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的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胁痛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胁痛症状,尤其是胁痛的早期症状,胁痛有什么表现?得了胁痛会怎样?以及胁痛有哪些并发病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胁痛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胁痛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胁痛并发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胁痛常见并发症:
肝胆湿热、发作性睡病、肝炎、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脑囊虫病、矮小症、胆石、新生儿泪囊炎、胆咳、副鼻窦炎、颅咽管瘤、脑动静脉畸形
*一、并发病症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胁痛症状,胁痛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胁痛”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症表现为患者在腋下或腋旁感觉阵阵刺痛或疼痛不适。
胁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肋间神经疼痛、胃肠道问题、肝胆疾病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胁痛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而逍遥散则是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治疗胁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逍遥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没药、延胡索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胁痛症状。
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来运用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王生义主任医师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和仔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包括胁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搏等,他可以判断胁痛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据此选择逍遥散治疗的种类和用量。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王生义主任医师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胁痛,他会加入柴胡、郁金以行气解郁;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他会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解毒。
在选择药物的同时,他还会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病情好转。
此外,王生义主任医师还指出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胁痛的重要性。
他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治疗胁痛,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病情的复发。
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患者在接受他的治疗后明显感觉疼痛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这不仅归功于逍遥散药物本身的功效,更是王生义主任医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和精确的辨证施治。
总之,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了他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对于胁痛患者而言,寻求王生义主任医师的帮助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中医内科学对于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肝胆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当肝胆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胁痛、黄疸、口苦、眩晕等。
对于胁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
肝郁气滞型胁痛,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型胁痛,多因久病入络,瘀血停滞所致,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肝胆湿热型胁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黄疸也是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腹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口苦这一症状,在肝胆系统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化火者,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肝胆湿热者,除口苦外,还常伴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关于“胁痛”的临证备要一、胁痛部位勿拘于右侧1.胁痛一病,不能因肝胆解剖部位而拘泥于右侧。
《灵枢·五邪》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明言胁痛可为双侧胁肋疼痛。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指出肝气主升,升发于左,肺气主降,肃降于右。
后世“左升右降”之说,认为肝肺气机一升一降,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调节。
《诸病源候论》谓:“肺之积气在于右胁,肝之积气在于左胁。
”2.程钟龄《医学心悟》谓:“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
杂证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散;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证加药。
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
凡治实证胁痛,左用积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痛止,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
”二、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举胁痛的基本病机是肝络失和,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常用治法。
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宜柔肝而不宜伐肝。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
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绿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如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己之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黄配伍,均是疏肝柔肝并用的范例三、胆道疾病所致胁痛的用药思路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石药的配伍应用。
辨证属湿热阻滞证,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肋部绞痛难忍,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
通腑泻下常用大黄、芒硝;化石、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胁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
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
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
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
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
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
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栋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存阴。
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金钱草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
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活血化瘀。
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肝阴不足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
方药:一贯煎。
本方为柔肝的着名方剂。
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晶,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
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
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天麻、菊花;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
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
一般说来,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