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民族民间舞蹈鉴赏常识之——朝鲜族舞蹈我国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长白山等地区。
其民间舞蹈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外来舞蹈,主要有农乐舞,舞蹈分'持手'、'杂色'两类,'持手'指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舞蹈;'杂色'指各类舞蹈角色。
二是延边地区的舞蹈,主要有:'顶罐舞'、'沙帽舞'、'背架舞'、'汗衫舞'、'手巾舞'、'阳伞舞'、'碟子舞'、'弓舞'、'扇子舞'。
三是群众自娱性舞蹈,多为即兴发挥的舞蹈。
主要有'快吉那庆庆那内'、'嗡嗨呀'、'嗬尔拉哩'等。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
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
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舞姿优美典雅,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因为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严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
“对称”关系更是朝鲜舞蹈中的重要体现。
从动作上看,朝鲜族舞蹈动作多是圆形的。
手臂是圆形的,身体是圆形的,路线也是圆形运动,因此不管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体现出这种完美的对称方式。
例如朝鲜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划圆手”。
即是由小臂带动经手腕到指尖的划圆动作。
又如“翻摊扛手”:双手交替做扛顶手时,两只手运动路线是对称的,一只手顶起后向下落,另一只手抽起向上,顶起的手油手心向上转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则手心向下转至手心向上,最后落于横开手位时已经变化为一阴一阳相互平衡的状态。
从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鲜舞蹈在形态上体现为围、柠、含、曲、圆,主要的动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由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
中国朝鲜族舞蹈的特征与使命中国朝鲜族舞蹈通过先辈们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历经几代舞蹈家的追求及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特征,呈现出系统性的良性发展,对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随着人类文化意识及民族意识的不断提高,需要更深层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朝鲜族舞蹈的特征和使命,这是中国朝鲜族舞蹈在准确把握自身的来龙去脉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家、研究者们需准确认识和把握的首要原则的问题。
一、传统性和时代性的再认识在历史的流逝中,传统的遗传性和时代的创意性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即传统是过去式,它以自己已存的遗传因素为生命源,奠定着时代性的产生和升华。
而时代性是现在式,从传统生命源为依据,以自己的变异及创意性为活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源和价值,筑建以时代特征为前提的变异而升华的新的发展系统,从而实现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现存环境和方式引出过去已存的传统遗产的优秀性,注入新的时代营养素,激活它,并赋予时代性的创造过程。
因此在继承与发展中,已存的传统遗产固然重要,但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主导作用的把握更为重要,成为其中的核心。
时代性不仅有着对已存遗产的选择权,而且在新的继承和创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系统性。
这意味着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遗传性。
所以时代性的特色在历史的角度上体现为已存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象征;但在生态学的角度可以认识为,从已存方式到现存方式的变异过程中派生出新的生命源,它不但孕育着新的遗传因素,而且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筑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发展系统。
新发展系统不仅是新生命源的摇篮,而且是在继承及发展中变异而升华为自传统性的母体,是新传统的开端以及成熟而传承的渠道。
从历史角度回顾中华民族舞蹈传统的形成过程可知,不同时代的各地域舞蹈特色也是以自己的系统性和遗传性筑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各自发展系统,并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最终归结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大系统中,对民族传统的丰富和扩大提供了丰厚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与动律特征【摘要】: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独特性中呼吸和动律占了很大一部分,呼吸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律自然活泼,优雅富于感染力,这些都是我们欣赏和学习朝鲜族民间舞蹈乃至文化的突破口。
【关键词】:呼吸特点动律特征朝鲜族民间舞蹈0引言朝鲜族为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研究其具有较强的普遍性,而在民间舞蹈中呼吸的节奏与舞蹈中的动作、情感与劲力的需要又密切相关,呼吸的运行感能使舞蹈肢体语言具有内在的生命活力与外显动作的优美飘逸、气韵生动,此外,民间舞蹈的动律节奏是运用人体艺术语言(肢体)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途径,可以反应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可以表达舞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1朝鲜族民间舞蹈研究综述朝鲜族又称韩民族,又称朝鲜民族、韩民族韩族和高丽族等,是东亚各民族中比较重要的民族之一。
朝鲜族的分布地点主要是在位于朝鲜半岛的朝鲜和韩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以及其他原属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朝鲜民族能歌善舞,不论是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都会随着沉稳的鼓点和民族乐器伽倻琴翩翩起舞。
其舞蹈包括:农乐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假面舞、僧舞、小鼓舞、花童舞、鹤舞、拍打舞、顿多拉力、巫堂舞等。
文艺工作者更是对朝鲜民间舞蹈热爱有加,对于其研究更是不断。
秋子(1992),朝鲜族舞蹈在艺术技艺上非常的高超并且民族特色非常的鲜明。
它是朝鲜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劳动生产、习惯习俗和情趣审美中不断凝华出的结晶。
反映出了朝鲜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传统和刚柔并济的民族风格。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节奏复杂多变,不同的舞蹈采用的节奏也是不同的,因此组成了非常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朝鲜族舞蹈突出特点就是上身的动作远远多于下身的动作,而复杂的上身动作又是以下身的不变为基础的。
浅析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农乐舞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是朝鲜族人民在继承祖先文化遗产以及开拓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形式,在朝鲜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农乐舞在我国境内主要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的朝鲜族聚居区内,是随着朝鲜族人口大量移居中国而随同带入的,在新中国解放后得到继承和发展,而后成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朝鲜族人特有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
居住在长白山下的朝鲜民族在悠久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多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每逢下地劳作时,他们往往都会将乐器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在耕种劳累休息时,便会在欢畅明快的乐鼓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来舒缓身体的疲倦。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自娱自乐的即兴歌舞形式便逐渐演变成为游乐性的民间舞蹈——农乐舞。
因此,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创造,也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
作为朝鲜族传统的民俗舞蹈,农乐舞集音乐、演唱、舞蹈等表演形式于一体,表演时场面热烈奔放、激情火热,舞蹈动作强劲有力、舞姿优雅活泼、节奏欢快舒畅,体现着一种奋发向上、昂扬积极的精神气概。
农乐舞独特的表演形态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农耕生活中的喜悦之情以及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也展现着朝鲜族人顽强的精神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审美意识。
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是舞蹈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并具有鲜明的节奏,表达多种层次的舞蹈形态且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蕴含着内在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朝鲜族农乐舞在表演形态上折射着朝鲜族人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对于生活的乐观豁达。
一、农乐舞的表演形式朝鲜族农乐舞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朝鲜族民间,关于农乐舞的称谓就有很多,如风物、风作舞、丰争舞、乞粒舞、庭院游戏、踩地神等。
一般来说,农乐舞的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节性的表演,以舞蹈或者哑剧形式表演;另一种是技巧性的表演,以丰富多彩而热烈非常的传统舞蹈为表演内容的群众性表演。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
它是中国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一般流传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
农乐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祭祀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自娱性舞蹈。
其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
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
农乐舞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
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
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研究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一种艺术的展现形式,依然保留着民族色彩和艺术特征,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与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依然作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本文主要对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引言“非遗”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将“非遗”工作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非遗”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村民生产生活中,为乡村发展注入潜力和动能,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具活力。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种类繁多的传统舞蹈,在现代思潮与传统文化观念互相碰撞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从生活经验记忆向美学价值的转换与形塑。
其中,“非遗”舞蹈已然成为文化记忆。
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农乐舞(象帽舞)”,根据其生发传承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又根据其生发传承地也被称作汪清县农乐舞,而被申报的项目名称“农乐舞(象帽舞)”又在农乐舞后面加以“象帽舞”这一为区分于其他地区朝鲜族农乐舞,并根据其表演特点而增添的补充。
1“农乐舞”的历史和背景环境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生的先决性条件,农耕民族基于其生态环境所孕育产生出来的民间舞蹈,必然与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他们的经济文化模式,均以农耕劳作为生,“农乐舞”就是农耕文化派生的产物。
春耕时节,为了鼓舞势气,跳起“农乐舞”;秋获之际,为了庆祝丰收,同样跳起“农乐舞”,田间地头,就是朝鲜族民众欢乐的舞台。
可以说,朝鲜族颇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农耕舞,当与其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舞蹈中看出朝鲜族日常的生活和环境状态。
“农乐舞”,是朝鲜族盛行的民族民间舞蹈,它传入我国东北地区后,依然保留至今。
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在东北历史上,公元12世纪,古代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起兵攻取了松花江流域。
农乐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它实际是一种农民舞蹈,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
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者,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
农乐舞最基本的特点是,既能表现生动活泼、热烈火爆的欢乐气氛,又能表达出一种奋发向上、昂扬积极的气概。
农乐舞的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
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八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
在农乐舞的表演中,没有演员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员一边演奏一边舞蹈。
在农乐舞的乐器编组中,过去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等。
大编组包括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大平箫、嗽、螺角等乐器的演奏者53人,另外还有令旗、杂色等。
农乐舞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多样旋律,称作“十二拍”。
“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构成的方法排列的,并以此规定它的舞蹈运作和构图。
农乐舞的表演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作者: 张健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53-5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朝鲜民族 舞蹈动作 农乐 民族舞蹈 民俗舞蹈 扁鼓舞 游戏 长鼓舞 表演 审美要求
摘要:<正>如果想进一步发展民族舞蹈,就要不断研究、发掘我们民族古代的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固然越多越好,然而筛选一个能为今用的舞蹈动作却非常困难。
发展我们民族的舞蹈,不仅要致力于发掘古代的舞蹈动作,还要以现有的民族舞蹈为基础,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并要充分考虑到当今人们的审美要求。
农乐舞是朝鲜民族的传统民俗舞蹈,是用表演游戏的形式反映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民俗舞蹈。
在我们民族原有的农乐舞中,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者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
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大锣"、"小鼓"、"扁鼓"、"长鼓"等乐器的乐队以及乔装成两班、老奶奶、小媳妇的艺人,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
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
在农乐舞中,如何安排演出并且不断掀起高潮,全在于敲打。
朝鲜族农乐舞作者:来源:《荣誉杂志》2018年第07期“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於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
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
朝鲜族农乐(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並批準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俗特色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
为了便於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採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
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
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遊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於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
朝鲜族农乐舞创始於农业劳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
朝鮮族农乐舞·象帽舞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
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於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後,甩动髪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
无论怎样,象帽舞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
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後,古朝鲜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
製作工艺象帽的特殊製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
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製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於其底部,然後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木棒上。
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製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因特点不同而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火花象帽等。
浅谈朝鲜族的“农乐”作者:朴贞花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农乐舞”其音乐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朝鲜族农乐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乐舞”有悠久的历史,据《三国志》卷三十《东夷传》记载,古代朝鲜民族“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似铎舞,十月农工毕亦复如之。
”这可以说是“农乐舞”的雏形。
关键词:朝鲜族;农乐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80-02一、“农乐”起源朝鲜民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在继承过去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发展的民族文化遗产,有了自己一定的风格和地位。
其中,朝鲜族“农乐”是一种特别的民族艺术形式,在朝鲜族的传统音乐中,是生长于民众生活之中的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朝鲜族“农乐”亦称“农乐舞”,源于朝鲜民族民俗艺术形式“风物戏”,是表现农民从事劳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
据朝鲜出版的大学百科词典记载:“风物戏(乐·■)又称风物古(■),而且,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名称,在京畿、忠清地区称为“风物”、“风场”,而在其它一些地区则称其为“梅古(■)”、“■”。
风物戏指部落祭祀活动、家事活动或喜事中进行的传统音乐表演活动,是一种集乐、舞为一体的综合演奏形态。
如今将这一体裁称为“农乐”,然而在过去这种体裁一致被称为作梅鼓、鼓或风物。
1910年为止全国的农村几乎都配备了乐器,用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中秋节的演出。
每逢正月十五,人们都会击“鼓”前往镇山迎神下山,随后点燃篝火围着篝火举行热烈的梅鼓仪式,最后光顾每家每户击“鼓”驱鬼。
对朝鲜族舞蹈教学的探析朝鲜舞是朝鲜族的民间舞蹈,它的心态在民间舞蹈中体现。
朝鲜族民间舞蹈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从明朝开始,便有了它的历史记录。
朝鲜族民间舞蹈是以潇洒、典雅著称的,潇洒,是舞蹈者表演时的神韵,是民族心态的形象化。
典雅,是动作的规范、洗练,是舞姿的古朴自然,展示民族审美情趣,其形成的因素很多。
1、农乐舞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
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
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制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
手中击打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充分表现出朝鲜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此舞是随着朝鲜移民传入东北地区,又发展为中国朝鲜族喜庆中的表演性舞蹈。
其中“舞童舞”由儿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着象帽让飘带在空中旋绕飞舞。
辽宁本溪的朝鲜族农乐舞叫“乞粒舞”,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农乐舞的雏形联想到汉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联想到花鼓灯的“上肩”,都是农耕文化型古代乐舞在民间舞蹈中的遗存。
2、杖鼓舞俗称“长鼓舞”。
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
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
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
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3、扇舞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
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
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4、圆鼓舞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
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
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
第11卷第1期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2月1 V01.11No.1 Jour“ofWeifangUniversityFeb.201 浅析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谭俊峰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朝鲜族又有“白衣民族”之称,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农耕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朝鲜族的舞蹈有着独特而浓郁的风韵,其体态讲究“鹤臂柳手虎步”、“一顺边”,其步态动静结合,节奏丰富鲜明,呼吸若断若续,若隐若现,舞姿松弛自如,潇洒优雅。
这些风格特点受朝鲜族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服饰、审美心理、宗教信仰、古代习俗、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朝鲜族人民将这些民俗和爱憎情感充分地反映在自己的舞蹈意识中,从而形成了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 2011 01―0044―03 前言2.朝鲜族舞蹈的动律特征中国民族民间舞被称为“艺术舞蹈之母”,多民族民间舞之间的区别关键是动律。
朝鲜族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舞蹈的动律,是其“长短”和“呼吸”作用的体现。
所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被誉为世界舞谓“长短”是指朝鲜族舞蹈的节奏和音乐,是伴奏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们民者通过杖鼓体现出来的。
“长短”包括节奏、节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地域、历史、速度、风格等含义。
如“古格里长短”、“安旦长短”、文化和生活方式,使民族民间舞异彩纷呈。
“它令长短”等,每种“长短”都有特定的鼓点和敲朝鲜族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之林中的一朵奇击方法。
“古格里长短”是均匀而缓慢的,“安旦长葩。
朝鲜族舞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短”是活泼带有跳跃感的,“他令长短”则是刚劲有艺术魅力,也是至今保存最完善的一个民族传统力带有劳动气息的。
在朝鲜族舞蹈中,节奏的差异文化。
在诸多的东方舞蹈中,它的精深复杂和难以直接造成呼吸的有别,进而影响不同的动态,因驾驭也是非常有名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一、朝鲜舞综合特征:典雅、含蓄以及“对称”。
朝鲜舞包含: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扇舞以及顶水舞。
农乐舞:是具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象帽舞”。
假面舞:是一种带着面具进行表演的男性舞。
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
男子多为群舞,动作有力、富有战斗性。
扇舞:是一种以折扇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
顶水舞:是朝鲜族女性的传统舞蹈,因为在插秧、除草的季节,朝鲜族的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而得名。
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二、傣族舞三道弯传统的孔雀舞:三:蒙古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抖肩、翻腕、豪迈、粗狂。
蒙古舞包含了: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舞。
维吾尔族:维吾尔有“联合、团结”的意思。
在天山脚下,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特点:头、肩、手、腰、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
女性是柔软,舒展的;男性是奔放,矫健的。
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包含:塞纳姆、多朗舞、古灯舞、盘子舞、击石舞、纳孜尔库姆。
四、藏族舞:藏族舞包含:舞袖、颤膝、一顺边秧歌舞的脚步千手观音皮影:。
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农乐舞摘要:朝鲜族是一个以农乐生产为主的民族,反映农乐生产和农民生活及情感的民间舞蹈也比较多,其中“农乐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农乐舞起源于朝鲜祖先的原始崇拜与宗教祭祀及原始狩猎舞蹈。
朝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文化是农乐舞,小锣舞、小鼓舞、叠罗汉、扁鼓舞、长鼓舞、乞粒舞、面具舞、象帽舞等农乐舞舞蹈形式。
“农乐舞”不仅是深受朝鲜族喜爱的传统民俗舞蹈,还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性特点,这一舞蹈形式是由古代庆祝丰收的舞蹈发展演变而来,是朝鲜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
关键词:继承;朝鲜族“农乐舞”;文化发展首先,我们可以先聊聊“我”从哪里来。
舞蹈界的寻根得出了:“舞蹈源于巫俗”、“舞蹈源于劳动”、“舞蹈源于人类性爱”、“舞蹈源于游戏”等等之说。
其中“舞蹈源于劳动”的劳动论是倾向性颇大的。
笔者支持舞蹈来源于劳动的这一观点。
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舞蹈劳动范围是很广泛的。
就“朝鲜族”舞蹈来说,不仅仅是有本民族舞蹈家的插足,而且,雀跃相应的还有他民族的有心之士。
综其观点亮点,一种,认为朝鲜族舞蹈是来源于水田劳动;第二种,则认为是源于仿鹤[1]。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各具千秋。
首先,从水田劳动发生说而言,朝鲜族很早以前便开始了水田劳作,而且,的确有很多与水田劳动相关的舞蹈。
朝鲜族人主要从事农乐生产劳动,尤其擅长这种种水稻,可以说朝鲜族是东北三省水稻生产的开拓者。
从朝鲜半岛迁徙来的朝鲜人一定居下来便开荒种稻,在开发水田的同时还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他们用勤劳的双拦河坝、挖水渠、引水种稻、采运石头、割柳条、打草帘子用于修整河坝,当河坝的水顺利流入灌溉稻田的水渠时,朝鲜族农民高兴的欢声笑语、手舞足蹈跳起舞来。
所以,“农乐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但是,不可以说所有的朝鲜族舞蹈都是始源于水田劳动,有很多代表性的舞蹈,比如假面舞、长鼓舞、巫舞虽然说是与劳动有一定的关联,但并非是由水田劳动产生。
朝鲜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歌舞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浅谈朝鲜族民间舞蹈作者:卢献军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朝鲜族,不论是活动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还是传说中坛君时代的古朝鲜,都是爱好与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
据史料记载:古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舞蹈”。
朝鲜民族悠久的乐舞传统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因此,不论是唐、宋两代还是以后的文化输入,他们都能在广泛吸收外来的乐舞形式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使之不断发展。
河东乡的朝鲜族居民也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擅长歌舞的古老风习至今盛行不衰。
朝鲜族民间舞蹈富有艺术性,舞姿优美,技艺精湛,深受人们称赞。
一、朝鲜族民间舞蹈类别1.农乐舞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
每当春耕和秋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
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制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
手中击打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充分表现出朝鲜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此舞是随着朝鲜移民传入东北地区,又发展为中国朝鲜族喜庆中的表演性舞蹈。
其中“舞童舞”由儿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着象帽让飘带在空中旋绕飞舞。
朝鲜族农乐舞又叫“乞粒舞”,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农乐舞的雏形联想到汉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联想到花鼓灯的“上肩”,都是农耕文化型古代乐舞在民间舞蹈中的遗存。
2.杖鼓舞俗称“长鼓舞”。
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
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
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
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3.扇舞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
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
浅谈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摘要:“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①。
首批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②的民间舞蹈——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朝鲜族;文化;发展;农乐舞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57-02一、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溯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指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多么高度的概括,多么真诚的关怀呀!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追根溯源是迁入文化。
源于朝鲜半岛,始于中国东北。
视歌舞如命的朝鲜族,在背井离乡移居中国时,尽管迁徙的环境极为艰难,但谁也没有抛下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
据确切记载:史学家们发现至迟在明末的抗金斗争中,已经有大量朝鲜族军人留居中国,他们是朝鲜族移居中国的先声。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发源地。
据载:早在1928年,朝鲜江原道春川郡新东面沙岩里的一部分农民,移居到汪清县影壁砬子后,举着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七个大字,悬挂野鸡头的农旗,便玩起了“四物乐”甩起了象帽舞。
这在中华大地上,乃最早出现的农乐舞(象帽舞)。
《汪清县志》记载,“由朝鲜族古代祭祀舞蹈《镇地神》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现在已成为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每逢年节民间便有《农乐舞》表演。
”二、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传承温总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
一脉文化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起初一开始便出现了传承中变迁,变迁中传承的趋势,其原因有“五个不同”:1、迁出地区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
从他们迁出的地区来看,遍及整个朝鲜半岛(八道)。
其顺序为:行由图们江、鸭绿江对岸的咸镜道、平安道朝鲜人率先移出,后来连庆尚道、全罗道等相隔甚远的朝鲜人,也都纷纷迁往中国。
浅谈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作者:崔允淑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①。
首批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②的民间舞蹈——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朝鲜族;文化;发展;农乐舞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57-02一、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溯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指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多么高度的概括,多么真诚的关怀呀!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追根溯源是迁入文化。
源于朝鲜半岛,始于中国东北。
视歌舞如命的朝鲜族,在背井离乡移居中国时,尽管迁徙的环境极为艰难,但谁也没有抛下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
据确切记载:史学家们发现至迟在明末的抗金斗争中,已经有大量朝鲜族军人留居中国,他们是朝鲜族移居中国的先声。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发源地。
据载:早在1928年,朝鲜江原道春川郡新东面沙岩里的一部分农民,移居到汪清县影壁砬子后,举着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七个大字,悬挂野鸡头的农旗,便玩起了“四物乐”甩起了象帽舞。
这在中华大地上,乃最早出现的农乐舞(象帽舞)。
《汪清县志》记载,“由朝鲜族古代祭祀舞蹈《镇地神》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现在已成为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每逢年节民间便有《农乐舞》表演。
”二、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传承温总理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
一脉文化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起初一开始便出现了传承中变迁,变迁中传承的趋势,其原因有“五个不同”:1、迁出地区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
从他们迁出的地区来看,遍及整个朝鲜半岛(八道)。
其顺序为:行由图们江、鸭绿江对岸的咸镜道、平安道朝鲜人率先移出,后来连庆尚道、全罗道等相隔甚远的朝鲜人,也都纷纷迁往中国。
一句话,他们来自整个半岛,四面八方。
所以,他们在中国形成的“农乐舞”,也不可能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门派的单项型农乐舞,而是打破过去农乐的区域性界限集各道、各派之所长形成的综合型农乐舞。
2、迁入地点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
从他们的移居住地来看,主要为东三省。
大都选择的是那些人烟稀少的深山密林、并非是热闹非常而广阔的平原大川(原因是当时满清政府所颁布的极为严厉的封禁令有直接关系)。
比如吉林省延边地区的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县、延吉县(现今龙井市)等山川沟壑;吉林地区的舒兰县;黑龙江省鸡林县;辽宁省的沈阳市金家满村等相对偏远的地带。
加之,当时在华朝鲜族移民中,根本找寻不到一位编导级的农乐家或精通各道农乐的民间艺人,所以不可能原原本本的照搬古式农乐舞,只能以群体智慧变通中组合成“杂牌型”移民特色即中国特色农乐舞。
3、活动起始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
从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出现的时间来看,尽管因口传之不全面,文字亦不明确,但可以肯定(专家共识)的是,在华最早出现“农乐舞”的地方是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鸡冠砬子影壁村。
4、环境条件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
从他们的表现形式来看,由于中、朝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发生了必然性的变化。
虽然参照的是原在朝鲜时各自跳过的农乐舞(如踩地神、都列巫戏),表现的却是中国聚居环境条件下,为开创新生活与天斗、与地斗,白天在野外耕耘,夜里在地头跳舞娱乐(除四季祭祀祈祷外)的现实生活场面。
因此,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迁徙初期虽有一些祭祀型的祈祷内容,但更多的是生存自立、自娱、自乐的中国特色或中国某地方特色的小群体意识。
5、乐队阵势的不同,导致传承的不同。
从乐队的阵势来看,原在朝鲜时跳的农乐舞具有“大而杂”的特征。
乐队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其顺序为喇叭、太平箫、上剑、副剑、从剑、钲首长鼓、副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鼓及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喇、螺角等等,整个农乐由十二段三十六个支曲构成,全部演出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而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乐队具有“小而精”的特点。
他们视“宇宙万物为一体”,一般只设一个乐队编组,仅由小金、长鼓、圆鼓、大锣等打击乐和唢呐、洞箫、短笛等辅助性吹奏乐构成。
整个农乐一般仅是三段九曲而已。
全部演出,主要以象帽舞和手鼓舞为核心,把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尤其是乐队里的小金、长鼓、圆鼓、大锣,分别扮演着雷、雨、云、风的“四物角色”。
总之,集朝鲜八道之所长,在传承中改编出来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更具有别样独特的粗犷性、热闹性和娱乐性。
三、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之文化创新温总理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
因为,只有继承才能创新,而继承的前提是有效地保护、发扬和创新。
忆往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在沧海桑田的岁月变革中,中国朝鲜族祖祖辈辈以执著的追求和集体的智慧,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节庆,不同的内容,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了别具特色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回顾其发展路程,大体上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创新发展阶段:一是由田间文化向舞台文化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全国各地以欢庆为主要内容的舞台演出的频繁推出,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也由过去的民俗化(田间)走向了舞台化。
在这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一位优秀舞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他就是赵德贤。
二是由舞台文化向广场文化发展阶段。
“文革”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延边频繁出现了舞台化的广场农乐舞。
目前,这种表演方式不仅在延边时常可见,而且还走出延边,奔赴全国。
如1988年9月25日,汪清县农乐舞艺术团赴去南省在“全国部分省区广场舞民间比赛”上,大展“广场农乐舞”风采;1989年10月1日,国庆40周年期间,他们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场又一场震惊世界的农乐舞演出。
随着广场农乐舞的出现,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形式发生了又一次巨变。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大特点:第一,广场农乐舞,必备特殊的队形。
主要是利用特殊的表演环境,展以庞大的舞蹈队形,有节奏地反反复复变换出,大大小小无数个精彩的大圆型、三角型、丁字型、交叉型等,各种富有观赏性的表演形状。
比如剧场农乐舞,只需考虑好正面一个视角效果就可。
而广场农乐舞,必须考虑好前后左右上下六个视角效果才行。
可见其难度之多大,要求之多高。
第二,广场农乐舞,必备充足的人力。
那么大的广场,那么大的空间,全靠人的舞步、队列、舞型去填补,还要直观的表达出其波动、壮观和美妙,甚是需要表演队充足的人力体力和耐力。
比如在舞台上是只需二至三人或者五至七人来甩中象帽就可,而在广场上得有一大批人去群甩。
既要顺着各种队形变换着甩,还要穿插一批甩长象帽的角色,甩出12至32米长的不同色彩的飘带,方能把表演推向高潮。
第三,广场农乐舞,必备齐全的道具。
要满足广场空间大、舞距长、变形多等条件,不仅配备手鼓、长鼓、平鼓及唢呐洞箫,而且还得配备大鼓、大锣以及彩车、花轿等乐具、舞具和道具,方能在来回奔跑或狂舞飞甩中,形成强大的舞之海洋,人之巨浪。
比如2012年8月5日,由汪清县组织1050人表演的象帽舞,挑战吉尼斯纪录获得成功。
三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阶段。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也和其他民间舞蹈一样,开始步入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新阶段。
就其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而言,亦可分为传统农乐舞(原生态)和现代农乐舞。
这里讲的传统农乐舞是指迁徙初期,中国朝鲜族集朝鲜各道古老原始舞蹈之所长,重新改编的综合型农乐舞。
现代农乐舞是指“文革”后期,特别是第四代传承人在中国朝鲜族传统农乐舞里,融入杂技、武术、秧歌以及芭蕾舞、街舞之所长,创新改编的现代型农乐舞。
可见,中国朝鲜族早期传统农乐舞也曾是田间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
反之,中国朝鲜族后期现代农乐舞作为一门世界级文化“艺术”,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象征。
既严格的舞台性、表演性、观赏性、规范性、刻意性和创新性。
为了进一步适应上述综合属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专家,特别是汪清县农乐舞艺术团的负责人及艺术家们,可是用尽了脑子,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
比如在象帽制作上——由过去的用葫芦瓢、铅盆或纸糊象帽、草扎象帽,改为塑模统一加工。
颜色由过去的一概黑色白边,改为红黄蓝等多种;转轴,由过去的木制单层轴,改为铁制双层轴;甩杆,由过去的自行车扶条改为钢丝绳、尼龙绳等以绳代杆;杆珠,由过去的算盘珠子改为亮丽的玻璃彩球;帽花,由过去的纯白花,改为象征金达莱的粉红花;甩带(飘带),由过去的白窗户纸条,改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专用甩带。
又如在象帽舞甩法上——由过去的一人只能单甩一种短象帽舞或一种中象帽一种长象帽,改为一人三甩,即不仅能甩短象帽、中象帽,亦能甩长象帽。
而且由过去的长象帽仅甩12米,已可甩28米,甚至32米(称之谓世界之最,由中国朝鲜族所创)。
综上而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历经提纯化、高雅化、理性化、技术化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已是取自传统,却又具有独立于传统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特色产物——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释:①载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所做的讲话。
②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等26个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③农乐舞在中国东三省,特别是吉林省延边地区流传最为广泛。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主要以汪清县为代表,全国著名的“象帽之乡”百草沟镇亦在此县。
④2010年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联合摄制的长篇纪录片《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纪实》和2010年3月由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汉化版)。
⑤“三神”,指天神、地神或人神(檀君王、农神)。
⑥“四祖”,指已故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⑦《中国朝鲜族风俗百年》,由政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编,千寿山(朝鲜民俗专家、副研究员)执笔。
⑧朝鲜族祭祀或拜祖时,不许点香而是点香木或是蒿草。
⑨这位专家名叫崔虎旭,系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68岁)。
⑩为了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里特批25个事业编制,专门成立了以金明春为首的“汪清县农乐舞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