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 格式:docx
- 大小:14.85 KB
- 文档页数:5
第16课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曹操》导入新课二、导学一:官渡之战(一)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1.【材料研读】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眼光长远。
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汉献帝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解决了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材料,设问: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有哪些?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招募流民和士兵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二)官渡之战战况1.图片展示2.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结果等要素。
3. 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1)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2)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教师过渡: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答:统一全国。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内容主旨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一成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分析、对比的能力。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间的区别。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影响难点: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反差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节选,提出问题“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关于东汉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曹操为官渡之战进行的准备。
教师通过《通鉴纪事本末》、《三国志》相关材料,对此部分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提到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三: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授官渡之战的过程、影响。
展示《三国志》对于袁绍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个人素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环节四: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简单讲授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
提出“为什么之前以弱胜强的曹操在短短8年之后,就输给了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展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情节上的差异,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环节五: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主要战役及重要历史人物。
2.学生能够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绘制时间线、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主要战役。
•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局势。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国鼎立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绘制时间线所需材料。
•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时间线绘制法: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增强时间观念。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或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与哪个历史时期有关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三国鼎立的形成•讲授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
•时间线绘制: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和年份。
•结构图示: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动荡→三国形成→重要事件→时间线)。
•主要战役与重要历史人物•讲授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及其在三国鼎立中的作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
•结构图示:主要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其他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其他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引导先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可以一致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构成的缘由。
2、进程与方法:教学进程以先生为主体,经过讨论战争胜败缘由、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引见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求启示式教学,贴近先生最近开展区,充沛调动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动性,让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剖析和评价,使先生看法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能否推进了社会提高和消费力的开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难点:曹操一致南方的缘由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效果:知道我们明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先生答教员: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构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构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展现: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员引领,协作探求:教员:我们要探求三国构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展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教员:东汉末年,在对立黄巾大起义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彼此临时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南方的社会消费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状况下,人民盼望早日完毕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完毕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展现:曹操图像及诗教员: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目光,以一致天下为已任,是我国现代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志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一致天下。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故、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故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故。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战争胜败缘故、评判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纳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进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判,使学生认识到评判历史人物时,要紧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问题:明白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答教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明白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伙儿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展现: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第一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展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教师: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显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楚,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峻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显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人民期望早日终止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终止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展现:曹操图像及诗教师:曹操能谋善断,专门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教师: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
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
【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
武力(战争)。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答案提示:曹操。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第 16 课三国鼎峙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表达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解析出各自的影响2.能列表归纳三国政权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3.认识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过程与方法】1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2经过对两次战斗曹操一胜一败原由的解析,提升学生解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实质的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1. 经过对三国鼎峙场面形成原由的解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
2. 经过对曹操的解析和谈论,使学生认识到时主要应该看他能否推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难点】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教课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环节回忆思虑《东汉的兴亡》中所学习的黄课巾起义的内容。
程总结过分:黄巾起义深重打击了浮球的会议并思虑黄巾起义带来的东汉王朝,东汉王朝趋于崩溃,名存实导历史效应亡,地方官吏纷纷扩大自己的权利,割入据一方,今后我国自秦以来400 多年的一致场面结束,进入了一个新的期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官渡之战介绍官渡之战的背景【官渡之战】观察地图,解析问题:【东汉末年的军阀盘据形势图】问题研究:曹操要一致天下,一定先一致北方,为实现起远大理想,曹操做了哪些准备?学生经过阅读资料得出结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材;经济上组织军队和逃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北方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跟着曹操的权利壮大,曹操与袁绍睁开了决斗,这就是官渡之战。
新课阅读官渡之战形势图,简述教官渡之战学教师点拨学生思虑并谈论此时的天下在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大势,知道曹操的对手些军阀,基本上一致了北方。
二、赤壁之战学生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三出示【天下大势图】国故事认识刘备和孙权的主要将领刘备,曹操曾谈论“天下英豪,为使君与操耳”学生活动:孙权,曹操谈论“生子当若孙仲谋”谈论:孙权和刘备如何面对曹操的攻击?教师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开战两方的实力比较学生试试自己讲些赤壁之战的故事,说出自己的看法,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教师点拨,真多学生的发言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进行总结(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确定三国鼎峙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斗。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
教师再引导:
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
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
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
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
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
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