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评课稿
- 格式:wps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去年的树》评课《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鸟儿”和“树”之间哀婉动人的友情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
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
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会产生节约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为这种情所深深地打动。
王老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了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领悟式指导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中,王老师让同桌之间相互角色扮演,体会鸟儿在对话中的情感。
同时,巡视全班,关注读得好的同学和读得不好的同学,并进行阅读指导。
在同桌角色扮演之后,老师会让同学随机组合来进行角色朗读,同时扮演鸟儿的同学还要加上动作与表情。
在一组学生完成阅读之后,让其他同学对该组同学的读演进行评价。
增强竞争性,通过相互表达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进一步梳理对课文的情感取向。
通过品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老师让学生想象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
然后提出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小鸟,那么你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好朋友,面对着眼前日思夜想的朋友,你会怎么做?”“鸟儿唱完歌了,要离开的时候,它会说些什么?”通过两个问题的牵引,再次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全文,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表达,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惜友谊,信守承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去年的树》的评课稿
牐犞芾鲜恼馓每尉驼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周老师在教学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练习,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对照有效评价这点作如下评议:
1、教师的评价语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学生在读鸟儿与树根的对话说,教师评价第一位学生读得还不够着急,在第二位学生读完后,教师评到:看来你着急了。
这两句的评价让学生十分清楚的感觉到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去读。
2、在引导是说鸟儿与女孩的对话时应用的语气,学生还领悟不到,只是说温柔、挥着翅膀、和蔼可亲,当学生说出迫不及待的时候,教师马上就有针对性地表扬到:“我觉得王很会读书,把掌声送给他。
3、接下来针对学生的'合作朗读,第一组似乎不太在状态,还分不清自己的角色,因此周老师评价到:老师知道他们都尽力了,但似乎对于自己的角色还不明白。
周老师就非常清楚地点出了学生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是严厉批评,没让学生失去信心。
所以第二组的学生,在角色分配上就好了很多,因此得到周老师的表扬:老师知道他们正在合作着,把掌声送给他们。
4、有点令我非常感动,周老师照顾到了后进生,并在全班面前大大的表扬,
可是,在评价过程中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周老师对于部分同学比较合心意的评价比较多,对于其他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给予:哦、好的
等等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在一些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比较窘迫。
评价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周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也为我自己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案例,希望我们共同的成长。
四年级语文《去年树》评课稿四年级语文《去年树》评课稿好课万千,味而不同。
有的如洒,浓烈芬芳,令人陶醉;有的如水,纯极淡极,却不失本真;有的似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
这就是课的境界。
平时听的都是些常态阅读课,总感觉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自然也听不出什么鲜味。
《去年的树》一课倒让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教者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从“感悟写法”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组织教学。
看似信手拈来,细品之却处处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深长。
虽无缘在现场听课,看的也不是录像,但透过实录的每一行文字可以感受到教者简约从容的姿态,领略到他点到为止的激情演绎。
整堂课洋溢着诗意的美感。
一、创意解读,版块清晰——结构美。
“繁华落尽见真谆,铅华洗却见本真。
”所有的语文课堂最终都应回归简洁。
本课教者按“品读天天,进入文本”、“品读对话,体会情感”、“品读结尾,体悟永恒”这三个版块展开教学,简约清晰,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这得益于教者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处理教材。
正所谓小学语文姓“小”,说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对学生的讲解却要浅。
教者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感情”这一写法,故而处处巧设情境,再三渲染气氛,再三追问。
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到这一写作特色。
二、扎实训练,培养能力——实在美。
崔峦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真实、朴实。
”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更是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
本节课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看似随意,实则每个环节都为“扎实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1、朗读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朱孝仁说:“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则使人感悟。
”新课标也强调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本节课中,教者不仅安排齐读、分角色读,尤其是课始和课中的引读设计更是不厌其烦,下足了功夫,,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使“小鸟和大树感情深厚”这一结论深入人心。
《去年的树》评课稿8篇(精品)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去年的树》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去年的树》评课稿19月26日是我们周三的听评课研讨时间。
由于其他工作我遗憾地错过了颜老师精彩的课堂,但也准时地听取了其他语文老师对颜景军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高度评价。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颜老师的课越来越有内含,越来越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她的温柔似水,丝丝入耳,深入人心,听颜老师的课就像是听故事,有趣、自然、舒服、亲切。
颜老师能在课堂上不急不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非常到位,比如:让学生自主探究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地提醒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说自己在读中的感悟,并在读书过程中提醒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
由此看来颜老师的课堂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颜老师的课以朗读贯穿课堂,而且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以及大量想象的空间,想象鸟儿与树的样子,想象鸟儿给树唱歌,树听鸟儿唱歌,把鸟儿一次次寻找树的焦急心情,让学生在读与悟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颜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角色,这更易于让学生体会文章“珍惜友情,信守诺言”的'情感。
如果朗读时颜老师安排鸟儿让一人朗读,那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是否会表现的更强烈呢。
《去年的树》虽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里面却蕴含了“珍惜友情,信守诺言”的深刻道理。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去年的树》评课稿2天气又再次转好,明媚的阳光传递着勃勃的生机,浓浓的春意盈满校园。
又是工作室成员上研究课的日子,早早地便来到练兵室。
今天执教的是来自新疆的亢丽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
这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虽然故事内容简单,语言直白平叙,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非常得耐人寻味。
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承诺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
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
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难过,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和后来鸟儿的表现中慢慢显现出来。
告知咱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义。
祝老师上本课时,充分表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进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在教学进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进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
因此,我感觉语文老师要把握好偏重点。
而《去年的树》则是偏重于人文性的课文。
因此,为了表现这一点,祝老师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祝老师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
因此,祝老师把指导学生朗诵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
虽然方式有了,可是渲染气氛还不够浓郁,课堂大体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但还不是最佳。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祝老师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
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咱们是好朋友。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咱们之间的友谊海枯石烂。
”有的学生唱:“朋友一生一路走,那些日子再也不有。
《去年的树》评课讲稿人教版《去年的树》评课讲稿一棵树和一只鸟的童话故事,在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演绎下如此动人美丽,在老师引导下孩子学得如此投入。
此刻留在我的脑海里的是孩子一句单纯质朴的语言“树有千万棵,可友谊只有一种。
”我想关于这关于寻找的故事,关于友谊的童话这样的文本内涵教师已传递给了孩子们,唤醒了孩子们对经典文本语言的亲切感。
纵观整堂课,首先我最欣赏老师课堂上的'朗读指导。
1.巧抓关键句,指导朗读,感受真挚友谊。
两个“天天”,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教师运用了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三次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想象他们相处的画面。
2.巧插日记,师生共读,感悟彼此深情。
引出文章描写他们离别的句子,比较朗读,一个“坚定”的语气的梳理,一个感叹号标点的关注,又是一番有声有色地读。
3.巧妙想象补白,个性化朗读,体会寻找的心情。
“鸟儿会怎样问树根,问大门,问小姑娘,我想这是个有效的指导方式,在孩子们带着“奇怪,期待,焦急,迫不及待”的心情来朗读时,我想这刻骨铭心的寻找过程令人动容,这就是友谊的力量。
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深厚谊。
当然,巧妙补白还体现在教师抓住了两次“看”,想象小鸟此刻的心情,体会这种“永远失去”的谈谈伤感。
4.巧设情境,配乐朗读,情意浓浓。
一路追寻,一路艰辛,一路担忧,此时的情境创设朗读是有必要的,进一步强化了大树和小鸟的一诺千金的珍贵情谊。
教师适时的板书补白把这则童话要传递的情感内涵得以凸显,那就是“信守承诺,珍惜友谊。
”语文课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除了凸显“读”占鳌头,教师还体现了对表达方式的关注。
在出示三次寻找的句子中,引导孩子们关注提示语的不同位置,通过改一改的方式,小结出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来运用。
也体现了对中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关注和培养。
思考与建议:1.要关注“动笔”,难写的字示范后要及时写一下,加深记忆;两次“看”如何设计出层次,能否动笔写一写。
《去年的树》评课稿
恒星小学校曲海波
张红霞老师这节课第一环节设计巧妙,老师抓住了“天天”这个词,让学生读、找、说,学生说完后,老师没有停止,童话本身就是想象,老师挖掘在什么情况下鸟儿给树唱歌,只是在这里,老师应再提示一下,要求更明确一些,体会有层次,再让学生读。
在离别时,老师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去读,提示“不舍”,要看着对方,对理解情感很有帮助,使学生体会到鸟儿和树那种深厚的友谊。
让学生体会心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老师设计了“一诺三找”的模式,很巧妙,老师先问学生鸟儿共有几次寻找,接送训练学生语言,出示关联词语,让学生体会鸟儿的心理,学生说得非常不错,这一设计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接着再引导学生读,使学生感悟深刻。
建议:鸟儿的三次问话,老师分三次让学生读,不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更好,更有整体性,还可以节省时间。
另外,你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想问问第一课时你都干什么了,本单元是童话单元,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对于本课这样生字词少的,在学生课前预习扎实的情况下,学生读通句子就直接进入,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品一品是怎么表达的,感悟一下写作特点。
当老师布置后面的写童话的作业时,就更容易了。
《去年的树》评课稿
桑落墅镇中心小学梁希英《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刘老师的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具体感受如下:
一、注重词语积累,有效落实双基。
如在教学大树和鸟儿的分别的对话时,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了“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等成语,与文本的解读紧密相连,给人的感觉双基落实得连贯、自然。
再如,在体会鸟儿找大树的心情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填空练习,既积累了成语,有感受到了鸟儿的急切心情。
这样的巧妙使使得词语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浑然一体,体现课堂的连贯性,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
教学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找出四组对话。
刘老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整节课书声琅琅,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思。
三、想象写话,感悟深化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
末尾,教师安排了写话练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更好的倾吐。
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去年的树》评课《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
刘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明朗。
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回旋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
而这一切,都源于刘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下面我谈谈感受最深的几点: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
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
而为相见时的飞,体味到鸟儿为实践诺言的坚定决心。
再如“两看”——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倾听了文本发出的最细微最动人的声响。
二、在情感中涵养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实践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
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
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境界学生不一定能达到,不一定能体味得这样深刻,这样挖掘是否拔苗助长。
然而我想说得是:《去年的树》不是一个唯美的童话,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
这个简单的故事种在儿童心灵深处,就算一下子读不懂,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出执着、勇敢、敬意的果实。
对于这节课,也留给了我几点思考:1、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语文课堂上浓浓的情是学生读出来的,而这种感情朗读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情境引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去感悟了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
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
在这堂课上,马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确确实实算得上一堂高效课。
我从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观察,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教学设计巧妙。
揭题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
把《去年的树》的片段用幻灯片的形式与孩子们见面,并让他们充分读,谈感受,抓关键词理解树和鸟是好朋友。
直接揭题。
这样做能让孩子们迅速进入文本,还节约了时间,一箭双雕。
理解全文时,抓带有“好朋友”的语句,抓文中的几次对话,脉络清晰,扣了中心,扣了主题,更扣了文章的写作主旨。
设计别具匠心,。
二.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牢牢地抓住四次对话过程,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学生的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个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
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去感受,去体验,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三。
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去年的树》一文中抑扬顿挫的朗读和激情昂扬的讲读,到现在让人记忆犹新,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
教师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是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通过这次磨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
《《去年的树》评课稿4篇.doc》《去年的树》评课稿1 9月26日是我们周三的听评课研讨时间。
由于其他工作我遗憾地...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ongwen/xinwengao/815109.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去年的树》评课稿在学校组织的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我又一次被经典的童话所深深地打动。
至今,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首凄婉的歌,心中还充满着挥之不去的哀伤。
我想这应该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去年的树》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吗?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
再如“从第一个看,解读出了鸟儿的大吃一惊、疑惑不解,甚至绝望伤感;第二个看,是一种不舍和理解,为树的归宿而难过悲伤。
”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使难的文本灵动起来,学生于平静之中见波澜,在平淡之处悟深意。
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空间。
刘老师拓展学生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③鸟与树的真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刘老师抓住了本文最耐人寻味最体现作者思想,最有深意的地方——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两次看体会到什么?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此处的留白真的太精彩了,我不禁要感叹作家的伟大,真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
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
然而年幼的学生能体会到小鸟复杂的心情吗?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
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鸟与树互诉衷肠,再配上唯美的音乐,将鸟与树的真挚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个个用语言描述的精彩画面,给了孩子们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一种祟高的精神享受。
这篇文章的主旨,单单理解成鸟和树的真挚情谊,鸟兑现诺言的决心,或者是环保,我觉得都有些许的狭隘。
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解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
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属于拟人体童话,讲述了一个关于鸟儿和树的哀婉动人的友情故事。
本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谊。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本文充满了一种淡淡的伤感气氛的同时还留下了很多的情感空白,如何使学生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成了本课重中之重,王老师在整堂课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感情。
其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一组填空的形式(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鸟儿呢,长得_______),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各自心中大树和鸟儿的形象,使学生深入角色,体会通话中角色的情感。
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听完后我对阅读教学有了一些认识。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3.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
《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估和反思(精选15篇)《去年的树》的以及评估和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歌唱、寒冷、原野、森林、融化、伐木人、斧子、锯木头、煤油灯、睁大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去年的树”被人们砍伐、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使学生受到树木保护形势严峻的环境维护意识教育。
4、品味鸟儿的语言和动作,揣摩其内心的思想感情,理解友谊和承诺的内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森林被砍伐,以及土地日益严重的沙漠化的图片和资料。
2、学生课前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展示资料,情感铺垫:1、请大家观看一些森林被砍伐的图片,阅读一点土地日益严重的沙漠化的资料。
然后,把你的想法面对大家简单地谈一谈。
(先看、读图和资料,再指名“七嘴八舌”谈感受。
)2、导入:同学们都谈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能初步认识到了保护森林对环境保护的巨大作用,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有关树木的——《去年的树》(板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课前都自觉地预习了课文吧?好!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谁来读一读屏幕上面展示的生字词?(找几位同学来读,错的当场纠正和重复,教师再领读。
)看来大家都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请大家把课文读几遍,要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开始!2、读完了吗?好,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如何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的吗?(指名朗读。
)根据你现在的理解,谁来讲一讲这篇课文都写了些什么呢?(指名回答,学生可以片面、粗浅地理解,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应该怎样来给别人讲一下这个故事?(指名讲故事,教师给予鼓励。
)三、质疑解疑,精读领悟:1、同学们刚才都讲了一个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接着,请你们再仔细地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精彩的句子,或者是你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并把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
四年级语文《去年树》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评课稿好课万千,味而不同。
有的如洒,浓烈芬芳,令人陶醉;有的如水,纯极淡极,却不失本真;有的似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
这就是课的境界。
平时听的都是些常态阅读课,总感觉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自然也听不出什么鲜味。
《去年的树》一课倒让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教者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从“感悟写法”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组织教学。
看似信手拈来,细品之却处处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深长。
虽无缘在现场听课,看的也不是录像,但透过实录的每一行文字可以感受到教者简约从容的姿态,领略到他点到为止的激情演绎。
整堂课洋溢着诗意的美感。
一、创意解读,版块清晰——结构美。
“繁华落尽见真谆,铅华洗却见本真。
”所有的语文课堂最终都应回归简洁。
本课教者按“品读天天,进入文本”、“品读对话,体会情感”、“品读结尾,体悟永恒”这三个版块展开教学,简约清晰,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
这得益于教者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处理教材。
正所谓小学语文姓“小”,说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对学生的讲解却要浅。
教者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感情”这一写法,故而处处巧设情境,再三渲染气氛,再三追问。
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到这一写作特色。
二、扎实训练,培养能力——实在美。
崔峦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真实、朴实。
”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更是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
本节课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看似随意,实则每个环节都为“扎实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1、朗读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朱孝仁说:“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则使人感悟。
”新课标也强调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本节课中,教者不仅安排齐读、分角色读,尤其是课始和课中的引读设计更是不厌其烦,下足了功夫,,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去年的树》评课稿《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
看完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后,觉得王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晰,主线十分明朗。
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老师引领孩子们通过反复品味、真情朗读、想象画面,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让他们领略了童话的至美与至善,获得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享受。
而这一切,都源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多元解读。
下面重点谈一谈王老师多层次、全方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仿佛看到了小鸟与树之间的什么?王老师则由学生自己来说,说完后则细细地来反复回味。
让人一下子就跟着进入到了童话中,好像树与鸟儿天天在一起的画面就在自己的眼前。
二、在空白点演绎画面,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本文大量的空白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
王老师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于是,文本的视界开阔了,境界上升了。
如:王老师用PPT给学生放出“一棵树和一只是好朋友。
树长得(),鸟儿呢,长得()。
”王老师把空白的地方留出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想,然后再填填写写。
体现出了王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王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反反复复地读,读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解读出了对人性美的讴歌,解读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等等。
在这种多元解读中,学生不仅自由独立的思想得到发展,实现了和文本、作者间的心智交流、心灵碰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王崧舟这节视频课的评课,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正,我愿与大家一起探讨。
2023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树》评课稿3篇(全文完整)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评课稿1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使我又一次被经典的童话所打动。
记得远程研修时,要求老师精心研读《去年的树》之后,设计出可行的教案。
在反复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
因为我在故事的小鸟身上,读出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深情。
今年再一次听王燕老师的讲解,不禁又回忆起当时的情境。
走出课堂好久,我的心里却依然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悲伤。
我想经典的魅力就在于能够震憾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人生。
我觉得王燕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她用自己较高的文学修养带领着学生深情地走进了经典,有多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走进小鸟的心灵。
《去年的树》情真意切,小鸟那种诚信守诺的品质,对朋友的真切情感和寻找伙伴时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令人感动。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王教师十分关注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小鸟与树根、门、火柴、灯火对话时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学生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惭惭走进了小鸟美好而纯洁的心灵,对小鸟和大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爱,对伐木人产生了憎恨。
虽然孩子们的体会有点肤浅,但是足以看出多数孩子已经读懂了文章,理解了小鸟对友情的执着和它对大树的深情。
二、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伤感。
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王老师放了一段凄惋的音乐,这段音乐使读者和听者的心都不由自主地随着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悲伤。
尤其是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王老师没有急于关上音乐,而是继续让伤感的乐曲在教室中曲荡,这让孩子们悲伤的情绪在淡淡的音乐声中得到了抒发,虽然大家只是在沉默中倾听音乐,但是却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几点不太成熟的想法和建议。
一、如何梳理好教学各环节小目标与教学大目标的关系我看到王老师将目标定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间的真挚友情,懂得做人要诚守诺言,并要保护环境,做到环境和人的和谐相处。
《去年的树》评课稿
蒲窝中小郭海龙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听了可能有一百种解读。
下面,我听了我校程老师讲的《去年的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读中感悟,程老师在开头用得很好,也情由心生,学生很容易进入当时友好的情谊之中收起了学生心里的共鸣。
为此,也能体会当时鸟与大树的情感。
体会小鸟的真情,当最后剩下树根,有何感想?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护树的环何意识。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
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
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
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以及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让学生自已去猜想,说出对友谊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样对待友谊的,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
在教学中,老师紧扣目标,突出重点。
例如小鸟的三个问句:当它只见到树根时,问:“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
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这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
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
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
在此,她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
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
祝老师先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
渐渐的,孩子们了解到课文中的小鸟和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把握了朗读的感情基调。
又如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时,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
老师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在读中感悟,整堂课中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又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
这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使听说读写得到很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