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非常建筑张永和新作——涵璧湾
- 格式:docx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7
张永和和他的“非常建筑”
张荻
【期刊名称】《建造师》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张永和对建筑理性的构思与设计,无疑是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影响,他最初的文字就明显具有西方人理性主义乃至怀疑主义的痕迹,同时受未来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影响,注重思辩、强调求与解的过程,并讲求悬念,开始时则也不免带有卖弄之嫌,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这种建筑价值追求、叙事方式和随后的设计表现方式,逐渐实现了文学、文字、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转轨与嫁接。
并终成正果。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张荻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
【相关文献】
1.造非常建筑——访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前主任张永和 [J], 何莎莎
2.阅读建筑·关于安藤忠雄的本土化、张永和的非常建筑 [J], 尹国均
3.非常实验"建筑城市学"--中国实验建筑代表人物张永和的非常十年 [J], 古春晓
4.宅的建筑观——阅读张永和的《作文本》及《绘本非常建筑》 [J], 阮庆岳
5.非常建筑师谈非常建筑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主建筑师张永和教授专访 [J], 本刊记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问题建筑Issue Architecture张永和Yungho Chang实验建筑90年代中下期,记得第一次是在台湾的《建筑Dialogue》杂志里看到王明贤和史建用“实验建筑”一词描述当时在中国出现了为时不久的一些建筑和建筑实践,其中包括了非常建筑工作室(下面简称“非常建筑”)的几个设计。
我当时没深究过王史两位是如何定义实验建筑的;但知道他们想要说明的一个现象是一批和以往建筑不同的建筑。
至于叫什么,也许并不重要。
后来也出现新建筑、前卫建筑、非主流建筑和翻译得变了味儿的“另类”建筑等等称谓,其实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指的是同一批建。
我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王史的实验建筑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在“新观察”第一辑中,史建比较明确地指出实验建筑是非社会的、非商业的设计实践。
我在1985至1993年,做了许多自己出题的建筑设计,倒符合这样限定的实验建筑;或按照屈米的提法,也可以叫作理论设计,即没有业主委托、建筑师为了研究某个建筑问题做的设计,一般总停留在图纸上。
《非常建筑》一书里发表的工作大部分是那个时期的,属于理论设计的性质,同时也包括了若干个非常建筑最早期的项目。
非常建筑的成立,就是为了盖房子,为了做社会、商业实践,是入世的。
《非常建筑》一书的内容反映了我从理论设计或实验建筑向社会、商业实践的过渡。
1996年,非常建筑第一个建成的商业设计是席殊书屋,大概是因为用了自行车轮——一个非建筑的元素,似乎体现着一种实验性;但它恰恰标志着我自己的工作重点开始脱离理论设计性质的实验建筑实践。
也就是说,如果我的实验建筑时期有一个结束点,应该就是1996年。
2003年非常建筑成立十年,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总结前面工作的理由,同一年我们也经历了社会意识和实践组织意识的提高,于是当时也常谈这两点;但就工作方向而言并没有发生划分阶段的变化。
那非常建筑是否从1996年就不再从事任何实验建筑性质的工作?也不尽然。
非常建筑多少年来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做展览和装置的设计,并经常利用这些机会对一些非常规的材料进行尝试;如2008年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做的以塑料植草格为结构材料的装置。
张永和实验建筑探索大师
冯玉玺;江滨
【期刊名称】《中国勘察设计》
【年(卷),期】2017(0)7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图1)和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在2000年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他带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
但是,也有人认为,从外观而言,非常建筑的设计并没有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缺少一种大师惯有的个人风格。
然而,就好比西方乐评家评论崔健时所说的那样,“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冯玉玺;江滨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非常实验"建筑城市学"--中国实验建筑代表人物张永和的非常十年
2.中国实验建筑的实践探索
3.中国实验建筑的实践探索
4.张永和:拓展实验建筑产业空间
5.张永和实验建筑之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永和经典案例再欣赏张永和经典案例再欣赏——用友研发中心点击: 61次来源: 时间: 2011-07-29编辑:张游本案是张永和老师几年前所做,如今看来,仍不失其时尚性与深度的思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赏析其中的美学和哲思。
立面夜景立面局部庭院内景庭院夜景在用友研发中心的设计中,我们首先研究了电脑程序员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工作环境,我们借鉴了北京四合院的基本肌理:四合院通过室内外空间的融合,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接近大自然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整合建筑与景观,该建筑仅建有三层,进深很浅,保证了较好的自然通风和日照条件。
最终建成的是一座可以水平延展的地毯式建筑,或一个不把建筑物当作物体的纹理细密的城市设计。
该建筑在平面上由三栋相互连通的建筑构成,两个主要的院落坐落在这三个建筑之间,还有些小院子和天台零散布置在不同的标高之上。
连桥庭院内景连桥庭院内景过街连桥二层楼顶平台除了健康的因素以外,保证小组工作的自发性是设计的另一个目标,而多样性的室内外公共空间,最终被证实,能够激发员工们的交流、沟通与往来。
三层小内庭院外墙内侧该项目运用了多种材料和施工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技术创新是在混凝土块砌筑中嵌入玻璃砖,这一方法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坚实通透的外观。
项目资料项目名称:用友软件园I号研发中心工程地点:中国,北京建筑面积:46121.81m2建筑占地面积:15346.64m2设计时间:2003年11月~2005年5月施工时间:2005年12月--2007年2月建设单位:中国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事务所:北京非常建筑设计研究所主持建筑师:张永和项目建筑师:贾莲娜、陈龙、刘扬项目组成员:白晨郝爽臧峰合作设计事务所:北京意社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转] (实践)非常建筑张永和新作——涵璧湾
照片由非常建筑提供
非常建筑工作室最近完成了一个位于上海青浦区的住宅项目。
这个项目占地43公顷,曾经用作鱼塘,有20座5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这个住宅群用当代建筑语言阐释传统建筑意味,照应当地自然和文化文脉。
'B2'宅的入口
'B3'宅庭院入口
这些住宅——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比如灰砖与钢结构结合,也使用山墙和坡屋顶等这些细节和元素关照当地的建筑传统。
围墙细节
半围合或全围合的庭院,将房子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块分隔或连接起来。
独栋分置的规划布局确保自然光和自然通风能到达每栋房子的深处,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
'B3'宅的其中一个庭院
(左)'B3' 朝向湖的后花园(右)室内走廊
'B3'的书房
'B3'朝向湖的外立面
'B2'宅的内庭院
'B2'宅位于湖畔的露台
全景
总图
宅平面图-一层
'B2' 宅平面图-二层
'B2'宅外立面
'B2' 宅外立面
'B2' 宅剖面
'B2' 宅剖面。
大师张永和作品-涵碧湾非常建筑 : 上海涵璧湾花园别墅设计:大师张永和作品非常建筑最近完成了一个位于上海青浦区的度假别墅项目,“涵璧湾花园”。
整个项目位于园区B岛,一共20栋,43平方公顷的基地原为养鱼塘。
在这个设计中,建筑师希望将建筑与周边的自然、人文境融为一体,吸纳了传统江南建筑风格,并与当代建筑语汇有机结合。
形态上,山墙加坡屋顶再次运用江南民居的建筑元素,而非传统材料做法——灰色石材,铝合金门窗,铝合金屋面,金属压顶等的运用,有事对其的重新诠释。
拆分重组后的房与房之间,形成多个不同尺度的围合、半围合院,提供给住户可居的室外空间;每一栋建筑,不管其构造如何,都由一系列功能块和体量组成,由此可以使更多的房间前后通透,得到良好的通风、采光质量,适应当地阴湿多雨的气候,同时与室外空间与景观更紧密的咬合。
上海涵璧湾—只为懂的人存在类别:我的文章评论(0) 浏览(208) 2010-08-23 14:20 标签:涵璧湾新民晚报评:近日,位于上海西岑的涵壁湾即将对外公开。
令开发商没有想到的是,项目尚未正式亮相,就已迎来了多批客人。
首批客人并非客户,而是消息灵通的同行们。
“圈内人”为何关注涵璧湾?地产名企老总扎堆参观作为千万级以上的高端别墅,涵璧湾在正式亮相前并没有进行铺天盖地地宣传,而是保持了低调。
但是从10月开始,陆续有业内人士或是自发前来,或是托关系打招呼,要求参观涵璧湾。
前来参观的“圈内人”中,不乏地产知名企业:包括万科、保利、绿城、富力等行业龙头企业老总,都抢在涵璧湾公开之前,先行进行了参观,部分公司甚至组织了调研团,拉出整个团队前往考察。
据了解,吸引“圈内人”扎堆前往的涵璧湾,位于上海城西靠近淀山湖区域,整个项目坐落在一片原生湖区——白鹭湖之上,湖水与淀山湖相连,所有别墅均建在湖面天然形成的若干个小岛上。
整体社区,一半为水,一半为陆,容积率仅为0.2,由中国最顶尖的设计师张永和主持设计,岛上全部建设独栋别墅。
非常建筑大事记1992年-2003年1992年第一次做国内项目:洛阳幼儿(窗)园方案(未建)1992年-1993年张永和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史戴得曼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张永和/鲁力佳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3年起开始在国内实践1994年在美国注册非常建筑工作室1994年第一次实现设计:完成北京白石桥公寓室内1994年张永和作为八位中国建筑师之一入选日本出版《世界上581名建筑家》一书1996年广东清溪坡地住宅群设计获美国“进步建筑”表彰奖1996年第一次完成室内项目:北京席殊书屋,后完成南昌、武汉的席殊书屋1996年张永和正式辞去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院教职,张永和/鲁力佳回国1996年参加在日本大阪的亚洲革新建筑(IAA)会议199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双年展:第二届韩国光州双年展1997年完成北京美国康明斯公司“颠倒办公室”室内1997年第一次出版作品专集:《非常建筑》(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年第一次完成展览空间设计:在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 展1998年在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A)举办 “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与新加坡陈家毅建筑事务所、台北季铁男建筑工作室合作)1998年第一次完成建筑项目:北京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1998年完成北京怀柔山语间住宅1998年参加在印度班加罗尔的第二次亚洲革新建筑(IAA)会议1998年完成深圳润唐山庄-集合住宅(与深圳华筑合作)1999年参加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1999年完成北京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办公室室内外改造1999年第一次个展:在美国纽约尖峰艺术举办“街戏”1999年参加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网上展1999年建立非常建筑网页www.fcjz.com1999年张永和创办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2000年完成重庆西南生物工程产业化中间试验基地2000年参加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0年参加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并荣获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参加在上海顶层画廊举办的“变更通知”——中国房子建造五人文献展2001年完成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梁思成百年诞辰纪念建筑展空间设计2001年参加在柏林AEDES举办的“土木”年轻中国建筑展2001年完成北京远洋艺术中心2001年完成韩国坡州三湖出版社方案设计(待深入)2001年完成北京大学(青岛)国际会议中心2001年完成北京大学核磁共振实验室2001年出版《无上下住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张永和任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2001年参加在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举办的第四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被移植的现场”,作品“戏台”被何香凝美术馆永久收藏2002年完成广东东莞石排镇政府办公大楼及广场2002年完成北京水关长城建筑师走廊二分宅2002年应邀参加广西南宁柳沙半岛总体规划设计竞赛并中标获第二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六箱建筑”“影室”建筑/影像三人展(与汪建伟, 杨福东合作)( “紧急地带”部分, “乌托邦驿站” 部分,及“五十之外”威尼斯冰“间”中国当代艺术展/美术馆《Yung Ho Chang / Atelier Feichang Jianzhu: A Chinese Practice》, (香港MAP出版“稻宅”装置“六箱建筑”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承孝相与张永和”二人展,并出版英日文作品专集《Works:10x2承孝相,张永/观鸟中心在施工中非常建筑大事记1992年-2003年。
下面的建筑包括了建筑名称、地点、建筑师。
上海玻璃博物馆地点:上海建筑设计:logon罗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长兴广播电视台地点:浙江省长兴县建筑师:傅筱瑞士驻华使馆签证馆地点:北京建筑设计:印西诃建筑事务所新金带小学地点:重庆梁平县建筑设计:TEKTAO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地点: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建筑师:华黎TAO 迹 . 建筑事务所淼庐地点:云南丽江建筑设计:李晓东工作室香港中文大学教学楼综合体地点:香港建筑设计:Rocco Design Architects中国国家博物馆地点:北京建筑设计:gmp建筑师事务所岳住宅地点:北京建筑设计:BMA设计事务所仁恒置地广场地点:成都建筑设计:NBBJ涵璧湾别墅地点:上海建筑设计:非常建筑-张永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地点:上海建筑师:王彦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地点:杭州建筑设计:Hassell巨人网络公司总部地点:上海建筑设计:Morphosis高雄小港图书馆地点:高雄建筑设计:趙建銘建築師事務钻石山火葬场地点:香港建筑设计:香港建筑署海中国美术馆地点:大连建筑设计:都市实践冯大中艺术馆•伏虎草堂地点:辽宁本溪建筑师:陶磊嘉定新城幼儿园地点:上海建筑设计:大舍建筑西藏尼洋河游客中心地点:西藏建筑设计:标准营造天津田丽小学【张家窝镇示范小学】地点:天津建筑设计:直向建筑+中建院(CCDI)北京用友软件园地点:北京建筑师:张永和易拉罐立方体办公楼地点:上海建筑设计:Archi Union建筑师事务所贾平凹博物馆地点:西安建筑师:刘克成兰阳博物馆地点:台湾宜兰建筑师:姚仁喜巴奇达鲁快跑!新城托儿所地点:台湾花莲建筑师:王伯仁、林祺锦大唐西市博物馆地点:西安建筑师:刘克成青浦城市规划馆地点:上海建筑师:刘家琨北京复兴路乙59-1号地点:北京建筑师:李兴钢光之翼:无锡盛高置地西水东售楼处地点:无锡建筑设计:Kokaistudios置信综合办公楼地点:成都建筑设计:P-A-T-T-E-R-N-S建筑师事务所AU办公及展览空间地点:上海建筑设计:Archi Union建筑师事务所恒隆商业广场地点:沈阳建筑设计: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北京百岛园地点:北京建筑设计:马达思班胡慧珊纪念馆地点:成都安仁建筑师:刘家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地点:重庆建筑师:刘家琨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地点:成都建筑师:李兴钢深圳图书馆,深圳文化中心地点:深圳建筑师:矶崎新广东省博物馆地点:广州市建筑师:严迅奇中间建筑。
照片由非常建筑提供
非常建筑工作室最近完成了一个位于上海青浦区的住宅项目。
这个项目占地43公顷,曾经用作鱼塘,有20座5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这个住宅群用当代建筑语言阐释传统建筑意味,照应当地自然和文化文脉。
'B2'宅的入口
'B3'宅庭院入口
这些住宅——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比如灰砖与钢结构结合,也使用山墙和坡屋顶等这些细节和元素关照当地的建筑传统。
围墙细节
半围合或全围合的庭院,将房子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块分隔或连接起来。
独栋分置的规划布局确保自然光和自然通风能到达每栋房子的深处,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
'B3'宅的其中一个庭院
(左)'B3' 朝向湖的后花园(右)室内走廊
'B3'的书房
'B3'朝向湖的外立面
'B2'宅的内庭院
'B2'宅位于湖畔的露台
全景
总图
宅平面图-一层
'B2' 宅平面图-二层
'B2'宅外立面
'B2' 宅外立面
'B2' 宅剖面
'B2' 宅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