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介绍空中飞行的动物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题目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2、概述鸟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能力目标: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
(三)情感目标:1、确立仔细观察事物的理念;2、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鸟适于飞行特点教学难点鸟类特点在飞行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用具鸟类骨骼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板书设计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1、身体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2、前肢特化为翼——主要飞行器官,翅膀扇面形有利于扇动空气;3、被覆羽毛:正羽(飞羽——飞行,尾羽——平衡),绒羽——保温,纤羽——感觉;4、胸肌、龙骨突发达——提供动力;5、骨骼轻且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6、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快;7、循环系统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大;8、有气囊——呼吸辅助器,双重呼吸,氧气供应充足。
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及目标导入新课(3min)最近同学们最期待的一个节日是什么节日?——恩,国庆节。
今年我国迎来了60周年庆典,全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
国庆上最大的看点是什么?——老师认为国庆上的最大看点就是阅兵仪式,这可以展示一个国家的实力。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军队大提起兴趣致分为3种即海、陆、空三军,海军的工具为船和潜艇,同学们想想看这是仿什么而制成的——对,它是仿鱼而制成的;陆军的交通工具就多了比如车、坦克等,它们有些是仿昆虫而制成的;那么空军的工具是什么?——对,飞机。
那么飞机是仿什么制成的呢?——对,仿鸟制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之鸟。
关于鸟,同学们想到什么,比如描写鸟的诗句、文章或是描写鸟的词语(请同学们自由发挥),在这些中最多的就是描写鸟类的飞翔。
自古以来人们都很羡慕鸟能自由在天空中飞翔,鸟儿一向都是自由的代言人,特别是在我们受到束缚的时候最爱做的一个梦就是拥有一对翅膀,可以挣脱当前的束缚。
空中飞行的鸟类教案
授课内容: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授课班级:
教师:王琦授课日期:
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的内容。
前面两节分别介绍了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因此本节是前面内容的自然延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及其适应性。
本节课主要通过完成“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的探究活动,概括出鸟类适应飞行的主要特征。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尤其是确立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围绕“生物适应环境”这一主线进行鸟类特征的探究,凭借学生原有的对鸟类的认识已经可以解决一些探究问题,如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等。
正是有此生活经验,学生会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模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体验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形成关爱鸟类,爱护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2、难点:通过探究,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五、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与鸟类飞行相关的视频、音频及相关图片,准备上课展示;去市场买来家鸽,以便于学生上课探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40min)
七、教学过程。
总第6课时第1章第3节第2课时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目标:1.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观察与探究,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2.通过对各种鸟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3.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认识鸟类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形成爱鸟、护鸟的观念。
教学重点: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活动。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的动物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范围,那么这些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来适应飞行呢?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无脊椎动物里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和极少数哺乳动物——蝙蝠。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鸟类又有哪些特点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阅读课本的探究活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有哪些?1、体形2、体表3、前肢4、肌肉5、骨骼6、消化7、呼吸8、血液循环学生自读课本内容,小组交流疑难。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以家鸽为例,逐一探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师首先展示一张家鸽的体形图,由学生观察,得出“家鸽体形呈流线形”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家鸽这样的体形对于它飞行有何作用呢?”学生齐回答:“减小阻力”。
师展示一张特写家鸽翅膀的图片,由先学生观察师:翼有什么特点,与飞行有什么作用?学生:前肢变成翼,羽毛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的,展开时呈扇背诵唐诗引入,指出其中的生物及其所属类群。
提问,评价由诗歌引入,既激发兴趣又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看视频总结出鸟飞行的意义。
生答:扩大活动范围,利于觅食和繁殖后代。
找生回答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鸟的形态结构特征:鸟类的体表被覆,前肢变成,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体温高而。
“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尝试独立完成“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3)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点:尝试独立完成“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媒体:活家鸽、家鸽骨骼标本、几种鸟类的剥制标本、电脑。
教学方法:探究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拿起几种鸟类的标本)生:鸟、鸟的标本。
师:知道是什么鸟吗?生:啄木鸟、猫头鹰、鸽子。
师:同学们说错了一个,这是杜鹃的标本。
我想同学们说错它的名称是因为平时观察它的次数少的原因。
今后我们应到大自然中多观察,你就会认识更多的鸟也不会出错了。
同学们看这几只鸟生前自由自在的飞翔供我们观赏、帮我们捉虫灭鼠,死后被制成标本供我们学习,我们真正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做出的贡献,善待它们活着的同类,保护它们爱护它们,与他们共享蓝天白云。
下面我们欣赏一个鸟类的小短片,欣赏这些精灵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飞哪?师:播放录像。
师:现在我们有了一个问题,想方设法的去获得答案、探索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探究。
探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探究的方法又有哪些?请某同学回答。
生:探究的六个基本环节(略)师:及时评价学生、鼓励学生。
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这六个基本环节加强记忆。
师:探究的方法有那些?生:观察、调查、动手实验、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
师:对于我们今天的问题,同学们感觉用哪个方法好?生:观察法直观、简便易行。
只对一种鸟来说调查法不太适合。
动手实验太残忍。
收集资料比较方便,师:平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你通常怎么解决的?(副板书):问题的解决方法有那些?生:解决问题时可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写板书或举例让学生判断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是什么方法,总之是在此总结解决问题或探究问题的方法有那些,使之明确遇到问题知道该怎么办,并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加以运用)师:今天我们探究鸟会飞这一问题就会用到这些方法,希望同学们细心体会。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鸟类)郑州八中黄爱华教学目标:1.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主要特征;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重点和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课前准备:教师:各种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录像片;学生:搜集描写鸟类的诗句;观察、调查当地常见鸟类并做记录;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很多能够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像海葵、珊瑚、乌贼、虾、蟹还有鱼类等等,等等,这些水军们形态各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来适应这水中生活。
(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一般来说,它们具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一是能够在水中游泳,便于它们寻找食物和躲避敌害;二是能够在水中呼吸。
)后来我们通过学习又认识了一些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像金丝猴、袋鼠、蛇、家兔、蚯蚓等,它们为了适应陆地生活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的特征,我们曾总结为4点:(1.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比如角质鳞、甲以及外骨骼,2.出现了各种独特的运动方式,3.出现了能够在空气中呼吸的各种呼吸器官,4.还出现了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那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水、陆两大军团,那另外一支军队:空军——空中飞行的动物,这支庞大的军团又是如何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呢?那我们首先得要知道哪些动物可以在空中飞行?谁来告诉大家一下?学生答:————————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呀!自然界中会飞的动物早在几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脊椎动物中的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
它们既是陆生动物,又适于空中飞行。
今天就让我们以鸟类为代表来认识一下空中飞行的动物吧。
目前人类发现的鸟有9000多种,我们在草原、灌丛、水面、树林等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鸟的踪迹。
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几种鸟:1.鸢:分布在华东、中南及云南、西藏等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课件说明我展示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鸟类的课件。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再通过观察分析鸟的外形、翅膀、肌肉、骨骼及飞行姿态等图片和视频资料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并归纳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课前先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的目的。
然后欣赏鸟的图片,一方面让学生观察鸟的外部形态,另一方面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提高学生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这些图片资料都是静态的,只能观察鸟的外形,还不能够生动展示鸟类搏击长空的风采,因此,再配以视频资料,深入观察鸟的飞行,动静结合,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要鼓励学生按照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做出假设。
再根据假设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
为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光靠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够的,因此又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可以参考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并
给予提示,提供这些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分析已有的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这样,从鸟的外部形态到鸟的内部结构学生都已了解了,再得出结论,阐明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就很容易了,最后归纳鸟的主要特征时便水到渠成。
制作这一课件时,多数幻灯片都采用鸟图片做背景,是为了从另一角度给学生提供观察的素材,让学生更多的体会鸟类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鸟护鸟的意识。
鸟类介绍(空中飞行的动物1课时)鸟类介绍(空中飞行的动物1课时)
鸟类介绍
啄木鸟
啄木鸟是形目、啄木鸟科各种类的通称,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属树栖鸟类。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喙都强直尖锐,可用以凿开树皮。
舌细长,尖端生有短钩,可伸出喙外,探入树干洞穴中,钩取昆虫,是捕食工具。
尾呈楔形,尾羽硬而有弹性,啄木时可支持身体。
腿短而强,足的二趾向前、二趾向后,趾端有锐爪,适于在树干上攀缘。
繁殖时在树洞里营巢,洞口为圆形或椭圆形,卵数因种类不同而异,通常为3~5个,多的可有6~12个。
啄木鸟大多数为本地留鸟。
啄木鸟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斑啄木鸟,体色上黑下白,翅黑而有白斑,尾下呈红色。
斑啄木鸟几乎遍布全国。
根据对其食物的分析可知,所食森林害虫可达食物总量的99%,有的约为50%以上,其中主要是鞘翅目昆虫(像、伪步行、天牛幼虫、金龟等),其次是鳞翅目昆虫(避债蛾、螟蛾),还有花蝽象、臭蝽象、蝗卵、蚂蚁等。
取食植物,主要限于冬季。
另一种在我国普遍分布的、发绿色的啄木鸟,是绿啄木鸟。
它夏季常栖于山林间,冬季大多迁抵平原近山的树丛间,随食物来源而漂泊不定。
它以昆虫为食,昆虫中又以蚂蚁为主。
到了秋冬季,则兼食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绿啄木鸟分布于我国部分地区。
猫头鹰
猫头鹰即鸮,是鸮形目、鸱鸮科各种类的通称。
猫头鹰是夜行性鸟类,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是重要的益鸟。
一只猫头鹰每年可灭鼠2000多只,可为人们夺回1000 kg以上的粮食。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鸮、红角鸮、鸺鹠等。
鸮是大型鸮类,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
头部形状像猫,故俗称猫头鹰。
平时栖居于山林间,以田鼠、野兔、昆虫等为食物。
营巢于树洞、岩隙间。
留居于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红角鸮是一种小型鸮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头后部有黄白色班,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
栖于山地、林中深处,平时昼伏夜出,主要食昆虫。
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大山雀
大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的常见种,是树栖的小型鸣禽。
体长约13 cm,头部羽毛呈金属蓝黑色,两颊部羽毛白色,故又称白脸山雀,因其叫声尖锐、快急、
NFDF7
跃在山区阔叶或针叶林间,多见于果园、灌木丛、菜园等地。
以昆虫为主食,捕
NFDF6虫卵,是著名的益鸟。
在春、夏间繁殖,每次可产卵6~9枚,卵呈粉红的白色,密布红褐色斑点。
是地方性留鸟。
野鸭
野鸭属于雁形目、鸭科,包括多种鸭科鸟类。
我国的野鸭大多数是候鸟,每年大群飞来我国越冬或过镜,尤以长江流域附近的种类多。
鸭类大多数是冬季狩猎的主要对象,国内有三十多种。
最常见的种类有绿头鸭,雄鸭头和颈呈暗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颈的下部有白色环纹,背部棕灰色,翼镜暗蓝色或紫色。
尾羽白色。
雌鸭体呈棕褐色,色泽比较单调。
多栖息于各种淡水河流或湖泊的芦苇中。
夏季在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南部繁殖。
筑巢于
沼泽地区,以草类、芦苇、水生植物和羽毛等编成,每窝产卵8~11枚。
夜出觅食,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根、茎、杂草种子以及小型动物等为食。
每年9月份后陆续向南迁飞。
冬季遍布我国境内各种水域。
迁徙及越冬时几乎遍布全国。
鸵鸟
鸵鸟(如图)也叫非洲鸵鸟,属于鸵鸟目、鸵科,是现代生存的最大的鸟。
雄鸟高约2.75 m,雌鸟稍小。
两冀退化,胸骨的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
尾羽蓬松而下垂。
足具二趾和肉垫,强健而善走。
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翼羽和尾羽白色;颈部呈肉红色,被有棕色绒羽。
雌鸟羽毛污灰色。
群居,杂食性。
产于非洲沙漠地带。
卵大,每个卵重0.5~1 kg。
经驯养,可取用羽毛及肉。
丹顶鹤
丹顶鹤属于鹤形目、鹤科,通称仙鹤、白鹤,是一种大型的珍贵涉禽。
体长可达1.2米,全身羽毛大都白色,飞羽黑色;头顶上裸露无羽,呈朱红色,尾短,喙、颈和跗蹠都长。
正是由于它身姿秀丽、又修颈长脚,多为画家所瞩目;又因它举动优雅、行止有节,或引颈高鸣,或展翅作舞,常为诗人所赞颂。
丹顶鹤为涉禽,主要栖息在有水湿地或泛水沼泽,通常要求有较高的芦苇等挺水植物作为隐蔽条件,取食小鱼、蝌蚪、昆虫和各种植物嫩芽。
丹顶鹤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
由于栖息条件改变,数量大为减少,分布区也急剧缩小,根据调查现在的繁殖区,仅见于松嫩平原以东至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低地沼泽,以及日本北海道,其种群总数量到1981年夏统计已不足1000只(包括在日本、苏联境内的繁殖数)。
丹顶鹤的越冬地亦大为缩小,除日本北海道基本上为留鸟外,主要越冬地是朝鲜半岛中部和我国长江下游湖泊地区及沿海一带。
丹顶鹤易于饲养繁殖,其寿命可长达五六十年,常被引为长寿的象征。
在国际交往中常作为国礼赠送。
朱鹮
朱鹮属于鹳形目、鹮科,是一种美丽的中型鸟类。
远看全身白色,近看翅和尾呈粉红色,额顶和面颊都裸出没有羽毛,呈朱红色,后枕部有冠羽。
朱鹮生活在沼泽湿地或河滩溪流附近,多采食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它们白天飞到水田、河溪附近觅食,夜间则回到高树上栖宿过夜。
春季生殖期间,成对的朱鹮离开越冬时结成的群体,在高大的杨树、松树或栗树上营巢,一窝产卵三四枚。
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约一个月。
新出壳的雏鸟,绒羽淡灰色,腿桔红色,为晚成鸟,由双亲共同照顾饲育。
喂雏时,亲鸟将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食,因而雏鸟生长很快,大约一个月雏鸟就能长大离巢。
据记载,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
北起苏联沿海边区南部,南至我国海南岛和台湾,西自我国秦岭,东及日本诸岛,都有它的踪迹。
近三十年来,由于过度的猎捕和栖息地被破坏(营巢的大树被砍伐、冬季采食的稻田被农药污染),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分布区亦显著缩小。
截至1982年8月所知,日本佐渡岛上仅有五只朱鹮活着,我国秦岭南坡洋县共发现两巢七只,因此朱鹮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褐马鸡
褐马鸡属于鸡形目、雉科,俗称角鸡、黑雉。
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辉黑色;两颊裸出无羽,红色,耳后有簇白色羽毛向头后伸出,呈角状,所以称角鸡。
尾羽共22枚,中央两对特别长大,而且羽支披散成发状,平时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很像马尾。
喙粉红色,足及趾均呈珊瑚红色。
褐马鸡栖息于山林地区,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则栖宿在大树的枝杈上。
杂食性,以强健的喙啄食植物的块茎、细根,以及芽、嫩枝叶和种子,也吃昆虫、蠕虫等动物性食物。
冬天,常二三十只成群活动,飞行缓慢,但善于奔走。
受惊时,常先向山上奔跑,至岭脊处才振翅起飞,滑落至山谷间,或到对面的山坡上。
春季进入繁殖期,分散活动。
雄鸡间常因争夺雌鸡而发生格斗;此期间,雄鸡叫声粗厉而宏亮。
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翘起来。
巢筑于茂密树林下或灌丛间的地面低洼处,略铺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
卵呈淡褐色,无斑点。
孵化期约
26~27天。
褐马鸡易于饲养,也容易繁殖,在我国不少动物园中都进行了繁殖。
目前,野生的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北部宁武、岢岚一带,以及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区。
它不仅分布范围有限,而且数量也已不多,为我国特产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