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键参数学案 鲁科版选修3
- 格式:doc
- 大小:572.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节共价键模型“臭氧空洞”的危害已被人类所认识人。
南极上空部分区域臭氧接近消失。
“行善的臭氧”,是那些在高空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它们能抵挡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降低我们接受日照后患皮肤癌的几率。
人类呼吸的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而臭氧都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
同是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其性质为什么不同呢?显然是因为其结构不同引起的。
氧气和臭氧中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呢?对共价键的学习肯定能帮你理解其中的奥秘。
一细品教材一、共价键1、化学键的定义:分子里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分子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按作用的强度分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微弱的,化学键是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微弱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是使原子(广义原子)相互联结形成分子(广义分子)的主要因素,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三种类型。
关于化学键的理解:“分子”是广义的分子,它不仅指H2、H2O、CO2、H2SO4等分子,还包括C(金刚石和石墨),Si、SiO2、NaC1、CaC12、Al、Cu等物质。
“原子”也是广义的原子,它不仅指H、O、Cl、S等原子,还包括Na+、Cl-等离子。
2、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2)共价键形成和本质共价键形成的本质:当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体系的能量降低。
如:当两个氢原子相互接近时,若两个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它们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两个1s轨道发生重叠,电子云在两原子核之间出现的机会增大。
随着核间距离的减小,核间电子出现的机会增大,体系的能量降低,达到能量最低状态。
核间距进一步减小时,两原子间的斥力使体系的能量升高,这种排斥作用又将氢原子推回到平衡位置。
如图2-1:2-1注意: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可配对形成共价键。
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尽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叠。
第三节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
第二课时配位键
【学习目标】
1.以简单分子为例,了解配位键的形成过程。
知道形成配位键的条
件。
2.知道配位键在国防及其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探究】
配位键的表示方法:
NH3
成NH4+
氨水至过量
验现象:存在
配位化合物中只有配位键
)6]2+中的Cu2+提供空轨道,
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
解读:配位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配位键,但也可能含有其他化学
中氧原子有孤对电子,可以形成配位键,配
选项中提到的几个领域都在其中。
【当堂检测】
PH3
分子可与Cu2+形成配位化合物离子
出去硫酸铜溶液中少量硫酸可选用的试剂是
<Na3N)是科学家制备的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它与水作用
键形成的化合物。
__________种盐。
______________反应
)写出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
Zn+2NaOH+2H2O=Na2Zn<OH)4+H2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编号:20
第三节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
(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以简单分子为例,了解配位键的形成过程。
知道形成配位键的条件。
2、知道配位键在国防及其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配位键的形成过程
难点:配位键的形成过程
【当堂检测】
1.由配位键形成的离子[Pt(NH3)6]2+和[PtCl4]2—中,两个中心离子铂的化合价是()
A.都是+8 B.都是+6 C.都是+4 D.都是+2
2.在[Co(NH3)6]3+中,与中心离子形成形成配位键的原子是()A.N原子 B.H原子C.Co原子 D.N、H两种原子同时
3.在NH4+离子中存在4个N-H共价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共价键的键长完全相同B.四个共价键的键长完全不同
C.原来的三个N-H的键长完全相同,但与由配位键形成的N-H键不同。
D.四个N-H键键长相同,但键能不同
4.已知NH3分子可与Cu2+形成配位化合物离子[Cu(NH3)4]2+,则除去硫酸铜溶液中少量硫酸可选用的试剂是()
A.NaOH B.NH3 C.BaCl2D.Cu(OH)2。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及其种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数轴法辨析三种分散系2.知道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3.通过事实了解胶体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一、分散系微点拨:二、胶体的分离和提纯1.胶体与浊液分离:用过滤的方法,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可以通过滤纸.2.胶体与溶液分离:用渗析的方法,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通过半透膜。
三、胶体的性质和应用3.聚沉错误!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Cl溶液、水、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4)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答案](1)×(2)×(3)√(4)×2.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B.分散质微粒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C.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为几纳米或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D.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悬浊液中的分散质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B[分散质微粒的大小:浊液>胶体>溶液。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盐碱地里土壤保肥能力差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D[A项属于胶体的聚沉;B项土壤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电,盐碱地中的电解质易使胶体聚沉;C项属于丁达尔效应;D项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丁达尔效应和电泳的性质(如图),在一定条件下胶体还能发生聚沉,胶体因具有这些性质而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提示:①主要原因是同种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同种电荷,胶粒相互排斥,胶粒间无法聚集成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②次要原因是胶粒小,质量轻,布朗运动剧烈,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必修2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本质上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初步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2.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本质和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过程分析的方法,运用抽象与概括、对比异同点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2.经过具体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结构的认识,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理论认识的科学美。
2.增强认识科学世界的信心二、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小组教学、合作探究、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处理预习案课前预习案反馈订正答案通过对优秀预习案的展示,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探究一【合作交流】探究氯化氢的形成1.实验推测2.理论依据1.完成任务卡片12.对展示学案点评3.小组讨论、展示启发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视角分析共价键的成因及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一、共价键与离子键1.共价键2.离子键二、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附:《课前预习学案》和《课堂探究学案》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课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2.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会比较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异同。
学习重点、难点: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自主学习】一、共价键1.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2.共价键的定义是什么?【小资料】结构式: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结构式。
例如:H-Cl (来自人教版必修2)二、离子键实验步骤取一块黄豆大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
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
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思考:1.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课时键参数——键能、键长和键角等电子原理学习目标:1. 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知识回顾]1.相邻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粒子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原子(相同或不相同)或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
2.共价键的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大多数电负性之差小于1.7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3.共价键的特征:饱和性和方向性。
4.σ键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强度较大。
π键特征:π键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即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π键不能旋转;不如σ键牢固,较易断裂。
[要点梳理]1.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1)键能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_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单位是kJ·mol-1,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越多,化学键越稳定。
(2)键长是衡量共价键稳定性的另一个参数,是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往往键能越大,表明共价键越稳定。
(3)键角①概念:多原子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叫键角。
②写出下列分子的键角:CO2180°;H2O105°。
多原子分子的键角一定,表明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③键角、键长、键的极性决定着分子的空间构型。
2.等电子原理等电子原理是指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满足等电子原理的分子称为等电子体。
知识点一键参数与分子性质1.一般来讲,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半径之和越小,共用电子对数越多,则共价键越牢固,含有该共价键的分子越稳定。
如HF、HCl、HBr、HI中,分子的共用电子对数相同,因F、Cl、Br、I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故共价键牢固程度H-F>H-Cl>H-Br>H-I,因此,稳定性HF>HCl>HBr>HI。
第2课时键参数学习目标 1.理解键长、键角和键能的概念。
2.能够用键能、键长和键角等说明分子的某些性质。
键参数及其应用1.键能(1)定义:在101.3 kPa、298 K条件下,断开________________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吸收的能量。
(2)表示方式:________________。
(3)含义:键能大小可定量地表示化学键的____________,键能越大,共价键越________,含有该键的分子越________,应用:(1)判断键的稳定性。
键能越大,键越________,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________。
(2)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因为化学变化的本质为________的断裂和________的形成,所以可以利用键能判断反应为放热或吸热反应,如果断开键需要的能量大于形成键放出的能量,则反应为________反应,否则为________反应。
2.键长(1)概念:两成键原子之间的____________。
(2)含义:两原子间的键长越短,化学键________,键越________。
应用:判断键的稳定性及分子的稳定性。
即键长越短,键能________,越________,含有该键的分子越________。
3.键角(1)概念:多原子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夹角。
(2)常见物质的键角及分子构型①CO2键角:________,分子构型:____________。
②H2O 键角:________,分子构型:____________。
③NH3键角:________,分子构型:____________。
应用:主要用来描述多原子分子的____________和判断分子的________。
1.对比以下几个反应式:Cl+Cl―→Cl2,ΔH=-247 kJ·mol-1;O+O―→O2,ΔH=-493 kJ·mol-1;N+N―→N2,ΔH=-946 kJ·mol-1。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在常温下氮气比氧气和氯气稳定B.氮、氧和氯的单质常温下为气体C.氮、氧和氯都是双原子分子D.氮气、氧气和氯气的密度不同2.下列单质分子中,键长最长、键能最小的是( )A.H2 B.Cl2C.Br2 D.I23.能说明BF3分子的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的理由是( )A.两个键之间的夹角为120°B.B—F键为非极性共价键C.3个B—F键的键能相同D.3个B—F键的键长相等4.某些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单位kJ·mol-1),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2(2)在一定条件下,1 mol H2与足量的Cl2、Br2、I2分别反应,放出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
a.Cl2>Br2>I2b.I2>Br2>Cl2预测1 mol H2在足量F2中燃烧比在Cl2中放热______。
练基础落实知识点一键参数1.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 )A.CH4 B.NH3C.H2O D.CO22.从键能的角度来看,下列物质中与H2化合时,最难的是( )A.氟气 B.氮气 C.氯气 D.氧气3.下列分子中键能最大的是( )A.HF B.HClC.HBr D.HI知识点二键参数的应用4.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中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则分子越稳定B.元素周期表中的ⅠA族(除H外)和ⅦA族元素的原子间不能形成共价键C.水分子可表示为H—O—H,分子中键角为180°D.H—O键键能为463 kJ·mol-1,即18克H2O分解成H2和O2时,消耗能量为2×463 kJ5.从实验测得不同物质中O—O之间的键长和键能的数据如下表:其中x、y,该规律性是( ) A.成键时电子数越多,键能越大B.键长越长,键能越小C.成键所用的电子数越少,键能越大D.成键时电子对越偏移,键能越大练方法技巧键能与反应热的相互换算6.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 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557 kJC.436 kJ D.188 kJ7.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
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 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
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数据(kJ·mol-1):P—P:198,P—O:360,O===O:497.3。
反应:P4(白磷)+3O2===P4O6的能量变化为( )A.释放1 640.1 kJ的能量B.吸收1 640.1 kJ的能量C.释放126.3 kJ的能量D.吸收126.3 kJ的能量练综合拓展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中键的极性越强,分子越稳定B.在分子中,化学键可能只有π键而没有σ键C.分子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则分子越不稳定D.若把H2S写成H3S,违背了共价键的饱和性9.P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3s23p3,P与Cl形成的化合物有PCl3、PCl5,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P原子最外层有三个不成对电子,故只能结合三个Cl原子形成PCl3②PCl3分子中的P—Cl键都是σ键③P原子最外层有三个不成对电子,但是能形成PCl5,说明传统的价键理论存在缺陷④PCl3分子中的P—Cl键都是π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结构B.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C.CH4、CCl4中键长相等,键角不同D.中的键能是C—C中的键能的两倍11.氮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元素。
(1)Li3N晶体中氮以N3-存在,N3-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
(2)N≡N叁键的键能为942 kJ·mol-1,N—N单键的键能为247 kJ·mol-1。
计算说明N2中的________键比________键稳定(填“σ”或“π”)。
12.有A、B、C、D、E、F六种元素,已知:①它们位于三个不同短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大。
②E元素的电离能数据见下表(kJ·mol-1):③B与F同主族。
④A、E分别都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2∶1形成化合物。
⑤B、C分别都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1∶2形成化合物。
(1)写出只含有A、B、D、E四种元素的两种无水盐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2A2分子中存在_________个σ键,_________个π键。
第2课时键参数双基落实一、1.(1)1 mol AB(g) 气态A原子气态B原子(2)E A-B(3)强弱程度牢固稳定应用:(1)稳定越低(2)旧键新键吸热放热2.(1)核间距离(2)越强牢固越大稳定稳定3.(1)两个化学键之间 (2)①180° 直线形 ②104.5° V 形 ③107.3° 三角锥形 空间构型 极性 课堂练习 1.A2.D [决定键长的因素是原子半径的大小。
本题转化为比较上述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
结合半径变化规律,四者的半径大小顺序为:I>Br>Cl>H 。
]3.A [BF 3分子的空间结构由两个键之间的夹角决定,若其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构成平面正三角形,则键之间的夹角为120°;若4个原子构成三角锥形,则键之间的夹角小于120°。
]4.(1)179 (2)a 多 课时作业 1.D2.B [每个氮气分子中含有一个叁键,键能很大。
键能越大,化学键就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就越稳定,越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3.A [元素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化学键的键长越短,键能越大。
]4.B [A 错误,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分子越稳定;B 正确,元素周期表中的ⅠA 族(除H 外)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为活泼金属,在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ⅦA 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为活泼非金属,在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所以它们之间不能形成共价键;C 错误,水分子为V 形,分子中键角为104.5°;D 错误,应改为18克H 2O 分解成H 原子和O 原子时,消耗能量为2×463 kJ 。
]5.B [观察表中的数据发现,O 2与O +2的键能大者键长短,按此O 2-2中O —O 键长比O -2中的长,所以键能要小。
按键长由短到长的顺序为(O —O 键)O +2<O 2<O -2<O 2-2,键能则应w >z >y >x 。
]6.C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因为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 ,所以1 mol H 2与12 mol O 2完全燃烧生成1 mol 水蒸气时放出热量242 kJ 。
而化学反应中之所以存在能量的变化是因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其中旧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新键的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发生上述反应H 2(g)+12O 2(g)===H 2O(g) ΔH =-242 kJ·mol -1时所发生键的变化为断裂1 mol H —H 键和12 mol OO 键、形成2 mol O —H 键,因此在此反应过程中断裂旧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2×496 kJ+E H —H ,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为2×463 kJ=926 kJ ,因为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有926 kJ -12×496 kJ+E H —H =242 kJ ,解得E H —H =436 kJ 。
]7.A8.D 9.B10.B [分子结构是由键角和键长共同决定的,A 错;CH 4、CCl 4分子均为正四面体形结构,它们的键角相同,键长不等,C 错;中的双键由一条σ键和一条π键构成,通常而言σ键键能大于π键键能,故中的键能应小于C —C 键键能的两倍,D 错。
]11.(1)1s 22s 22p 6(2)π σ解析 (1)N 3-的电子排布式为1s 22s 22p 6。
(2)N —N 单键为σ键,N≡N 中有2个π键和一个σ键,减去一个σ键键能后剩余2个π键键能,分别为942-2472kJ·mol -1=347.5 kJ·mol -1,故N 2中π键比σ键稳定。
12.(1)NaHCO 3 CH 3COONa(或其他有机酸的盐) (2)3 2解析 由题意可知,E 为碱金属,能与D 形成1∶2或2∶1的化合物,说明D 为O ,E 为Na ,A 为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