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制度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27.15 KB
- 文档页数:17
晚清科举制度
1. 晚清科举制度啊,那可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就像爬山一样,多少人拼命往上爬,却不一定能到顶。
比如说范进,考了那么多年,一朝中举却疯了,这科举制度多折磨人啊!
2. 晚清的科举,那简直就是一场疯狂的竞赛!很多人把一生都押在上面,值得吗?像孔乙己,除了会写几个字,啥也不会,科举害了他呀!
3. 你们想想,晚清科举制度是不是像个紧箍咒?把无数读书人的梦想都给束缚住了。
看看那些落榜的人,他们的失落谁能懂啊!
4. 晚清科举制度,不就是个筛子吗?筛掉了太多人的青春和希望。
像那些屡试不第的人,他们的日子该多难过啊!
5. 哎呀呀,晚清科举制度真的好复杂啊!就好像走迷宫,有的人能走出去,有的人就困在里面出不来了。
比如那个一直考不上的老秀才,多无奈啊!
6. 晚清科举,这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游戏呀!那竞争激烈得吓人。
就说那些为了科举背得昏天黑地的人,真的太辛苦了!
7. 晚清的科举制度,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啊!爱它可能带来的荣耀,恨它的残酷。
像那些考了一辈子的人,难道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吗?
8. 你们说,晚清科举制度像不像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走啊走,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
那些穷其一生在这条路上的人,多可悲啊!
9. 晚清科举制度,这可是个大难题啊!多少人绞尽脑汁去应对。
看看那些为了科举而日夜苦读的学子,他们付出了多少啊!
10. 讲真的,晚清科举制度就是个大磨盘,把人都给磨得没了棱角。
像那些被科举打压的有才华的人,多可惜啊!
我觉得晚清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也束缚了很多人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悲剧和无奈。
执法严峻的清代科举制度苏德彪科举起自隋唐,讫于清末,乃中国封建社会的抡才大典。
清代科举多沿明朝制度而慎科名,严防弊窦,立法周详,前所未有。
得人材之盛,更超以前各朝。
其乡试、会试都加磨勘、复试、复勘程序,对衡文不公,草率将事者罚不贷,而交通关节,贿赂厥幸者犹重。
磨勘原则是:首严弊端,次检瑕疵字句,偶疵者贷之。
字句可疑,文题不正除名。
若干卷以上考官及同考官革职或逮问,不及若干卷夺俸或降调。
以八股文四书五经题取士,乡试、会试同用,考场禁卫森严、秩序肃然。
考官分内帘官和外帘官,录取士子张榜公布。
科场如有弊端或舆论谴责,皇帝多亲自处理。
考官及举子处以极刑者数例。
今将主要方面略述如下。
一、乡试。
乡试考取举人,参加考试的有各府县生员(俗称秀才)及贡生和监生。
分文科和武科举,皆于子、午、卯、酉年举行,文科考期在八月,武科在十月。
本文主要述文科兼叙武科。
乡试场所称贡院,又称闱。
闱场及中额:顺天、江南皆一百六十余名;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皆一百余名;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西、广西、云南、贵州,自九十名递减至四十名(武科中额约减半数)。
皆分经取中。
主考官及同考官是内帘,主司评衡试卷,取中与否,皆由朝廷派遣。
清初用翰林官,不久改任协办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大员为正副主考。
外帘提调由各省督抚任其职,监试用布政、按察二司(后改任道员)。
受卷、弥封、监门、巡绰、搜检、供给等各有定员。
试题用八股文,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雍正年曾增《孝经》、不久罢去)命题,名为制义(“义”也称“艺”)。
三场考试,首场八月初九、二场八月十二、三场八月十五。
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颁发科场条例,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
四书以朱子集注为准;《易》以程传朱子本义为准;《书》以蔡传为准;《诗》以朱子集传为准;《春秋》以胡安国传为准(后不用胡传,而以《左传》为文,参以《谷梁》、《公羊》);《礼记》以陈皓说为准。
科举制度3、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弊病a、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科举制度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
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的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各科考试的内容、方式和录取标准都不相同,虽然考试内容有些死板,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这样已经是进步的了。
封建统治者从参加考试者中选出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朝廷做官,这不得不说是统治者的高明之处。
3.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b .科举制度的弊端又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科举考试一旦被取中就可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地位,对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这更是改变他们的处境和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科举制度有效地牢固地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在科举下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意志和人格,成为了自觉的奴隶。
2.科举制度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严重毒化了人们的思想,对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使人们对做官以外的一切实业统统视为末流,不予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3.由于科举对读书人的命运关系极大,因此科举的内容自然就成了人们读书的内容、日常的功课。
科举内容的狭隘,使人们不去重视儒学之外的一切经世致用的实学,学习兴趣和研究范围变得十分狭窄,严重妨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思想的发展。
关于科举制的历史小作文英文回答: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lso known as the Keju or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was a system of selec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ancient China. It was first established during the Sui Dynasty in the 6th century and lasted until the early 20th century.The purpos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to ensure that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rather than their social status or family background. This system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s.The examination system consisted of several levels, starting from the local level and progressing to the national level. The candidates were tested on their knowledge of Confucian classics, poetry, history, and othersubjects. The examinations were extremely competitive, with a very low pass rate.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candidates were able to pass the exams and become eligible for government positions.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It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mobility, allowing talented individuals from humble backgrounds to rise through the ranks and become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s merit-based system also helped to reduce corruption and nepotism in the government.Howev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lso had its drawbacks. It placed a heavy emphasis on rote memorization and adherence to traditional Confucian values, whichlimited the scope for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is system also favored individuals from privileged backgrounds who had access to better education and resources.Despite its limitation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Chinese society andgovernment for centuries. It provided a stable andefficient bureaucracy and allowed for social mobility based on merit. It was only abolish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as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effort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中文回答: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或者文试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历史论文范文参考高中
内容: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自隋唐时期起,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朝末年。
这一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制度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强调了考试选拔人才的公平性,这一点在现代教育制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通过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试,选拔和培养人才,确保了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其次,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在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文化知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现代教育制度同样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承,通过历史、文学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再次,科举制度对个人品德的重视也为现代教育制度所借鉴。
在科举考试中,除了文化知识,考生的品德也是选拔的重要标准之一。
现代教育制度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强调全面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对教育的普及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现代教育制度通过义务教育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拔机制的公平性、文化知识的传承、个人品德的培养以及教育普及化等
方面。
这些影响不仅体现了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也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试评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想要当官做朝廷大臣,就得通过这个考试,通过的人就可以做官啦!科举制度有一些好处:首先,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公平的机会给所有人。
不论你是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勤奋用功考上了,就能当官领俸禄。
其次,这个制度让广大读书人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家都会努力学习文理知识,提高修养素养,这对社会文明确实有好处。
再有,考试题目往往和治国理政有关,及格者就有这方面的才干,由他们出任官员,理应可以为国家分忧解难。
不过,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弊端:比如,题目侧重于经学文字,偏离实际问题太多,当时科技人才培养就严重不足。
再者,考录名额太少太少,很多才俊无缘出人头地,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最后,考生为求及格,只是死记硬背典籍,知识面太狭窄,这不利于全面发展。
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制度既有利有弊。
至少这套选才方式,在当时确实挑选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但随着社会发展,也显露出了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未来设计时候应该设法克服这些缺点,真正办一个科学公平高效的选才制度。
希望这篇小作文对大家理解这段历史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尽管随时提出来哦。
篇2科举制度的好处:它给穷人一个机会,只要你考试考好了,就有可能当大官!这让大家都很努力地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改变命运。
它选拔了很多聪明有学问的人做官,这样皇帝就有能干的下属帮助处理国家大事了。
学习古代圣贤的经典著作,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操守。
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是正直清廉的。
知识分子地位显赫,受到社会尊重,这激励大家读书求学。
不过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坏处:科举考试太注重死记硬背,考生们光记住书本里的内容就行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反而不重要。
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其他学科像数学、天文学等都被忽视了。
这限制了知识的发展。
太看重文词遣词造句的功夫,有些聪明人也因为不擅长作文而一再失利。
清朝科举制度导读:本文是关于清朝科举制度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清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实行一千三百余年,至清代而臻于完备。
今天,全国各地仍保存有许多与清代科举制度有关的文物建筑,如北京的国子监及树立其中的清代进士题名碑,曾作为殿试场所的故宫太和殿和保和殿,散见于各地的举人、进士匾额、牌坊及学宫遗址,以及历史档案中保存的各种考试试卷、考试规则等等。
所有这些,均构成了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建筑,如今已经成为静态的历史化石,为了将它们还原为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场面和过程,以飨导游和游人,我们就必须对清代科举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
在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吏成为一种有章可循的定制是在汉代。
西汉初年,大官僚的子弟和拥有十万资产的富人商人除外)可以到京师作皇帝的侍从,进而补授其他官职。
由于这种制度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所以后来实行自下而上的推选制度,即察举制。
其办法是由各郡国及公卿向中央举荐有学问、有道德、有才华的各种人才,具体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任命“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各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各地士人,评列为九等,作为朝廷除授官职的依据。
由于各地的中正均为士族官僚贵族的成员,所以他们在评定士人品级时一般只重视出身门第而不重视才学,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阻塞了普通士人入仕的渠道,也不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作为选官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建立在官员对于士人的主观性考察基础上的,必然缺乏公正。
到了隋唐,一种凭借客观性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就是科举制。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其生徒可以“升进于朝”,参加秀才、明经科目的考试,由此而取得官职。
清朝科举制度范文篇一: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朝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考试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生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五人联保再另有本县一名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人作保人县试考四场或五场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第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考生在第一场被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大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及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保人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考生必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又称“桂榜”乡试考生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会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由礼部主办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明朝多以翰林官及内阁大学士担任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殿试:新录取的贡士进行殿试殿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内阁拟题皇帝选定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考中者都泛称为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篇二: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视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的考试叫“录科”考中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还有某些特权: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下一级的的考试是乡试是省一级的统考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过关的才是举人获第一名的叫解元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当官的死了就有机会轮到举人接下来的考试会试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左右取得贡生第一名是“会元”要当进士还要过一关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是殿试考试的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可以当个八品县丞的官了八股文八股是明朝的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对学子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都不行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而内容废话连篇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于是奇技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但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朱熹圣人的思维去写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才是八股文锻造出来的总的看来这一制度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篇三:明朝科举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利弊研究田佳懿[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由来和发展情况分析其“取之有序进之有等”、“兼用人才南北并举”和“八股举业士林标准”等特点着重阐述了其对士人入仕、区域发展的利弊提出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带给古今中国教育的启示[关键词]明朝科举制度利弊教育启示1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实行了1300多年,其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1]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科举制使选拔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对清朝的科举制度以及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1.1科举制度的由来及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世袭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经过历史的选择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占据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流地位的制度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行政领域中对世界的重大贡献[2] 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开始主宰中国封建社会由此产生了以官僚政治为基础的君主独裁制而中央集权则需要不断强化官僚政治和控制意识形态其中科举制度是达到人和思想双重控制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又能源源不断通过比较公平和激烈的竞争为官僚队伍提供新鲜血液[3]经过汉朝察举制以及汉魏六朝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探索在公元605年隋朝初年诞生了划时代的科举制度隋唐是科举制度的草创阶段虽然已经实行了严格意义上的考试但仍保留了察举制的一些遗风同时还有唐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创造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唐人的气度和自信都让新近诞生的科举制度深深地烙上唐人的印记在科目设置、考场规范和科举与教育等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到了宋朝虽然未能实现真正的大统一但是两宋经济非常繁荣文化十分发达科举考试在各个方面达到了完全成熟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誊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以健全制度防范作弊保障公正整个宋朝所选进士超过其它朝代总和甚至对于多次应试不中者从太祖开始赐进士出身后增加了对超过50岁举子的录取文人地位之高空前绝后极大的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成熟元朝时代世袭制扰乱了科举制度的正常推行其总共举行了16次科考阻碍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2]明朝以后科举制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则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人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1.2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达到鼎盛时期明朝科举考试分四级进行即:院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童试三年两考县试由县官主考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童生”院试考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可身穿蓝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百姓了[1]乡试考试地点在省城贡院三年一考.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头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举人在京师会试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唐时科目繁多考试内容也宽明算主考算学道举考老庄道学,进士以诗赋为主宋代王安石罢诸科并于进士一科,改考儒家经义致使经学在科考中越来越重要这与程朱理学地位的提高是相应的明代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礼》、《春秋》、《礼记》命题其文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1形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21《续文献通考辑要·选举考》2《续文献通考辑要·选举考》从此八股文一直支配着科举考试或者干脆称之为“八股取士”[4]2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2.1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明朝在它统治的270多年间三年一试制度化、规范化地举行乡试90次(录取举人102399人)举行殿试89次(共取进士24599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朝总结以往科举考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在洪武年间就颁行并实施了明清五百多年奉为“永制”的“科举之式”“取之有序进之有等”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朝进学读书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所谓“科举必由学校”就是必须经由学校之途才能走向科举之路换句话说只有首先成为学校的生员才有可能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科举一律按照乡试、会试和殿试依次递进所谓“非科举毋得与官”[5]“兼用人才南北并举”明朝科举对后世的另外一大贡献是南北卷制度的正式确立通俗地说也就是确定了南北地区录取名额的分配问题由于洪武年间的南北榜事件朱元璋从政治角度开始实行南北分卷取士制度虽然作为政治之本的科举制度背离了最核心的公平和公正原则但是对于地区平衡、振奋人心和激励士气等起了极大作用[6]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从题目、内容、文章结构、字数等强制考试内容和形式历代对八股文的嘲讽讥刺、攻讦痛斥其中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总结出来的七大罪状:一是沉溺滥套未尝学问;二是渣滓细嚼毫无滋味;三是依口胡说重复沓叠;四是即使工巧并非艺术;五是对于文学反为阻碍:六是明知无用聊以求官;七是即有法眼准则无从[7]2.2明朝科举制度的利弊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大清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2.2.1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对士人入途的影响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到达鼎盛但是中举之路十分漫长十分艰辛十年寒窗苫就为了功成名就士人进入仕途几乎都要通过科举这一条道路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者尤数人为之悬梁刺股耗尽一生心血在学生入学方面根据洪武二年颁布的《立学设科格式》的规定生员要“于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选充(守令)必躬亲相视人才俊秀容貌整齐年及十五之上已读《论》、《孟》四书者方许入学其年至二十之上愿入学者听”在明朝士农工商子弟均可入学至于生员的入学年龄后来也不局限于十五岁以上如大学士高谷“甫十岁乃遣入邑库.即能奋力于学”成化三年(1467)朝廷颁发的《修明学政十事》中规定:“自今各处提调官选择子弟年十五、十六以下资质聪明俊秀者方许入学”由此可见在生员的选拔上就存种种限制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女性是没有这些权利的乡试在命题、作文、搜检、誊录、校文、复核等方面设立了严格的制度基本保证了考试的公正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而举人要当宫难度很大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还是不能考过就可以去吏部注册一般要过几年有的甚至要等十几年等到现任官员退休或死亡后有了空缺这些举人就有官做了而挑选的举人除了看背景就是看长相了这叫做“大挑”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就很可能落选了而且举人能做的官的官阶是很低的只能够保证衣食无忧中了举人之后想更进一步就要通过会试会试不仅竞争激烈而且考试条件差在殿试过程中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听天由命[8]由此明朝的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整个士人阶层把中举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追求把读书作为追求功名的惟一方式许多读书人一生经营于此皓首穷经唐朝诗人赵嘏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诗句就是对此的最形象的说明历经宋、元四百余年的发展之后明代的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对知识分子的笼络和钳制手段更为多样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诏书中说:“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3然而他以及他的继承者只把四书和朱子的注疏作为科考的惟一范围而且谨依此一范围而不能有任何发挥和创造对人才德艺的衡量仅凭一篇死板无用的八股制艺势必让才情平庸者靠吹牛拍马、“夤缘阿附”者采取卑鄙手段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往往成为科场之中的常胜将军而有才学之士只想凭自己的能力取得社会的认可这就决定了他们科举之路的崎岖艰难很多学子呕心沥血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科举成为这些读书人的严重心病[9]2.2.2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明朝采用科举制度而且实行南北榜对于许多经济落后和发达地区产生了不同影响在地理偏僻、经济落后的徽州地区徽州人是南迁的皇族后裔为了繁荣家3张廷玉.明史:卷七〇[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695页族以考取科举为第一途径取得了骄人的科举的成绩许多大族不仅子弟及第者数量多而且世代相接连绵不断[10]如歙县洪氏宗族“子孙藩盛数千指成习诗书敦礼让登名仕版者相望”4绩溪程氏“世有宦业诗书于官府”5歙县棠樾鲍氏“尤以儒名累叶相承”6据《沙溪集略》7统计仅歙县沙溪凌氏一族有明一代就产生了21名进士57名举人44名国学生90名郡邑庠生和44名贡监生徽州宗族科举业绩也带动了整个徽州科举的繁盛从而造就了登峰造极的徽州文化在山重水复的江西吉安书院发展十分繁荣明朝一代吉安进士及第就有994名占江西三千进士的三分之一景泰年间江西籍大学士陈循对英宗是如此述及的:“江西及浙江、福建等处自昔四民之中其为士者有人而臣江西颇多江西诸府而言吉安府又独盛”8这些虽然是粗略的数据但同样足以说明明朝江西书院数量之多及书院教育之发达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而进士名额之多则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书院教育的发达与科举是密不可分、共同繁荣的即得益于明朝高度发达的科举制度[11]在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下与宋朝时期相比三峡地区教育迅速发展构成了一密集区、二点状的分布格局即以巴县、长寿、涪州三地为密集区和以忠州、夷陵州为二点状分布的科举人才分布区教育重心在重庆府治巴县这不仅得益于自身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更主要在于朝廷公平选拔人才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使得巴蜀地区的文化教育不断繁荣[12]而在我们绍兴文化教育更加兴兴向荣有的是哲学家兼文学家如王守仁、刘宗周等;有的是书法家兼文学家如徐渭、陈洪绶等;有的是戏曲家兼文学家如史盘、孟称舜等明代小品文大家钱宰、王思任、张岱、祁彪佳均出自绍兴还有些作家他们或者是官位显赫、名震全国的高官大儒或者是悠然乡居的文人雅士或者两者同时具备这一切形成了绍兴府作家的群体特色和创作特色同样在经济繁华的基础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盛行[13]基于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区域发展呈现均衡发展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但在明朝的不同时期科举制度执行率不同导致朝代各个时期的兴衰3明朝科举制度的启示明朝科举制度的核心是公平与公正原则但是它本身是统治阶级维持权利和统治的产物在许多方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遏制了人才多样化和社会多4《白云集》卷5《洪氏宗谱序》5《篁墩文集》卷13《世肖坊记》6《鲍氏诵先录》第1册《鲍氏遗笔记》7《沙溪集略》卷38转引自陈小强、陈小芒:《江西书院文化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xx年11月总25卷第11期。
清朝科举制度篇一: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朝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考试。
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
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
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
考生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
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
考生由五人联保,再另有本县一名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人作保人。
县试考四场或五场。
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
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第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
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
事实上,考生在第一场被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时间大多在四月。
参加府试,报名、保结及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保人要多一名。
府试通过后是院试。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
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
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
考生必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又称“桂榜”。
乡试考生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试由礼部主办,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清代科举卷原文
您好,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写的清代科举卷原文:
清代科举卷
原文:
臣闻科举之设,所以求天下之贤能,而教养之本,实在于学。
盖人才出于学校,而学校之权,又操之在君。
士知所以培养其德行,以应朝廷之选,则人才出焉。
臣乡僻居僻壤,未尝造访儒雅之门,辄获闻夫圣贤之训者,惟有是府县学宫之有司。
是以臣以童幼即习读四书五经,未离经丧而闻道矣。
道在于是,实维古先圣贤教人之法。
今臣一旦从军远出,远离乡井,而此道已绝矣。
臣虽欲读书,有所未暇也。
然臣自揣愚钝,非读书无以广见识而通时务。
臣愿皇上谆谆教诲士子以圣贤之学,俾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如此,则士知本源足矣,可以期将来自效也。
惟皇上恤士子寒苦起儒学困穷之中者以表章之,亦将见贤才济济如林矣。
谨上。
这是一篇典型的清代科举考试的文章,体现了当时的文人追求科举成功所必备的品德和知识。
文章中强调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求天下之贤能的重要途径,而教育培养的根本在于学校。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家乡学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读书、学习圣贤之学的渴望。
最后,作者还表达了对朝廷重视士子教育、表彰儒学困穷之中的士子的期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历史事实可能存在偏差,请参考官方原文。
科举制度过程范文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考试制度,其从明朝
启动,历经清朝的完善,至今即以古韵弥足珍贵的样子出现在人们面前,
因其现存有几个世纪之久,受到不少学者的追究,被认定为当时朝廷推行
招贤和官宦考试的有效监督制度,受到历代帝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所有青睐。
科举制度从明朝开始,就多次由朝廷加以完善,经历了从科举制的发
展等几个程度,确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
直至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发展至今,形成一套完整的子科、及格线以及休书制度。
从明朝开始,科举制度就由中央主导,开展科举考试,由帝王、官员
及相关机构担任考官和监考,并且单独为科举制度设立了独立的机构,建
立科举考试制度,负责审核考试人员、评定考试结果,考生需要经过一段
较长的时间和严格的考试程序,才可以获得中央授予的职称。
科举制度经历明清共两个朝代,在朝廷中占领重要地位,考试也成了
中国人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具体程序和考试内容,在已有的科举制度中,形成学校,专门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以及考核和审核考取试的人员。
明清科举考试具有明确的考试流程,包括科举考核初赛、殿试、会试、再会试等环节。
清代科举制度介绍会试是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对象是通过了乡试的考生。
考试的地点是省城,参加考试的考生也在这里集中。
会试的内容包括经史、文章和诗词等。
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北京举行。
殿试的考试对象是通过了会试的考生。
殿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学、政策和时事等。
通过了殿试的考生将被授予进士衔,可以进入官场任职。
科举制度的优点是选拔了一批有政治才能和文化素养的官员。
通过考试选拔的官员,其政治立场清晰,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他们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科举制度还为社会上的下层人民提供了一种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强调经学,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忽视不够。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过于僵化,只重视官方正统观念,缺乏对创新思想的容纳。
再次,科举制度大大限制了社会上其他人才的发展,造成了官僚专制的局面。
从整体来看,清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拔官员的作用,为清朝的统治提供了合格的官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也开始显示出其不足之处。
最终,在清朝晚期,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成为革命的靶子。
1911年辛亥革命后,科举制度被废止,官员的选拔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总之,清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的官员,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对知识领域的限制和缺乏创新思维的容忍。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为现代化的官员选拔制度所取代。
明清科举制度范文
明清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在明朝时期被完善,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会考试。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以重文轻武为原则,将考生从一等官到十等官,从省级官员到朝廷官员,分为十级考试。
考试分为"定科"、"进站"和"殿试"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重要的。
从明朝末期到清朝,这种考试制度一直在实施,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
明清科举制度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精神。
它为包括官僚制在内的各种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科举制度不仅提供了民众参加考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教育,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继承。
明清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它没有仅仅依赖唐宋诗词的内容,更多的是基于儒家文化,从而更好地体现了古代哲学文化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
舆论认为,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清朝科举制度最新9篇清代科举考试的程序篇一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考试。
确言之,清代各种科举考试可以归入生员考试、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等三个系列。
在这三个系列中,秀才系列和举人系列的考试均与学政这一官职有关。
清代的学政是中央派往各省管理教育和科举事务的官员,其制源于宋代。
宋代曾置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之学政,并巡察所部儒师之优劣、士子之勤惰。
明代除在各省设置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外,还分设各种道员,其中有一种以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校的道员,称提学道,一般由京朝官简任。
这种制度在清代继续沿用,雍正后统称钦命提督某省学政,一般称学政。
学政多由朝廷在翰林院、詹事府官员中选任,由其他京官选任者也带翰林院编修或检讨衔;由于学政还兼有在派往省份考试武生的职责,因而又加提督衔。
清代的学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乡试之年的八月简放,其基本任务有三个:第一是主持院试(详下文),录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第二是主持各地检验生员学业的岁考;第三是主持作为乡试预备考试的科考。
学政系朝廷使节,不受督抚节制,地位很高。
下面将科举制度中生员、举人和进士三个系列的考试程序做一个大致的叙述:(一)生员(秀才)系列的考试。
童生考取生员须经本县、本府(或本直隶州、厅)和学政的三级考试:1、县试。
县试由州县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
其程序,童生向本县衙署的礼房报名,填写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之履历;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结,或出具本县廪生的保结,保其身家清白,不属于优倡隶皂之子孙,以及没有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后方准应考。
县试一般共考五场,每日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即日交卷。
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题目、诗、文的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数限制。
第一场录取者准应府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
县试第一者称县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
叙述清代科举制度清代科举制度是指清朝时期实行的以科举为主要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延续了自唐宋兴盛时期的科举制度,但也有所和发展。
其中,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些变革和困境。
下面就清末科举制度的概况进行简述。
清朝科举制度的核心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首先是乡试,也称为举人科,考察士子的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
乡试分为二十四个省份的地方考试,每年选拔的举人数量有限,通常只有数十人。
获得举人资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这是一种由地方教育官员主持的考试,每省选拔一些举人进入会试。
会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試策和射榜。
試策是取得状元的关键,通过对考生的文章进行评判来选拔前进者。
射榜则是通过弓箭射击的方式来确定名次。
获得会试资格的考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殿试。
殿试是最为重要的一轮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考察的是考生的政治智慧、治国策略和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
在殿试中,考生需要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
殿试结束后,皇帝会根据考生表现以及其他因素,如地方和宫廷官员的推荐,来决定考生的名次和官职。
清朝晚期的科举制度遇到了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清朝是个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地位、族群差异以及满汉文化冲突使得科举制度受到了严重质疑。
许多人认为,科举制度对于少数民族的选拔机会不公平,并且导致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其次,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文化进步,使得选拔出来的官员往往缺乏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此外,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限制过于严格,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可以担任官职,导致了很多有实际能力和经验的人才无法发挥他们的才能。
清末时期,科举制度的运动逐渐兴起。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此外,还有人提出应该取消科举制度,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透明的选拔制度。
然而,这些运动并没有取得重要的进展,因为清廷对科举制度十分依赖,且不愿意对其进行根本性的。
综上所述,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度延续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模式,但也面临了很多问题和困境。
清朝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个相对长久的制度,可追溯到唐朝时期。
但是,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其全盛时期。
科举制度是清朝合法性和稳定性的基石,为清帝国提供了大量的家臣和官员。
科举制度源于唐代的乡试,唐代时期的乡试是通过在城市和乡村中设立考场,选拔优秀的学生来为地方官员和职业人士提供优秀的年轻才俊的渠道。
到了宋代,科举的发展变得更为系统化。
从此,科举考试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拔公务员和领导人才的考试系统。
到了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被大规模地发展和加强。
清朝的科举制度主要由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部分组成。
乡试是选拔本地人才的考试,每个年度采取一次,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晋级到下一个阶段,即会试。
会试在省级首府举办,而最终的殿试在北京的紫禁城举办。
只有最终通过所有三个阶段的考试的候选人才能获得进入官员阶层的机会。
清朝的所有官员几乎都是通过科举制度获得的。
即使统治阶层中的重要官员也必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
显然,科举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清帝国的稳定和政治缺乏变化。
而科举制度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为清朝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和教育系统。
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途径,使社会阶层不是固定的。
其次,它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一致性。
由于选中的大部分的人都是经过类似的教育和训练,因此他们理解和使用的术语和知识基础也类似。
此外,科举制度也被认为是确保清朝的长期统治的关键。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被视为一层层班级的精英,他们奉行着清朝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政策。
在实践中,这确保了清朝整个政府机构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简而言之,清朝的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对整个社会的组织和稳定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它并不完美,但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拔人才、推崇价值观和政治稳定——可能成为未来国家政治制度的参考。
清朝科举制度篇一: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朝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
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
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
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
考生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
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
考生由五人联保,再另有本县一名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人作保人。
县试考四场或五场。
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
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第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
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
事实上,考生在第一场被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时间大多在四月。
参加府试,报名、保结及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保人要多一名。
府试通过后是院试。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
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
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
考生必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又称“桂榜”。
乡试考生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试由礼部主办,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科举制历史小作文250字左右科举制啊,那可真是咱中国古代的一大亮点!
就说这科举考试吧,那时候的文人墨客们,为了考个功名,可真是拼了老命。
日夜苦读,就为了一朝金榜题名,光大家门楣。
这科举制啊,打破了以前那种只有贵族才能当官的限制,给了普通人一个机会。
哪怕你是个穷书生,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也能出头。
这得多公平啊!
说起科举制,那简直就是个传奇!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成了全世界都羡慕的对象。
咱中国人就是聪明,这制度一出来,其他国家都惊呆了!。
科举制度阅读《儒林外史》之前,先要对明清的科举制度有初步的了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举制度不断演变,经过隋、唐、宋、几个朝代的细致塑造,于明清时期发展为鼎盛。
这时的科举已然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目交杂的庞大体系,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即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明太祖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同时还剥夺一些不利于臣民服从的儒家书籍,禁锢人民思想。
八股文便是明清科举制一大特点,形成于明朝中叶,他不仅体制僵死,还”代圣贤立言”,故文多半含生涩,似通非通。
八股文没有诗词辞赋策略那种旁征博引,譬喻连篇的绚丽,也不得引用其他书籍,晦涩枯燥。
至此科举制积极性日少,消极性递增。
由此也可看出科举的演进是从内容至形式对读书人思想枷锁愈发坚固的过程,而《儒林外史》所讲述的,正是在这个专制封闭的时间下,黑暗炎凉的社会中的故事。
这样,我们也更深-步的了解了这本小说的背景与主题。
儒林外史所描写的,正是这个令人叹息的时代中浮沉于尘世的读书人。
表面上是在显示明代生活,实际上在揭露了18世纪中国最后一层遮羞布,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财刻薄,风雅学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礼教制度的腐朽都清晰地显露在眼前,这便是躲在科举制下的悲哀。
无数书生纯洁的理想泯灭于尘世,无限的才华消失于这八股之中,“儒林”为“儒者之林”之意,其“史”却非“正史”。
不过是假托于明,描绘为清,更深刻的刻画科举制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透过百态揭示士人丑恶功名利禄的灵魂罢了。
站在时间轴的前沿,回首过去,科举取士到了明清已是穷途末路。
读《儒林外史》是追忆,亦是感叹。
科举散文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它始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科举不仅是一种考试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进士科举人等头衔。
这些头衔不仅代表着荣誉和地位,更代表着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学识和品德,这些素质都是成为一名优秀官员所必需的。
科举考试的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科举考试的形式也非常严格,考生需要在严格的监考环境下完成考试,防止作弊和舞弊行为。
科举考试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为底层人民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使得他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改变命运。
其次,科举考试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科举考试得以传承和发扬。
最后,科举考试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为它为政府选拔了一批有才华、有品德的官员,这些官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和贡献。
总的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和考试制度,它不仅为底层人民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朝科举制度范文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朝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
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
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
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
考生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
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
考生由五人联保,再另有本县一名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人作保人。
县试考四场或五场。
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
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第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
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
事实上,考生在第一场被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时间大多在四月。
参加府试,报名、保结及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保人要多一名。
府试通过后是院试。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
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
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
考生必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又称“桂榜”。
乡试考生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试由礼部主办,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明朝多以翰林官及内阁大学士担任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殿试:新录取的贡士进行殿试,殿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考策问。
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内阁拟题,皇帝选定。
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
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考中者都泛称为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明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视,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秀才。
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的考试,叫“录科”。
考中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 __了,还有某些特权: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但你并不是官。
下一级的的考试是乡试。
是省一级的统考,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过关的才是举人。
获第一名的叫解元。
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
当官的死了就有机会轮到举人。
接下来的考试会试。
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左右,取得贡生,第一名是“会元”。
要当进士,还要过一关。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是殿试。
考试的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可以当个八品县丞的官了。
八股文八股是明朝的创造。
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 __。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
对学子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都不行,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而内容废话连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于是奇技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但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朱熹圣人的思维去写。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才是八股文锻造出来的。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利弊研究田佳懿[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由来和发展情况,分析其“取之有序,进之有等”、“兼用人才,南北并举”和“八股举业,士林标准”等特点,着重阐述了其对士人入仕、区域发展的利弊,提出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带给古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明朝科举制度利弊教育启示1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实行了1300多年, 其形式和内容随着 __发展而不断变化。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的完[1]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
科举制使选拔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对清朝的科举制度以及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1.1 科举制度的由来及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世袭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经过 __选择,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占据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流地位的制度,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行政领域中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2]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开始主宰中国封建社会,由此产生了以官僚政治为基础的君主独裁制,而中央集权则需要不断强化官僚政治和控制 __,其中科举制度是达到人和思想双重控制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又能源源不断通过比较公平和激烈的竞争为官僚队伍提供新鲜血液。
[3]经过汉朝察举制,以及汉魏六朝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探索,在公元605年,隋朝初年诞生了划时代的科举制度。
隋唐是科举制度的草创阶段,虽然已经实行了严格意义上的考试,但仍保留了察举制的一些遗风,同时还有唐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创造,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唐人的气度和自信都让新近诞生的科举制度深深地烙上唐人的印记,在科目设置、考场规范和科举与教育等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到了宋朝,虽然未能实现真正的大统一,但是两宋经济非常繁荣,文化十分发达,科举考试在各个方面达到了完全成熟。
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誊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以健全制度,防范作弊,保障公正,整个宋朝所选进士超过其它朝代总和,甚至对于多次应试不中者,从太祖开始赐进士出身,后增加了对超过50岁举子的录取,文人地位之高空前绝后,极大的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元朝时代,世袭制扰乱了科举制度的正常推行,其总共举行了16次科考,阻碍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2]明朝以后,科举制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 __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则成为科举的 __。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
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人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1.2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达到鼎盛时期。
明朝科举考试分四级进行即:院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童试三年两考,县试由县官主考,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
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童生”。
院试考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
可身穿蓝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百姓了。
[1]乡试考试地点在省城贡院。
三年一考.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头名称“解元”。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举人在京师会试,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有一个变化过程。
唐时科目繁多,考试内容也宽,明算主考算学,道举考老庄道学,进士以赋为主。
宋代王安石罢诸科,并于进士一科,改考儒家经义,致使经学在科考中越来越重要,这与程朱理学地位的提高是相应的。
明代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礼》、《春秋》、《礼记》命题。
其文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1,形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2。
1 《续文献通考辑要·选举考》2 《续文献通考辑要·选举考》从此,八股文一直支配着科举考试,或者干脆称之为“八股取士”。
[4] 2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2.1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这不仅是因为明朝在它统治的270多年间,三年一试,制度化、规范化地举行乡试90次(录取举人102399人),举行殿试89次(共取进士24599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明朝总结以往科举考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在洪武年间就颁行并实施了明清五百多年奉为“永制”的“科举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