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 格式:pdf
- 大小:244.65 KB
- 文档页数:3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张长江,任文杰,王明君,张凯,李洪珂,董胜利,刘帅【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16例被确诊为FLDH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直视下气化切除压迫神经根的极外侧突出的髓核组织,减压和松解受累神经根。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末次随访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20~180 ml,平均40 ml;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采用VAS评分评定,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本组优12例,良2例,可2例。
结论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F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皮,内镜;椎间孔;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DH) approach by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with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Methods From December 2007 to March 2009,16 patients which included 11 males and 5 females with average age of 43.5 years(range from 32 to 56 years)were treated by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with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nd the nerve root decompression were analyzed.Results All the cases underwent the operation successfully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a period of 2~12 months,operative time was 40~90 minutes,and the blood loss was 20~140 ml.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The Visual analog scale(VAS)scores of preoperation,1 month after operation and last follow-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1).The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Macnab criteria,12 cases were excellent,2 cases were good and 2 cases were effective.Conclusion Treatment of FLDH approach by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with PELD is safe and effective,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it 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 percutaneous,endoscopy;intervertebral foramen;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DH)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易误诊,是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失败的原因之一[1]。
(一)鼻颅底相关诊疗技术1、鼻颅底肿瘤手术(1)鼻内镜下经蝶垂体瘤切除术(2)鼻内镜下经鼻前颅底肿瘤切除术(3)鼻内镜下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4)鼻内镜下骨纤维异常增殖切除术(5)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6)鼻内镜下翼腭窝病变手术(7)鼻内镜下斜坡肿瘤切除手术(8)鼻内镜下鞍旁肿物切除术(9)鼻内镜下岩尖病变手术(10)鼻内镜下鼻窦骨瘤手术(11)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侧颅底手术2.鼻颅底重建手术。
(1)鼻内镜下脑膜脑膨出脑脊液鼻漏修补术(2)鼻内镜下经翼突入路蝶窦外侧隐窝脑膜脑膨出切除及颅底修补术(3)鼻内镜下额隐窝及额窦脑膜脑膨出切除及颅底修补术(4)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二)鼻眼相关诊疗技术1、鼻内镜下眶内异物取出术2、鼻内镜下眶内肿瘤手术3、鼻内镜下经鼻眶减压术4、鼻内镜下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5、鼻内镜下眶壁骨折整复术6、鼻内镜下鼻颅眶沟通肿瘤切除术7、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三)鼻腔鼻窦诊疗技术1、鼻内镜下全组鼻窦开放FESS手术2、鼻内镜下DrafⅡB、DrafⅢ型额窦开放术3、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4、鼻内镜下鼻中隔及鼻畸形整复术5、鼻内镜下鼻窦乳头状瘤切除术(Krous分级3级以上)6、鼻内镜下翼突入路侧颅底手术7、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病变切除术8、鼻内镜下鼻窦恶性肿瘤手术(一)鼻内镜下颌内动脉栓塞(用于鼻衄)(二)鼻内镜下鼻腔内肿瘤切除术(三)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四)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五)鼻内镜下鼻腔病变射频消融术(六)鼻内镜下额窦囊肿切除术(七)鼻内镜下鼻窦探查术(八)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九)鼻内镜下蝶窦探查术(十)鼻内镜下蝶窦病损切除术(十一)鼻内镜下上颌窦病损切除术(十二)鼻内镜下筛窦切除术(十三)鼻内镜下筛窦囊肿切除术(十四)鼻内镜下筛窦切开异物取出术(十五)鼻内镜下蝶窦囊肿切除术(十六)鼻内镜下鼻窦瘘修补术(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子宫体积≥10 孕周的全子宫切除术2、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4、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5、子宫体积≥12 孕周的多发肌瘤剔除术或者直径≥8cm 的肌壁间肌瘤剔除术6、盆腔淋巴结切除术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8、大网膜切除术9、广泛子宫颈切除术10、子宫/阴道骶骨固定术11、膀胱颈尿道旁组织悬吊术12、各类繁殖道畸形矫治/成形术13、剖宫产术后憩室/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14、中孕期腹腔镜手术15、输卵管吻合术(二)宫腔镜诊疗技术1、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2、II 型粘膜下肌瘤及壁间内突肌瘤切除术3、直径≥5cm 的 I 型粘膜下肌瘤切除术4、多发粘膜下肌瘤切除术5、各类繁殖道畸形矫治术6、特殊部位(宫颈、宫角、剖宫产切口瘢痕部位)妊娠切除术7、宫内节育器断裂、崁顿、迷失或者胎盘残留等复杂宫内异物取出/切除术8、子宫内膜切除术9、剖宫产切口憩室修复术(三)跨学科手术1、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2、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3、肠管修补术4、血管修补术5、膀胱修补术(一)腹腔镜诊疗技术1、子宫体积<10 孕周的全子宫切除术2、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3、子宫次全切除术4、子宫肌瘤(直径≥5cm 但<8cm)剔除术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6、盆腔粘连松解术7、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8、子宫修补术9、残角子宫切除术10、输卵管成形术11、输卵管伞端造口术12、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13、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14、宫颈机能不全的腹腔镜环扎术(二)宫腔镜诊疗技术1、宫腔中度粘连切除及修复术2、I 型黏膜下肌瘤(直径≥3cm 但<5cm)切除术3、直径≥5cm 的 O 型粘膜下肌瘤切除术4、选择性输卵管间质部插管术5、多发子宫内膜瘜肉切除术1、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修复、重建术2、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3、关节镜下软骨移植修复术4、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翻修术5、关节镜下半月板重建术6、关节镜下肩关节不稳修复、重建术7、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重建术8、关节镜下髋关节手术9、关节镜下肘关节手术10、关节镜下腕关节手术11、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肌腱损伤修复术12、肩关节镜下盂唇撕裂伤修复术13、肩关节镜下肩胛下肌腱修复术锁骨远端切除术14、踝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15、踝关节镜下踝关节韧带重建术16、踝关节镜下骨软骨移植术17、膝关节镜下髌股关节不稳重建术1、肩关节镜下游离体摘除术2、肩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3、肩关节镜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清理术4、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5、肩关节镜下骨关节炎清理术6、肩关节镜下关节感染清理术7、膝关节镜下游离体摘除术8、膝关节镜下髌股关节紊乱松解术9、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10、膝关节镜下关节感染清理术11、膝关节镜下辅助治疗关节内骨折技术12、膝关节镜下骨关节炎清理术13、膝关节镜下关节僵硬松解术14、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15、踝关节镜下游离体摘除术16、踝关节镜下剥脱性软骨炎软骨修整术17、踝关节镜下关节感染清理术1、经支气管镜热消融技术(包括电烧蚀、激光、氩等离子体凝固、微波等技术)2、经支气管镜冷冻切除术3、气管/支气管内支架植入术4、气管和支气管瘘封堵术5、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6、经支气管镜光动力治疗技术7、支气管镜肺减容术8、经支气管镜热成形术9、硬质气管/支气管镜诊疗技术1、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2、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术3、支气管镜电磁导航活检术4、内科胸腔镜检查术5、气管/支气管内球囊扩张术1、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摘除术2、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3、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孔狭窄扩大成形术4、经皮内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椎管狭窄扩大成形术5、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6、显微内镜下腰椎管狭窄经单侧入路双侧潜行扩大减压术7、显微内镜下经横突间入路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8、显微内镜下经横突间入路腰椎间孔狭窄扩大成形术9、显微内镜下经关节突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经皮内固定术10、显微内镜下颈椎前路松解术11、显微内镜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经皮内固定术12、显微内镜下颈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盘摘除术13、经皮内镜下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术14、经皮内镜下经颈椎前路椎间孔狭窄扩大成形术15、经皮内镜下经颈椎后路椎间孔狭窄扩大成形术16、胸腔镜辅助下胸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与内固定术17、腹腔镜辅助下腰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与内固定术18、腹腔镜辅助下腰椎前路椎间盘置换术19、经皮内镜下椎间隙感染病灶清除融合术20、胸腔镜辅助下脊柱侧弯矫形术21、显微内镜下脊柱翻修术22、经皮内镜下脊柱翻修术1、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2、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源性腰痛髓核减压术3、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4、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镜下经侧后路脊神经内侧枝射频消融术5、经皮内镜下椎间隙感染病灶清除引流术6、显微内镜下椎间盘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7、显微内镜下椎间盘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侧隐窝狭窄扩大成形术8、显微内镜下脊柱病灶清除术(一)经尿道内镜诊疗技术1、经尿道巨大前列腺切除术(>60g)2、输尿管镜输尿管肿瘤切除术3、软性输尿管镜肾结石激光碎石术4、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内切开术5、软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二)经皮肾镜诊疗技术1、孤立肾经皮肾镜术2、肾铸型结石及多发性肾结石经皮肾镜术(三)腹腔镜诊疗技术1、腹腔镜肾上腺肿瘤(≥5cm)切除术2、腹腔镜肾上腺全切或者次全切除术3、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4、腹腔镜供肾取肾术5、腹腔镜肾切除术6、腹腔镜肾实质切开取石术7、腹腔镜马蹄肾峡部份离术8、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9、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0、腹腔镜肾部份切除术11、腹腔镜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12、腹腔镜肾盂成形术13、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剥脱术14、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15、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16、腹腔镜肾固定术17、腹腔镜输尿管部份切除术后再吻合术18、腹腔镜腹膜后肿物切除术19、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20、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吻合术21、腹腔镜腔静脉后输尿管整形术22、腹腔镜隐睾下降睾丸固定术23、腹腔镜膀胱部份切除术(含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24、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25、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26、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7、腹腔镜脐尿管切除术28、腹腔镜精囊切除术29、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30、单孔腹腔镜手术31、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一)经尿道内镜诊疗技术1、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60g) (含电切除、气化、激光剜除)2、经尿道前列腺支架置入术3、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含电切、激光)4、经尿道膀胱病变黏膜切除术(含腺性膀胱炎,黏膜白斑病变黏膜切除术)5、经尿道输尿管膨出切开术6、经尿道尿道狭窄内切开术7、经尿道膀胱颈口切开术8、输尿管镜输尿管狭窄内切开术9、输尿管镜(软、硬镜)检查术10、输尿管硬镜碎石取石术11、输尿管镜输尿管扩张术12、精囊镜检查技术(二)经皮肾镜诊疗技术经皮肾镜取石术(单发性肾盂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异物取出)(三)腹腔镜诊疗技术1、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2、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3、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5cm)4、腹腔镜隐睾切除术注:四级以外的腹腔镜手术和经皮肾镜手术均为三级手术。
为加强脊柱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脊柱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脊柱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1.临床科室。
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设有骨科或者神经外科,二级医院外科设有骨科或者神经外科专科病房。
每年收治脊柱疾病患者不少于 200 例,完成脊柱疾病手术不少于 100 例。
2.手术室条件要求。
( 1 )包括术前准备室、手术室、术后观察室;有不少于 1 间手术室达到 I 级洁净手术室标准(手术区 400 级层流、周边区 1000 级)。
配备符合放射防护条件的 C 臂 X 线机。
( 2 )有满足开展脊柱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 3 )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3.设有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胸外科等专业科室或者专业医师,有满足脊柱内镜麻醉必须的设备、设施,具备脊柱内镜麻醉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以及并发症综合处理和抢救能力。
(三)有不少于 2 名经过脊柱内镜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脊柱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脊柱内镜诊疗技术(附件 1 )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开展脊柱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 10 年,近 5 年累计完成脊柱内镜手术不少于 500 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脊柱内镜手术不少于 50 例。
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率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蒋杰;张保亮;肖瑞法;张勇【期刊名称】《骨科》【年(卷),期】2022(13)6【摘要】目的探讨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采用经椎弓根上缘穿刺全可视化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FLLDH病人39例。
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52~72岁,平均60.5岁。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伤口均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
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40个月,平均28.8个月。
所有病人术后1 d、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治疗FLLDH 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4页(P488-491)【作者】蒋杰;张保亮;肖瑞法;张勇【作者单位】永州市中心医院冷水滩院区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全脊柱内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2.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3.全脊柱内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4.全脊柱内镜下可视化环锯成形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CT导航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髂嵴高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陈德塔;占新华;圣小平;饶武;顾晶亮;于研【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40)12【摘要】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
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根位置关系进行分组,将髂嵴最高点位于L_(5)椎弓根上边缘下方的48例患者纳入为A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与L_(5)椎弓根上边缘之间的33例患者纳入为B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上方的5例患者纳入为C组。
比较3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术前(T_(0))、术后1周(T_(1))、术后1、6、12个月(T_(2)、T_(3)、T_(4))]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3组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_(0)时,三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时,3组VAS评分、ODI均低于T_(0)时,A、B组均低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ETD治疗L_(5)-S_(1)节段LDH临床疗效显著,髂嵴高度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会对其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总页数】6页(P1690-1695)【作者】陈德塔;占新华;圣小平;饶武;顾晶亮;于研【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相关文献】1.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2.CT导航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3.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4.髂嵴高度对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影响5.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