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915.00 KB
- 文档页数:6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11课咏物诗四首单元检测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新(jīnɡ)(茎) (2)芙(qú)(蕖)(3)蓬hāo(蒿) (4)línɡ(凌)云2.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答案 C解析“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3.诗句翻译。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仙山著子规?译文:倘若所有冤魂都能像杜宇那样化为啼鸟,那么人间受冤而死的冤魂将无处安息。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只有牡丹是一国中姿容最美的,花朵怒放时轰动京城。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目光短浅的人不会认为小松是栋梁之材,直到长到高耸入云时才称道它的高大挺拔。
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两首《蝉》,完成4~5题。
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国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虞诗中的“蝉”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虞诗中的“蝉”,诗人强调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5.李诗中的“蝉”代表的是什么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李诗中的“蝉”代表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被诬陷而失去自由的伤感。
11 咏物诗四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识记(1)著.子规( ) (2)茎.( ) (3)芍.药( )(4)芙蕖..( )( )(5)蓬蒿.( ) (6)冤.亡( )(7)马乳.( ) (8)恨魄.( ) (9)怨.鸟( )【答案】(1)zhuó(2)jīnɡ(3)sháo(4)fú qú(5)hāo(6)yuān(7)rǔ(8)pò(9)yuàn2.词语释义(1)何树何山著.子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莫辞.添竹引龙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庭前芍药妖.无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今渐觉出蓬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栖息(2)推辞(3)艳丽、妩媚(4)野草3.名句背诵(1)________,何树何山著子规?(2)若欲满盘堆马乳,________。
(3)_____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4)新茎未遍半犹枯,________。
(5)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1)若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高架支离倒复扶(5)时人不识凌云木[作者名片]华阳真逸——顾况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
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唐诗之旅下11咏物诗四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蚜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青春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内容赏析】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管仕途不顺,还是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子规[常识·速览][识作者]华阳真逸——顾况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
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有《华阳集》。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探背景]顾况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行“新乐府运动”。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文本·精析]1.首句中的“有时”与后面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答案】“有时”与第二句中的“年年”照应。
这两个词强调了杜宇化鸟传说的时间之久,为下文诗人写历代冤魂之多,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感慨做铺垫。
2.后两句的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后两句的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名句·鉴赏]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鉴赏】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委婉地指明世道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实。
11 咏物诗四首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青春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内容赏析】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管仕途不顺,还是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子规[常识·速览][识作者]华阳真逸——顾况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
至德二载登进士第。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
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有《华阳集》。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探背景]顾况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行“新乐府运动”。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文本·精析]1.首句中的“有时”与后面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答案】“有时”与第二句中的“年年”照应。
这两个词强调了杜宇化鸟传说的时间之久,为下文诗人写历代冤魂之多,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感慨做铺垫。
2.后两句的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后两句的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名句·鉴赏]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鉴赏】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委婉地指明世道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实。
葡萄[常识·速览][识作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析咏物诗中寄寓着的诗人情志和说明的道理。
3.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解读此诗为作者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
诗开篇便直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当严冬尚未全退,春风尚未来到之际,早被寒风冬雪摇落的百花尚未开放,艳丽的梅花却迎风怒放,以其明丽的风姿竟把小园风光占尽了。
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非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这一联明写梅花,实是暗喻作者远离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
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
“疏影横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特点。
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
这一联特别出名,“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吟咏梅花的词调名(这两种词调名创自宋代词人姜夔),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
第五、六句用拟人手法,是说白鹤因爱惜梅花,每次要从枝头飞下,还要偷看梅花几眼;花间的蝴蝶如果知道梅花如此美丽清高,定会喜欢得失魂落魄。
以上三联,先写胸中之梅,次写眼中之梅,作者的感情早已融合其中。
因此写到诗要结尾时,作者按捺不住感情,便直抒胸臆:如果人们在花间月下,以低声吟诵小诗与梅花相亲相近,便能领略到梅花的风韵;又何必一定要在手击檀木白板,轻歌曼舞,举杯豪饮时,才来欣赏梅花呢?言外之意,便是作者委婉地讽刺了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梅之人,实是借梅花之高雅而装点自己的平庸。
名句识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考点演示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试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1.诗歌的第一句“杜宇冤亡积有时”与题目有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化用典故,子规即“杜宇”。
答案:诗歌开始第一句使用杜宇冤亡身化子规的典故开篇,点名诗歌的内容是写“冤”,为下文展开议论作铺垫,也暗中照应了题目。
2.《子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
答案:《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诗人在诗的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赏”是赞赏的意思,题目中列一“赏”字,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就十分显豁了。
11 咏物诗四首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 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 455首,晚唐3 556首。
有时候我在静定中沉思的时候,总会在脑海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仿佛天空就是一个无垠的穹庐,大地就是一个而我们都是其中一汪充满欲望的水草,在尘世的微微泛波的湖泊中招摇,【课内挖掘】刘禹锡不为厄运而悲: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
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
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
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那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
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
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分!”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
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像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
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
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景象。
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
”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
11咏物诗四首课时训练11咏物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填空。
咏物诗在内容上以为描述对象,抓住其着意描摹,往往由物到,由实到,写出其精神品格。
咏物诗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是,具体经常使用等。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和。
答案:某一物特点人虚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照、拟人物的特点寄托的志愿2.补写出以下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何树何山著子规?(顾况《子规》) (2)假设欲满盘堆马乳, 。
(韩愈《葡萄》) (3)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4)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答案:(1)假设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时人不识凌云木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柳①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天,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但是由于党争倾轧,他长期沉溺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令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1)试分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的地方。
参考答案:“逐”字写柳枝追赶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解析:分析用字的精妙的地方,要结合诗句,注意把握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所刻画的景象或所创设的意境。
(2)试分析这首诗对照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赶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喧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天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天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天之柳的悲叹之情。
解析:这首诗中较明显的是春日之柳与秋天之柳的对照,把握住这一点分析即可。
(3)诗中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现了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解析:结合注释,诗人长期沉溺下僚,郁郁不得志,且妻子刚病故,其心情之悲苦烦闷可想而知。
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全部内容。
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0362060】A.芍.药(sháo)芙蕖..(fú qú)B.啼.血(tí)著.子规(zhù)C.蓬蒿.(hāo)枯槁.(gǎo)D.新茎.(jīng) 倾.倒(qīng)B[B项,“著”读zhuó。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何树何山著.子规著:附着,这里指栖息B.花开时节动.京城动:使动词,使……惊动C.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贬义词,矫揉造作之态D.莫辞..添竹引龙须莫辞:不要推辞,这里有希望之意C[“妖"无贬义,是“艳丽、妩媚"的意思.]3.下列对诗句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是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鸣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积",指冤屈积累很多很重.B.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咏物诗四首1.诗句填空:(1)_________________,何树何山著子规?(2)若欲满盘堆马乳,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4)_________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析:此题考查诗文默写,需注意文字书写正确,如“魄”“凌”等字。
答案:(1)若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时人不识凌云木2.词语解释:(1)杜宇:_________________(2)龙须:_________________(3)国色:_________________(4)时人: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杜宇”一词的解释要注意说出其典故的内容。
“龙须”要指出其比喻义。
答案:(1)即子规,就是杜鹃鸟,因啼声悲切,又称怨鸟。
杜宇是周时蜀国国王,号望帝,后来被迫逊位,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啼声悲哀。
蜀人称这种鸟为杜宇,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2)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一国中姿容中最美的女子。
(4)指时俗的人。
3.填空:(1)《子规》这首诗歌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除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外,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3)《小松》这首诗歌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需注意诗中借物言志的特点,说明借什么物,言什么志。
答案:(1)借吟咏子规,表达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深深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2)丰收的果实是必须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这首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借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讽喻时人目光短浅,暗含诗人身世之慨。
4.从整体构思看,《小松》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解析:本诗是用小松比喻自己,用小松的遭遇影射自己的遭遇,从而批判那些不识人才,目光短浅的人。
11 咏物诗四首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 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 455首,晚唐3 556首。
有时候我在静定中沉思的时候,总会在脑海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仿佛天空就是一个无垠的穹庐,大地就是一个而我们都是其中一汪充满欲望的水草,在尘世的微微泛波的湖泊中招摇,【课内挖掘】刘禹锡不为厄运而悲: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
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
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白居易在诗中说:“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
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那又有什么用啊,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
满眼风光遇上这寂寞的心,一大堆官儿站满朝也没你我的份。
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过分!”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委婉的赞扬,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
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那一类偏僻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像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
回来后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我只能吟诵闻笛赋聊表思念。
我自己虽如病树、沉舟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景象。
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歌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多了,心情也大不一样。
”他不为自己厄运而悲,能为他人成功而喜,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了十分豁达的胸怀。
他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今还被人们引用。
【课外运用】读懂“沉舟侧畔千帆过”孩提时跟老师摇头晃脑地朗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一种懵懂,小和尚念经而已;年轻时挂在自己嘴边触景而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一种显耀,在女友面前表现;中年时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朗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一种责任,培养后代的责任。
这美丽的诗句几乎伴随了我一辈子,只觉得那是一种美,对仗的严谨,排比的优雅,从字面上我懂得诗句的意思和理解其中讲述的大自然现象。
而真正读懂或者讲有了深刻的悟性和觉悟,是我步入沧桑的岁月时偶伫碧海银沙滩上,望着停搁在滩头的破船,风雨中它几乎散了架,袒露着嶙峋的筋骨,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这是一种何等的悲烈。
而在那茫茫的海面上似乎又多了几艘乘风破浪的舟,这是吐故纳新、新老接力的悲壮和雄伟。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树何山著.子规著:附着,栖息B.直待凌云始.道高始:才C.花开时节动.京城动:轰动,惊动D.池上芙蕖净.少情净:干净解析:D项,净:高洁。
答案:D2.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名句。
(1)《子规》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悲凄的感情。
(2)刘禹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予了牡丹高度的评价。
(3)时人不识凌云木,______________。
答案:(1)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3)直待凌云始道高二、迁移发散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子规吴融①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1)“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运用________手法,突出了子规(杜鹃鸟)_________________的悲惨命运。
(2)从题材来说,这是一首________诗,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反映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从全诗来看,开头两句“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起到什么作用?试分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举孤身飘荡、哀告无门(2)咏物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3)铺垫,这首诗歌吟咏子规,从子规的传说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开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这个悲剧性的故事,为下面抒发失意痛苦的心情做铺垫,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不可耐的世务的仕人。
他具有出世归隐的思想。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钱花罗隐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1)咏物诗往往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
你认为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去描绘金钱花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咏金钱花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你认为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值得称道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过咏“金钱花”,表现了豪门地主贪得无厌、残酷无情的本性。
(2)芳名、形状、寓意。
(3)这首诗笔锋犀利泼辣,把冷峻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歌开头一句以赞赏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注目。
第二句写出花迎着阳光开放,娇美动人。
从这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但三、四句读来,便知诗人匠心独运。
后两句出言冷峻,似锋利的匕首,戳穿了剥削者的本性。
三、创新语用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例: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答本题应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拟人的修辞,句式和例句相同。
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两者有关联,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并且句子是完整的。
注意“教导、提醒”后面的由实到虚的意义——学会坚强、不要张扬。
明白了这些细节,即可仿写了。
答案:(示例)溪流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不断穿行,意在告诉我们:学会追求;河流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滚滚奔向大海,意在启迪我们:学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