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结构设计主筋配筋的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499.35 KB
- 文档页数:3
PKPM梁板配筋有哪些疑惑
PKPM梁板配筋的疑惑:
梁配筋修改主要看几个方面:
1、PKPM配筋出现比计算书小的地方要调整,这是主要的。
要不审图通不过;
2、一些构造上东西要满足;
3、施工要方便,一根梁里面不要有太多的截断的地方,不要有太多的钢筋种类然后文字有重合地方要调整过来板配筋完全没有修改的必要。
直接手画吧。
手画可能比你改得还快点。
因为PKPM出的板钢筋基本都要改施工的钢筋一般模数是50 所以钢筋的长度好是50的整数倍。
像 970 820 这样的钢筋长度就得改成 1000 850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计算书拷贝到底图下,按照
地图配板钢筋。
后要说一下的是如果不是院里要求。
梁板配筋,好是自己手配。
这样能加深对构造的理解。
也能记住钢筋各种直径的面积有的时候钢筋直径面积脱口而出也是表现你很牛的一个好方法。
如果有要求控制裂缝的话 PKPM直接出图梁钢筋会比较大比如你控制0.3 自动配出来的可能给你控制到远远小于0.3 钢筋配的就会比较大如果你要手动配钢筋的话要注意满不满足裂缝。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功能说明这项菜单主要以图形方式显示各构件设计及验算结果,可以直接输出DWG图形文件。
图8.6.4 构件计算配筋简图8.6.4.1 各构件设计及验算结果功能说明简图上各构件的配筋结果表达方式如下:(1)钢筋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梁(RC-Beam、SRC-Beam)图中:Asul-Asum-Asur:为梁上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2);Asdl-Asdm-Asdr:为梁下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2);GAsv:为梁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2);GAsvm:为梁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2);VTAst :为梁受扭纵筋面积(cm2);VTAst1 :为梁抗扭箍筋的单肢箍面积(cm2);G、VT :为箍筋及剪扭配筋标志。
注意事項(1)梁配筋简图如下:图8.6.4.1-1 梁配筋示意图(2)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都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当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计算结果可直接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时,需要对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按非加密区的间距进行换算后再使用。
当梁受扭时,配置的箍筋单肢面积不应小于VTAst1。
(3)输出的箍筋面积为箍筋间距范围内所有肢的总面积,在确定单肢箍筋的面积时,需要除以箍筋肢数。
(4)输出的纵筋及箍筋面积都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如果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小于最小配筋率时,按最小配筋面积来输出。
(5)VTAst和VTAst1都为零时,该行不输出。
功能说明(2)矩形钢筋混凝土柱和型钢混凝土柱(RC-Column、SRC-Column)图中:Asc :为柱1根角筋的总面积(cm2);Asy、Asz:分别为柱B边和H边的单边面积,包括两根角筋面积(cm2);Asvj:为柱节点域抗剪箍筋面积(cm2);GAsv :为柱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cm2);GAsvm :为柱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cm2);Uc :为非地震作用效应荷载组合下柱的轴压比;Ucs :为地震作用效应荷载组合下柱的轴压比;G :为箍筋配筋标志。
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0920039203PKPM 结构设计主筋配筋的建议收稿日期:2009211225作者简介:谭振军(19812),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 410000袁建伟(19622),男,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彭翰旋(19742),男,工程师,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湖南长沙 410000谭振军 袁建伟 彭翰旋摘 要:通过PKPM 设计实例分析,提出平时设计时不应任意放大钢筋,放大钢筋不仅不经济,而且不能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使框架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结构设计,抗震,延性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从事结构设计的人员仅仅掌握了书本中学到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还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其中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经验。
同时还应该把自己在工作中学到和总结到的知识、经验拿出来与同行分享,共同进步。
笔者就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工作中将主筋配筋误区总结出来,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在我们设计过程中,有些设计人员框架梁端、柱端纵向钢筋的配置普遍比较随意,其配筋量比计算值大20%,甚至更多,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也有人认为,增大配筋量就是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度,是强度储备。
笔者认为先不管经济影响,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增大配筋量不一定能提高结构的安全度,相反可能是有害的。
1 误区分析采取放大钢筋做法主要是考虑以下产生任意加大配筋量的原因,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和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弯矩没有完全区分开来,而是将它们混淆在一起。
因此强度储备的概念自然就在我们设计人员中体现出来,配筋时则出现宜大不宜小的情况。
另外就是构件截面设计不尽合理,裂缝计算加大了配筋量。
实际上对于框架结构,或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至少要承担20%的地震力)[1],梁端负弯矩都是受地震力控制的。
(完整版)PKPM⼿⼯配筋(根据SATWE配筋简图)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SATWE梁的计算结果的含义:1、加密区和⾮加密区箍筋都是按⽤户输⼊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并按沿梁全长箍筋的⾯积配筋率要求控制。
若输⼊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则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考使⽤,如果⾮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算结果进⾏换算;1)⽤户输⼊的箍筋间距信息在SATWE参数设置框中2)沿梁全长箍筋的⾯积配筋率要求,见《混规》11.3.9 梁端设置的第⼀个箍筋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应⼤于50mm。
⾮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沿梁全长箍筋的⾯积配筋率ρsv应符合下列规定:3)如何进⾏换算?保持总的配箍率不变,当加密区间距为100,⾮加密区间距为200,则应对⾮加密区箍筋⾯积进⾏换算,假设换算前后⾯积分别为ASV1、ASV2,间距分别为S1、S2,则有:ASV1/ S1= ASV2/ S2.[即Asv/S保持不变,原因见《混规》-2010中式(4.3.2-2)]2、算例下⾯的梁为百盛⽶⼚第三层右边数过来第四根边梁。
该梁有关信息如下:截⾯参数(m) B*H = 0.250*0.600保护层厚度(mm) Cov = 30.0箍筋间距(mm) SS = 100.0混凝⼟强度等级RC = 30.0主筋强度(N/mm2) FYI = 360.0箍筋强度(N/mm2) FYJ = 210.0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 = 41、梁顶纵筋和梁底纵筋(bxh=250mmx600mm)1)配置原则:框架梁、次梁单侧纵筋不得多于两层,底筋根数不少于3根;同侧纵筋布置中,不同直径的钢筋,直径相差不⼤于2级;框架梁、次梁通长纵筋直径可⼩于⽀座短筋直径。
尽量使通长⾯筋(钢筋⾯积)不⼤于⽀座纵筋⾯积的60%,但不宜⼩于30%。
2)⼿⼯配置:梁⾯(右):AS=12cm2=1200 mm2, 实配4根HRB400级直径20(1257),保护层C=20,2x(20+8)+3x25+4x20=211<250, 放置⼀排,满⾜(见《混凝》P102和P115)梁底(左)(:AS=13cm2=1300 mm2, 实配5根HRB400级直径20(1571),保护层C=20,2x(20+8)+4x25+5x20=256>250, 放置两排,上排2根,下排3根。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在进行参数分析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类型:PKPM设计基础时,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类型,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
不同结构类型的参数要求和分析方法会有所不同。
2.荷载标准:PKPM设计基础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荷载标准,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荷载标准中包含了各种荷载及其组合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3.材料性能:PKPM设计基础时,需要确定结构所采用的材料的基本性能参数,例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5.参数优化:在确定参数取值范围后,可以通过参数优化的方法来找到最优参数组合。
参数优化可以采用经验公式、数值分析、试验数据等多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经济性。
最小配筋率是指在PKPM设计基础时,要保证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面积不低于规定的最小值。
最小配筋率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下:1.配筋率计算:最小配筋率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最小配筋率是以混凝土截面面积的一定比例来表示的。
2.强度计算:在计算最小配筋率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屈服强度。
最小配筋率需要保证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不发生塑性破坏,且足够刚性。
3.限制条件:最小配筋率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其他对配筋率的限制条件,例如最大配筋率、构造限制等。
在设计时,需要满足这些限制条件,并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最小配筋率。
4.经验公式:最小配筋率通常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来估算。
这些经验公式是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际工程经验得出的,设计师可以参考这些公式来确定最小配筋率。
5.优化设计:最小配筋率还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确定。
优化设计可以考虑多个参数的影响,并通过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来寻找最优的结构配置。
总之,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和计算,并参考经验公式和优化设计方法来确定最优的结构参数和配筋率。
准确高效制图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结构布置合理,传力途径清楚,计算方法得当,受力模型准确,图面表达清晰。
主要讲这几方面在结构施工图图面中的反映。
注意和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制图更准确、高效,特别是新同学,可把握复杂受力构件的能力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提高效率。
一.结构平面布置图结构平面布置图是所有结构施工图(上部结构)的基础,要把楼层上所有结构布置、高差、标高、洞口、楼层的外周轮廓以简练无疑义的方式表达清楚。
注意事项:1. 结构线与非结构线:框架结构,砖砌体线是非结构线;砖混结构,砖砌体的线是结构线。
外装修(外挂石材等)是非结构线,挑板(包括线脚边线)是结构线。
结构线应用实线,非结构线用细线(条件图图层)甚至不用绘出。
特殊的不重要的结构线,比如线脚边线,与梁线、翻边线等叠合较多,影响图面表达的部位,也可用细线或减少绘出。
2. 结构平面图的剖断方向:自楼层上方向下看。
剖断线、高差线、洞口线、边线、折板转折线,看见线――实线结构布置线(普通梁、结构板带等)――虚线注意事项:楼梯剖断面位置可选择半楼层处;阁楼层(坡屋面)剖断面可选择近阁楼层,剖到屋面斜板,且不遮挡阁楼层梁板布置的反映;其它特殊部位以能用最简练的图面准确反映梁板处理的制图方式为宜。
3. 楼层标高应注出。
斜屋面必要时可每根梁注标高,便于定梁高。
4. 梁布置尽量传力途径清晰,减少多级次梁。
少出现3级次梁,避免4级次梁。
5. 避免多梁梁端汇于一点。
拉通梁算一道,三道以上施工困难。
如难以解决,应考虑局部梁面降低,梁高减小。
6. 考虑建筑空间要求和以后装修改造要求,特别注意住宅阁楼层、屋面层梁对下层的影响。
注意结构平面布置图的梁是对下层有影响。
7. 有些柱子因建筑空间要求有一方向不能拉梁,各层应做构造措施:如楼板加厚,增设板带。
注意顶层和底层(二层)不影响空间的地方应把此梁加上。
8. 楼电梯间前室、过道、门厅梁布置要考虑今后装修。
尽量避免直接对门和打破一个开敞空间的梁布置。
pkpm柱配筋计算摘要:1.Pkpm柱配筋计算简介2.柱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3.Pkpm软件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柱配筋计算的实际应用案例5.提高柱配筋计算准确性的方法正文:一、Pkpm柱配筋计算简介Pkpm是一款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的软件,其中柱配筋计算是其功能之一。
通过对柱子的受力分析,结合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配筋计算,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二、柱配筋计算的基本原理柱配筋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柱子的受力情况:包括柱子的轴压承载力、弯矩、剪力等。
2.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根据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钢筋直径、数量和布置方式。
3.计算钢筋的面积:根据规范要求,计算所需钢筋的面积,以确保柱子的抗弯、抗剪等性能满足要求。
4.验算钢筋的强度:根据钢筋的面积和材料性能,验算钢筋的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三、Pkpm软件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打开Pkpm软件,输入项目基本信息。
2.建立结构模型,包括柱子的位置、尺寸、材料等信息。
3.进行结构分析,软件会自动计算柱子的受力情况。
4.进入配筋模块,根据软件给出的建议配筋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5.输出配筋结果,检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注意事项:1.在输入柱子信息时,务必准确无误,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软件给出的配筋建议仅供参考,实际工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配筋计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钢筋的强度、面积等参数,确保满足规范要求。
四、柱配筋计算的实际应用案例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项目为一座多层住宅,采用框架结构。
通过对柱子的受力分析,使用Pkpm软件进行柱配筋计算,最终确定合适的钢筋规格和布置方式,确保了结构的安全稳定。
五、提高柱配筋计算准确性的方法1.深入了解建筑结构和材料性能,掌握规范要求。
2.熟练掌握Pkpm等设计软件,善于运用技巧提高计算效率。
3.多参考实际工程案例,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4.加强与相关专业人士的沟通和协作,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pkpm墙体配筋说明墙体配筋是指在墙体结构中加入钢筋,以提高墙体的抗震、抗裂性能,确保墙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墙体配筋的基本原理、常用的配筋形式、墙体配筋设计的相关要素以及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墙体配筋的基本原理墙体配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墙体中加入纵向和横向的钢筋,形成钢筋混凝土构件,使墙体能够承担荷载和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钢筋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墙体的抗拉强度,增强墙体的刚性和延性,防止墙体出现裂缝和破坏。
2.常用的墙体配筋形式(1)纵向配筋:纵向配筋是指沿着墙体长度方向布置的钢筋,一般用于承受墙体竖向荷载的作用。
根据墙体的不同要求,纵向配筋可以采用单排、双排或多排的形式。
纵向配筋的间距和钢筋直径的选择需根据设计要求和钢筋的屈服强度来确定。
(2)横向配筋:横向配筋是指垂直于墙体长度方向布置的钢筋,主要用于增强墙体的抗剪和抗扭刚度。
横向配筋一般分为水平配筋(墙体上下方向的横筋)和竖向配筋(墙体内外表面方向的横筋)。
水平配筋一般采用等距配筋,间距的选择需根据设计要求来确定。
竖向配筋一般采用平行配筋或环形配筋,以增加墙体的抗裂能力。
3.墙体配筋设计的相关要素(1)荷载:墙体配筋设计需要根据预计的荷载来确定合理的钢筋布置。
荷载包括墙体自重荷载、附加荷载(如墙上悬挂物的荷载)、地震荷载等。
根据不同的荷载和使用要求,墙体配筋的布置和钢筋直径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
(2)墙体尺寸:墙体尺寸是墙体配筋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墙体的厚度、高度和长度等尺寸参数会影响到墙体的受力性能和配筋布置。
一般情况下,墙体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高度不宜超过3.5m。
(3)材料选择:墙体配筋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
钢筋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震性能,常用的钢筋规格有HPB300、HRB335、HRB400等。
混凝土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压和抗裂性能,一般采用C30或C35的混凝土。
4.施工注意事项(1)墙体配筋施工一般在墙体砌筑时进行,需要保证墙体砌筑的质量和准确度。
1 请问下用PKPM生成梁配筋图后,梁的截面和配的钢筋如何优化?梁的截面优化,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梁的截面大小让钢筋的配筋率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按照我的经验,梁一侧受力纵筋的配筋率在1%~1.5%是比较经济的,超出这个范围越多,就越不经济,要么用的混凝土偏多,要么钢筋用的太多。
以PKPM生成的施工图为基准,钢筋的优化余地不大,因为这个施工图基本上就是满足配筋量的最小配筋方案了,要优化也只能在一些风格习惯上修改。
只有悬挑梁上部钢筋应该加强一下,个人认为在计算配筋量的基础上增加40%~100%比较安全。
关于铰接的问题,那是偷懒的做法。
次梁一旦和主梁铰接,主梁自然就不会因次梁产生扭矩了。
而主梁一旦和柱或者墙铰接,主梁基本上就无法传递地震力,因此产生的剪力和扭矩就会大大减小。
这样一来原本难以调整的模型一下子就变得“顺利”了起来。
但我是不推荐这样设计的,因为这会改变结构的受力计算假定----改的只是假定,而现实则没有改。
所以将会出现计算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可能引发严重或者不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现浇混凝土结构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铰接,为了保证计算和实际情况尽量相符,请不要随意设铰。
如果设了铰,尤其主梁设铰,请务必重新计算位移角、位移比和周期。
因为这些都会改变。
配筋时,钢筋库里的种类多,生成的配筋结果就比较多,钢筋库选的种类少,生成的配筋结果又比较不经济,所以最好生成之后自己手动配筋。
把梁支座改成铰接,一般是次梁,或者是不重要的梁,可以允许出现塑性铰。
有一些设计人员习惯在这些位置设置铰接,也可以使设计更加经济。
2 我们都是根据计算出来的钢筋面积自己配筋,程序出的平法只做参考用!3为什么梁配筋出来之后,要对SATWE信息呢?1 不是说梁配筋仅仅是比计算值大就行了PKPM自动生成的配筋不太合理需要合理调整还有项目不一样设计院要求不一样梁钢筋的选筋规则不一样有的设计院要求梁钢筋尽量用大直径钢筋这样施工方便有的设计院要求尽量用小直径钢筋控制裂缝或者省贯通筋PKPM生成的是无法满足以上要求。
根据PKPM配筋计算结果手配钢筋,要注意哪些问题?
梁: 1、不要超过计算值太多,可能超筋。
2、抗震设计的框架梁支座上部钢筋不能比下部钢筋大太多,这是强制性条文,具体见规范。
3、注意梁宽范围内能容许并排放几根钢筋,根数太多要分层。
4、计算的钢筋强度都是预先设置的一定的,而实际配筋可以改变,要等强代换。
5、抗震设计注意加密区箍筋间距不要大于梁高的1/4。
6、腹板净高超过450时要设置侧向构造钢筋。
7、附加箍筋和吊筋应该看内力包络图中的剪力图来设置。
8、悬臂梁上部纵筋应该放大40%以上,箍筋要全长加密。
9、注意梁宽和箍筋肢数之间的关系。
柱: 1、注意不要超筋。
2、注意满足角筋最小面积的要求。
3、注意形成短柱的地方,如楼梯间半平台位置的柱子,箍筋也是要全长加密的。
4、要验算核心区体积配箍率。
5、要验算双向偏心受压。
6、和梁一样,箍筋等级变化的时候要等强代换。
板:1、按照短跨的1/4分离式配筋。
2、板钢筋配筋率在0.6~0.7%是最经济的,尽量在这个范围内比较好,如果超出太多最好改板厚。
3、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 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
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
4、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
5、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
6、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
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0920039203PKPM 结构设计主筋配筋的建议收稿日期:2009211225作者简介:谭振军(19812),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 410000袁建伟(19622),男,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彭翰旋(19742),男,工程师,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湖南长沙 410000谭振军 袁建伟 彭翰旋摘 要:通过PKPM 设计实例分析,提出平时设计时不应任意放大钢筋,放大钢筋不仅不经济,而且不能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使框架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结构设计,抗震,延性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从事结构设计的人员仅仅掌握了书本中学到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还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其中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经验。
同时还应该把自己在工作中学到和总结到的知识、经验拿出来与同行分享,共同进步。
笔者就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工作中将主筋配筋误区总结出来,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在我们设计过程中,有些设计人员框架梁端、柱端纵向钢筋的配置普遍比较随意,其配筋量比计算值大20%,甚至更多,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也有人认为,增大配筋量就是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度,是强度储备。
笔者认为先不管经济影响,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增大配筋量不一定能提高结构的安全度,相反可能是有害的。
1 误区分析采取放大钢筋做法主要是考虑以下产生任意加大配筋量的原因,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和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弯矩没有完全区分开来,而是将它们混淆在一起。
因此强度储备的概念自然就在我们设计人员中体现出来,配筋时则出现宜大不宜小的情况。
另外就是构件截面设计不尽合理,裂缝计算加大了配筋量。
实际上对于框架结构,或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至少要承担20%的地震力)[1],梁端负弯矩都是受地震力控制的。
尤其是平面活荷载较小的建筑(如住宅、办公楼等),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可能比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大很多,柱端弯矩更是受地震弯矩控制。
对于柱脚,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本上都是构造配筋。
也就是说,在正常使用下,梁、柱的配筋都是足足有余的[2]。
从表1可看出,我国一级抗震等级的抗震要求已接近延性要求较严的欧洲规范的高延性等级DC “H ”的要求[3]。
表1 中、欧两国柱—梁承载力级差系数对比表欧共体EC8DC “L ”DC “M ”DC “H ”1.321.49中国(08版)G B 5001122001三级二级一级一级9度1.1 1.2 1.4 1.45 说明我们应该考虑经济因素,一级抗震没有必要再提高抗震等级。
三种楼盖形式下,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楼盖用量最少;6m 和12m 时,宽扁梁加平板楼盖用量最多,9m 时无梁楼盖用量最多;3)从层高上看,单向肋梁楼盖层高最高,其次为井字梁楼盖,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楼盖层高最小,层高大小直接影响基坑开挖土方量及基坑支护造价;4)从停车数量上看,在相同的面积条件下,柱网尺寸越大,停车数量越多。
根据发展的眼光,加长加宽的超豪华型汽车会越来越多,柱网越大,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就大[3],也就意味着远期收益前景看好。
3 结语经过对几种常用不同柱网尺寸地下车库的选型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看出,各种结构布置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因此,地下车库的结构布置选型应根据使用功能、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多方因素,结合工程实际,并充分考虑工程造价等情况进行权衡比较,通过权重指标法来最终选择最合理的结构布置形式。
参考文献:[1] 徐金声,薛立红.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 欧永成,李 昂.民用建筑楼盖的技术经济比较[J ].建筑结构学报,1996(12):3572361.[3] 杨志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手册[M ].第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 鲍 林.大柱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地下车库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2008,34(2):97298.The layout of the garage structure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ndicatorsPENG H ui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give some eco 2technical norms under all kinds of systems by 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s on five common floor framing systems based on three spans of underground garage.These eco 2technical norms include floor height ,cost ,material amounts ,numbers of parking lots and so on.Points out all kinds of structural layout form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ought to have com 2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so as to select the most reasonable structural layout forms.K ey w ords :garage ,structural layout ,floor framing system ,eco 2technical norm・93・ 第36卷第9期2010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6No.9Mar. 20102 设计实例图1~图5是一栋2层办公楼,地处昆明市东川区,场地类别为二类场地,9度地震作用下的弯矩、配筋包络图。
从图1~图5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梁端负弯矩完全受地震力控制,1层受地震力影响最大,2层负弯矩不足1层负弯矩1/2。
而且可以想象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地震作用加大,受地震作用的梁、柱配筋也将增加很多。
所以,大家尽可放心,只要不是使用荷载比设计荷载超出太多,或材料强度相差太大,或施工出现质量事故,在正常情况下,不论是正弯矩还是负弯矩梁都是不可能出现破坏的。
因此,受地震作用控制的梁端负筋和柱子的纵向钢筋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增大配筋量,多用的钢筋纯粹是浪费。
由于篇幅所限,包络图和配筋图只取一半。
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它的受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强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存在强度储备,结构构件所受到的弯矩就是破坏弯矩。
也就是说,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论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是大是小,它所受到的地震弯矩都是破坏弯矩。
增大纵向钢筋的配筋量,其结果并不能延迟结构倒塌的时间,而只是加大结构构件地震力作用。
另一方面,有人会说,增大了纵向钢筋的配筋量,会增大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配筋足够的话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就不一定会产生大的破坏;或者说,在刚好7度地震作用下,不加大配筋量的结构可能产生一些破坏,加大配筋量的结构就不一定会产生这些破坏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一栋建筑,地震作用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地震烈度,同时也取决于结构本身刚度。
相同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也越大。
在结构计算中,钢筋对结构刚度的影响,我们是没有考虑的,但它是存在的。
当然,纵向钢筋增大了,抗弯承载力肯定提高了;然而由于结构刚度增大而使剪力增大,就是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
本来是7度设防变成了7.5度,甚至8度。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提高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这是浪费。
按新的G B 5001122001(08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结构体系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对框架结构整体而言,在大震作用下节点梁端出现一定数量的塑性铰可认为是结构内部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塑性铰首先出现于梁中结构并没有形成破坏机构,而仍能承受外荷载,随着外荷载的逐渐增加,当柱中先后出现一定数量的塑性铰后而形成破坏机构,从而认为结构失效[4]。
可见这种任意增大梁柱钢筋不利于结构在破坏前吸收和耗散较多的地震能量。
3 结语笔者认为:1)归并系数宜取不大于0.1,这样可确保超配筋不大于10%,从而满足规范的要求。
当然,这样会增加构件的种类,增加我们的工作量。
但是,可以降低钢筋的用量和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美,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2)尽量不要任意把2根钢筋更改为3根钢筋,以免无意中加大钢筋,因为钢筋都具有一定的保证率。
3)还应当尽力避免因截面选用偏小使构件由于挠度、裂缝的原因而增大配筋量。
如果一旦出现因裂缝计算增加配筋量,对一级框架则必须按照规范进行实际配筋验算,二级框架建议按规范实际配筋验算。
4)严格控制柱的轴压比、合理的梁柱截面,注重节点设计,这样可以降低配筋率。
总之,只有熟练掌握规范,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才能使框架结构设计更加合理,配筋适宜,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1] G B 5001122001(08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2] 杨 宏,周诗齐.关于框架梁、柱端纵向钢筋配置的一点看法[J ].四川建筑,2007,27(9):41242.[3] 刘小映,李凤武,范云蕾.我国混凝土结构“强柱弱梁”抗震措施合理性分析[J ].福建建设科技,2007(4):19.[4] 何祥英,王树和.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有效性分析[J ].山西建筑,2007,33(7):96297.・04・第36卷第9期2010年3月山西建筑 文章编号:100926825(2010)0920041203苏州市某人民医院上部结构设计综述收稿日期:2009212220作者简介:朱一强(19722),男,高级工程师,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苏州 215102耿光华(19732),男,高级工程师,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苏州 215102朱一强 耿光华摘 要:针对苏州市某人民医院高层结构设计,重点讨论了复杂结构从概念设计到计算模型的处理和关键构件的构造要求,解决了地震动参数取值、大底盘多塔、平立面不规则等结构难题,明确了该类结构抗震计算时模型的基本要求及控制指标,取得了一些设计经验。
关键词:高层建筑,复杂结构,抗震等级,结构措施中图分类号:TU246.1文献标识码:A1 工程概况苏州市某人民医院位于东吴北路(东吴塔北,团结桥南),北面紧邻苏州的主干道人民路(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