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 格式:pdf
- 大小:795.95 KB
- 文档页数:163
中医关于“胁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胁痛的发生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肝络失和,或肝络不通,或络脉失养所致。
一、病因1.情志不遂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优思,皆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肝郁胁痛。
如清·尤在泾《金匮翼·胁痛统论》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
”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引起瘀血胁痛。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久病在络,气血皆室。
2.跌仆损伤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发为胁痛。
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发为胁痛。
如《景岳全书·胁痛》云:“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邪内侵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致胁痛。
《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故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金匮翼·胁痛统论》谓:“肝虚者,肝阴虚也。
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二、病机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可分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2.病性有虚实之分,以实证多见。
病理因素不外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又以气滞为先。
其中,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致胁痛多属实证,为“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临床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3.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
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张(六五)胁胀夜甚。
响动则降。
七情致伤之病。
(肝郁)橘叶香附子川楝子半夏茯苓姜渣陈气热攻冲。
扰脘入胁。
川连牡蛎夏枯草炒半夏香附炒白芥子徐(四九)劳怒阳动。
左胁闪闪。
腹中微满。
诊脉弦搏。
左甚。
当先用苦辛。
郁金山栀半夏曲降香末橘红金石斛汤(十八)气逆。
咳血后。
胁疼。
(金不制木)降香汁(八分冲)川贝(一钱半)鲜枇杷叶(三钱)白蔻仁(五分)杏仁(二钱)橘红(一钱)丁由虚里痛起。
左胁下坚满。
胀及脐右。
大便涩滞不爽。
用缓攻方法。
(湿热壅滞)小温中丸。
某痰饮搏击。
胁痛。
(痛兼痰饮)半夏茯苓广皮甘草白芥子刺蒺藜钩藤沈(三十)左胁下痛。
食入则安。
(营络虚寒)当归桂枝汤加肉桂。
朱(五二)左乳傍痛绕腰腹。
重按得热少缓。
此属阴络虚痛。
十一年不愈。
亦痼疾矣。
当归(三钱)肉桂(一钱)小茴(七分)丁香皮(五分)茯苓(二钱)淡干姜(一钱)尤(四五)痛从中起。
绕及右胁。
胃之络脉受伤。
故得食自缓。
但每痛发。
必由下午黄昏。
当阳气渐衰而来。
是有取乎辛温通络矣。
当归茯苓炮姜肉桂炙草大枣郭(三五)痛必右胁中有形攻心。
呕吐清涎。
周身寒凛。
痛止寂然无踪。
此乃寒入络脉。
气乘填塞阻逆。
以辛香温通法。
(寒入络脉气滞)荜茇半夏川楝子延胡吴萸良姜蒲黄茯苓汪(六八)嗔怒动肝。
寒热旬日。
左季胁痛。
难外舒转。
此络脉瘀痹。
防有见红之事。
静调勿劳可愈。
(血络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又桃仁归须丹皮桑叶川楝子皮黑山栀皮又络虚则热。
液亏则风动。
痛减半。
有动跃之状。
当甘缓理虚。
炙甘草汤去姜桂。
又痛止。
便难。
液耗风动为秘。
议用东垣通幽法。
当归桃仁柏子霜火麻仁郁李仁松子肉红花凌肝着。
胁中痛。
劳怒致伤气血。
川楝子皮炒延胡归须桃仁生牡蛎桂枝木沈(二一)初起形寒寒热。
渐及胁肋脘痛。
进食痛加。
大便燥结。
久病已入血络。
兼之神怯瘦损。
辛香刚燥。
决不可用。
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王(二四)左前后胁板着。
食后痛胀。
今三年矣。
久病在络。
气血皆窒。
当辛香缓通。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一贯煎治愈胁痛病案:黄某,男,30岁,初诊:1977年2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头昏目花,右胁下隐痛,精神欠佳,肝功能、转氨酶不正常已3年。
现住院治疗已8个月,转氨酶316单位,面部满布黑色沉着斑片,经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应邀会诊。
诊查:现在症状是肋下隐痛,精神疲乏,头昏,常有遗精,夜寐欠佳,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汗出,口时有干苦而不思饮水,食饮尚可;肝肋下1指,质中;舌质娇嫩少苔,不光滑;脉细弦略数。
辨证:肝肾阴虚,肝气偏亢。
治法:滋养肝肾,兼平肝木。
处方:枸杞25g 北沙参25g 炒栀子10g 麦门冬12g 元胡6g 郁金6g 杭白芍15g 7剂二诊:头昏见好,饮食见佳,精神好转,情绪乐观,面部黑斑见退,脉弦,舌如前。
原方麦门冬改为15g,北沙参30g,加麦芽30g,7剂。
上方药连服14剂,复查肝功能、转氨酶为正常值范围,其他项目亦正常,面部黑斑已基本消失。
两颧红润,但肝区偶有微痛,脉舌正常,处方:麦门冬15g 北沙参24g 枸杞24g 五味子6g 郁金24g 杭白芍24g 女贞子24g 旱莲草15g 生麦芽30g 7剂服上方药7剂后,诸症痊愈而出院。
随访2年,未见复发,按语本方乃一贯煎加减。
笔者体会,方中重用杞,能使肝肾阴虚型的肝炎患者转氨酶显著下降,经过近百例应用确有疗效。
既可在复方中应用,又可单方服用。
如见阴虚气虚等兼夹证则可和五味子、垂盆草等同用。
(以上由张经生、张春余整理)编者评注胁痛一证,多用辛香走窜、疏肝理气为治,这对于肝气郁结者甚为相宜,但对于肝肾阴虚、络道不和者则不能奏效,因辛香走窜易于伤阴故也。
一贯散,养阴而又能疏肝,故用于本案甚为贴切。
目前一般认为五味子可降转酶,对于枸杞子的降酶作用认识尚不足,张老先生根据丰富的临床经脸,得出重用枸杞子,可显著降低肝肾阴虚型肝炎患者的转氨酶的结论,是非常可贵的。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近日,我临床接诊了一位患者,他主诉28胁部疼痛已有半个月之久,寻求中医师承的帮助。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我诊断该患者为28胁痛,即肋间神经痛。
下面我将分享这个病例以及我的治疗经验。
28胁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常见于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肋骨损伤等病因。
在中医理论中,肋间神经痛是由于寒湿犯于胸胁所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引发的疼痛症状。
针对这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法。
首先,我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日常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等,进一步了解他的体质状况。
然后对他进行了望、闻、问、切四诊,并结合我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经典理论,确立了患者的证型为寒湿阻滞胸胁。
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我选择了升阳化湿、行气活血的方法来治疗患者。
首先,我选用温经活络的草药进行煎煮,包括川芎、细辛、当归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通经络、增强气血运行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寒湿阻滞的症状。
同时,我还采用了针灸疗法来辅助治疗,选择了胁部和胸腹部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情志不稳定。
根据中医的理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气血的流动,从而导致疼痛症状的加重。
因此,我采用了心理疏导的方法,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经过几次治疗后,患者的28胁部疼痛明显减轻。
他告诉我,自从采用中医治疗后,他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更加稳定。
这使我对中医的疗效更加坚信,同时也增强了我继续研究和应用中医的决心。
总之,中医师承在治疗28胁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心理疏导等辅助方法,使患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疗愈。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28胁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长期的治疗。
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胁痛名医医案
《桂枝加芍药汤》是一方古代中医经典方,出自《伤寒论》。
主要用于治疗因风寒束表,使肌肉筋脉不舒展而引起的胁痛。
以下是一位名医的医案,介绍了他使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胁痛的经验。
医案: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主诉胁痛已有一周。
病因询问得知,患者前几天受到寒风吹袭,之后感到全身发冷,尤其是胁部疼痛。
胁痛呈阵发性,时轻时重,且伴有身体发冷,不愿动弹,舌苔白,脉浮紧。
辨证分析:患者寒邪束表,经络不利,导致胁部疼痛。
舌苔白,脉浮紧,证明了病邪表里不通,阳气受阻。
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为风寒束表引起的胁痛,决定采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
方剂组成:
1.桂枝9克
2.芍药9克
3.生姜6克
4.大枣6枚
5.红枣6枚
治疗过程:患者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天。
治疗效果:患者服用桂枝加芍药汤后,症状明显缓解。
胁痛感减轻,全身发冷症状逐渐消失。
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这个医案展示了中医使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风寒束表引起的胁痛
的经验。
然而,个体差异和病情复杂性意味着医生在具体治疗时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如有类似症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陆渊雷医案--胁痛吴太太初诊月事二旬一行,行辄十日不止。
昨从蜀中来,持螯顾曲,遂胸胁痛连背,至今胁满不已。
脉弦而鼓,舌色尚无他。
胃有水声,子宫有疣。
制川乌6克,赤白芍各6克,苏全9克,炙鳖甲12克,高良姜3克,枳实6克,当归9克,姜夏9克,柴胡9克,炙草3克,川芎4.5克。
二诊胸背痛皆愈,今苦胁下硬痛,不可按。
脉右弦左平,舌色平。
此肝脏肿大,病甚至发黄,今眼白甚清。
柴胡6克,赤白芍各6克,姜夏12克,桂枝4.5克(后下),鳖甲12克(炙),制香附6克,云苓12克,生姜铜元大三片,枳实6克,陈皮6克,炙草3克。
三诊肝脏之肿痛,平卧时已瘥。
行动时未能无痛,则亦向愈矣。
适值经行,只差三日,色始黑继淡。
脉舌尚无他。
软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制香附6克,炙鳖甲9克,川芎6克,熟地9克(砂仁拌),陈皮6克,枳实6克,艾叶9克,红花6克。
四诊肝部肿痛痊愈。
月水行五日已止,然故事第六日又稍见,必淋沥至十许日乃已。
西医诊是子宫疣,云须割,今内治之。
有咳嗽,食无味。
川芎6克,苡仁15克,炙紫菀9克,高良姜3克,当归9克,红花4.5克,川贝母9克,赤白芍各6克,莪术4.5克,谷麦芽各9克。
五诊药治匝月,向者月事二旬即行,今乃足期,则方中肯。
近以人浴冒寒,头痛而咳,喉痒。
脉不数,体质寒也,先解外。
麻黄2.1克,炙草3克,当归9克,水蛭两头,黑附块6克,桔梗4.5克,川芎6克,地鳖五枚(去足),细辛2.4克(后下),象贝6克,赤白芍各6克。
六诊月事下块物,较前时尤多,此或疣消蚀,反是好象。
口苦,咽干,然此时不宜过予寒凉。
全当归9克,淡芩6克,水蛭两头,桔梗4.5克,川芎3克,桃仁12克,地鳖五枚(去足),干姜6克,赤白芍各4.5克,红花4.5克,天冬6克(去心),生草3克。
【按】持螯顾曲:即吃螃蟹,喝老酒之意。
患者原有月经淋漓不尽的血虚宿疾,现舟车劳顿,未加休息,即暴饮暴食,以致寒食积滞,胁痛不舒。
法当温脾散寒,舒肝止痛。
原创医案:临证实录选50:左侧胁痛案李xx,男,57岁,农民,住本县元山镇龙泉村。
2014年10月18日初诊。
左胁部外侧疼痛10多天,以肋胁中下部顿痛、隐痛为主,深吸气和劳累时加重,无放射、无移动。
既往有尘肺史,但病变较轻,无外感等因素一般不出现咳喘等症状,本次发病也无咳嗽、气喘、心悸、胸痛胸闷、气急难受等兼症,痛处无烧灼感、无疱疹,无刺痛。
面色较黯,唇及舌质色黯,舌苔白。
脉沉实而弦。
鉴别诊断:1、与尘肺引起的胸胁痛鉴别。
胁部属胸廓的范围,胸廓内藏肺脏、心脏,肺脏已有尘肺之旧疾,容易累及胸廓而产生胸胁疼痛等症,但疼痛多在胸部,少有只局限在一侧中下胁部者,并且本次胁痛前后并无咳喘等尘肺的症状,虽深吸气时加重,实为胸廓舒张所致,故本次胁痛不是尘肺引起的病变;2、与冠心病等心脏疾患所致的心绞痛鉴别。
本案无心悸、胸闷胸痛、气急难受等兼症,疼痛也未见向胸骨后及左胸、左肩等处放射,故可排除心脏因素的病变。
3、与带状疱疹所致的皮下神经痛鉴别。
因局部无烧灼感、无疱疹,无刺痛,发病10多天仍未出现疱疹,且疼痛无放射,无移动,故非带状疱疹所致。
诊断:胁痛。
辨证:血瘀气滞,经络不通。
治法:活血行气。
方药:桂枝茯苓丸改汤剂加味:桂枝15g、茯苓15g、桃仁15g、赤芍15g、丹皮15g、柴胡15g、香附15g、枳壳10g、延胡15g、丝瓜络10g、甘草6g。
3剂。
每日一剂,水煎服。
22日复诊:患者述左胁已不疼痛,要求更方巩固,预防尘肺加重。
面唇脉舌瘀血征象仍在,仍用桂枝茯苓丸改汤剂加肺脾肾三脏并治的黄芪、桔梗、百合、党参、白术、枸杞、莬丝3剂巩固。
三月后随访,胁痛未见复发,尘肺未见加重。
按:胁部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左胁部疼痛,又见面唇舌脉有血瘀之象,证属血瘀气滞,肝经络脉不通而痛,故用化瘀祛癓的桂枝茯苓丸改汤剂加疏肝行气的柴胡、香附、枳壳、丝瓜络等药活血行气通经络,加延胡祛痛,标本兼治,三剂而痛除。
本例是简单小病,但鉴别诊断很有必要。
一、[名家名案]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按本证多是肾阳不足肝失温煦阳虚水泛。
寒邪内生循肝经上犯巅顶之证。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医案】胁痛胃痛并腿痛,针药结合方好用这是最近的患者中比较典型的一例。
某患女52岁初诊:22.06.08主诉:间断右胁下痛多年,加重伴胃脘胀痛约1个月,左下肢疼痛多日。
病史:右胁下固定部位针刺样痛间断发作,于去年检查无肝胆等相关异常,近1个月反复明显伴胃脘部胀痛不适,多于夜间加重。
曾服胃灵颗粒稍有缓解。
已绝经。
刻诊:胁下痛,胃脘胀痛,饭后、饮食不佳或饮食凉则胃脘不适,晚饭后欲排便及矢气频,时夜间排便2-3次,上午规律排便1次,大便成形,小便调。
食纳可,嗝逆,无呕恶,易口渴,口干而粘,咽干,咽痛并语声喑哑近1月,眼干,视物模糊,入睡难,夜2-3点易醒。
易汗出,夜间汗多,畏热,曾上半身汗出明显,现缓,善太息,偶左少腹不适。
右小腿浮肿近2月,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因工作久站等出现左腿痛多日,小腿明显,大腿偏轻。
查体:左下肢大腿正外侧线约中上1/3处、小腿阳陵泉穴区偏下处压痛明显,双下肢踝部上方多处短而细血络。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
左寸浮弱而弦,关尺沉弦;右寸弦细,关尺沉实。
凭脉问诊下来,患者症状很多,所以要抓住重点,逐步分析。
患者主诉有三:胁痛、胃脘胀痛、左腿痛。
看患症时间,胁下与胃痛相关性较大,腿痛应与前两主症关联较小。
熟悉仲景方证条文的,可以用快捷而傻瓜式的“套方”对应法,把治胁痛的方子挑出来,看哪个跟患者证候更接近,就用哪个。
这也是临床选方的一种快速办法。
像胸胁痛,就有:小柴胡汤、柴胡桂姜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大黄附子汤等几个方。
当时我对患者整体感觉,脑子就直接蹦出来柴胡桂姜汤。
那从我们严格的“方证相应”角度,如用此方,病机和药症符不符合呢?辨证分析“嗝逆,善太息,胁下痛,胃胀痛,偶左少腹痛,排便受饮食影响,无检查异常”以及舌脉,都是虚寒气滞兼轻度水饮,阻隔中焦、胁下的半表里,致使表里不畅、上下焦异常的表现。
“眼干、咽干、口渴,口干而粘,眠差,畏热、易汗等”,是由病机引发的上焦及偏表的津亏烦温。
两主症即是“胸胁苦满”或“胸胁满微结”的实际表现,整体已贴近少阳病病机特点: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气滞为主、邪高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