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桂林山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板块运动B. 地质构造C. 河流侵蚀D. 地球自转2、桂林山水地貌的形成时间大约是?A. 一亿年前B. 五千万年前C. 两百万年前D. 一千万年前3、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哪一类岩石?A. 岩浆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花岗岩4、下列哪种外力作用对桂林山水景观的形成影响最大?A. 风化作用B. 冰川侵蚀C. 流水侵蚀D. 风力侵蚀5、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山水甲天下”之美著称,以下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壳运动导致岩石裂隙,经长期水流侵蚀形成奇峰异石B.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形成壮观的溶洞景观C. 地质构造运动使地表形成大量火山喷发,火山灰堆积形成独特的地貌D. 河流冲积作用,沉积物堆积形成平原,发育出丰富的植被6、桂林山水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以下哪种地质作用最为关键?A. 地震B. 岩石风化C. 水流侵蚀D. 地质构造运动7、桂林“山水”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A、流水侵蚀作用B、板块运动C、火山喷发D、风化作用8、关于桂林山水的成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地层是形成山水地貌的基础B、河流的侵蚀作用是塑造桂林地貌的主要力量C、桂林的山水是由海底沉积形成后抬升为陆地演变而来D、桂林山水在夏季雨季水量充沛期间,水位上升对地表形态形成影响9、桂林“山水”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哪种地质作用?A. 流水侵蚀作用B. 火山喷发作用C. 地震作用D. 海洋沉积作用 10、下列哪一个因素不是导致桂林山水地貌形成的主要成因之一?A. 地层构造B. 流水侵蚀C. 海洋沉积D. 气候条件11、关于桂林山水形成的地质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主要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B. 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C.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D. 主要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12、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条件是:A. 岩石以石灰岩为主,且有裂隙发育B. 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C. 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D. 地壳运动频繁,地震多发13、【题目】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下列关于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壳运动导致岩溶作用B.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峰林C. 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D. 植被覆盖层对土壤侵蚀作用较大14、【题目】下列关于桂林山水景观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峰林奇特B. 溶洞幽深C. 河流弯曲多D. 森林覆盖率低15、下列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描述中,哪种说法最符合地质学家的观点?A、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作用形成碳酸,岩层被溶解而形成溶洞B、岩石内部的结晶过程形成了各种奇峰C、天气变化频繁导致岩层裂解,进而形成特殊地貌D、地下熔岩活动推动地表形成特殊地貌结构16、在分析桂林山水形成的案例中,哪一项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关键?A、气候因素B、生物因素C、水文因素D、地震活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结合教材中相关知识,试述桂林山水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和流水作用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意义。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与解析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钟乳石B.石笋C.溶洞D.落水洞答案:D点拨: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答案:A点拨: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3与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否典型无关的是……………………………………………()A.岩石的透水性B.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C.地质构造D.地面坡度答案:C点拨: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否典型与下列因素有关:(1)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也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3)水的流动性:流动的水可使更多的岩石在更大的面积上受到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4读图,回答问题。
图3—9(1)该图表示____________地貌。
(2)图中的洞是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洞中事物的名称分别是1是__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_,3是____________。
(4)1、2、3都是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5)这种地貌在我国的____________高原最为典型,其岩石以____________岩为主。
(6)我国最早较全面揭示该地形景观各种特征的著作是……………………………()A.《山海经》B.《水经注》C.《梦溪笔谈》D.《徐霞客游记》答案:(1)喀斯特(2)侵蚀(3)钟乳石石笋石柱(4)流水化学沉积(5)云贵石灰(6)D点拨: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最为典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棉花堡作为旅游圣地分布在土耳其西南部山区,棉花是指其白色如棉,远看像一层层的棉花团,其实是坚硬的石灰岩地貌(如下图),推测棉花堡的成因为A. 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B. 温泉水矿物质的积淀C. 温泉水的溶蚀作用D. 山岳冰川的间歇消融2、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
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
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B. 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C. 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D. 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2) 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④⑤D. ②③⑥3、“蓝洞”是指在海岸或珊瑚礁盘的浅水区域被海水覆盖的水下洞穴。
我国三沙市永乐礁中的蓝洞“永乐龙宫”(16°31’30”N,下图)深达300.89米,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蓝洞。
地学家们一般认为“永乐龙宫”应为在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最低时期以前由陆地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溶洞,由海平面以上沉降于海面以下形成的。
第四纪冰期最低海平面位置一般认为距现今海平面约-125米。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特征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
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
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千米,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
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千米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洼地地貌。
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
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千米。
洼地较少,每平方千米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
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错误!(2)水错误!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3.水文条件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知识点一错误!错误!———————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空隙、裂隙大,透水二、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
4-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互相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选择题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解析第1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
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2题,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
第3题,图示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B 2.D 3.A“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4~5题。
4.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5.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4题,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单项选择题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B. 流水的冲刷作用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D. 孤峰、溶洞、落水洞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四川盆地C. 云贵高原D. 青藏高原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A 黄土高原的成因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C 华北平原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D. 其形态呈柱状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河流经高原,其典型的地貌类型是地貌。
课时分层作业 ( 十八 )( 建议用时: 25 分钟 )[ 合格基础练 ]以下图表示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达成1~3 题。
1.图中表示喀斯专门貌的是()A.a B.bC.c D.d2.喀斯特作用的实质是()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微风化作用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侵害和堆积作用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3.喀斯专门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的透水性B.岩石的可溶性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D.水中所含有机酸、无机酸数目的多少1.B 2. A 3. B [ 第 1 题,四种地貌景观中,a、 c、 d 分别是风蚀地貌、风积地貌、海岸地貌,它们明显不属于喀斯专门貌。
b 为地下溶洞,属于喀斯专门貌。
第 2 题,喀斯特作用的实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第 3 题,选项中供给的条件都属于喀斯专门貌发育的条件,此中最基本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以下图为我国南方喀斯专门域一处地貌,读图回答下题。
4.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专门貌发育越典型②天气越润湿,喀斯专门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③气温愈高,愈有益于喀斯专门貌的发育④喀斯专门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C[ 水的溶蚀作用不单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亲密有关。
]读图,回答5~ 7 题。
5.该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川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6.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害作用D.海浪侵害作用7.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D.喀斯专门貌5.B 6.B 7.D[ 该景观是有名的桂林山川中的漓江风光,是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典型的喀斯专门貌。
][ 等级过关练 ]8.某地理课题组为达成“岩溶地貌发育体制的研究”,采纳了以下假想:假想一天气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别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右图表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
图中的太湖石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解析:材料中提示“太湖石由石灰岩组成”,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变得玲珑剔透。
答案:C下图是我国某中学生去广西旅游时绘制的地貌素描图。
读图,完成第2~3题。
2.图示地区的地貌类型是()A.花岗岩地貌B.喀斯特地貌C.黄土地貌D.风力地貌3.塑造图示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力侵蚀作用B.喀斯特作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解析:第2题,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广西境内,且图中河道宽阔,水流平稳,水中倒映着孤峰残丘,应为喀斯特地貌。
第3题,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是喀斯特作用。
答案:2.B 3.B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据图完成第4~5题。
4.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5.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物质循环有关的是()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②碳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循环A.只有①③④B.只有①②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常见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都密切相关;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严重。
答案:4.A 5.D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7.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严重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解析:由图可知,地表发育着峰林,地下发育着溶洞、石笋和石钟乳等,该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
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
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状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河流经高原,其典型的地貌类型是地貌。
(2)乙省南部是我国作物的生产基地,种植这类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丙地气候湿润,但地表却缺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 。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12.读下列材料分析: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则“皆士峰缭绕,兼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
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
(1)徐霞客为_ 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熟于战国年间的《_______ 》和北魏骊道元的《______ 》等。
(3)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4)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_______。
(5)文中“壅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B 7.C 8.C 9.B 10.A
二、综合题
11.(1)云贵高原喀斯特
(2)热带经济热带气候类型,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季受寒潮影响小,夏季不受台风侵袭既有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又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族)风情;交通发展很快,我国及东南亚经济发展快
(3)此处石岩分布广,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造成地表缺水
(4)泰国
12.(1)明朝(2)《山海经—山经》《水经注》
(3)CO2 + H2O +CaCO3 Ca(HCO3)2
(4)岩石条件: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的石灰岩,地壳活跃,升降明显;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积;生物条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所以岩溶地貌发育。
(5)湖泊“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6)地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