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5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2)掌握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感知圈层相互作用的现象;(2)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圈层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3)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 圈层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实例3. 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4.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实践。
2. 难点:(1)圈层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实验器材等;2. 场地:教室、实验室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圈层相互作用的图像和实例;(2)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的意义和价值。
2. 知识讲解:(1)讲解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实例;(3)阐述分析圈层相互作用案例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2)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分享心得体会;(3)师生互动,总结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的要点。
4. 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圈层相互作用现象;(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素养。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类型及分析方法,强调圈层相互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典型的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圈层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圈层相互作用的现象,增强直观感受;4.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苏桂成沂南第一中学一、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实验观察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
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
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实地考察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参观考察。
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3.搜集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说明,并指导学生制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利用。
三、课堂探究(一)课堂引入让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它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如此之美可以号称天下第一。
让学生在感受和赞叹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其成因的兴趣。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指出桂林山水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
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2号选手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要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喀斯特地貌,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的本质、类型和分布。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教学的重点是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难点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以桂林“山水”为例,以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理论为依据,根据化学知识,结合课本图片和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理论展开学习。
综合性、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而且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针对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的设计思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理念以及《高效课堂教学论》的指导,转变传统的教师“满堂教”为学生“满堂学”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本节课以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指导,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然后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一、情境创设、思维激趣(通过视频、音乐、图片展示导入新课);二、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预习展示、感悟新知(通过幻灯片给出的要求及问题,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形式展示,教师点评);四、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本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旨在深入分析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理论指导实践)。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特征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
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
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千米,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
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千米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洼地地貌。
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
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千米。
洼地较少,每平方千米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
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圈层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圈层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分析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分析案例中圈层相互作用的表现和影响。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概念、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地球系统中的主要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大气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2.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的基本特征;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原理:降水、蒸发、水循环等;案例分析:大气圈和水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具体案例。
3.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土壤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原理:土壤形成、土壤生态功能等;案例分析: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4.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案例。
具体内容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基本特征;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原理:地质作用、气候变化等;案例分析: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设计思路本节课设计的理念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未来人生有用,有利于培养热爱生活、态度积极,人格独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在课程实施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提高“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尤其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并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该班学生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能积极的进行讨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究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桂林“山水”的成因。
四、教学难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收集大量的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材料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板书: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导入]图片(人民币20元背后的截图)师:这张图熟悉吗?生:辨认、回答。
师:这是哪的风景呢?生:回答(桂林山水)师:对,我们课前看的那是哪呢?生:回答(桂林山水)师:出示几张相关图片,道出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迷人景色。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概念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介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圈层相互作用的定义和概念举例法:介绍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2.2 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举例法:分析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圈层相互作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培养学生对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3.2 教学内容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方式相互作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实例分析:火山喷发对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影响举例法:分析火山喷发对大气圈和岩石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意义第四章: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认知和理解4.2 教学内容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方式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例分析:水资源对生物圈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影响举例法:分析水资源对生物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圈层相互作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例分析:工业化对大气圈和水圈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活动对圈层相互作用的影响举例法:分析工业化对大气圈和水圈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六章:土壤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土壤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节教材是继第二单元地理环境圈层结构及特征和第三单元前两节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也为之后的第四单元从地关系看资源环境的学习打下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②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科学的态度。
云贵高原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本节探究也有利于学生们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
3、教学的重难点根据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我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重点和难点确立的基础上,要在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图导图练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
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
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4、喀斯特地貌形态(阅读教材图3-3-2)
峰林
峰丛
孤峰
溶蚀洼地
落水洞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洞石针乳石笋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结合前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因素与中国地理知识,要求学生从岩石图、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图层去探究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具体过程为:首先,学生个人根据课本、地图册及资料,探究原因、其次分组讨论,寻求小组一致意见并委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请每位同学写一篇小论文。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
图3-3-1表示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 .褶皱隆起
B .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
C .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 .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
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B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C .风力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D .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
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 .岩石有风化裂隙
B .岩石中含有化石
C .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 .岩石具有可溶性
5.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 )
A .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B .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C .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D .二氧化氮、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6.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最小的是( )
A .大气降水
B .地面坡度
C .太阳辐射
D .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
7.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 )
A .岩石条件
B .土壤条件
C .气候条件
D .生物条件
8.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 )
A .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B .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
C .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
D .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9.有关桂林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形与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积
B .漓江谷地自东向西横贯全境
C .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强烈
D .地势南高北低
图3-3-1
1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
A .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B .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C .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 .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图3-3-4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 .黄土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 .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 .一片孤城万仞山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 )
A .石灰岩
B .花岗岩
C .白云岩
D .石英砂岩
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 )
A .岩石的硬度
B .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
C .岩石的酸碱度
D .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
A .峰林
B .石笋
C .石柱
D .落水洞
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 )
A .壶口瀑布
B .桂林山水
C .路南石林
D .黄山群峰
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 .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
B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
C .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 .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B .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C .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 .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
二、综合题
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 的流
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中a 是 ,b 是 ,c 是 。
它们是
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 。
图
3-3-2
图3-3-4
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 (地形区),该地
形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
是 。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
类岩石。
(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是 、 、 、 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
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
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 代人,著名的 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 》和北魏郦道元的《 》等。
(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 ;“流多浑浊”的原因是 ;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
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 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气候特点是 。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 (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
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属于 (省区)。
它是 地貌的典型景观。
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
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图3-3-3
图
3-3-5
(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