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要求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

A、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1949-1952年我国历史(巩固新生的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抗美援朝)

B、读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趋势:曲折中发展

C、结合课本指出我国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背景: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路线:1953年提出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突出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历史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

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

(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2)正确决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

(1)出现: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

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3)实践: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

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5)纠正错误: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并从1960年开

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

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三)“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1、读图完成下面表格,掌握“文革”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总产值

66年 67年 68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

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据估算,

“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二、重点知识精讲

1、全面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

失误及经验教训。

答案见《全线突破》P121

三、高考经典

1、(2006年广东历史卷)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

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

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中 D

A .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 .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 .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 .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2、(2006年上海历史卷)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包产到户”的实施

3、(2006年广东综合卷) 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

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如图)。

有段时间曾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个时期最可能是 C

A .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 .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俄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中学历史

C .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采取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中

D .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四、巩固练习

1、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 ②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

任务之一 ③到1957年超额完成任务 ④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③

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决议应出自 B

A .七届二次会议的决议

B .八大的决议

C .八大二次会议的决定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 A )

A .反映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的客观实际

B .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