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作品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22 MB
- 文档页数:56
构成方法与建筑空间的组合特征与电影蒙太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指出镜头本身仿佛是中性的,只是在蒙太奇中才获得含义。
其实把建筑中的元素如:梁、板、柱比作镜头的话,一样也是“中性”的,只有把这些要素组合成整体才具有建筑形态。
如何利用电影蒙太奇的理性手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功能的建筑“镜头单元”加以“拍摄设计”后,再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镜头”有机地组织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运动整体。
[3]当代建筑师张永和对建筑叙事的研究起于对电影和建筑的比较:电影"是平面与时间构成的三维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叙事。
"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除语言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维度。
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吴萱在《建筑设计与蒙太奇思维》一文中强调:艺术结构的实质都是对现实进行组织、改造选择和处理.使内容高度集中.沿着最能激动人心的轨迹发展……蒙太奇的实质就是选择和处理现实的方法。
建筑也是如此。
一个空间系列中,各个空间的材料组织,就好像一幅画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背景之间的组织一样,包含着结构的技巧。
从构图来看,电影和建筑都注重主从与层次、统一与变化,动静和节奏等原则……类似电影中镜头的组接,建筑空间是以相互邻接的形式存在,相邻空间的边界线可采用硬拼接以形成鲜明轮廓,也可采用交错、重叠、嵌套、断续、咬合、搭盖等方法组织空间,形成不确定边界和不定性空间,类似于电影中化入化出、淡入淡出、叠印等蒙太奇手法。
[4]1.1.3 解决图像与形象的问题是建筑与蒙太奇的共同目标电影在结构上常用蒙太奇的连接方法。
借用montage这个法国建筑学的名词,意思是将各种个别的建筑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设计,分别加以处理,而获得比原来个别存在时更高的价值。
如同在建筑方面,若干块砖砌起来,便不是砖,而是墙了。
四堵墙加上其他材料组合起来,便成为房子。
在电影中,蒙太奇的作用也是这样,一个镜头说明一种含义,多个镜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组合或系列,又产生一种新的效果,能产生它们独立存在时所没有的意义或具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海归派元老级人物,张永和在2000年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亮相,带领了中国当代建筑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他和他的非常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拓荒者。
但有人认为,非常建筑的设计,在外观上没有那种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形式,缺少一种应该有的个人风格。
对于这个的解释,西方评论家在评论崔健时说过,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是他在不断地扩展摇滚乐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空间。
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重要,而是他在不断扩展实验建筑在中国建筑产业中的空间。
对于张永和的评价,需要把他纳入到所涉及的多重工作中去把握。
他所起步的阶段正好是文革一段荒凉的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全球化,亚太地区经济繁荣加剧,条件促使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开启建筑创作的新视野。
受到西化思想的熏陶,又对中国的传统及当代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建筑实验研究,探索着中国当代建筑的道路。
起初的张永和,着眼的是建筑空间的思考,还属于空想阶段。
《非常建筑》中讲到自行车与建筑的空间移位,讲到电影与建筑的空间叙事,都是跨领域的发散思考,就好像一个能有所为的艺术家童年的丰富想象经验。
他的这种自我思维打开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建筑设计者逐渐培养起对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敏锐与洞察力,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对人们活动每一个细节及其意义的研究来体察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都是纯概念。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感知,张永和的建筑是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在他的设计中没有过多抽象的定义。
而后,概念与建造得以实现。
席殊书屋的设计中,自行车与书架拼贴而成的“书车”,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赋予了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又成为了活动的书墙,任意转换它们的位置可以获得书店内空间的变化,这样空间的灵活性就模糊了基地小的局限。
长城脚下的公社“长城脚下的公社”概述:“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
2002年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
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投资人张欣女士"因其大胆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12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举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
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1、三号别墅三号别墅设计构思:到山里是为了看风景。
3号地景观北向及东北向,视野开阔、层次丰富,近景是1号别墅,中景有会所,远景则是层层叠叠的山脉。
于是客厅、餐厅向北,居室部分向东北且全面敞开。
在山里盖房最怕挡景,别忘了后面还有4号、5号、6号别墅。
于是客厅和餐厅部分利用台地下沉,“蹲”在草丛之中,上部覆土植草,土坎变成“玻璃坎”。
居室部分平行山体布置,保持山沟的视野畅通,而架空使山地得以延续。
三号别墅客厅餐厅相连,室内室外相通,提供聚会的场所。
居室除了主卧室,其他部分可自由分隔组成不同大小的房间。
卫生间有两个,必要时可分男女。
主人的卧室挑出台地上方,独享开阔的视野和生活的私密。
这种私密使卫生间得以开放,入浴也可观赏山野的风光。
当家里没人的时候,仆人住在廊下,除了清扫不需要进入房间。
厨房是开敞的,其实更象一个吧台,朋友多时,会所准备的佳肴会通过专用出口提供,与客人活动区不干扰。
另外别墅内还有司机房、洗衣房、设备间和车棚。
在幽暗的夜晚,一盏灯笼照亮你回家的路。
那是玻璃的门厅在迎接你的到来。
两层高的空间,是客厅和居室共享的光庭。
庭内,随着时辰的变化,阳光、灯光、格栅、树影在墙上作画;庭外,随着季节的更迭,青草、绿藤、黄叶、冰花,景色变幻,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考虑到水关别墅一期项目规模小,又在远离城市的山沟里,想要使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浇注不太合算,所以这里采用钢结构(客厅、居室)和小部分砖混结构(附属用房、墙)。
浅析张永和的体验性建筑N133028刘昱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验性建筑的概念以及张永和本人的建筑实践,来试图探寻体验性在张永和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全文围绕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身体体验、自然体验、城市体验来展开,并且对张永和的部分体验性建筑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关键字】体验性张永和空间自然城市张永和曾多次强调“体验”这个词,从空间到建筑到城市,他的设计都在围绕着“体验”进行。
“体验”是张永和一个重要的设计方法,同时建筑的体验性也是他设计的出发点和不断探寻的方向。
一、体验性建筑在体验性建筑中所谈到的体验,是指参观者以自己的视角再建筑、景观、室内空间的独特体验。
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感受,而是指以一个参观者的角度去参与、共鸣。
从体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验作为活动,即由外部行为,也由内部行为来实现”。
同样,在建筑的空间体验行为中,大多数不仅是观者的内部心理活动也是外部空间环境刺激下的反应。
人对建筑的体验体现在很多方面,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首先体验到的是建筑的外在形式,比如尺度、比例、色彩、光线等,但是当去考虑这个建筑的本质因素,真正对建筑的本体产生的感触并非是单个元素的简单集合,真实的建筑体验是在与建筑的亲身接触中感受到的。
这正是在建筑这个外部空间环境下刺激所产生的最直观的感受。
在体验中发生的事件和生活感受件构成了建筑空间体验的本质内容。
建筑空间的体验因人而异,建筑师无法让所有人的体验都是一样的,但是建筑师作为建筑空间体验中的主导者,必须担负起把握主题方向的使命。
在张永和的建筑设计里,建筑的体验性始终贯穿其中。
从体验出发进行设计,最后再回归到体验的使用中,是张永和一直不断使用的设计方法。
具体到设计中,就是先验与体验周而复始,相互交叉的一个过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丰富而又吸引观者与使用者的建筑趣味。
二、张永和的建筑实践张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
张永和张永和(⿇省理⼯学院建筑系主任,国际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男,1956年⽣于北京,1977年考⼊南京⼯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学和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和建筑硕⼠学位。
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常建筑⼯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并担任北京⼤学建筑学研究中⼼负责⼈、教授;同济⼤学“千⼈计划”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就任美国⿇省理⼯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2015年,在北京⼤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向博⼠⽣[1] 。
中⽂名:张永和国籍:美国出⽣地:北京出⽣⽇期:1956年职业:艺术家,建筑学家,建筑师,教授毕业院校:东南⼤学,加州⼤学伯克利分校[2]主要成就:任美国⿇省理⼯学院建筑系主任主要成就:联合国教科⽂组织艺术贡献奖⾮常建筑⼯作室主持建筑师⼊选⽇本《世界之建筑家581⼈》⼊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物展开代表作品:⼗年⼤事记馆,《张永和/⾮常建筑⼯作室专集1、2》学位:硕⼠国外经历张永和于1981年赴美⾃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学和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和建筑硕⼠学位。
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会奖⾦。
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作。
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学、密执安⼤学、伯克利加⼤和莱斯⼤学教书。
其间曾在⼀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等奖第⼀名。
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名。
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
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
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分会/旧⾦⼭建筑基⾦会主办的旧⾦⼭/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三:“土宅”别墅设计“土宅”别墅设计土宅设计构思: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
水的部分,有条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下粼粼闪光。
中庭,则由一侧的山峦与另一侧住屋分裂的两翼共同围塑空间,柔和地处理了自然地京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这座分裂的房子并非一成不变。
两半间的角度可自由调整,俾使配合不同的山坡地形。
根据每个特殊基地的地理状况,分裂之屋可以整合成单栋的、或变形为平行的、互相垂直的、一长条或背对背的各式建筑。
换句话说,分裂仅是弹性建筑的多样状态之一。
分裂之屋同时也是生态学的:承重墙以土埆配合木头支架组成。
土埆厝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了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
利用结合传统建筑的方式,我们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而非陷落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张永和(中国大陆)简介: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授. 1983年获得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建筑系环境设计理学士(荣誉毕业)。
84年获得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
1989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证书并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张永和(中国大陆)获得荣誉: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 & Brown和Bakewell & Weihe建筑画奖1984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1986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 B. 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洛杉矶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美国进步建筑奖1996张永和(中国大陆)主要作品:席殊书屋南昌 1996四方城,"运动中的城市"展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维也纳 1997清溪坡地住宅群广东 1998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与新加坡陈家毅建筑事务所、台北季铁男建筑工作室合作),建筑联盟建筑学院,伦敦 1998玻璃洋葱,餐馆北京 1998蛇足,"运动中的城市"展路易斯安那现代美术馆,丹麦 1999润唐山庄,集合住宅深圳 1999红石实业办公室室内北京 1999组图三:长城脚下的公社土宅设计构思建筑从当中被分成两半,藉以引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山水"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