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报道
- 格式:pdf
- 大小:184.98 KB
- 文档页数:2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2例报告刘东旭;刘艳艳;陈希;闫世军【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6(020)005【总页数】3页(P846-848)【作者】刘东旭;刘艳艳;陈希;闫世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41【正文语种】中文*通讯作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周细胞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发病原因不明,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临床少见,而中枢系统血管周细胞瘤临床更为罕见[1]。
1942年由Stout及Murray[2]首次报道并命名。
因其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极易误诊。
多为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病例1:男性,51岁,因复视6个月伴有阵发性头部胀痛3个月于2013年4月14日入院。
头部MRI示右侧颅中后窝交界区见哑铃型等T1略长T2信号影,边缘清楚,信号欠均匀,向内伸向鞍上池及桥前池,致邻近脑干血管受压移位,向外上方相邻颞叶受压变形移位,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相邻右侧小脑幕强化,病变最大径直约6.8 cm。
中线结构左移(图1)。
术中见肿瘤呈灰红色,边界清楚,质韧,予以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肿瘤血供十分丰富。
病理诊断为(右颞叶)血管周细胞瘤(细胞有异型性,细胞丰富,核分裂像>15个/10HPF,组织内有出血,未见坏死,符合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cl-2(+)、CD34(局灶+)、CD99(+)、EMA(局灶弱+)、Ki67(阳性率5%)、S-100(-)、SMA(-)、GFAP(-)、CD68(-)、Desmin(-)、H-Caldesmon(-)。
(图2)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病例2:女,51岁,头痛5个月,加重伴四肢麻木10天余于2014年6月3日入院。
MRI提示枕骨大孔区域小脑下方、延髓后方可见近似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直径约20 mm,信号较均匀,边界较清晰,邻近延髓呈受压改变,增强扫描后病变呈均匀明显强化,边缘隐约可见强化的脑膜影。
/
中枢神经细胞瘤最详细的介绍,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什么?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简介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生长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小细胞神经元肿瘤。
在1982年首先由Hassoun等报道,其主要发生部位在透明隔近室间孔处(Monro孔),引起临床症状时,肿瘤均长得很大,其主要症状是头痛和梗阻性脑积水所产生的颅内压增高症状。
近来报道逐渐增多,Bailey和Cushing脑膜组织学分类属于来源于原始髓上皮的神经细胞瘤;按Kernohan肿瘤分类归于神经星形细胞瘤Ⅰ级;世界卫生组织(WH0)2000年公布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属于神经元及混合神经元
神经胶质起源的肿瘤,WHO分级为Ⅱ级。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基本知识
是否属于医保:否
发病部位:颅脑
传染性:该病不具备传染性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症状:下肢神经性疼痛、头痛、视力障碍、恶心与呕吐、脑桥小脑角综合征并发疾病:高原脑水肿、脑膜炎中枢神经细胞瘤要去什么医院,怎么检查治疗就诊科室:脑外科、肿瘤科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40000--80000
治愈率:40%
治疗方法:放射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CT检查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zssjxbl/jbzs/。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分析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例CNC 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和病历资料。
结果全部7例肿瘤均位于侧脑室内,与透明隔分界不清,病变呈不规则形肿块影,周边可有分叶,肿块前后径较长,左右径较短。
CT平扫显示7例肿块实质与脑组织呈等或稍高密度,6例肿块内部见囊变区和钙化影,病灶周边清楚,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强化,囊变区无强化;MRI平扫显示6例肿瘤由囊性部分和实性部分组成,1例由实性部分组成,实性部分与周围脑组织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与脑脊液呈等信号,肿瘤内部囊变区之间见丝网状分隔,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综合分析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标签: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室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是一种好发于脑室系统内的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细胞分化级别较低,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临床发病率较低,约占颅内肿瘤的0.25%~0.50%[1],好发于生命活动旺盛的中青年人群,CNC组织学特点不同于其他颅内肿瘤,并且预后良好,术前明确诊断显得尤为关键[2],CT和MRI检查可准确判断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受累范围,评估脑积水情况,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7例CNC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并结合其病历资料,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 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例患者均于2008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术后均病理证实为CNC,男5例,女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3岁,中位年龄为3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1个月,平均3.6个月。
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8岁,病案号:357254,主因“左额顶窦旁镰旁脑膜瘤切除术后13年,抽搐伴右侧肢体无力渐加重1个月”于2010年1月18日入院。
患者在13年前于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左额顶窦旁镰旁脑膜瘤切除术,肿瘤8cm×7.5cm×6.5cm大小,当时术前胸片X线检查未见异常。
术后病理诊断“脑膜瘤”,1个月前患者出现抽搐,右侧肢体无力并渐加重,复查CT发现左额顶肿瘤复发,肿瘤约3.8cm×3cm×3cm大小。
查体:左额顶手术瘢痕,右侧肢体肌力IV级。
入院后诉左胸部疼痛,行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左胸膜占位,左胸腔少量积液。
术前行心、肺功能,腹部B超检查示:结果正常。
行手术切除颅内肿瘤。
术中情况:左额顶原切口向前延长呈半冠状切口切开头皮,皮肌瓣向鼻根部分离并牵开,暴露原骨瓣,额骨缺损约3cm×3cm,可见肿瘤由骨孔内长出,部分颅骨受肿瘤侵蚀。
铣刀铣下骨瓣。
硬脑膜大部分被肿瘤侵蚀,肿瘤灰红色,质地韧,边界尚清楚,血运丰富,肿瘤基底侵蚀上矢状窦和大脑镰,电灼肿瘤基底,分块切除肿瘤,切除窦壁上的肿瘤,剪除肿瘤侵蚀的大脑镰,切除肿瘤及受累硬膜,肿瘤有3.8cm×3cm×3cm大小。
抬起额叶于前颅凹底偏左侧又可见一灰红色肿物,质软,大小约1.7cm×1.5cm×1cm,边界尚清楚,血运丰富,分块切除。
颅内肿瘤病理和免疫组化示为HP C。
HE染色光镜表现:具有HPC的典型结构,细胞丰富,细胞核轻-中度异型,少数细胞核退行性变,偶见小灶微坏死,核分裂像记数1/10HP。
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PCNA阳性细胞>75%,上皮膜抗原(EM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MIB-1(Ki-67)(+),Ki-67阳性细胞<10%,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蛋白(-),CD34(+),凝血因子VIII (FVIII)(+)。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诊治(附36例报告)于书卿;赵继宗【期刊名称】《中国神经肿瘤杂志》【年(卷),期】2003(0)4【摘要】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是比较少见的颅内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 0.1%.近年来对颅内中枢神经细胞瘤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其肿瘤发现率和文献报道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本文总结报道了我院近 6年 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月~2003年 1月在本院诊治的 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并复习文献.结果:36例肿瘤 24例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死亡 2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手术结合放疗为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良好.【总页数】3页(P233-235)【作者】于书卿;赵继宗【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I诊断(附6例报告) [J], 李松涛;汪文胜;周全;邓达标;黄海涛;梁倩雯;成丽娜2.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诊断(附5例报告) [J], 孟娴;雷忆成;何敬;许乙凯;文戈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诊治——附4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J], 于顺江;陈力;陈怡东;孙保锦;高峰;王艳菊;邱晓光4.儿童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附2例报告) [J], 刘钰; 陈旺生; 李建军; 李长清; 李万泉5.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附11例报告) [J], 武强;窦长武;张占普;富春雨;高乃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