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6.17 MB
- 文档页数:61
714《癌症进展》2020年4月第18卷第7期*论著*ONCOLOGY PROGRESS,Apr2020,V ol.18,No.7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卡铂静脉化疗方案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分析许思思#,朱冬梅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眼科,郑州450000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卡铂(VEC方案)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摘要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80例RB患儿(每例患儿只取1只眼)分为眼动脉灌注化疗(IAC)组(n=43)和IAC+VEC 组(n=37),IAC组患儿IAC治疗术前未进行化疗,IAC+VEC组患儿IAC术前进行6周的VEC治疗。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儿肿块最大径和肿块厚度,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两组患儿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肿块厚度、肿块最大径、VEGE、survivin、MMP9水平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儿肿块厚度和肿块最大径均小于本组治疗前,且VEC+IAC组患儿肿块厚度和肿块最大径均小于IAC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VEGE、survivin、MMP9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VEC+IAC 组患儿血清VEGE、survivin、MMP9水平均低于IAC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IAC组患儿眼球内陷和白内障发生率均高于VEC+IAC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IAC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2.56%,与VEC+IAC组患儿的5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EC静脉化疗+IAC治疗RB患儿,能更有效地缩小肿块体积,抑制survivin、VEGF、MMP9表达,降低眼球内陷和白内障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
选择性眼动脉介入化疗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麻醉管理方舒东;支延康;周驰;孙宇;姜虹【摘要】目的·评价全麻下行眼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临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全麻下行眼动脉介入化疗的RB患儿60例,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快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予以七氟醚和氧气麻醉维持,间断推注罗库溴铵和芬太尼.术中持续监测血液动力学参数、呼吸参数(EtCO2、氧饱和度和吸气峰压)、七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观察记录术中肺顺应性、低氧血症、低血压等不良心肺事件.结果·3年间60名患者共进行了185次介入化疗.在20名患者中观察到32次心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2%,包括肺顺应性严重下降、低氧血症、动脉低血压等.肺顺应性严重下降发生在导管插入眼动脉后1~2 min.应用异丙酚、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死亡及永久性后遗症.结论·在RB患者行眼内动脉输注化疗术中,三叉神经反射发生率较高.麻醉医师和介入医师都应该意识到这一潜在事件,并准备好立即抢救复苏的措施.【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39)007【总页数】4页(P774-777)【关键词】眼动脉;动脉介入化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儿童麻醉【作者】方舒东;支延康;周驰;孙宇;姜虹【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约占儿童全身恶性肿瘤的5%;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儿童脑转移,死亡率高达95%[1-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张德翻1,郑文龙2,吴爱琴3(1.浙江省宁海县县城关医院放射科浙江宁波315600;2.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温州325000;3.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放射科浙江温州325000)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1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1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
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征像。
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征象主要表现为眼环后份或以后份为主的软组织肿块,伴有斑点及斑块状钙化,钙化显示率达92.9%(13/14)。
M RI主要表现为眼环内软组织信号肿块,部分病例肿块内可见更低信号影,钙化显示率仅40%(2/5),但MRI对肿瘤侵犯周围结构较敏感。
结论:CT 与MR 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以CT较具优势,肿块内钙化可以认为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定性诊断依据。
影像学检查对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9.7;R445.2;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011(2011)05-0648-03CT and MRI diagnosis of retinoblastomaZH ANG De-f a n1,ZH EN G W en-long2,WU Ai-qin31.Depa rtment of Rad iology,H osp ital of N ingha i City,Ningbo,315600,P.R.China2.Depa rtment of Rad iology,Wenzhou No2P eop le's H ospita l,Zhej ia ng P r ovince,325000,P.R.China3.Depa rtment of Rad iology,P edia tr ics H ospita l,Wenzhou Medica l Col lege325000,P.R.ChinaAbstr 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value of imaging diagnosis of retinoblastoma.Methods:16cases of r et inoblastoma were collected in the study.T her e wer e11cases with CT examination,4cases with MR I examinat ion,1 case wit h CT and MR I examination.T he signs of imaging wer e r et rospectively ana lyzed.Results:CT signs of r etinoblasto-ma mainly demonstrat ed soft t issue mass with fleck or plaque calcification on poster ior part of the eye ring.The r ate of ca-l cification of t umors was92.9%(13/14).MR I signs mainly appeared soft tissue mass in t he eye ring,some cases with low-er signal calcifications in the mass,which the rate of calcification was only40%(2/5).But MRI was better to display t he adjacent lesion of eye r ing.Conclusion:CT was superior to other imaging methods in diagnosis of retinoblastoma,calcif ica-tion within the mass can be considered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r et inoblastoma.Imaging examinat ion is impor tant in choice of clinical t her apy planning and judgment of prognosis.Key words Eye neoplasm;Retinoblast oma;T omogra phy,X-r ay comput ed;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胚胎性恶性肿瘤,对患儿视力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地保存患者的有用视力、挽救患儿的生命。
什么叫介入治疗?专业医生来回答!可能很多人对介入治疗是比较陌生的,所谓的介入治疗,也称为介入治疗学,这是医学上的一项高科技发明,介入治疗有很多优点,比如整个治疗的过程是可视化的,所以更加准确,而且对患者的创伤会非常小,并且适应性非常广,所以下面为大家普及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
★什么叫介入治疗?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
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一、对于需内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内科治疗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二、对于需外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1、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表皮损伤小、外表美观。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
3、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小。
4、对于目前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部分肿瘤在介入治疗后相当于外科切除。
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小儿巨大血管瘤、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瘘、肝母细胞瘤及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食道狭窄等)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dl:10.16252/kb R w1004-501非021.04.021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徐兵,张委△(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眼科,重庆涪陵408000)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分子及基因治疗;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非501(2021)04非418-5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源于视网膜的恶性肿瘤。
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上常表现眼红、眼痛、斜视、失明甚至危及患儿生命等成人发病罕见,未见明显种族、地域、性别和眼别的差异,约25%-30%患儿为双眼受累,双眼患儿比单眼患儿发病稍早⑷。
目前全球年均发病率约1/15000-1/20000,年新增病例约9000例,中国年发病约1100例[5]。
有资料显示,亚非等不发达国家的RB死亡率约为40%-70%,欧美发达国家为3%-5%*6—中国RB患儿死亡率约37%,略低于亚非其他不发达国家,但高于发达国家*8非0+。
因此,在RB的诊疗及预后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差距。
1发病机制RB1基因是最先发现的抑癌基因,位于染色体13q上,其编码的pRB是一种位于细胞核内的磷蛋白,对细胞周期起负调控作用,RB1基因发生缺失、突变、灭活等改变即可导致肿瘤的发生[11]。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染色体1q、2p、6p及16q是RB中最常见的基因畸变[12],提示这些位点的改变可能与RB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此外,表观遗传学改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如微力、RNA(mRmRNA、miRNAs)的调控异常以及DNA的异常甲基化也与RB发生有关[13-14]。
2治疗进展目前,综合治疗是国内外临床治疗RB的主流方法,单一治疗方案已经很少采用,即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光疗、热疗等,均较单一治疗取得了更佳的疗效)对病情难以控制或复发性RB,多采用摘除眼球方式。
目前,比较前沿的方法有眼动脉灌注化疗及局部放化疗,一些分子、基因疗法也显现出了较大的应用前景,其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崔雪皓,李筱荣.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2,42(8):634 638.doi:10.13389/j.cnki.rao.2022.0130【文献综述】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崔雪皓 李筱荣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崔雪皓(ORCID:00000002 7371 4000X),男,1991年2月出生,山东人,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擅长小儿眼底病及肿瘤的诊疗。
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E mail:18616389424@163.com通信作者:李筱荣(ORCID:0000 0001 6855 7671),男,1964年8月出生,天津人,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天津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眼底病的诊疗和科研工作,擅长白内障及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以及复杂性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SCI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00篇,国家级专利8项,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
E mail:xiaorongli@163.com收稿日期:2021 07 16修回日期:2021 10 11本文编辑:盛丽娜,王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2171085)作者单位:300383 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摘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常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功能、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指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及视功能。
一、流行病学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2%~4%,其患病率为1/20000-1/15000,其中约95%发生在5岁以前。
单侧性RB(单眼RB)约占75%,发病年龄在2~3岁;双侧性RB(双眼RB)发病更早;三侧性RB是指在双眼发病的基础上,蝶鞍或松果体出现原发肿瘤,属于双眼RB的一种特殊类型。
每年全球范围新发患者约9000例,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IlOo例。
美国和丹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40年里,RB发病率一直保持稳定。
RB的发病没有种族和性别倾向。
低收入国家的RB患者生存率<30%,高收入国家RB患者生存率>95%。
环境因素可能是RB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尤其单眼RB。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放射暴露、高龄双亲、父母职业、试管受精、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等。
二、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影响因素,常因内外环境改变导致调节细胞增殖、黏附、分化和凋亡等重要进程的基因失常而启动。
RB 的发生和发展也受环境、基因、表观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三、诊断(一)症状和体征RB患者多因眼外观异常就诊,瞳孔区发白(白瞳症)和斜视是最主要的就诊原因,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红和眼部不适(揉眼)。
较大年龄患儿会主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症状。
三侧性RB可出现头痛、呕吐、发热、癫痫发作。
早期病变扁平或隆起于视网膜表面,呈白色或半透明状,表面光滑边界清;随着病情发展,内生型肿瘤向玻璃体腔内突起,肿瘤细胞在玻璃体内播散种植,引起玻璃体混浊。
外生型肿瘤则在视网膜下形成肿块,常常引起明显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眼内较大的肿瘤会引起虹膜红变、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玻璃体出血等;有些坏死性RB会引起明显的眼周围炎性反应,呈眼眶蜂窝织炎表现。
晚期和复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动脉介入化疗的疗效总结
王耕辛;周雷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2000(028)009
【摘要】@@1994年1月到1996年12月,我科与放射科合作应用动rn脉介入化疗方法治疗晚期和复发性卵巢恶性肿瘤22例,有rn效率63.6%(14例),手术切除率45.5%(10例).该方法与rn腹腔化疗或放疗结合可使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改善症状和延rn长生存期,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549-550)
【作者】王耕辛;周雷
【作者单位】天津市肿瘤医院盆腔科300060;天津市肿瘤医院盆腔科30006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J], 许冰华
2.动脉灌注介入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J], 陈建武;张幸平;刘德鑫;肖丽华;吴敏;苏菁菁;郑建清
3.眼动脉介入化疗对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刘元真
4.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J], 许冰华
5.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J], 许冰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Von Hippel-Lindau病简称VHL病,又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林岛综合征,是VHL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OMIM 193300)。
患者表现为多器官肿瘤综合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肾癌或肾囊肿、胰腺肿瘤或囊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内耳淋巴囊肿瘤和生殖系统囊肿等病变。
据国外报道,VHL病的发病率为1/(91000-36000),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数据。
我国患者外显率高,国外报道60岁外显率87%,国内患者60岁时外显率高达97%。
Latif等在1993年确定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将其定位于染色体3p25-26。
VHL基因编码VHL蛋白,并与延长因子B和C组成VBC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降解下游的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
VHL蛋白失活导致其下游底物(HIF-α等)上调进而促进一系列促癌因子的表达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目前,国际上报道的VHL基因突变有500多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小片段缺失和插入、大片段缺失和剪接突变等。
其中,不同种族的基因突变谱各异,我国患者热点突变区域位于1号和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所占比例高于国外(50.7%与39.4%),而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占比较低(21%与32.8%)。
由于该病罕见,在临床诊治中易出现误诊误治。
为推动VHL病的规范化诊治,在借鉴国外相关指南、共识等资料的基础上,本协作组结合我国VHL患者特有的遗传和发病特点,编写了本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VHL病在家系内和家系间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不同患者各器官肿瘤发生风险不同。
我国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最高(61.3%),其次为胰腺(46.7%)、肾脏(42.7%)、视网膜(22.3%)和肾上腺(13.0%)。
各器官表现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VHL 病最常见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