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一),历年真题07:纯新闻: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原因:轻信,采访不深入,编辑不慎,校队不严)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真实性造成有害的影响。
二级传播: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
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
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08: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其基本要素为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特点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谁
学生——教育对象大众——受指挥、接收者
消费者——迎合、争取消费者,以获得利益公民——突出表现公民知情权、监督权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受众的地位:
①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②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④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定义: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
如何定位核心受众?
1、区域定位:“新闻本土化”现象
2、职业和身份定位 3.年龄定位 4.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地位新变化
一、受众即是时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二、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三、受众被传媒指导→传媒被受众指导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主要理论:
魔弹论: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已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
议题设置理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沉默螺旋理论:强势一方愈加强大,弱势一方更加沉默,以致最后一切反对意见销声匿迹。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公开报道或意见呈现,造成“意见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见选择,或造成沉默的螺旋,或加速沉默的螺旋,从而显示大众传媒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力。
文化霸权理论: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以此形成社会公示、消除被统治阶级的抗争,构建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1。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小编整理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第一节受众是谁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
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1、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必须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历史需要,媒介的这种受众观有其不可否认的内在合理性。
但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
因此,教育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全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只有在特定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媒介方才适用。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是指示、命令,报纸是司令员,指导员。
法西斯,“四人帮”期间就是如此。
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3、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在这里,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满足受众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利润。
存在着二次消费和买卖。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热门最大的共通点是:娱乐。
因此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做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在媒介运作模式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在法律上的确认。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早期对受众作用认识不足,“魔弹论”。
受众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的决策者们发出“指令”。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展开探讨。
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首先,受众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相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对于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水平也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筛选和理解能力,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和被接受。
二、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知,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信息传递中,受众的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信息的接受和传达。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受众的反馈和互动也是传播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只有与受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三、传播效果对受众的影响传播效果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更是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传播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传播效果的评估中,受众的态度、行为和反馈将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结语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而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受众是谁
不同的受众观:受众是学生;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受众是消费者;受众是公民。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决定影响表现在:媒介内容取舍;媒介风格定位;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第三节受众的特点
一般特征:
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蔽性
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需求旺盛,求新、求变
2、硬新闻需求增加
3、受众分化,新增群体涌现,信息需求多元与分化
第四节受众的细分
1、媒介类型: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
2、人口统计学标准:性别、年龄、职业等
3、接触频率:稳定和不稳定
4、信息需求类型:一般和特殊
5、接触媒介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传播对象的性质: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五节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1、原因:市场细分,受众分层。
共同兴趣,生产过剩。
2、原则:宽窄适度。
3、确立核心受众——区域定位;职业、身份定位;年龄定位;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第六节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2、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