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肌 四肢肌
- 格式:ppt
- 大小:15.25 MB
- 文档页数:39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全身肌肉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肌肉的解剖学特征;3. 分析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4. 研究肌肉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二、实验对象1. 人体肌肉标本(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2. 人体解剖图谱;3. 生理学实验器材。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肌肉的解剖学特征,包括肌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神经支配等;2. 分析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观察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收缩和放松过程;3. 通过生理学实验,研究肌肉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全身肌肉的组成和功能:(1)骨骼肌:人体共有600多块骨骼肌,它们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2)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器官和血管壁,主要参与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活动。
(3)心肌:构成心脏,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负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 肌肉的解剖学特征:(1)骨骼肌:具有长带状或圆柱状形态,表面有筋膜包绕,内部有肌纤维和血管分布。
肌肉的起止点分别附着在骨骼上。
(2)平滑肌:呈长条状或环形,无明显的起止点,多分布在内脏器官和血管壁。
(3)心肌:呈长带状,表面有心脏外膜包绕,内部有肌纤维和血管分布。
3. 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1)骨骼肌:通过收缩和舒张,产生动力,使人体完成各种动作。
(2)平滑肌:参与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活动。
(3)心肌:通过收缩和舒张,维持心脏的正常跳动。
4. 肌肉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1)生理状态下:肌肉收缩和放松具有节律性,满足人体运动和生理需求。
(2)病理状态下:肌肉可出现萎缩、变性、坏死等病变,影响人体运动和生理功能。
五、实验结论1. 全身肌肉是人体运动和生理活动的基础,具有复杂的组成和功能。
2. 肌肉的解剖学特征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3. 肌肉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具有相应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肌肉疾病。
六、实验建议1. 加强肌肉解剖学知识的学习,为人体运动和康复提供理论支持。
人体肌肉排列
人体肌肉排列非常复杂。
大致可以分为躯干肌、.上肢肌和下肢肌。
1.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深层包括背长肌和背短肌。
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助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2.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踺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脏三头肌和肘肌。
3.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和小腿肌。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
前群包括髂腰肌和腹直肌,后群包括臀大肌。
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肉分为前外侧区、后区和内侧区。
前外侧区包括缝匠肌、股四头肌等,后区包括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肉等,内侧区包括内收大肌肉群等。
小腿肌肉包括胫骨前肌肉群和胫骨后肌肉群等。
以上是人体肌肉排列的大致情况。
不同部位的肌肉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制定:审核:批准:。
人体的构成不算思想意识的话,从大到小的层面来说1.表观层面:由头、躯干、四肢构成。
2.生理解剖学层面:皮肤3.从生物化学层面:人体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
无机物主要为钠、钾、磷和水等;有机物主要为糖类、脂类、蛋白质与核酸等。
4.从结构层面:是细胞。
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
5.从功能列别层面: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6.从系统层面:人体由八大系统构成,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
7.从器官层面:神经肌肉骨骼皮肤腺体等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人体上共有409个穴位,包括14条经络上361个穴位和48个经外奇穴。
这其中,有108个穴位遭受外力击打或者点击后会有明显的症状。
而这108个穴位中,有36个大穴被历代武家称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点击或击打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之处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它们的周围有头颅骨和脊椎骨包绕。
这些骨头质地很硬,在人年龄小时还富有弹性,因此可以使脑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护。
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
大脑还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别管理人体不同的部位.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
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全身重要的肌肉的起止点及作用
全身重要的肌肉包括头肌、躯干肌、上肢肌和下肢肌等,它们的起止点和作用如下:
1. 头肌:头肌包括咀嚼肌和表情肌,咀嚼肌的起止点和作用是:咬肌起自颧弓下缘和内面,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作用是上提下颌骨;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作用是上提下颌骨,协助咀嚼;翼内肌起自翼窝,止于下颌角内面,作用是上提下颌骨;翼外肌起自翼突外侧板,止于下颌颈,作用是协助开口,单侧收缩使下颌向对侧运动。
2. 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背肌的起止点和作用是:斜方肌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和锁骨外侧 1/3,止于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提和下降肩胛骨;背阔肌起自第 7~12 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是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3. 上肢肌:上肢肌包括肩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等,三角肌的起止点和作用是:起自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体外侧面三角肌粗隆,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
4. 下肢肌:下肢肌包括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等,股四头肌的起止点和作用是:起自髂前下棘,止于胫骨粗隆,作用是伸膝关节、屈髋关节。
以上是全身重要肌肉的起止点和作用的一些示例,不同肌肉的起止点和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需要根据肌肉的位置和功能来确定。
赤峰卫生学校16级中医班张宏帅骨骼肌占体重40%,有600多块,每块肌都可看作一个器官。
一、按形态分类:1、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肌腹明显缩短,运动幅度较大。
2、短肌——多分布于躯干深层,小而短,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
3、扁肌——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胸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4、轮匝肌——多呈环形,多分布在身体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按部位分:头肌、躯干肌、四肢肌。
二、肌的构造与起止1、肌的构造肌腹——位于肌的中间,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位于肌的两端,色白,较硬,无收缩能力长肌的腱多呈索状,扁肌的腱呈膜状称腱膜(肌借肌腱附着于骨骼上)2、肌的起止①肌的两端通常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上,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肌的收缩→牵动骨→产生运动;②运动时通常是一骨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位置相对移动;③肌附着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定点(起点);肌附着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动点(止点)起止点是相对的!三、肌的辅助结构1、筋膜: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①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完整连续的覆盖全身,(内含有脂肪、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作用:保护深部组织和保持体温。
②深筋膜(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被在每块肌肉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
在四肢最发达外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作用:保护肌免受摩擦,有利肌或肌群进行活动。
2、滑膜囊——垫于肌腱和骨之间,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和关节腔相通);作用:增加润滑,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滑膜囊炎症可影响肢体局部的运动功能)3、腱鞘——由内、外两层共同组成,内层(滑膜层)呈双层套管状包裹着肌腱,多见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作用:约束肌腱,减少在运动时的摩擦。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来,位于关节周围肌腱与骨之间。
减少肌腱与骨的摩擦,转变肌牵引方向和加大肌力作用,籽骨多位于手足,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