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分析化学》课程__教学大纲

《水分析化学》课程__教学大纲

《水分析化学》课程__教学大纲
《水分析化学》课程__教学大纲

《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水分析化学课程负责人:黄忠

二、学时与学分:理论教学56 学分3.5 必修课

三、适用专业: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计给排水专业

四、课程教材:《水分析化学》, 黄君礼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2

参考教材:《分析化学》, 薛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8

五、开课单位:土木学院

六、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水分析化学是研究水及其杂质、污染物的组成、性质、含量和它们的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水分析化学是给水排水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水质工程分析技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续论 2学时

⒈教学内容

1.1 水分析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1.2水分析化学的分类

1.3 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

1.4 国内外水质指标体系

⒉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水质分析的“眼睛”和“哨兵”作用,了解水质分析的一般过程;

(2)掌握水质指标体系组成及常用的水质指标的分类及应用;

(3)掌握常规有机物综合指标的概念和内涵;

(4)熟悉色度、浊度、悬浮物的测定方法。

⒊教学重点

(1)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主要方法;

(2)水质的物理、化学、生物指标。

⒋教学难点

残渣的分类

第二章水质分析测量的质量保证 6学时

⒈教学内容

2.1 水样的采集

2.2 水分析结果的误差及表示方法

2.3 纯水和特殊要求的水

2.4 分析测量的质量评价方法

2.5 数据处理

2.6 标准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

2.7 本章小结与习题讲解

⒉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水样的取样原则、保存方法及预处理要求及水样预处理方法;

(2)了解常用水样的预处理方法;

(3)掌握水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应用;

(4)掌握精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二者关系;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方法;

(5)了解分析方法的评价方法;

(6)掌握提高分析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方法途径;

(7)熟练掌握标准溶液的配置方法及容量分析的定量计算。

⒊教学重点

(1)水样的取样原则和保存方法;

(2)容量分析法的基本概念、要求和应用;

(3)用于容量分析的化学反应所应具备的条件;

(4)精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二者关系;如何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分析结果的表示与误差分析;

(6)标准溶液的配置;

(7)量浓度与基本单元;

(8)滴定分析的计算。

⒋教学难点

(1)水样预处理要求;

(2)精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二者关系;

(3)量浓度与基本单元的概念;

(4)误差分析;

(5)容量分析的定量计算。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 10学时

⒈教学内容

3.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3.2 酸碱平衡中有关组分的计算

3.3 缓冲溶液

3.4 酸碱指示剂

3.5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3.6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3.7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3.8本章小结与习题讲解

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实质、酸碱反应的实质、酸碱强度以及酸碱平衡常数的概念;

(2)熟练计算酸碱平衡中的各组分浓度;

(3)掌握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及其变色范围,常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及颜色变化;

(4)掌握酸碱滴定过程中pH计算方法,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以及不同类型酸碱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

(5)熟悉水中碱度来源和组成,掌握连续滴定法测定水中碱度的方法。

⒊教学重点

(1)共轭酸碱对概念的建立,酸碱强度的表征方法;

(2)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两性物质、缓冲溶液理论及其pH计算;

(3)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及其变色范围,常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及颜色变化;

(4)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线计算过程,指示剂的选择;

(5)多元酸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和指示剂的选择;

(6)水中碱度的来源及组成、连续滴定法测定水中碱度。

⒋教学难点

(1)共轭酸碱的概念、酸碱平衡常数与水的离子积的关系;

(2)酸碱平衡中的组分浓度计算;

(3)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

(4)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线计算过程,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5)多元酸分步滴定和滴总量的可行性判断;

(6)连续滴定法测定水中碱度。

第四章络合滴定法 8学时

⒈教学内容

4.1 络合平衡;

4.2氨羧络合剂

4.3 PH对络合滴定的影响

4.4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4.5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4.6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4.7 水中硬度测量

4.8 本章小结与习题讲解

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水质分析中常用络合剂EDTA化学结构,配位特征以及EDTA络合物的特点;

(2)掌握络合物稳定常数、条件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酸效应曲线的应用;

(3)掌握滴定过程中被滴定金属离子浓度随EDTA滴定剂加入量的变化以及滴定突跃的计算;

(4)掌握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以及金属指示剂封闭现象、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熟悉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络黑T、钙指示剂等应用;

(5)掌握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混合金属离子分别滴定的条件;

(6)熟悉水中硬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⒊教学重点

(1)水分析化学中用于络合滴定的络合反应具备条件;

(2) EDTA络合物稳定常数以及影响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水中常见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最低pH值以及酸度控制方法;

(3)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跃的计算;

(4)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以及金属指示剂封闭现象、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络黑T、钙指示剂应用;

(5)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混合金属离子分别滴定的条件;

(6)水中硬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总硬度和分硬度的测定方法。

⒋教学难点

(1) EDTA的酸性特性以及在络合过程中有效络合形态;

(2)络合物的稳定常数、条件稳定常数以及副反应系数和相互关系;

(3)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滴定突跃的计算;

(4)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和僵化现象,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第五章沉淀滴定法 6学时

⒈教学内容

5.1 沉淀溶解平衡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5.2 分步滴定

5.3 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4本章小结与习题讲解

⒉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的概念和难溶盐溶解度的计算;

(2)掌握多种离子共存时分步沉淀的条件;

(3)熟悉沉淀滴定过程中被滴定离子的浓度变化;

(4)掌握莫尔法的原理和应用于水中氯离子的测定。

⒊教学重点

(1)利用难溶盐溶度积计算其溶解度;

(2)混合离子分步滴定或准确滴定的计算;

(3)莫尔法测定水中Cl的方法。

⒋教学难点

(1)难溶盐溶度积计算其溶解度;

(2)多种离子共存时分步滴定或准确滴定条件。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2学时

⒈教学内容

6.1 氧化还原平衡

6.2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6.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6.4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5 氧化还原指示剂

6.6 高锰酸钾法

6.7 重铬酸钾法

6.8 碘量法

6.9 溴酸钾法

6.10 水中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

6.11 紫外吸光度

6.12 本章小结与习题讲解

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计算以及定量滴定的条件;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对滴定过程的影响;

(4)熟悉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溶液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及其计算。

(5)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在实际水质指标测定中的应用,包括测定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和操作方法;

(6)掌握常见的水中有机物综合指标,如COD、BOD、高锰酸盐指数的概念、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

(7)了解常规有机物指标和新型有机物指标的应用状况。

⒊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计算以及定量滴定的条件;

(3) 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溶液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及其计算

(4)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5) 氧化还原滴定法在实际水质指标测定中的应用,COD、BOD、高锰酸盐指数测定;

(6) 碘量法测定BOD的方法。

⒋教学难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计算以及定量滴定的条件;

(3) 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溶液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及其计算

(4) 各类有机物综合指标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测定过程的定量计算直接碘量法和间接

碘量法的应用;

(5) 各类有机物综合指标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测定过程的定量计算。

第七章电化学分析法 8学时

⒈教学内容

7.1电位分析法的原理

7.2 直接电位分析法

7.3 电位滴定法

7.4 电导分析法

7.5 极谱分析法

7.6 本章小结与课后习题讲解

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参比电极、指示电极的概念;

(3)掌握玻璃电极的构成、作用原理和应用;

(4)掌握玻璃电极法测定pH的方法;

(5)掌握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⒊教学重点

(1)参比电极、指示电极的概念;

(2)玻璃电极的构成、作用原理、维护和玻璃电极法测定pH的方法;

(3)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⒋教学难点

(1)参比电极、指示电极的概念;

(2)玻璃电极的构成、作用原理。

八、考核方式

采用笔试+平时成绩的方式。

考试成绩组成:笔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十、学时分配

该课程理论课时56,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课时安排表

大纲制订者:大纲审定者:

《实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实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460课程名称:实用写作 英文名称:Practical Writing 课程性质: 必修通识课程 总 学 时:36学 分:2 适用对象: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实用写作》是我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用写作》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实际写作能力,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毕业后就业、参加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学习实践类、校园文化类、求职就业类、行政公文类等应用文文体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实用类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保证。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分为四个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消息、求职信、求职简历、行政公文等实用文文体知识,难点是学习实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用文体文本写作要领。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用写作》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注重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整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强化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酽锕极額閉镇桧 猪訣锥顧荭。 (五)实践环节 无。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用写作》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 外 其它 小 计 1 绪论 1 1 1 3 多媒体 2 校园篇:请假条、证明信、调查报告、学术论 文、消息、通讯、计划、总结、 10 1 4 1 16 多媒体 3 求职篇:求职信、个人简历、演讲词、申论 5 1 2 1 9 多媒体 4 职场篇:广告文案、合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 处理办法、通知、通告、通报、请示、报告、函、 8 1 2 1 12 多媒体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学分:3.5 课时:56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七、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八、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九、说明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内容包括各环境要素介绍、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其生物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章节。对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固体废弃物处置、光化学烟雾等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经典研究结果及最新研究动向进行讨论。 1、使用教材: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参考资料:何遂源.《环境化学》.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 十、基本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教学重点】 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教学难点】 主要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创意设计》教学大纲

《创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创意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1202050408213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四年制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图案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图形设计以其独有的思维特征,思维模式和思维定位及丰富的表现技巧被广泛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摄影等等.本课程是将素描,色彩等课程中获得的基本技能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和图形组织,设计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富于视觉冲击力,美感的创意图形.是启发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新的图形的一个重要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在有效传播信息的基础上提高图形的独创性,形式美感和审美趣味的能力.开发学生对于充满想像力,富有情趣和形式美感的图形样式的探讨,使他们的设计与创造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1,全面介绍图形设计的概念,图形语言的特征,图形设计的发展状况和应用价值2,重点讲授创意图形的思维特征,思维模式和创意图形的组织方式 3,介绍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法,并结合思维模式和组织方式进行系统训练 教学内容: 第一章图形设计概述 教学内容: 1,图形的起源,概念和含义 2,图形的语言特征和传播特征 3,创意的含义及意义 4,创意图形的应用 教学重点:1,图形的语言特征和传播特征 2,创意的含义和意义 教学难点:对创意的含义及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要求:结合充分的图形设计作品及其应用范例进行启迪教学 第二章创意图形的思维 1,创意图形的思维特征 2,创意图形的思维模式 教学重点: 创意图形的思维特征和思维模式 教学难点:1,学生对思维模式的具体应用能力 2,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开阔度以及独创性培养 教学要求:以切合学生思维特征的练习拓展思维的活跃度和开阔度 第三章创意图形的组织形式 1,同构图形

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1.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时分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2.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用word编写) 《课程名》课程教学大纲-----(用三号黑体) (内容用四号宋体字,半角) 授课专业:------(用四号黑体要写明全称) 学时数:学分: --(用四号黑体)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用四号黑体) 写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属于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用四号黑体) 包括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分章节详细编写内容及要求(写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表述应达到的要求),在各章标题后注明所用学时,学时分配只供参考,教师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这一部分是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应尽量详细列出。 (注:“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用四号黑体) 包括各教学环节(如: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外自学、课程设计、考试等。)的安排、要求。其中,课堂讲授: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要求,教学辅助资料如:习题集(库),试题集(库),CAI课件等要求;实验环节:主要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作业:主要写明布置习题达到的目的,并分章节写出布置的题量;考试环节:写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改革的思路,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考试。 (4)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用四号黑体) 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定的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应择优选择,且与设定的教学内容能较好的吻合。要列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 3.页面格式 纸型A4:高 285MM,宽 210MM ;页边距:上 25.4MM,下25.4MM,左 20MM,右 20MM,装订线10MM;页眉:17MM;页脚:20MM;行距:固定值,28磅。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课程英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总学时: 总学分:课程性质:(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相关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推荐参考书:(《》,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空两格,说明课程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空两格,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空两格,以“章”为单位说明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宋体五号) 四、主要教学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五、典型作业练习 (空两格,宋体五号) 六、课程考核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宋体五号) 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 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时:适用学期: 学分: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绿色化学教学大纲.

绿色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绿色化学(I)-1 (Green Chemistry (I)_1 )课程号(代码):20305620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学时:36 学分:2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绿色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总学时数36 学时,一学期完成。 绿色化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循环经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基础。本课程是在学生已掌握“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前置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并能在今后的科研及生产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程主要讲授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基本原理、设计安全有效目标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安全有效目标化合物的应用实例、绿色化学方法、绿色化学的应用实例、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简介等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和学生自主命题小论文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讲授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一节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核冬天的威胁,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和大气污染,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破坏,荒漠化 第二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其他资源问题第三节健康问题第四节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章基本要求 ①了解绿色化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产生的背景。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规律。 ②弄清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资源和环境的挑战及其化学本质。 ③掌握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绿色化学(7 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绿色化学 第二节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绿色化学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原子利用率,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尽量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的选择性第四节原子经济性与环境效益 第五节绿色化学的任务 设计安全有效的目标分子,寻找安全有效的反应原料,寻找安全有效的合成路线,寻找新的转化方法,寻找安全有效的反应条件 第六节绿色化学十二原则 本章基本要求 ①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目标。 ②掌握绿色化学与环境治理的区别和联系。 ③掌握原子经济性的基本思想,并能在实际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中使用之。 ④熟悉绿色化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⑤掌握绿色化学12 原则。

书籍设计教学大纲

《书籍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书籍设计 英文名称:Book Binding Design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平面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 学时:48 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书籍装帧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必修专业课,着重讲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书籍装帧设计能力。 2、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书籍设计》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程序及设计技巧,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掌握运用专业技能和对书稿的理解, 设计出与书籍内容相应的阅读环境, 实现良好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的成型设计,设计者必须从属于书籍原著的内容体裁来进行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能力,从而达到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水平。学生要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功能与形式,熟悉书籍装帧设计的工艺制作过程、装帧材料的种类、质地、性能,并在对书籍装帧设计有了总体把握后进行整体效果的设计。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书籍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在书籍中的结构特性和表现特征。教学必须启发学生的创意思路,引导学生构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组织学生看资料,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形象和直观教学;强化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书籍版式、结构、材料的设计及选用原则,能独立进行书籍设计。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书籍设计概述 一、书籍设计的历史进程 书籍设计的起源; 中国书籍装帧的形式和演变过程; 西方书籍装帧设计; 二、书籍设计的现状与前瞻 三、书籍设计的专业定位 四、书籍设计的原则 五、书籍设计的意义与社会功能 第二章书籍的视觉形象设计 一、书籍的外观构成要素 函套; 护封; 书签; 堵头布; 环衬; 切口; 扉页; 目录及章节页; 封底; 二、书籍设计视觉要素 文字; 图形; 色彩; 肌理; 版面; 三、书籍设计色彩的特点与应用 书籍设计色彩应用的原理; 色彩的心理暗示;

最新高校课程教学大纲撰写规范及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 (与下空一行黑体居中二号字) (以下标题:宋体加粗小四修改完删去此行) 课程编号:暂不填写,由教务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编写(宋体小四以下同上)课程名称: 适用专业:××××××××××××(专业名称) 开课学期:×××(专业名称)第×、×学期(或第二至第四学期) ×××(专业名称)第×、×学期(或第二至第四学期) 学时:×××(专业名称)4×16=64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专业名称)4×16=64 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此处用2×16=32形式来表示周课时和总课时,或者周学时,总学时,有实验课的标注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分别是多少) 学分:×××(专业名称)×学分 ×××(专业名称)×学分(如多个专业不同学分这样编写,学时学分相同则只写学分)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核人: 制定时间(或修订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二选一) (与下空一行) 一、课程简介(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明确该课程类别,如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与2014级人才培养一致);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阐述该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的知识及掌握程度,要具备哪些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式(宋体加粗、小四) 课堂讲授、理论+实践、一对一理论+实践(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选择)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宋体加粗小四) 六、教学内容(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第一部分(居中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目的及要求:(宋体加粗、小四号字) 本部分教学要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并按“了解”、“理解”、“掌握”、

《工业催化》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催化 第一章催化作用与催化剂基础 第一节催化作用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二、特征 1、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行的反应 2、只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改变平衡的位置 3、通过改变反应历程改变反应速度 4、降低反应活化能 5、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6、催化剂的寿命 三、其他基本概念 第二节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一、估量一个催化剂价值的四个重要因素 二、催化剂的工业性能 第三节催化剂的组成与功能 一、催化剂成分(固体Cat) 二、活性组分 1、主剂成分 2、按活性组分作用分类 3、按导电性分 三、载体 1、定义 2、分类 3、载体催化剂命名

4、催化剂载体功能 四、助催化剂 1、帮助载体 2、帮助活性组分 3、一些主要过程常用助Cat和其功能 4、存在的最适宜含量 第四节催化体系分类 一、相的均一性分类 二、作用机理分类 三、按反应类别分类 第二章催化剂中的吸附作用 第一节多相催化的反应过程 一、多相催化反应步骤 二、外扩散与外扩散系数 DE 1、外扩散 2、外扩散速率影响因数 三、内扩散与内扩散系数 DI 1、内扩散 2、内扩散的三种类型 第二节固体表面结构 一、几个概念 二、晶体表面的晶面 1、晶体 2、金属晶体的三种典型结构 3、晶格、晶面 4、暴露晶面的影响因数

三、晶体的不完整性 1、固体中缺陷分类 2、点缺陷 3、线缺陷 4、结晶剪切 5、堆垛层错与颗粒边界 四、晶体表面与体相比较 1、合金表面组成 2、晶体表面结构 3、氧化物表面组成 五、晶体表面能量的不均匀性 1、原子水平的团体不均匀 2、表面力的差别 六、晶体的不完整性与催化作用 1、不完整性关联到表面催化活性中心 2、表面结构与所处气氛有关 3、表面组成与反应混合物组成有关 第三节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一、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1、定义 2、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3、化学吸附与催化 二、吸附质的可动性

设计表现技法教学大纲

甘肃联合大学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图形设计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图形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学科,它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国际化”语言,近年来在艺术设计领域内倍受人们重视。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创造图形和处理图形的能力。通过讲授与大量配套练习以及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训练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视觉传达各领域,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图形概述图形的创意和创造图形设计在具体设计类别中的运用 (四)教学时数 共计72课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作业练习以及实习基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六)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以每次作业为基础评分,占总成绩的60%。 2、考试成绩:课程结束时,完成规定课题,占总成绩的40%。 二、正文 第一章图形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定义及图形传播的起源及变革,明确图形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优势,树立科学的现代图形设计观念。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图形的定义 二、图形传播的起源及变革 三、图形语言的传达优势 四、图形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五、现代图形的设计观念

第二章图形的创意和创造 教学目的: 创意,是图形设计的核心,创意,能使图形充满勃勃生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创意的基本概念,创意的思维基础,熟悉创意的基本程序,掌握联想创意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 20课时(8课时理论讲授,12课时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的创意 第二节图形的创造技巧 参考课题: 1、条形码的想象和联想。 2、酒瓶的想象和联想。 3、手的想象和联想。 4、用图形来表达“停、走、游、飞”的概念。 5、以“水”为主体,设计4幅图形,反映和“水”联系的寓意。 第三章图形在具体设计类别中的运用 教学目的: 图形设计训练的最终意义在于图形在各种设计类别中的具体运用,就是将图形创意的各种技巧较熟练地运用到与此相关的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实践设计中去,发挥图形的视觉传递作用。 教学时数: 48课时(12课时理论讲授,36课时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招贴设计是一门集经济、科学、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性学科,传播信息是招贴设计最主要的功能。图形具有吸引受众注意力和将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功能。 一、图形设计在招贴设计中的作用 二、现代招贴设计中几种独特的图形设计 三、招贴图形设计的原则 参考课题: 1、为“人与自然”主题招贴设计系列图形(共4幅)。 2、为“甘肃印象”主题招贴设计系列图形(共4幅)。 第二节图形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图形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设计元素。通常书籍的封面设计和插图设计都离不开图形设计,封面的图形可谓是对整本书的浓缩。插图设计

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Ⅱ)教学大纲 (非化学类专业用)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课程组 2004.1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绿色化学(Ⅱ)-1(Green Chemistry(Ⅱ)-1) 课程号(代码):20318620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绿色化学(Ⅱ)”是非化学类(文管等类)本科生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总学时数36学时,一学期完成。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节约资源、开发新资源和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在大学生中普及绿色化学基本知识,培养绿色化学意识,普及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 本课程面对全校非化学类学生开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了解如何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节约使用和循环使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通过绿色化学发展的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普通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和课程小论文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讲授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0学时) 第一节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 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猿到人――火(燃烧化学反应的利用);铜器时代(还原反应的利用);铁器时代(还原反应、合金技术的利用);聚合物时代(聚合反应的发明与使用);可持续发展时代(绿色化学)。 英国的发达与化学,德国的发达与化学,美国的发达与化学,日本战后的发展与化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疾病的防治,基因工程;化学与信息科学,硅革命与计算机的发展,分子器件,量子计算机; 第二节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化学 造成目前人类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核冬天的威胁;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本质;光化学烟雾的化学本质;大气污染的化学本质及其危害;酸雨及其危害;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破坏;荒漠化。 第三节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与化学 能源问题,能源对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石油、煤和天然气的有效使用与化学,生物质资源与化学。 其他资源问题,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第四节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与化学 现代医药的发展与化学,手性分子的概念,治疗目前不治之症的新药的开发与化学,分子修饰的概念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减少药

PS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及专业性很强的课程,Photoshop CS3图形图像编辑与处理正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它提供的几乎是无限的创作空间,为图像处理开辟了一个极富弹性且易于控制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我表现的舞台。是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及多媒体专业从事相关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一位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应该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以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根据教育部对教学计划制定的指导意见,该课程的课时设计为96课时左右,而教学任务则要兼顾理论和实践内容,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全”而“深”的教材并不适应他们。因而必须对教材内容的进行整合,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教材内容的整合,既不能简单的删、减理论内容,也不能随便删减实践教学内容。此本教材的特点如下: 1.该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应用、网页设计、动漫、动画等专业中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力求将平面设计的诸多因素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多地去涉猎艺术元素,不断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 2.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融入每个实例中去,减少学生学习软件时感觉枯燥无味的现象,力求快速掌握软件的功能。 3.教材的诸多章节中增加了创意分析,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掌握Photoshop CS3在图案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招贴广告设计、图像合成、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卡通插图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多个领域中的作用,加深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基本技能的水平。 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Photoshop CS3的新界面,掌握常用快捷工具; (2)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菜单命令的具体内容; (4)掌握路径工具的使用方法; (5)理解图像、通道、蒙版的概念; (6)掌握滤镜单一命令的运用效果。 2.能力目标 (1)能提高运用Photoshop CS3在处理图像时的工作效率; (2)能正确使用填充工具,利用渐变填充工具创作出不同质感效果; (3)能熟练掌握路径与选择区域的互换; (4)掌握图像调整的规律与方法; (5)掌握图像变形与自定义动作使用的方法; (6)能熟练掌握滤镜的综合运用。 3.思想教育目标 (1)初步具备艺术欣赏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绿色化学与健康生活大纲

《绿色化学与健康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Green chemistry and health life 课程号: 一、课程基本情况 学分: 1.5 学时: 24 课程类别: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 适用专业:非化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中学基础化学知识 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二、课程介绍 绿色化学与健康生活.此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有机结合的。绿色化学是现代生活高品质的产物,是我们达到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现代生活中太多的化学未必是绿色的,所以我们要必须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生活,我们需要拥有怎样的绿色意识。生命是绿色的,健康需要绿色,我们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健康生活意识为指导思想,通过学习日常生活中与健康有关的化学知识,例如:食品与健康;化妆品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药品与健康;现代生活用品与健康等,在培养同学们具有健康理念的同时,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热爱科学。 《绿色化学与健康生活》侧重探讨化学与现代生活的各领域,尤其是与21世纪前沿的领域,如材料、环境以及能源等方面的关系。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为理念,内容包括化学与营养、化学与食品加工、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化学与日用品、化学与资源、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化学与环境保护等多个单元,特点是科学性强,化学味重,生活味浓,资料性全。文理渗透,理工交融,注重化学素养教育。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 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绿色化学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注重环保,培养学生具有绿色意识。 三、通过查找有关化学资料,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绪论绿色化学简介(2学时)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章)知识点: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塑料是人类的重要发明,塑料袋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如果滥用,则会出现环境难以消除的“白色垃圾”,成为“白色污染”,造成危害,难怪有人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还要清晰的认识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你所了解的由于科学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哪些?你知道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它们吗?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 教学重点: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1)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2)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3)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教学难点:内容涉及一些专业的化学知识,需要通俗讲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识记:绿色化学等基本名词术语、概念等 2、领会:环境友好型化学试剂;了解各国对绿色化学的措施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回答或解决的简单绿色环保相关的知识问题等 4、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学习后能回答或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绿色环保以及健康生活 等问题 (三)实践与练习 讨论找出与身边绿色化学相悖的现象和事例,深刻领会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四)考核要求 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形成小组总结 第一章食品与化学(6学时) (一)教学内容:

《书籍装帧》课程教学大纲

《书籍装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选修 总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书籍装帧》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程序及设计技巧,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掌握运用专业技能和对书稿的理解, 设计出与书籍内容相应的阅读环境, 实现良好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书籍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在书籍中的结构特性和表现特征。教学必须启发学生的创意思路,引导学生构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应用设计课程。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是基础设计课的前期知识准备,书籍装帧以及广告、包装、CI等是后续课程,是应用设计的组成部分。 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书籍装帧设计》管佳莺、邵余晓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考核方式及办法: 1、本门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2、本门课程实践性强,其考试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最后完成一幅综合性作业为依据进行成绩评定。 课程教学内容: I、理论部分 8 学时 第一章概述( 2 学时) 一、目的要求 目的: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相关理论。 要求:为动手设计打下基础。 二、讲授内容 (一)书籍装帧的概念 (二)装帧艺术的意义与作用 (三)装帧艺术的发展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书籍装帧的概念 难点:书籍装帧设计的含义与目的 第二章封面设计( 2 学时) 一、目的要求 目的:通过对书籍内容的审读,进行封面设计与制作。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一、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主要涉及到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层次,即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层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对这一领域的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包括人格差异、激励、领导、团队冲突和组织沟通等内容。课堂活动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主题演讲、阅读、自我评估、延展性的讨论、视频观看和分析,以及从学生视角进行的个体或小组展示,因此学生也会学习到如何把这些专题内容进行整合,并有效地应用于多元化的组织情境中去。此外,今天的企业组织通常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构成的,这一课程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展必要的智力能力和行为技能,这些将有助于提高他们有效地处理各种工作环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时产生的问题。 This course will cove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t three levels—the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In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develop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motivation, leadership, group conflict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etc. Course activities include case analyses, role plays, lectures, readings, self-assessment tools, extensive discussions, video watching and analysis, and students’ presentations (individual and group), so they will also learn how to integrate these topics and effectively apply them in pluralistic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In addition, business today is conducted with and through people from various cultural backgrounds. Another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behavioral skills that will increas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dealing with problems that arise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from difference cultures in a variety of work settings.

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01100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学分】14学时,1学分【适用专业】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本课程为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掌握化学的发展历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化学各分支学科概况、化学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以及化学专业考研与就业基本知识,达到培养化学专业思想和了解化学创新方法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化学概述3学时(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 化学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与周口;四次化学革命;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及发展;化学的难题、挑战及机会。 教学要求: 1.掌握关于化学的科学概念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2.了解化学与周口的渊源以及化学对于当代的调整及机会; 3.理解化学的四次革命、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及发展历程,强化化学专业思想。 教学重点: 化学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化学挑战与机会。 教学难点: 结合化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化学专业思想。 (二)第二章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3学时(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新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过程;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方案特色;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2016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过程;

2.理解方案的应用型、创新性特色; 3.掌握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解读。 教学难点: 理解方案的应用型、创新性特色,掌握学习方法。 (三)第三章化学分支学科与创新3学时(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分支学科概况;化学研究中的突破;学科交叉与研究热点;化学发展趋势与主要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化学各分支学科概况; 2.了解历史上化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3.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及其创新性。 教学重点: 化学分支学科概况。 教学难点: 结合学科交叉理解化学的创新。 (四)第四章化学与现代文明3学时(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 化学与文学;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军事;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绿色化学。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与现代文明中的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 2.理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对现代文明的重要推动作用和对环境等方面的一些副作用; 3.掌握化学推动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 教学重点: 化学对推动现代文明各个方面的贡献。 教学难点: 理解化学对环境、健康、军事等方面的一些负面影响并规避之。

书籍装帧设计-教学大纲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书籍装帧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9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64学时 【考核方式】项目考【开课单位】 【授课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书籍装帧课程是学习书籍的结构、材料的使用、印刷工艺的应用、电脑美术设计的一门主要课程。学好本课程的基本常识、技术工艺流程、工艺要求等,对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者来说常会接到类似的任务,它是一门平面设计专业工作者的必修课。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 第一章:走进书籍(1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书籍的由来,掌握文字书体的演变以及出现时代、特征等;了解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了解近现代书籍装帧的大致情况,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书籍演变的历史 2、印刷术与书籍装帧发展的关系 3、实验内容(8学时) 实验1.个人简历封面设计(8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学会组织文案;

2) 摸索封面的版式设计; 3) 尝试封面设计的颜色搭配; 重点:简历的文案组织 难点:设计的整体性 第二章:解读书籍(2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书籍的装帧材质,掌握何种风格等定位的书籍使用何种材料;了解印刷术的各种工艺,了解现代书籍装帧的工艺,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流程。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书籍的材质和基本构架 2、适应书籍装帧的印刷工艺分别讲解 3、实验内容(18学时) 实验1.学院宣传册的排版设计共204P(18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学会提炼其中的文案; 2) 探寻整体的版式设计; 3) 封面设计和内页P1-P20的页面设置和整体设计方法; 重点:封面和内页整体设计性 难点:整体的细节,包括风格统一和输出要求是否按要求完成 第三章:设计书籍(2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书籍装帧中诸多要素的应运用,掌握书籍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了解印刷术各种工艺的对应关系,了解书籍装帧具体分类,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表现方法。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书籍装帧中诸多要素的运用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 ×××××××教学大纲(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以下均为五号宋体)(空一行) 一、教学对象(5号宋体加粗,顶格,下同) 指面向专业、学制、层次等。跨多个专业的课程可采用大类说明。例如:本课程大纲适用于财经类各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5号宋体不加粗,空两格,下同) 二、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学时要求。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素质拓展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课程属性:指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性质:指本课程在本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任务:指本课程授课要达到的目的。 目的: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知识和能力水平。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指学生修读本门课程与专业计划中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即应先修的主要课程,以及本课程修完后才能继续修读的主要课程。 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 说明:1、某一章的内容不多时,可以以“章”为单元,提出该章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一章)。某一章内容较多时,可以以“节”为单元,分节次提出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单元与单元之间留一空行。 2、“目的要求”中对不同教学内容,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的深广度,应采用体现教学要求层次的关键词。例如:理论知识部分可用“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要求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入透彻,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熟悉:对教材内容清楚地理解,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 了解:对教材内容一般了解,今后需要应用时会进一步查阅有关材料。 3、“主要内容”中列出该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内容中分讲授内容、自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一章)。如果没有自学内容,可以不写(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 4、当整章或整节为自学内容时,则在“章(或节)”后注明“自学”,“主要内容”直接列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二节)。 5、章节标题加粗,居中;“目的要求”、“主要内容”标题加粗,顶格;其余不加粗,空两格。(见下文) 6、“讲授内容”、“自学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点击菜单栏下面的格式工具栏的快捷按扭“项目符号” ) 第一章××××××(加粗,居中) 【目的要求】(加粗,顶格) 1.掌握…………(不加粗,序号前空两格,下同) 2.熟悉………… 3.了解………… 【主要内容】(加粗,顶格) l 讲授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点击菜单栏下面的格式工具栏的快捷按扭“项目符号” ) 1.………… 2.………… l 自学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同上) 1.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