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1]
- 格式:docx
- 大小:24.33 KB
- 文档页数:1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
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鸦片战争教学过程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
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开口通商: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通过了解《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等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鸦片风云》第一幕祸起“萧墙”(寻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题记:在近代东方与西方的相遇中,大英与大清不是冤家不聚头战火再燃(寻起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题记:在一个地方跌倒了,又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这一次英法联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第二幕屡战屡败(观过程——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题记:按照正常的逻辑,爹挨了打,儿子该长记性呢。
大清国呢倒好,爹爹(道光)挨了打,到了儿子(咸丰)还挨打……第三幕“朝”“夕”相对(解败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原因解剖)题记:一个正在加速迈向现代文明,而另一个却在专制愚昧中与世界渐行渐远——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中,在应该强大的时候我们却日渐衰弱……第四幕此去何从(析结果——两次鸦片战争影响分析)题记:无论是多么残酷的环境,无论被无数的强敌打败过多少次,但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征服过!!一、寻起因—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一)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开拓,掠夺和倾销。
直接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二、阅读课文内容并结合已学知识,根据图表提示,对比中国和英国的现实状况,分析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战败的客观原因:战败的主观原因:战败的根本原因:三、列举《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两次战争一些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中国有哪些主权遭到破坏?四、根据表格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学后余音】观点一:某西方学者曾说过:“……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瓦解了他们腐朽思想和落后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观点二:国内有一种观点: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如果没有鸦片战争,至少在座的各位,说不定头上还留着一根辫子,女人还缠着小脚。
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一、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背景: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了为了,英国并始把侵略矛拳指向中国。
清朝统尊下的中国依然占据统治地位,面对西方的威胁,清政府实行政策。
(2)起因: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
(3)地位;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主要经过(1)1840年6月,英国军舰侵入,鸦片战争爆发。
(2)英军沿海北犯,一度攻占浙江,最后到达,威胁北京。
(3)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改派为钦差大臣与英淡判,。
英军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1841年强占,威胁广州。
(4)1842年8月,英舰驶抵.下关,清政府求和,签。
3.《南京条约》(1)割给英国。
(2)赔款银元。
,(3)开放。
、、、五处为通商口岸。
(4)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1)中国大门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不断遭到破坏。
(2)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开始沦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起因: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合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了修订条约和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
遭拒绝后,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
(2)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
(3)不久,英法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战争再起。
英法接连攻占了、。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1、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的革命、经济发展和思想历程。
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第三次转型,也开始中国近代化进程——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取创设情景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通过掌握《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难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2)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培养学生历史线索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讲述历史以《鸦片风云》为主题,采用小说篇章演绎方式讲述历史,辅助以历史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探究历史主要选取:战争爆发原因、战败原因、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感悟历史。
(1)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学习本课内容,增进学习兴趣。
(2)通过中英双方实力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信息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比较(类比、对比)方法学习本课,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虎门销烟、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为国捐躯及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斗争等事例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面对侵略英勇不屈反抗斗争精神;(2)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3)通过对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比较,认识清政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同时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教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和思路,以小说手法演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讲授法、问题启示法、比较法为引导,学生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和教学互长。
而类比、对比等比较学习法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1.电脑平台,多媒体设备.2.教师准备关于本科内容的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并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播放《鸦片战争》中关于“虎门销烟”的一段视频,进而引出《鸦片风云》的主题,让学生在历史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的学习,用PPT展示主题《鸦片风云》第一幕祸起“萧墙”(寻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题记:在近代东方与西方的相遇中,大英与大清不是冤家不聚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0页引言内容,了解鸦片战争前,英国在亚洲的扩张,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国是英国扩张的既定目标,对中国实施侵略只是时间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述,并补充相关的资料(《马可·波罗游记》),帮助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去了解英国为什么要把中国作为侵略的目标。
指导学生解读英国是如何从正当商品贸易——罪恶鸦片走私——发动鸦片战争,实现对中国步步为营的侵略的。
(在此过程中,要强调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英贸易中的“出超”和“入超”;二是鸦片泛滥带来的巨大危害性问题)【探究问题一】假汝之名,真其之实(探寻鸦片战争发生的真正原因)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材料二:国史学家麦迦塞曾质问巴麦尊:美国梅恩州是禁酒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
假若我们英国的商人不顾梅恩州的法律,向这州贩运私酒,我们的政府能为了保护我们的商人的利益,派遣军队和美国宣战吗?这是可能的吗?──麦迦塞《我们自己的时代的历史》【设计意图】通过英国对中、美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因为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腐朽落后,所以成为列强侵略对象的理想目标题记:在一个地方跌倒了,又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这一次英法联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英国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补充材料及图表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国借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
材料一: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材料二: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落差,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第二幕屡战屡败(观过程——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题记:按照正常的逻辑,爹挨了打,儿子该长记性呢。
大清国呢倒好,爹爹(道光)挨了打,到了儿子(咸丰)还挨打……通过两幅地图动态演示两次战争的过程,并通过补充相关图片材料展示两个内容:一是火烧圆明园,二是沙俄趁火打劫蚕食我国片领土【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动态地图的演示(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两次战争的过程及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表现(结合课本描述,辅助以列举法和图片展示),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了解列强暴行,感受列强的掠夺本性和罪恶行径。
题记:一个在加速迈向现代文明,而另一个却在专制愚昧中与世界渐行渐远——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中,在应该强大的时候我们却日渐衰弱……【探究问题二】疑问一:鸦片战争中,英军陆地作战军队4000人,海军3000人,总兵力7000余人。
战争结束时也就20000余人。
而清军总兵力约80万,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常备军,同时中国还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数……但为什么两次战争的结局却是中国战败了呢?疑问二:有人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够在战争中重用类似林则徐的主战派大臣,中国就有赢得战争的可能!你认同这一观点吗?在抛出上述两个疑问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内容并结合已学知识,根据图表提示,对比中国和英国的现实状况,分析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战败的客观原因: 战败的主观原因: 战败的根本原因: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在老师的引导和小组成员的协助下,师生共同完成上述内容的填写。
本课难点。
第四幕 此去何从(析结果——两次鸦片战争影响分析)题记:无论是多么残酷的环境,无论被无数的强敌打败过多少次,但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征服过!!通过表格同时列举《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谐音记忆和口诀记忆法,分别将三大条约的主要内容识记。
【设计意图】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功,而有效的记忆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的有力武器。
【探究问题三】通过两次战争一些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中国有哪些主权遭到破坏?引导学生列举: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通过表格罗列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将学生对战争影响的了解感悟进一步深化(此部分内容,如课堂时间充足就展开讨论,如时间不足则作为课后思考,为下节学习做准备)【学后余音】(如课堂时间充足就展开讨论,如时间不足则作为课后思考,为下一节课内容做铺垫)观点一:某西方学者曾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瓦解了他们腐朽思想和落后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观点二:国内有一种观点: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如果没有鸦片战争,至少在座的各位,说不定头上还留着一根辫子,女人还缠着小脚。
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你是否赞同上面的说法?鸦片战争在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同时,有没有促进近代中国的发展?如果有是在哪些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不囿于教材内容陈述的限制,引导学生多角度拓宽对战争影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与此后学习的关联性,同时增强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和素养。
【高考近距离】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高考真题:选择题目来源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Ⅰ(时间充裕就在课堂上讲练,做到学在课堂巩固在课堂;如时间不足则作为课后作业)【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学在课堂巩固在课堂,用真题让学生感知高考,拉近与高考的距离感,减少一些对高考的畏惧感。
【本课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无论是多么恶劣的环境,无论被无数的强敌打败过多少次,但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征服过。
从来没有!!!!!!理性梳理历史,是对历史最好的安慰;清醒面对过去,是对未来最好的交代。
【教学感悟】本节课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于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而是用新课改下的“用教材”的新教材观来进行教学设计——大胆打破教材编写格局束缚,用小说式的推进手法,将教材内容整合进行,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