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 格式:doc
- 大小:362.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背景和起因;2.理解鸦片战争的主要经过及其影响;3.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主要经过;2.学生能够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鸦片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并掌握其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4. 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忆一下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他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
(2)讲解1.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以史料或图片等形式,呈现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究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2.在小组内分享探究结果,及时纠正错误和不严谨的论述,最终由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4)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2.学生通过读取教材或课外阅读,尝试从不同角度谈谈鸦片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5. 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影响的掌握程度;2.评估小组讨论中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历史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二、教学反思本教学方案的主要特点在于,在讲授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小组协作和学生个人思考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和史料图片等形式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鸦片战争这一事件,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另外,在教学评价方面,侧重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和认识历史。
因此,综合这一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而又客观和公正地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
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课鸦片战争》教材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鸦片战争为主线,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封闭的市场成为了英国侵略的目标。
2.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走私鸦片进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毒品问题,清政府采取禁烟运动,引发英国的侵略战争。
3.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经过一系列战役,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八年级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鸦片战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反对侵略,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09级历史教育普专班教育实习教案一、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二、授课人:姚博三、授课题目:鸦片战争的烽烟四、授课类型:综合课(新授多媒体)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本课的编排充分展示了这样的线索。
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课程标准及本课三维目标:课程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知识与能力: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教材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对于鸦片战争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对于事件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故事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近代史的分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部充满了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踏入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二)教授新课一、自主学习(5分钟)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清军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3、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教师:分组提问同学回答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PPT展示相关材料)教师归纳:根本原因: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借口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侵略者: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1)《天津条约》的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优秀部编版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教案篇一1、能讲述林那么徐虎门销烟的故事2、能简要表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3、能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好、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林那么徐的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课前导学】理解:老师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
设计:精心编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问题。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内容及老师活动【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巍然屹立在____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荣耀历史。
碑上所刻的十五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比赛是什么?(多媒体出示:虎门销烟的浮雕和林那么徐的图片)同学们答复的完全正确。
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第一课时──鸦片战争。
(多媒体出示:第一课鸦片战争的课题)(二)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1、中国与英国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剧烈冲突并走向战争呢?(鸦片战争的原因)2、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____,涌现出了关天培、陈化成等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鸦片战争最终还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宣告完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你知道____与____岛的区别吗?部编版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掌握林那么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1课鸦片战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 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 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英《南京条约》【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 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 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 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 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 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防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那么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那么材料, 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 蛊人心志, 丧人身家, 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 其祸烈于洪水猛兽.——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那么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多媒体展示林那么徐:“假设鸦片一日未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那么徐禁烟的决心〕提出问题:有人说, 鸦片战争是由林那么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 如果没有林那么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不可防止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 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 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 但却打了败仗, 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答复: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 武器落后等.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 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 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指出:1842年8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 双方协议2.教师引导学生, 逐条归纳内容, 并分析其危害后,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这说明关税税那么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 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 纷纷效尤. 这样,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局部内容, 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 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学生答复: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 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 还扩大了侵略权益.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 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 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 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课堂总结鸦片战争前, 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 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因此,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生:亚历山大帝国.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 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开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的时间, 理清本课脉络.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公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 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 聚居生活, 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509年, 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 不断对外扩张, 征服意大利半岛, 并最终称霸地中海.3.学生自学:阅读“相关史事〞, 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 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提示: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 迦太基败;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 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 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 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 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 逐渐富裕强大起来. 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 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防止地爆发了. 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 所以这场战争称为“布匿战争〞.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看书答复, 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 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 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罗马的共和制度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 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并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进行比照, 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提示:国家统治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平民选出的两名保民官, 有否决权等. 总的来说, 就是贵族共和和平民民主.3.学生自学: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思考其公布的意义.提示: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4.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 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 奴隶制得到高度开展, 这种开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 奴隶数量多、使用广, 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 但是处境悲惨,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在罗马城, 每天有2000多名奴隶成交, 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5.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 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 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 终于, 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 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 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 在公元前45年, 凯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专制统治, 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 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1.背景介绍: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专制进行争夺. 凯撒在位期间,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 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 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继凯撒之后, 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 到公元前31年, 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 公元前27年, 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教师提问: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提示:意味着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罗马共和国开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 奴隶主贵族要求专制统治以稳固政权.3.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地图《古代罗马的扩张》, 了解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4.教师讲述:罗马帝国建立后, 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 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 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繁荣情况.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内容, 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情形.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1.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罗马帝国的衰亡〞一目和“相关史事〞, 了解帝国衰亡的过程及原因.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三、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根底, 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恩格斯的话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 对罗马帝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 因而教师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 另外,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 因而可以从推向未知, 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教案八年级上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历史背景。
2.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主权的影响。
3.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4.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启示。
二、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的背景及起因。
2.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鸦片战争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2.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2.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与启示。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现代历史教学参考书籍、教具。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鸦片战争的背景及起因(3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平等的历史背景。
2.导入:提问学生对鸦片战争的了解。
3.分组讨论:请学生就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进行讨论,总结归纳。
4.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集体讨论。
5.小结:教师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40分钟)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多媒体展示:使用地图和图片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和战役。
3.分组讨论:请学生就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归纳。
4.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集体讨论。
5.小结:教师对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进行总结。
第三课时: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0分钟)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和文献资料展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分组讨论:请学生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讨论,总结归纳。
4.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集体讨论。
5.小结:教师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总结。
第四课时:鸦片战争的启示(40分钟)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分组讨论:请学生就鸦片战争带来的启示进行讨论,总结归纳。
3.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进行集体讨论。
4.小结:教师对鸦片战争的启示进行总结。
第10课《鸦片战争》说课教案一.本课地位《鸦片战争》是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标要求: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后果(二)•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 依据高一学情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是相对有限。
2. 手段1. 为学牛•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及研究鸦片战争的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空闲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已的见解。
2•把学生分为四个调查组,从领土经济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调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
3 •预期目标1.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级性2•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史料评说历史的能力二.课堂教学1 •新课导入手段:利用极具震憾力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心里产生强烈共鸣, 极大激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迅速凝聚注意力,进入课堂状态。
2 •线索组织手段:将基本知识点整合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三幕历史情景剧形式,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课改理念:历史内容也许是沉重的,但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是轻松的。
3. 讲授新课:明确重点突破难点铺垫下文重点①.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1. 组织辨论:设置争议问题,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2 •历史销烟与现实禁毒教育相结合:深刻揭露毒品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重点②•鸦片战争的后果突破方略1•运用视频资料,再现签约场景2. 设计多个“活动”:(1) •找错误:让三个同学分别默写三个条约的基本内容,再由全体同学找出其中的错谋(2) 由课前分成的四个中国损失调查组推举代表,从领土经济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公布调查结果,填写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表。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名称:第10课鸦片战争
课程模块及章节:高一历史必修1
备课时间:学科:历史备课组:高一历史组
主备教师:陈翠玉备课组长:陈翠玉组员:符友章王仁华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西方侵略对我国政体外部的冲击,以及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b.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场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b.运用层层剥笋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c.表演法,讲解法,师生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b.
b.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难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a.运用场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b.运用层层剥笋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c.表演法,讲解法,师生互动。
资源:多媒体课件,音响,激光笔,扩音器,历史地图册,历史同步练习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板书
一、虎门销
烟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2.虎门销烟探究问题1
3.结论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进程
2.结果
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
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分别叫做牛首、虎
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2002年,
它们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
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公开露面,无数
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
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
公司停止拍卖。
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
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
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
万港币竞拍成功。
历经140年历史沧
桑之后,这三件文物终于重归故里。
思考与判断:百年的中国屈辱史是
从何时开始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
以得到怎样的教训?今天我们大家共
同来学习这段一百多年前的耻辱历史
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a.英国: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
了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
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
大幅度提高。
b. 中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封
建社会),闭(闭关锁国)自(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 败(政治腐败);财
(财政困难);军(军备废弛)等。
但是跟英国在正当贸易当中,我国贸
易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
走私鸦片。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禁烟运动英国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第一阶段:广东——厦门——浙江定
海——天津白河口——和谈(道光、
琦善)第二阶段:广东——东南沿海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观察牛首、虎首、猴首
相片,思考问题进入本
课学习内容。
学生预习及阅读课本,
比较出英国跟中国相比
较。
学生从课本材料分析出
英国走私鸦片,从中分
析出鸦片的危害及林则
徐进行虎门销烟的原
因。
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
国就不会发动战争,所
以虎门销烟的负责人林
则徐才是这场战争的祸
首,对此你的观点是什
么?
找出根本原因及直接原
因。
学生找出英国侵略路线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
引起学生对本课
学习的意义,同时
回首这沧桑百年
的耻辱历史画面
想象。
培养学生的思考,
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能
力。
学生自由讨论,得
出这种观点是错
误的。
培养学生图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