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听课感悟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0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多年以来,一直困惑于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不知道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怎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深深感受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魅力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教才能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王老师以树和鸟的深厚情谊为主线展开教学,用自己磁性的声音,用充满感情色彩的画面,引领学生在浅显的文字中穿越,在不断的书写中体悟,参透文本表达的密码的同时,读与写完美结合,让学生完成了三次练笔,第一次练笔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小鸟与树的深厚情谊,第二次填写提示语的练笔,让孩子们沉浸在文本情境中,第三次练笔是孩子情感水闸的宣泄,在浓浓的情谊中,在深深的忧伤中,王老师引领孩子实现了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熏陶的共同提升。
这样诗意的语文课堂,这样完美的读写结合,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让听课教师豁然开朗。
我想,王崧舟老师之所以能让我们看到诗意的课堂,是因为名师大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因为他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教学特色。
我相信,适合学生的、符合教师个性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我将不断努力!。
从容不迫,静等花开——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王老师一如往日的儒雅,一如往日的诗意,相信在全国各地小学语文教师中是王老师粉丝的不在少数,有的为他深厚的文学内涵所折服,有的为他儒雅的风度所着迷,有的为他浑厚的男中音所陶醉……我听过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到后来的《长相思》、《望月》,一直到今天的《去年的树》,感觉王老师虽为小语界的大师级人物,仍然在不断探究语文教学之真谛,不断地在完善自己。
听了《去年的树》之后,我想说,我喜欢这样的王老师——一、从容不迫,静等花开喜欢王老师的从容不迫、沉稳大气,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在课堂上,王老师安排了学生三次练笔的时间,每次练笔时间充分。
比如第一次练笔:请学生想象树和鸟的外形写下来。
王老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学生练写——交流反馈——修改练笔——同桌交流。
所用时间近8分钟。
第二次练笔补充提示语,用时3分20妙;第三次练写,补白鸟儿望着灯火想对树说的话,用时5分钟。
在一堂课中学生用在练笔训练的时间为近17分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真正得到了锻炼。
喜欢王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王老师问:这儿你为什么选用“肯定”这个词?学生:从鸟儿的话里“一定”这个词,我体会到它说话时语气是肯定的。
这个答案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外,但王老师断然将“肯定”写在了黑板上。
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二、有的放矢,回环复沓喜欢王老师,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视为己任,并将这个目标贯穿课堂全程,为了达成目标回环复沓,层层推进。
王老师的文学底蕴之深厚在全国小语界也是屈指可数,这正是他能将《去年的树》解读得如此深入的原因之所在。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最早接触王崧舟老师的课是在师范学习时,通过视频观看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
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学生,观看中不禁随着王老师的思路走进这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反反复复品味一遍又一遍!从来没有想过,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解读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
课堂充满着诗意!暑假在家学习,我再次观看了这堂课,仍然心潮澎湃!于平淡中体会深情厚谊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王老师带领孩子们第一次读故事开头,首次接触“平淡”,让学生补写鸟和树的外形,与课文中没有写树、鸟的外形对比,初次感受“平淡”的语言。
第二次读故事发展,再次感受“平淡”,老师让学生补写旁白,与课文中没有旁白比较,再次感受“平淡”的语言艺术;第三次,读故事结尾,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看”相比较,又一次感受“平淡”。
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逐渐感受到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在练笔中锻炼书面表达课堂上,王老师安排了学生三次练笔的时间,给足了孩子思考的时间,每次练笔时间充分。
第一次练笔:请学生想象树和鸟的外形写下来(写外貌),所用时间近8分钟。
第二次练笔补充提示语(写表情),用时3分20秒;第三次练写,补白鸟儿望着灯火想对树说的话(写心理),用时5分钟。
在这堂课上,学生用在练笔训练的时间近17分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真正得到了锻炼。
从想象中感受语文魅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王老师三次将学生的感受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又三次一一擦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不写”的妙处,当黑板上只留下三次书写的“平淡”与“深厚”还有一个大大的空白的框,孩子们已不难理解这想象补白的作用,这“平淡到底”的深情。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细读文本巧补白》曾是我在省UC网络教研室中策划并主持的一期网络教研系列活动。
为了做好这一期活动,当时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材料,也观看了不少的优秀课例。
后期形成文字成果,并发表于《语文研究与教学》刊物上。
曾以为自己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入。
然而,就在今晚,当我有幸观摩到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
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
那么关于文本补白,应该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教学策略,使它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呢?1、细读文本与文本补白之间的关系读文是补文的基础。
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
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
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
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
2、找准补白的切入点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入点。
在教材所选编的文本中,许多内容都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
如何使得补白恰到好处,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补白切入点的选择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文本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取。
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所以,补白训练一定要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多彩的感受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学生的感悟更加由衷。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王老师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
同时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也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会看到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你想对他说什么……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本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得以传承。
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提高,语文课堂依旧费时低效。
那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读写结合中“写”的有效性。
而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的好路径。
何为课文的“空白点”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空白点”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没有达到的方面或部分。
而课文的“空白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法向我们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到: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将来的计算机究竟能神到什么程度,作者一字未说。
这一处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
我这样设计教学:1.出示“计算机会越来越‘神’”这句话,请学生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将来的计算机回“神”到什么程度。
2.请学生举例说说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3.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回家读给家长听吗?请看学生作品: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外出旅游。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听课感悟今天,有幸欣赏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使我感悟颇多,能够说受益匪浅。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可想象的是,这么浅近的童话故事,能够诠释出如此丰富的语言使用方面的技巧,能够理解出这样深沉、厚重的思想感情,真能够说“化腐朽为神奇”。
王老师的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让所有的听课者在视觉上、听觉上获得了巨大的视听享受,让课堂处处充满生机,整节课目标明确、设计精巧、层次清晰、结构分明,音乐旋律优美,师生语言生动感人。
让人不禁由衷的感叹。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像一缕清泉,潺潺的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而培养这种水平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课堂实录:师: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呢?生:早晨。
中午。
黄昏。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会在中午,会在黄昏,这个切,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生:天天。
师: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正是这个“天天”,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看哪,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鸟儿——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去年的树》听课有感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诗意语文”。
今天通过聆听这节《去年的树》,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语言如诗如画,让听课者,如痴如醉。
王老师通过课文看到的是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写出伟大的友情,看到的是补白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中的“白描写法”,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帮助学生达成了目标解决了问题。
一、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
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师:当太阳升起——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板书:深厚)完美的音画、诗意的语言水乳交融。
我完全被优美的音乐、画面以及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所陶醉。
在和谐的音乐、画面中,王老师的诗意语言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鸟”和“大树”的深厚情感的理解。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之启示花园小学张皓以往听过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慈母情深》等极具抒情色彩的精彩教学,这一次因为有了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我有幸聆听了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篇童话故事,让我又一次领略了教育专家的风采,从中汲取和很多经验,也感悟到名师的深厚之底蕴,让人佩服至极。
1、浑然天成的情境创设,将学生带进享受的课堂语文课程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王老师课堂情境的创设自然天成。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
此处的课境如此清丽,如此婉转,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学生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露声色,不留痕迹的朗读,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2、掷地有声的语言文字运用,将语文诠释得淋漓尽致。
语言文字运用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水乳交融。
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
如补写鸟和树的旁白,学生体会到了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读好对话。
同时与原文“不写心情”对比,感受到“平淡”表达的作用,“留白”表达艺术,达到一举数得的高效。
这样“融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举不胜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堂课,感受颇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一开始,他那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就让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之中。
这篇《去年的树》,原本是一个简单而又纯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可是后来,寒冷的冬天来临,树不得不离开鸟儿去了远方。
当春天回来,鸟儿满心欢喜地回来找树,却发现树已经不在了。
为了寻找树的踪迹,鸟儿历尽艰辛,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落,最后在灯火中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苗。
王崧舟老师对于课文中角色的解读,那叫一个细腻入微。
他引导着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让孩子们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充满爱与离别的世界里。
比如说,当讲到鸟儿与树约定来年再相见时,王老师让孩子们去想象鸟儿的心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鸟儿充满期待,有的说鸟儿恋恋不舍。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用他那充满情感的声音说道:“是啊,这一约定,饱含着多少深情厚谊啊!”在分析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王老师更是巧妙至极。
他让孩子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鸟儿,在一次次寻找无果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有个孩子怯生生地说:“会很难过,很着急。
”王老师立刻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对呀,这种难过和着急,鸟儿也在经历着。
”然后,王老师又让孩子们注意鸟儿每次询问的话语,那一句句简单的“你知道大树在哪儿吗?”背后,藏着的是鸟儿越来越深的焦虑和不安。
课堂上,王老师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
他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当读到鸟儿与树分别的场景时,孩子们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舍;而当读到鸟儿寻找树的艰辛时,孩子们的声音又变得急切而焦虑。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仿佛都变成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为了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不顾一切。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启示松北区松花江小学市骨干石云立听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让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艺术。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就是运用。
语文是基础,是底色,文本中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文本形式(怎么写)、文本内容(写什么),要有一个内容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完整过程。
《去年的树》完整的诠释了这一概念。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实践感悟实现了这一目标。
比如“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等等。
王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获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
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本课,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的学习目标,为了表达为了语言的运用。
精巧的表达句式,典型的段落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新颖的描述手段,都是评价判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标准。
选择最能体现文章感情的句子反复朗读,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把文字中蕴藏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一直觉得语文应该是需要美丽的表达,却也知道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是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里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的美。
那棵去年的树,那只给树唱歌的小鸟,在王崧舟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描述下,似乎一一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王老师太令我钦佩了,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是一次诗意的洗礼。
只有经他这样解读文本,我们教材上的作品,才真的算是文学艺术吧!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章不难,但读得让人感动,读成艺术,能做到的人实在是不多。
听完这堂课,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羞愧,为自己文学素养的欠缺,为自己课堂上语言的贫乏,也为自己传道解惑时的粗暴。
备课时候,我没有认真仔细地对教材,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对教材编排的意图、作者的思想揣摩也简直太少、太肤浅了。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听课感悟拉林镇中心学校吴艳霞今天,有幸欣赏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感悟颇多,可以说受益匪浅。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可想象的是,这么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诠释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方面的技巧,可以理解出这样深沉、厚重的思想感情,真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
王老师的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让所有的听课者在视觉上、听觉上获得了巨大的视听享受,让课堂处处充满生机,整节课目标明确、设计精巧、层次清晰、结构分明,音乐旋律优美,师生语言生动感人。
让人不禁由衷的感叹。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像一缕清泉,潺潺的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课堂实录:师: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呢?生:早晨。
中午。
黄昏。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会在中午,会在黄昏,这一切,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生:天天。
师: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正是这个“天天”,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看哪,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鸟儿——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在王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久久不能出来。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
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他选这是一篇童话,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我感觉王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的语文世界,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
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
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
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
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
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
”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引读,教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一课,感触颇深。
这堂课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王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引路人,带着孩子们,也带着我,在这个简单却又深刻的故事里穿梭。
课堂上,王老师的声音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柔而温暖。
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语调,都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心灵。
当他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棵树,枝繁叶茂地站在那里,和那只小鸟欢快地交谈着。
王老师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出神入化。
他让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的那份承诺,那份深深的情谊。
他问孩子们:“当鸟儿答应树,明年春天还要回来唱歌给他听的时候,你们觉得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鸟儿很开心,因为能和好朋友约定;有的说鸟儿很坚定,一定会回来履行承诺。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又引导孩子们去想象树的心情。
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鸟儿和树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王老师在讲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那细腻的处理方式。
他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他慢慢地描述:“鸟儿飞过了高山,高山那么高,那么险,鸟儿没有停下;鸟儿飞过了大河,河水那么湍急,鸟儿没有退缩;鸟儿飞过了田野,田野那么广阔,鸟儿依然没有放弃……”我的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不畏艰难,一心只为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那棵树。
而且,王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情感的体验。
他会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把自己当成鸟儿或者树,去感受那种分别的痛苦,重逢的喜悦,或者找不到朋友的失落。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读着那些对话时,我能感觉到他们真的走进了故事里,和鸟儿、树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像这只鸟儿一样,珍惜着身边的友情?是不是也会为了一个承诺,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曾经,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烦恼。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听课感悟今天,有幸欣赏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使我感悟颇多,可以说受益匪浅。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不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可想象的是,这么浅易的童话故事,可以诠释出如此丰盛的语言运用方面的技巧,可以理解出这样深厚、稳重的思想感情,真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
王老师的整节课填塞了浓浓的诗意,让所有的听课者在视觉上、听觉上获得了强大的视听享受,让课堂处处填塞生机,整节课目标明确、设计精致、层次清撤、结构分明,音乐旋律优美,师生语言生动感人。
让人不禁由衷的感叹。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像一缕清泉,潺潺的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留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合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统统,掌握语言最佳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课堂实录:师: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呢?生:早晨。
中午。
黄昏。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会在中午,会在黄昏,这一切,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生:天天。
师: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正是这个“天天”,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看哪,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鸟儿——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去年的树听课心得体会5篇《去年的树》主要讲述了冬天要到了,小鸟与树相约,等来年春天再回来为树唱歌。
春天到了,小鸟飞回来了,可是树却不见了。
下面是关于去年的树听课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去年的树听课心得体会(1)今天,我读了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是《去年的树》,看到这个题目,我起了疑惑,为什么说去年的树呢 ?于是我便读了起来。
这篇作文主要讲了一棵树和一只鸟事好朋友,冬天到了,小鸟要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它答应树,春天飞回来还给它唱歌,一转眼春天到来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可是它的好朋友树不见了,于是它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树——虽然只是用它的好朋友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小鸟信守了它的诺言,对着火唱起了歌,唱完歌后,它有看了一会火,就飞走了。
读完这篇作业,我很佩服小鸟,因为它没有因为找不到树就不给它唱歌了。
我也曾经遇到过这种事:星期日,我和李嘉伟约好了去公园玩,我刚要出发,外面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就想:去吧,就有可能被淋湿,不去吧,又对不起李嘉伟,唉,只好去了。
然后我就一路狂奔到了公园,突然看见李嘉伟在向我招手,我就向那跑去,李嘉伟说:“我还以为你不来了。
”我说:“我可是答应你!”这篇作文告诉我们应该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去年的树听课心得体会(2)今天,我们学了一片童话——《去年的树》,让我感受很深。
它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从前,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飞到温暖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回来请你还要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回来一定还要唱歌给你听。
”鸟儿飞走了,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鸟儿也飞回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原来,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了,做成了火柴晕倒了乡下。
鸟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被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焰,于是它对着火焰唱起了去年的歌。
读到这里,我们都对鸟儿的执着精神感动。
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听课感悟语文,触碰心灵的艺术———《去年的树》听课感悟最打动我的,是江南才子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
从来没有想过,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解读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
课堂充满诗意,听着,看着,仿佛欣赏一出优美动人的音乐剧,结构分明,旋律优美,语言动人。
让我由衷的感叹:语文,真是一门触碰心灵的艺术。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就是运用。
语文是基础,是底色,文本中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文本形式(怎么写)、文本内容(写什么),要有一个内容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完整过程。
《去年的树》完整的诠释了这一概念。
一、反复朗读,实践感悟语文课程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课堂实录:师: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呢?生:早晨。
中午。
黄昏。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会在中午,会在黄昏,这一切,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生:天天。
师: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正是这个“天天”,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看哪,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鸟儿——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是多么快乐的日子。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朋友。
再读。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就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读着读着,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词语?树是什么样的树?鸟儿是什么样的鸟儿?写出来,记得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生练习填词: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鸟儿呢,长得-------。
)师:树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只为这棵树歌唱,这是一棵怎样的树?生:特别高大、茂盛的树。
师:树林里有千万只鸟,它只听这一只鸟歌唱,这是一只怎样的鸟?生:漂亮、机灵。
师:千万棵树中只认准这棵树,千万只鸟儿中只喜欢这只鸟。
这是多么深的缘分哪!一起再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真没想到,在我们的故事中,关于它们的外貌什么都没写,我们却感受到它们的感情。
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感情?生:深厚。
师:(板书:浅近不写外貌深厚)故事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浅近的语言,这个故事浅近的发展下去,它们会遇到什么事?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下去。
赏析: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获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
这简短的两句话,老师用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了八次,丰富学生的体验,丰满文章的内容。
同时,通过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究,感受鸟儿与树间的深厚感情;也发现文字运用的美妙,发现浅近的写作方法,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添词而读,择要而读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的学习目标,为了表达为了语言的运用。
精巧的表达句式,典型的段落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新颖的描述手段,都是评价判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标准。
选择最能体现文章感情的句子反复朗读,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把文字中蕴藏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课堂实录:师:孩子们,这四次对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分角色读一读。
你们读对话的内容,提示语老师来读。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都读得很好。
有点小遗憾,老师读得不好。
你们看,树对鸟儿说、鸟儿说、鸟儿问树根说、树根回答、她问大门说、门回答说、鸟儿问女孩儿、小女孩儿回答说,全是说,我没有办法把它读好。
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才带劲?生:鸟儿问树根的话应该读得很悲伤。
师:你的意思是说,应该把关于人物心情表情的提示语加上吗?这些提示语课文里没有,可惜了。
你们能帮它们加一加吗?看到课后第二题,自己加一加。
(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
)师:孩子们,停下笔,我们来看鸟儿和树之间的对话。
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此刻,树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恋恋不舍。
师:读出树的不舍。
生: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鸟儿的心情呢?生:依依不舍的说。
师:还有呢?生:肯定的说。
师:读出鸟儿的依依不舍,读出鸟儿的肯定。
生: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这样的约定,鸟儿如此的肯定。
带着这样的约定,树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等待。
带着这样的约定,鸟儿翻山越岭,心里却期盼着能早点回。
好不容易积雪融化,春天到了。
鸟儿回来了。
可是它的好朋友树呢,怎么不见了呢?它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生:焦急。
师:怎么回事,我的好朋友树呢,它怎么不见了!(生读树和鸟儿约定的句子。
)师:是呀,好朋友不见了,能不急吗?树啊,我不是跟你约好的吗?(生读树和鸟儿约定的句子。
)师:明明约好了的呀!我必须找到树。
鸟儿飞呀飞,飞到大门上。
此刻,鸟儿是什么样的心情?生:惶惶不安。
师:它焦急,它还感到不安。
我的好朋友,难道出事了?你还记得去年的那个约定吗?(生读树和鸟儿约定的句子。
)师:它怎能忘,怎能忘记它们的约定,怎能忘记它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好朋友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了。
我一定要找到它!黄昏了,鸟儿飞到村子里,它会怎么问?生:伤心欲绝的问。
师:这也是鸟儿的最后一问,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生读。
师:好朋友做成的火柴都用完了,只剩它点亮的灯火。
我的好朋友,再也看不见了。
再问。
生读。
师:鸟儿的心里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一起读一读。
老师读添词后的提示语,你们读鸟儿的话。
(师生合作读。
)师:这就是你们体会到的鸟儿的心情,表情,可是课文里写了吗?生:没有。
师:这样的语言是——生:浅近。
师:(板书:浅近不写心情深厚浅近不写表情深厚。
)故事的开头是浅近的,故事的发展是浅近的,结局也会是浅近的吗?读课文最后一段。
赏析:这部分,是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鸟儿与树、树根、大门、小女孩儿的对话描写,表现鸟儿对树的深厚感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
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这个片段中是最主要的朗读方式。
在对人物感情的体会上,用添加关于人物心情表情提示语的方法,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反复的读着鸟儿和树的约定,感情逐层递进,鸟儿和树的形象,越发丰满形象感人,这也是整个课堂最出彩也最打动人心、触碰心灵的片断。
从前的日子如此快乐,今天呢,快乐不再。
以极喜衬极悲,课到此处,情到深处。
老师却话锋一转,课文里并没有这些心情提示语的描写,这样的语言依然是浅近的,而添加的这些,都是学生解读出来的。
提出:故事的开头是浅近的,故事的发展是浅近的,结局也会是浅近的吗?课,还是那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依然结合得那么紧密,可是又有那么多的不同。
在这里,语言文字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不是油和水的关系,已经变成水乳交融的关系了。
课浅近,表达的内涵,深厚!三、感情积累,厚积薄发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充盈的感情从何而来?从丰富的体验中来,厚积薄发!课堂实录:师:鸟儿在“看”,它在看,它在看,看着看着,它想起来了,想起了去年---(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太阳升上来,新的一天开始了---(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它们一起,走过春走过夏,迎着风迎着雨,可是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它想起来了,去年它站在树枝上唱歌,树呢-----生:听着鸟儿唱。
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
此时此刻,眼前只剩下这一幅画面。
鸟儿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
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它要告诉好朋友的话,千言万语,万语千言。
(生写。
)赏析:在这部分,没有朗读关于鸟儿看灯火的段落,反而不厌其烦的读课文第一段,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鸟儿和树在一起的日子多么美好,可是这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也回不来了。
营造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的感情,再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所以学生汇报它们写出的话里,有对树的告白、责备、思念,也有鸟儿对树的承诺、欣慰,还有的学生在汇报时不能自已,哽咽着无法完整汇报。
这样的课堂,在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收放自如,达到一个常人只能仰望的境界了。
四、起承转合,紧扣主题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落实程度有多深,制高点就有多高。
有人说,老师往讲台一站,你就是文本,你就是语文课程。
确实如此。
教师,这个平等教学中的首席,要想带领学生解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密,,紧扣主题,才是正道。
课堂实录:师:在你的心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说明,你会用那个词语?生:凄美、悲伤。
师:这样的歌,会在大树的心里消失吗?不会。
会在鸟儿的心里消失吗?不会。
这是一首永远不会消失的歌,叫做——生:《去年的树》。
师:作者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是作者不会写吗?他这样浅近描写,留给了我们什么?生:无尽的想象。
师:这就是留白。
因为有这留白,才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留给我们这么美丽的童话故事——生:《去年的树》赏析:阅读教学走到这里,老师带着学生,自由游弋。
老师处理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上收放自如,巧妙设计,精妙表达,落脚于课标。
这真是山重水复,起承转合,诗意自然,紧扣主题。
难以忘怀《去年的树》。
这是我听过的所有名师中,感受最深的一节课。
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心灵的触动,是思想的激越,还有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他说,这是他对自己所有的课的一个超越。
我想,是的,他不仅超越了其他的人,还超越了自己。
在这节课上,没有教法的生硬传授,也没有说教的感悟引领。
有的,是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实践,是对学生的带领指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