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去年的树》评课《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鸟儿”和“树”之间哀婉动人的友情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
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
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会产生节约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为这种情所深深地打动。
王老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了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领悟式指导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中,王老师让同桌之间相互角色扮演,体会鸟儿在对话中的情感。
同时,巡视全班,关注读得好的同学和读得不好的同学,并进行阅读指导。
在同桌角色扮演之后,老师会让同学随机组合来进行角色朗读,同时扮演鸟儿的同学还要加上动作与表情。
在一组学生完成阅读之后,让其他同学对该组同学的读演进行评价。
增强竞争性,通过相互表达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进一步梳理对课文的情感取向。
通过品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老师让学生想象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
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小鸟,那么你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好朋友,面对着眼前日思夜想的朋友,你会怎么做?”“鸟儿唱完歌了,要离开的时候,它会说些什么?”通过两个问题的牵引,再次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全文,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表达,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惜友谊,信守承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年级语文《去年树》评课稿四年级语文《去年树》评课稿好课万千,味而不同。
有的如洒,浓烈芬芳,令人陶醉;有的如水,纯极淡极,却不失本真;有的似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
这就是课的境界。
平时听的都是些常态阅读课,总感觉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自然也听不出什么鲜味。
《去年的树》一课倒让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教者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从“感悟写法”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组织教学。
看似信手拈来,细品之却处处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深长。
虽无缘在现场听课,看的也不是录像,但透过实录的每一行文字可以感受到教者简约从容的姿态,领略到他点到为止的激情演绎。
整堂课洋溢着诗意的美感。
一、创意解读,版块清晰——结构美。
“繁华落尽见真谆,铅华洗却见本真。
”所有的语文课堂最终都应回归简洁。
本课教者按“品读天天,进入文本”、“品读对话,体会情感”、“品读结尾,体悟永恒”这三个版块展开教学,简约清晰,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这得益于教者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处理教材。
正所谓小学语文姓“小”,说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对学生的讲解却要浅。
教者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感情”这一写法,故而处处巧设情境,再三渲染气氛,再三追问。
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到这一写作特色。
二、扎实训练,培养能力——实在美。
崔峦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真实、朴实。
”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更是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
本节课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看似随意,实则每个环节都为“扎实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1、朗读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朱孝仁说:“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则使人感悟。
”新课标也强调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本节课中,教者不仅安排齐读、分角色读,尤其是课始和课中的引读设计更是不厌其烦,下足了功夫,,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使“小鸟和大树感情深厚”这一结论深入人心。
《去年的树》评课稿8篇(精品)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去年的树》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去年的树》评课稿19月26日是我们周三的听评课研讨时间。
由于其他工作我遗憾地错过了颜老师精彩的课堂,但也准时地听取了其他语文老师对颜景军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高度评价。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颜老师的课越来越有内含,越来越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她的温柔似水,丝丝入耳,深入人心,听颜老师的课就像是听故事,有趣、自然、舒服、亲切。
颜老师能在课堂上不急不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到位,比如:让学生自主探究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地提醒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说自己在读中的感悟,并在读书过程中提醒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
由此看来颜老师的课堂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颜老师的课以朗读贯穿课堂,而且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以及大量想象的空间,想象鸟儿与树的样子,想象鸟儿给树唱歌,树听鸟儿唱歌,把鸟儿一次次寻找树的焦急心情,让学生在读与悟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颜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角色,这更易于让学生体会文章“珍惜友情,信守诺言”的'情感。
如果朗读时颜老师安排鸟儿让一人朗读,那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是否会表现的更强烈呢。
《去年的树》虽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里面却蕴含了“珍惜友情,信守诺言”的深刻道理。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去年的树》评课稿2天气又再次转好,明媚的阳光传递着勃勃的生机,浓浓的春意盈满校园。
又是工作室成员上研究课的日子,早早地便来到练兵室。
今天执教的是来自新疆的亢丽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
这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虽然故事内容简单,语言直白平叙,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非常得耐人寻味。
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承诺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
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
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难过,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和后来鸟儿的表现中慢慢显现出来。
告知咱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义。
祝老师上本课时,充分表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进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在教学进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进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
因此,我感觉语文老师要把握好偏重点。
而《去年的树》则是偏重于人文性的课文。
因此,为了表现这一点,祝老师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祝老师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
因此,祝老师把指导学生朗诵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
虽然方式有了,可是渲染气氛还不够浓郁,课堂大体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但还不是最佳。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祝老师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
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咱们是好朋友。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咱们之间的友谊海枯石烂。
”有的学生唱:“朋友一生一路走,那些日子再也不有。
《去年的树》评课稿
桑落墅镇中心小学梁希英《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刘老师的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具体感受如下:
一、注重词语积累,有效落实双基。
如在教学大树和鸟儿的分别的对话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了“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等成语,与文本的解读紧密相连,给人的感觉双基落实得连贯、自然。
再如,在体会鸟儿找大树的心情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填空练习,既积累了成语,有感受到了鸟儿的急切心情。
这样的巧妙使使得词语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浑然一体,体现课堂的连贯性,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
教学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找出四组对话。
刘老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整节课书声琅琅,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思。
三、想象写话,感悟深化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
末尾,教师安排了写话练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更好的倾吐。
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
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
在这堂课上,马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确确实实算得上一堂高效课。
我从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观察,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教学设计巧妙。
揭题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
把《去年的树》的片段用幻灯片的形式与孩子们见面,并让他们充分读,谈感受,抓关键词理解树和鸟是好朋友。
直接揭题。
这样做能让孩子们迅速进入文本,还节约了时间,一箭双雕。
理解全文时,抓带有“好朋友”的语句,抓文中的几次对话,脉络清晰,扣了中心,扣了主题,更扣了文章的写作主旨。
设计别具匠心,。
二.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牢牢地抓住四次对话过程,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的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个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
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验,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三。
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去年的树》一文中抑扬顿挫的朗读和激情昂扬的讲读,到现在让人记忆犹新,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
教师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是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通过这次磨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
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
在这堂课上,马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确确实实算得上一堂高效课。
我从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观察,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教学设计巧妙。
揭题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
把《去年的树》的片段用幻灯片的形式与孩子们见面,并让他们充分读,谈感受,抓关键词理解树和鸟是好朋友。
直接揭题。
这样做能让孩子们迅速进入文本,还节约了时间,一箭双雕。
理解全文时,抓带有“好朋友”的语句,抓文中的几次对话,脉络清晰,扣了中心,扣了主题,更扣了文章的写作主旨。
设计别具匠心,。
二.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牢牢地抓住四次对话过程,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的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个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
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验,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三。
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去年的树》一文中抑扬顿挫的朗读和激情昂扬的讲读,到现在让人记忆犹新,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
教师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是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通过这次磨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
《《去年的树》评课稿4篇.doc》《去年的树》评课稿1 9月26日是我们周三的听评课研讨时间。
由于其他工作我遗憾地...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ongwen/xinwengao/815109.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去年的树课堂实录及点评9篇去年的树课堂实录及点评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
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
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
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
)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
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
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
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去年的树》评课稿在学校组织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我又一次被经典的童话所深深地打动。
至今,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首凄婉的歌,心中还充满着挥之不去的哀伤。
我想这应该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去年的树》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
再如“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难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空间。
刘老师拓展学生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③鸟与树的真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刘老师抓住了本文最耐人寻味最体现作者思想,最有深意的地方——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两次看体会到什么?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
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
然而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
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祟高的精神享受。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兑现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
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
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属于拟人体童话,讲述了一个关于鸟儿和树的哀婉动人的友情故事。
本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谊。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本文充满了一种淡淡的伤感气氛的同时还留下了很多的情感空白,如何使学生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成了本课重中之重,王老师在整堂课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感情。
其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一组填空的形式(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鸟儿呢,长得_______),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各自心中大树和鸟儿的形象,使学生深入角色,体会通话中角色的情感。
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听完后我对阅读教学有了一些认识。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3.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
《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估和反思(精选15篇)《去年的树》的以及评估和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歌唱、寒冷、原野、森林、融化、伐木人、斧子、锯木头、煤油灯、睁大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去年的树”被人们砍伐、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使学生受到树木保护形势严峻的环境维护意识教育。
4、品味鸟儿的语言和动作,揣摩其内心的思想感情,理解友谊和承诺的内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森林被砍伐,以及土地日益严重的沙漠化的图片和资料。
2、学生课前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展示资料,情感铺垫:1、请大家观看一些森林被砍伐的图片,阅读一点土地日益严重的沙漠化的资料。
然后,把你的想法面对大家简单地谈一谈。
(先看、读图和资料,再指名“七嘴八舌”谈感受。
)2、导入:同学们都谈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能初步认识到了保护森林对环境保护的巨大作用,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有关树木的——《去年的树》(板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课前都自觉地预习了课文吧?好!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谁来读一读屏幕上面展示的生字词?(找几位同学来读,错的当场纠正和重复,教师再领读。
)看来大家都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请大家把课文读几遍,要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开始!2、读完了吗?好,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如何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的吗?(指名朗读。
)根据你现在的理解,谁来讲一讲这篇课文都写了些什么呢?(指名回答,学生可以片面、粗浅地理解,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应该怎样来给别人讲一下这个故事?(指名讲故事,教师给予鼓励。
)三、质疑解疑,精读领悟:1、同学们刚才都讲了一个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接着,请你们再仔细地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精彩的句子,或者是你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并把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
四年级语文《去年树》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评课稿好课万千,味而不同。
有的如洒,浓烈芬芳,令人陶醉;有的如水,纯极淡极,却不失本真;有的似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
这就是课的境界。
平时听的都是些常态阅读课,总感觉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自然也听不出什么鲜味。
《去年的树》一课倒让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教者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从“感悟写法”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组织教学。
看似信手拈来,细品之却处处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深长。
虽无缘在现场听课,看的也不是录像,但透过实录的每一行文字可以感受到教者简约从容的姿态,领略到他点到为止的激情演绎。
整堂课洋溢着诗意的美感。
一、创意解读,版块清晰——结构美。
“繁华落尽见真谆,铅华洗却见本真。
”所有的语文课堂最终都应回归简洁。
本课教者按“品读天天,进入文本”、“品读对话,体会情感”、“品读结尾,体悟永恒”这三个版块展开教学,简约清晰,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这得益于教者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处理教材。
正所谓小学语文姓“小”,说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对学生的讲解却要浅。
教者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感情”这一写法,故而处处巧设情境,再三渲染气氛,再三追问。
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到这一写作特色。
二、扎实训练,培养能力——实在美。
崔峦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真实、朴实。
”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更是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
本节课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看似随意,实则每个环节都为“扎实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1、朗读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朱孝仁说:“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则使人感悟。
”新课标也强调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本节课中,教者不仅安排齐读、分角色读,尤其是课始和课中的引读设计更是不厌其烦,下足了功夫,,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
看完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后,觉得王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
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反复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
而这一切,都源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下面重点谈一谈王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小鸟与树之间的什么?王老师则由学生自己来说,说完后则细细地来反复回味。
让人一下子就跟着进入到了童话中,好像树与鸟儿天天在一起的画面就在自己的眼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
王老师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文本的视界开阔了,境界上升了。
如:王老师用PPT给学生放出“一棵树和一只是好朋友。
树长得(),鸟儿呢,长得()。
”王老师把空白的地方留出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想,然后再填填写写。
体现出了王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王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反反复复地读,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
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不仅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王崧舟这节视频课的评课,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正,我愿与大家一起探讨。
2023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树》评课稿3篇(全文完整)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评课稿1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使我又一次被经典的童话所打动。
记得远程研修时,要求老师精心研读《去年的树》之后,设计出可行的教案。
在反复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
因为我在故事的小鸟身上,读出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深情。
今年再一次听王燕老师的讲解,不禁又回忆起当时的情境。
走出课堂好久,我的心里却依然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悲伤。
我想经典的魅力就在于能够震憾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人生。
我觉得王燕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她用自己较高的文学修养带领着学生深情地走进了经典,有多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走进小鸟的心灵。
《去年的树》情真意切,小鸟那种诚信守诺的品质,对朋友的真切情感和寻找伙伴时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令人感动。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王教师十分关注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小鸟与树根、门、火柴、灯火对话时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学生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惭惭走进了小鸟美好而纯洁的心灵,对小鸟和大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爱,对伐木人产生了憎恨。
虽然孩子们的体会有点肤浅,但是足以看出多数孩子已经读懂了文章,理解了小鸟对友情的执着和它对大树的深情。
二、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伤感。
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王老师放了一段凄惋的音乐,这段音乐使读者和听者的心都不由自主地随着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悲伤。
尤其是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王老师没有急于关上音乐,而是继续让伤感的乐曲在教室中曲荡,这让孩子们悲伤的情绪在淡淡的音乐声中得到了抒发,虽然大家只是在沉默中倾听音乐,但是却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几点不太成熟的想法和建议。
一、如何梳理好教学各环节小目标与教学大目标的关系我看到王老师将目标定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的真挚友情,懂得做人要诚守诺言,并要保护环境,做到环境和人的和谐相处。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
付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
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反复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
1、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语文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而这种感情朗读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付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情境引读、静思默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去感悟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
不善于把握课堂生成,展开有效的追问,进行合适的深究,就会造成了课堂随机教学资源的流失。
付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
3、这篇童话故事非常感人,老师和学生都很动情。
我觉得,鸟儿和树不仅是一对好朋友,还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鸟儿给树唱歌,帮树捉害虫,树是鸟儿做窝的地方,是它温暖的家,是它遮风挡雨的地方。
树不见了,它怎能不焦急呢?在这此基础上,老师能把情感铺垫做得厚实,学生的情感就更加水到渠成,情感能够迅速升温,达到沸点。
4、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
我想,如果在出示最后三段时就打开音乐,把两个环节合成一个环节——鸟和灯火的直接对话,情感渲泄应该会更直接、更感人、更催人泪下。
这样一来,既训练了语言基本功,又升华了内心情感。
同时我个人也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这样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的王国,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实现心灵的成长。
评课稿:
教学智慧源于真实,深入浅出荡涤真情——浅评张小英老师《去年的树》
伊宁市第一小学:唐海霞
2012、10、10
教学智慧源于真实,深入浅出荡涤真情
——浅评张小英老师《去年的树》《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张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
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
通过与文本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
二、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小鸟的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
同时,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
张老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并将朗读与联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
教学1—4自然段时,张老师则让学生带着问题“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表现在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找出文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天天”,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谈感受以体会他们间的友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对于5—14自然段的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子后,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交流、联想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让他们逐步深入到童话故事中去,感受鸟儿在找树过程中的辛苦与他当时的心情,为有效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
在充分体会小鸟真情之后,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情景的创设,张老师逐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引领着他们深入到童话中的角色,体会着小鸟的情感世界。
[不足]本文虽然是一篇童话,但整个教学中童话的意蕴并不浓,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也不是很高。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学生读的层次并不明显。
特别是小鸟因找不到大树一次次询问树根、门、女孩的三句话。
小鸟的心情应当是不同的,每一次的追问,应当是有变化,有层次的,给人的直观感受和内心体验也是不同的。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执着,才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为之颤动。
因此,这部分内容朗读方面的指导,感觉略有欠缺。
三、抓住两个“看”,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吴老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虽然是同一个“看”字,便两者的意义却大有不同。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文本情感:诚实守信、珍惜友谊。
四、将听、说、读、写的训练与文本的学习密切结合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
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也将一步一步加深。
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文主题“去年的树”的板书中,简笔画的作用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枝繁叶茂已成追忆,而现在却只留下半截树桩。
我想,这半截树桩的每一寸肌肤一定凝结着大树的鲜血,它不仅可以让人看到它曾经的茁壮,更能让人看到他最伤的痛。
尽管它不言不语,但是它已经把想说的一切告
诉了每一个善良的人,每一个重情义的人,每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每一个有思想、有热血的人。
教师随手擦去大树的枝叶,这一瞬间让每一个人的心为之落泪。
也留给我们每一个人更多的思考。
因此,结束之时,张教师设计了“我想对——说”这一环节,并给予提示。
(鸟儿、大树、人们、新美南吉)这一设计,不仅是对学生联想、语言表达、文本理解等方面的再次训练和提升,更是给每一个人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一个释放的缺口,让每一个人都有话可说,同时也给文本、给学生、给作者一次相互对话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的多元的感悟写下来,这一设计作为整堂课的结尾,含义深厚,意义重大,非常值得借签和学习。
五:简笔画和贴图的灵活运用为课堂教学增添灵动色彩
板书设计,一棵大树,一只小鸟,一个标题——简单,直接,点明主题。
尤其是小鸟贴图,“飞来”、“飞去”张老师只是翻了一个面,却达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只是第二年,小鸟再次飞回来寻找大树的时候,张老师的小鸟却没有飞回来。
此外,简笔画大树画得简洁直观,但是树杆和树身在色彩的选择上,如果能有更充分的准备就好了。
另外,教学结束之时,枝繁叶茂的大树再也看不见了,张老师随手擦掉黑板上的图画,也略显不当。
老师小小的一个举动,也许会让学生记在心里,学生也这么做就不太好了。
六:注重词语和语言积累,有效落实双基教学
如在教学大树和鸟儿的分别的对话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积累了很多以前学过的词语,为培养学生丰富和积累语言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鸟儿明年还来给大树唱歌中的“还”字,教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让我们看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无比深厚的情谊。
其次,在指导学生体会小鸟寻找大树的心情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小鸟的执著和艰辛,更让我们看到了大树悲惨的命运。
同时,通过填空练习,既积累了成语,又感受到了鸟儿的急迫心情。
这样的巧妙设计使得词语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浑然一体,体现课堂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尽管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用到了不太准确的词语,比如把“约定”说与了“约会”,“千里迢迢”这个词的正确读音也纠结了不少的时间,但老师能够及时给予及时指导和纠正。
相信,长此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进步和成长一定会令人吃惊的。
也正是这“约定”与“约会”的插曲,“千里迢
迢”的小波澜,让我们看到了张老师对这个双语班孩子的良苦用心,让我们看到了张老师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时动人画面,让我们看到张老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解和表达的感动瞬间,因此,也让我们看到了真真实实,扎扎实实、朴朴实实的整个教学过程。
我们都看到了张老师情到深处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我想,这不仅是张老师用情真,更是张老师对教材、对文本、对作者、对生活的认真钻研、用心思考、深入理解的结果。
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最值得学习,而最需要学习,也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建议: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老师的理解不一定就是学生唯一的理解,我们控制的是教学的一个大方向,毕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只要不脱离文本的本意就可以了。
努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进行有机的融通,所以在确定了以“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为情感主线的基础上,还应允许其它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
如:爱护树木,不能乱砍伐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伊宁市第一小学:唐海霞
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