、言不及义:。
(9)、亵渎:。
二、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索,合作学习,分析探究。
6、争论文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引论----本论----结论第一部分是第()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其次部分是()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段,归结全文。
本文紧扣中心“”绽开论述。
起先援引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和两方面逐一论述,最终收束全文,得出结论。
全文脉胳清楚,极富有层次感。
7、本文的论点是在文章的第部分提出来的。
8、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这几个问题。
9、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论证和论证。
10、作者依据→→的思路层层深化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运用了论证方法。
《马》学案教师寄语: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作者对马的情感。
2. 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3. 品味文章中精彩句段,积累优美的词句。
基础知识1.默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并能正确书写剽悍窥伺羁绊疮痍阔绰项鬣观瞻妒忌庇荫犷野眷恋相觑畸形妍丽颚鞍辔相得益彰2、自查资料,搜集作者的信息,要特别注意下面划横线需要填写的信息。
布封(1707-1788)国家、家。
从小爱好自然科学。
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
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
他1748年写36卷巨册的《》。
理解探究3、本文写了人工驯养和天然野生的马,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4、本文在传神描摹马的形象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文中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
5、这篇课文对马的描写细致逼真,使人为之倾心、赞叹。
那么,你认为本文的描写笔触有什么特别之处?试结合具体语句说明。
合作释疑6、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从课文第1、2语段内容看,马和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7、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8、第2段中,“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铁蹄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9、课文第5段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一些动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10、作者认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那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化妆现象?课内精读①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
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接触它们的羁绊,自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五中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马的世界》导学案新人教版(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一、积累运用1. 马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________位。
2. 中国象棋中,马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__________”。
马一次可走的选择点可以达到四周的八个点,故有“八面威风”之说。
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正前方有别的棋子挡住,马就无法走过去,俗称“____________”。
3. 古代驾二马为,驾三马为,驾四马为,一车四马为一。
4. 列举出6个以“ 马”为偏旁的字,工整地写在横线上。
5.连线:驹黑色的马的卢马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骅跑不快的马昭陵六骏西海龙王敖闰殿下三太子骊小马汗血宝马刘备驽枣红色的马白龙马张骞出西域,“西域多善马”6. 填写关于马的诗句:(1)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翰《凉州词》)(2)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路遥知马力,_________________。
(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7)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8)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射人先射马, ________________。
(杜甫《前出塞》)(10)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出塞》)7. 填写关于马的成语:一____当先马不停____ 天马____空悬崖____马____马之劳 ____马难追青____竹马 ____到成功车水____龙指____为马兵____马乱快马加____8. 匹配关于马的歇后语:()马背上打电话 A.大材小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走进作者三、研学:《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29 马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预习自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觑.()鬣.()剽.()悍.()疆.()场驯.()良勇毅.()窥.()伺()迎合.()疮.()痍.()枉.()然羁.绊()阔绰.()庇.荫()遒.劲()观瞻.()相得益彰.()
【合作探究】
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在文中作标记。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
在文中划出来。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难答疑】
1、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
【反馈拓展】
1、查字典或词典,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驯良:②驾驭:③羁绊:④畸形: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马”的驯良的?
3、驯养的马与野马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预习自测】
1、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___________,也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_______,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
【解难答疑】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解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三个词语概括马的天然品质是什么?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教育”一词是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四段,解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马的天性:
3、这段文字把哪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马的知识,我们学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请你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动物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