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细胞瘤 (1)
- 格式:ppt
- 大小:492.50 KB
- 文档页数:13
左侧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标签:左侧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1 病例介绍患者,女,24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一过性黑蒙,偶有胸闷,为先驱症状,多次发作均呈进行性眼前发黑,随即全身无力,身体向前摔倒。
患者发作时神志清楚,否认与体位变动、情绪波动等有关,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病史。
患者发作持续3~4 min,均无特殊诊治,自行缓解,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
于上个月前再次发作,此次持续约10 min,发作时曾有意识丧失约2~3 min,遂来就诊。
CT示:左侧侧脑室内可见稍高密度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密度不均,并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及多发囊变区。
MRI:病变位于左侧侧脑室近室间孔处,呈椭圆形肿块影,边界欠清,呈混杂T1、T2信号,FLAIR亦呈混杂信号(图1)。
DWI为高信号影。
左侧侧脑室前后角扩大,中线结构大致居中,加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中等均匀强化,其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和浸润。
术中B超定位肿瘤边界,从纵裂逐渐分入,保护好双侧胼周动脉,切开胼胝体长约2.5cm,钝性分开左侧侧脑室,可及肿瘤:灰白色,肿瘤边缘部分与侧脑室脉胳丛及侧脑室壁不清楚,血供中等,质地软,分块全切除4.2 cm×3.8 cm×5.3 cm。
复查B超未见肿瘤残存。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SYN、NeuN阳性,GFAP散在及灶状阳性,0Iig-2散在阳性细胞。
P-170(±);MGMT(++);MMP-9(+++);PTEN(±~+);EGFR(-),P53(++);VEGF(+++);Ki-67(±);TOPOⅡ(±);GST-π(+++)。
病理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图2)。
图1 左侧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注:图①示左侧脑室见混杂T1、T2团块影,中度强化。
图②示左侧脑室室间孔区混杂T1、T2团块影2 讨论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起源于神经元或混合神经元的神经胶质部分,属于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发病率不高,一般不超过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的千分之一,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以中青年多见,发病年龄为20~30岁,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比例为1.13∶1。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其致力于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协调。
近期,WHO发布了一份有关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报告。
这一新的分类方案将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脑和脊髓内的肿瘤。
这些肿瘤通常由神经元、胶质、血管、淋巴组织和间叶组织构成。
目前,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方案一直存在争议。
各个医学界的研究者在其分类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分类的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治疗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决定制定新的分类标准。
新的分类标准根据新的分类标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被分为以下13类:1.神经元肿瘤2.胶质细胞肿瘤3.神经外胶质细胞肿瘤4.脉管母细胞瘤和血管新生肿瘤5.细胞增生性病变6.混合型和复合型肿瘤7.间叶肿瘤8.上皮样肿瘤9.神经上皮肿瘤10.良性或不定型恶性胶质瘤(ODG)11.胚胎性肿瘤12.神经源性肿瘤13.非特定类型的原始神经外肿瘤新分类标准的优点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较之前的分类标准更加详细,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也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和后续生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新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为医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时提供了更加详细准确的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和管理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来说,新的分类标准可以提高他们对自己病情和治疗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和后续生活,提高其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要点(全文)前言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NS GCTs)是儿童及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的8.1%(中国)~15.3%(日本),好发于3~15岁,常发生于松果体区、鞍上区或丘脑基底节区、少数可发生在三脑室、脑干、胼胝体等中线部位。
生殖细胞肿瘤(GCTs)包括生殖细胞瘤(germinoma)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两大类。
NG‐GCT包括胚胎癌、卵黄囊瘤、绒毛膜细胞癌、畸胎瘤(成熟型和未成熟型)和畸胎瘤伴恶性转化和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
其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殖细胞肿瘤成分构成的肿瘤称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在生殖细胞肿瘤中,除成熟型畸胎瘤属良性外,其余均为恶性肿瘤。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多见,占半数以上。
目前国际上治疗CNS GCTs均采用放疗、化疗和手术等整合治疗手段。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发病率第二节病理1 颅内GCTs的WHO 2021分类表2 生殖细胞瘤2.1 大体所见生殖细胞瘤约占iGCTs的2/3,色灰红,大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第一章概述不清,质软而脆,结节状,肿瘤组织易于脱落,也有肿瘤呈胶冻状,瘤内可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2 镜下观察2.3 免疫组化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在大多数生殖细胞瘤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存在(70%~100%)。
半数生殖细胞瘤对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表达阳性。
OCT4可在生殖细胞瘤细胞核中表达阳性。
3 畸胎瘤与未成熟畸胎瘤畸胎瘤由2种或3种胚层分化而成,这些组织虽同时存在,但排列无序,外观上不像正常可辨的组织器官。
3.1 大体所见3.2 镜下观察3.3 免疫组化畸胎瘤结构复杂,免疫组化也呈多样性。
4 卵黄囊瘤4.1 大体所见4.2 镜下观察4.3 免疫组化部分卵黄囊瘤对PLAP呈阳性表达,多数内胚窦瘤对AFP,Keratin呈阳性表达。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类严重的疾病,它们可以发生在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对于这些肿瘤的分类和管理,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分类标准。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分类,并总结每种类型的特点、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后评估。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胶质瘤:这是最常见的脑肿瘤,可以分为低级别(如胶质母细胞瘤)和高级别(如间变性胶质瘤)两种类型。
这些肿瘤通常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并且可能在脑的各个部位发生。
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这类肿瘤包括各种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成分的肿瘤,例如神经节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这些肿瘤通常发生在脑和脊髓的不同部位。
垂体腺瘤:垂体腺瘤起源于垂体腺,这是一种位于大脑底部的内分泌器官。
这类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功能性肿瘤(如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等)和非功能性肿瘤。
松果体肿瘤:松果体位于大脑的后上部,松果体肿瘤可以是恶性的也可以是良性的。
这类肿瘤通常比较罕见。
颅底肿瘤:颅底肿瘤可以发生在头骨和脑的交界处,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这类肿瘤通常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
临床表现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位置。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对于这些症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例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
例如,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
一些新的影像学技术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工具。
预后评估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预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预后特点。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在预后评估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肿瘤的分级和分子标记物等因素。
堡兰墅堡兰壅查!!!!笙笙!!鲞釜!!塑』竺!!!里坚!!£∑!!:!!型!:!;!!塑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 R诊断及病理对照分析傅剑雄,吴晶涛,王守安,叶靖,孙骏,孙继全,王军,孔嶷(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医学影缘科江苏扬州225001)【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 R特点及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 R 表现及病理学特点。
结果:8例肿瘤位于侧脑室体部前2/3区域5例;右侧侧脑室体鄙后2/3区域2例.M on r o孔区域l 例.形态不规则、分叶、边缘清。
M R表现为T.w I、D W I呈等、低混杂信号.T:W 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1例强化不著.囊变、出血及钙化灶不强化。
8例免疫组化染色突触蛋白(S Y 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 SE)神经元标记物均呈阳性。
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 R表现具有特征性.病理学研究有助于明确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关键词】中枢神经细胞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中国分类号:R739.41: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6—9011(20l O)12—1764—04M R l di agnos i s of cent r al neur ocyt om a a nd pat hol ogi cal cont r as t anal y s i sFU J i an—x i ong.W U J i ng-t ao.W A N G Sh ou—an.Y U E Ji n g.SU N J“n.S U N.,i-quan。
W A N G J“”.K O N G Y iD epa r t m e n t of R adi ol ogy.A f f i l i at ed Subei Pep ol e’s hospi t al of Y ang zhou U ni ve r si t y Y angzhou225001P.R.C hi na[A bst r ac t]O bj e ct i ve:T o eval uat e t he char act e r i s t i c appe ar a nc e a nd di a gnot i c va l ue of cent r a l neur ocyl o m a o n M R I.M et h-ot i s:M R i m agi ng s of8pat i ent s w i t h cent r a l neur ocyt om a(C N C)conf i r m ed s ur gi cal l y at ad pat hol og i cal l y w e r e r et r ospe e’t i vel y r evi ewed.R esul t s:5cas es of C N C w e r e l ocat e d i n t he ant er i or2/3O f t he l ater al vent r i cl e.2eas e of C N Cw as I ocat e di n t he pos t er i o r2/3O f t he l ater ai vent r i cl e.and l cas e w as l ocat e d i n t he f o r a m e n of m onr o.M O St of t h e m w e r e i rr egula ri。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辛奕;苗重昌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35
【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搜集12例经影像检查诊断,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均为囊实性,均表现为混杂密度及信号,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8例于胼胝体下方及侧脑室顶部见到网状、丝条状及索条状强化,1例行DW1,肿瘤实性部分弥散受限.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可以做出影像诊断.
【总页数】2页(P463,442)
【作者】辛奕;苗重昌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连云港222000;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连云港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神经影像诊断探讨 [J], 薛翔文;韦进军;黄欣;杨丽
2.中枢神经细胞瘤MRI影像诊断 [J], 毕国力;戴敏方;龚霞蓉;吴昆华;杨宣涛;任丽香
3.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J], 张金安;唐新华;苗宝娟
4.1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J], 胡敬花
5.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诊断与病理分析 [J], 冯吉贞;尹迎春;李加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