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大树的故事教案——听课前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大树的故事教案[五篇]第一篇:大树的故事教案《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权、树叶等)。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有关大树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在回忆、观察、体验中,感悟大树的结构及美感,想象出大树的相关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大树的结构、外形、颜色等特点,利用大与小的关系表现大树与人、大树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
学习材料:白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猜谜语:头上长着千条辫,迎风摆舞在岸边。
板书:大树的故事探究新知:(一)联系生活:眼力大考察1、树的种类:你们认识这些大树吗?请你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树?2、树的结构:你们了解大树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3、比一比:大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姿态有什么不同?大树的颜色有什么不同?(二)小组探究:教材34页,观察画家笔下的菩提树跟真实的菩提树有什么不同?板书:外形、颜色更加夸张。
分析思考:观察这幅画有什么联系?(表现局部和表现整体)(三)作品欣赏:艺术实践:你的大树在哪里?在它身边发生了什么事?大胆想象,画出这个故事。
评价拓展小结、自评、互评。
你会怎样爱身边每一棵树呢?因为有树人类才有绿色家园,因为有树我们才有美丽地球。
第二篇:大树故事教案《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一、课的类型:造型表现二、课时:1三、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洞、树冠等)2、培养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并引导他们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五、教具:学具: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请二位朋友来到我们教室,同学们请看……2、熊大熊二讲的是关于什么的故事?3、出示课题《大树的故事》(二)讲授新课1、这棵大树来到我们教室,(黑板画出树图形)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树干、树枝、树叶、树杈、树根……2、(出示课件)不同的大树有不同的外形特点图片介绍3、(出示课件)跟熊大熊二一起去森林看看(1)熊二考一考:大胖子树有什么特点?大胖子树比我还胖呢?(2)熊大说:松树撑开双臂,是在欢迎大家呢?松树画法介绍(3)这二课树你更喜欢哪一棵呢?什么颜色?这幅图代表哪个季节?姿态生动春天秋天4、欣赏画家笔下的菩提树跟真实菩提树有什么不同?外形、颜色更加夸张5、(视频)大树的朋友们,你们都在哪儿呢?互动:(贴动物)请三位同学把黑板上的树,朋友们请出来大小、位置6、请分析这三幅画表现什么故事?表现局部:树上、树杈、树下整体表现7、这两张画哪张看起来更舒服?构图问题8、讨论:大家一起猜故事!展示实物和作品(1)树上(2)树洞(3)树下9、艺术实践:设想一个大树的故事,用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表现。
课题:8、大树的故事教学目的: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教学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
板书课题。
2、问: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通过大屏幕,介绍树的结构。
)3、问:树上、树下、树洞里可能有什么故事?(看大屏幕中的人们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
)4、讲故事的活动:1)生:同桌互相讲一讲有关大树的故事。
问:你能根据书上的小朋友的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故事吗?2)学生:分小组创编故事。
3)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问:你是通过哪些形象看出来的?5、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分析画面表现6、大树的哪个部位、构思与构图。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分析)思考:1)准备画出什么样的有关大树的故事?2)你准备表现树的哪部分?3)画面中有谁?4)用什么方法表现,绘画或制作。
7、学生作画。
课后延伸:大树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有关大树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
第二课时讲评上节课作业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冷色是能给人带来清凉感受的颜色,进而很快联想到代表森林的绿色、代表湖水的蓝色、代表夜空的蓝紫色等等,进而了解冷色里面也有偏冷和偏暖之分。
3、作品展示(注意激励学生,教师评价)(1)、学生作品展示,让大家相互欣赏,交流,评价,同时体验成就感。
(2)、教师在欣赏学生作品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作品以肯定,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鼓励大家要继续努力,多观察多表现,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大班情感教育《大树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情感教育介绍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2. 故事分享:《大树的故事》故事背景:一棵古老的大树生长在小村庄的边缘,它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故事内容:大树从小到大,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承载了许多人们的期盼和希望。
它无私地给予了人们栖息的地方、果实的滋养和树荫的遮挡。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小村庄逐渐被高楼大厦代替,大树成了孤独的存在,被人们忘记和遗弃。
最终,在一场大风中,大树倒下了,只留下了遗憾和无尽的思念。
3. 情感教育活动活动一:情感分享学生们轮流发表对故事中大树的情感和感受,例如对大树的敬佩、感激、同情等。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互相倾听和理解。
活动二:情感表达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情感(例如感激、友爱、同情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写作等形式,通过作品展示出自己对这个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活动三:关怀他人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身边需要关爱的人,例如家人、同学、老师等,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关怀和爱心。
鼓励学生积极行动,通过写信、陪伴等方式将关怀传递给对方。
活动四:团队合作学生们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例如共同制作一个海报、策划一个小型活动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团队的力量。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教师讲解故事《大树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鼓励积极表达和分享。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经验,进行反思和讨论。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来进行评估。
《大树的故事》教案大树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大树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界的敏感性。
教学准备:1. 《大树的故事》的课文。
2. 大树的图片或实物。
3. 学生的阅读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大树的故事》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提出一些关于大树的问题,例如:“大树为什么重要?有什么功能?我们平时怎样对待大树?”Step 2:阅读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先阅读《大树的故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故事中大树所经历的变化有哪些?3. 故事中传递的寓意是什么?Step 3:分组讲述(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讲述他们所理解的《大树的故事》。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总结各组的讲述要点。
Step 4:整理观点(10分钟)让学生重新回到座位上,讨论并整理他们对《大树的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让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留出时间与同桌分享。
Step 5:艺术创作(20分钟)通过绘画、写作、歌曲等方式,让学生表达他们对大树的感觉和想法。
将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全班,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交流。
Step 6:小结(5分钟)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和思考,引导全班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
强调大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鼓励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实践。
Step 7: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大树,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下节课开头,鼓励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思考和参与互动,加深了对大树的认识和理解。
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一些关于大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一些关于大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大树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树的基本知识。
2. 观察法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大树的外观、结构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大树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实践法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树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大树有哪些作用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授大树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讲授大树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讲解大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基本结构,以及大树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树的基本知识。
3. 观察大树观察大树: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观察大树的外观、结构和生长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树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 讨论大树的作用和价值讨论大树的作用和价值:组织学生讨论大树的作用和价值,如提供氧气、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木材等,让学生了解大树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实践活动:植树实践活动:植树: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大树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大树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学生能够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大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大树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通过绘画、手工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大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掌握大树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大树。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树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树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如何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大树的形态和特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树的生长过程、特点、构造和功能等知识。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大树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大树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保护大树的意义。
绘画法: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大树的形态和特征。
手工法:引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大树模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大树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大树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大树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1. ◦ ◦ ◦2. ◦ ◦ ◦3. ◦ ◦ ◦ 1. ◦ ◦ ◦ 2. ◦ ◦ ◦ 1. 2. 3.4.5.6. 1. ◦ ◦讲授新课讲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树开花结果等阶段。
讲解大树的特点,包括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生命力顽强等。
讲解大树的基本构造,包括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等部分。
讲解大树的功能,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木材和果实等。
大树的故事教案故事名称:《大树的故事》目标年龄群:3-6岁的幼儿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大树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 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和爱护意识。
3. 通过故事的叙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树的故事》故事书2. 小树、大树的图片3. 一些种子、土壤和花盆(用于示范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出示一张大树的图片,询问幼儿:“这是什么?你们见过大树吗?大树是怎么长大的?”引发幼儿对大树的兴趣和思考。
阅读故事:2. 教师出示《大树的故事》故事书,让幼儿集中注意力。
3.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为幼儿讲述《大树的故事》。
同时,适当停顿,询问幼儿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幼儿参与故事。
示范植物的生长过程:4.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小袋子种子,并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外形、颜色等。
然后,教师将种子放入花盆中的土壤中,埋入一定深度。
5. 教师将花盆放在教室的窗台或阳台上,并每天给植物适量的水。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让幼儿亲自参与浇水等活动。
讨论与总结:6.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询问并总结植物成长的必要条件和过程。
7.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大树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延伸活动:8. 给幼儿分发一些小树和大树的图片,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制大树的成长过程。
9. 组织幼儿一起在教室周围或学校的绿化带播种一些花草种子,让幼儿亲自参与植物的种植和照料,培养他们的园艺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幼儿对植物和大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在后续的活动中,幼儿能够亲自种植和照料植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此外,教师在故事讲述中的引导和提问,促进了幼儿的交流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不过,在后续延伸活动中,需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到植物的种植过程中,避免因人数过多导致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出现。
大树的故事教案【大树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大树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故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行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大树的故事》。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具:图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 T: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叫《大树的故事》。
你们知道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吗?2. S:(回答问题)3. T:正确!植物在种子里生根发芽,经过一段时间,长出茁壮的幼苗,最后长成大树。
Step 2 阅读故事(20分钟)1. T:请你们阅读《大树的故事》。
2. S:(阅读故事,教师巡视指导)3. T:谁愿意给大家讲讲故事的内容?4. S:(有同学愿意讲)5. T:好,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故事的梗概。
Step 3 分析故事(15分钟)1. T: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2. S:(回答问题)3. T:你们认为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4. S:(回答问题)Step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T: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保护土地、保护水源,还可以调节气候等。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应当如何保护树木和环境呢?2. S:(展开讨论)3. T:那我们现在制作一张宣传海报,发动更多的人关注保护树木和环境的重要性。
Step 5 完成任务(20分钟)1. T:现在,请同学们分组制作海报,包括画图和写字。
2. S:(分组制作海报)3. T:时间到了,你们可以互相欣赏并分享你们的作品。
五、教学反思通过《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特别是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大树的故事》教案设计大树的故事教案设计引言:本节教案设计旨在通过讲述大树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学生将了解到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本节教案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目标】1.了解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演示文稿。
2.一张大树图片。
3.用于观察的实物植物和昆虫标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Introduction)- 5分钟教师出示大树图片并问学生:- 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树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Step 2: 故事情节讲述(Storytelling)- 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述以下故事情节:- 从一颗小种子开始,大树通过阳光和水的滋养逐渐成长。
- 大树汲取土壤中的养分,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我们提供清新的空气。
- 大树的树干经过岁月的打磨,变得又大又粗。
- 大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茂密的叶子,树冠提供了庇荫和居住场所给许多小生物。
- 大树的根深入地下,保持了土壤的稳定和防止水土流失。
- 有一天,大树遭遇了一场大风,它的树枝和叶子遭到了破坏。
-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树重新长出了新枝和新叶。
Step 3: 细节观察(Observation)- 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植物和昆虫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植物的根、茎、叶的外观特征。
- 昆虫对植物的依赖关系。
Step 4: 思考性问题(Critical Thinking)- 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大树为什么需要阳光和水?- 大树是如何帮助我们呼吸的?- 如果没有树木保护土壤,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认为树木对于昆虫和其他小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Step 5: 创意绘画(Creative Drawing)- 20分钟学生们分组,以大树为主题进行创意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