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 格式:pdf
- 大小:155.51 KB
- 文档页数:1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小编整理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第一节受众是谁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
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1、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必须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历史需要,媒介的这种受众观有其不可否认的内在合理性。
但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
因此,教育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全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只有在特定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媒介方才适用。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是指示、命令,报纸是司令员,指导员。
法西斯,“四人帮”期间就是如此。
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3、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在这里,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满足受众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利润。
存在着二次消费和买卖。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热门最大的共通点是:娱乐。
因此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做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在媒介运作模式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在法律上的确认。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早期对受众作用认识不足,“魔弹论”。
受众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的决策者们发出“指令”。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第二章新闻媒介定位与新闻产品设计一、概念题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答: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是指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的活动。
它实际就是要发现那些信息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针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介发展的速度极快,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由“大众”变为“小众”(或称“分众”)、由“广播”变为“窄播”的转型时期,一家媒介覆盖全体受众已经不再可能实现,每一媒介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
2.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是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的过程,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
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指向性规定,媒介的功能定位要以受众需求和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为基础。
3.编辑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7研)答: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制定的编辑工作准则。
每一家新闻媒介都有自己的编辑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媒介定位与发展战略对编辑工作做出的决策,它规定了媒介的受众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水准和风格特色,是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媒介的编辑方针为媒介新闻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任何新闻媒介都要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确定媒介定位和发展战略。
编辑方针的具体内容包括:媒介的受众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水准和媒介的风格特色。
4.媒介的风格特色答:媒介的风格特色是指媒介产品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外在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
媒介的风格特色是由媒介的性质、宗旨、受众对象决定的。
新闻编辑方针对传播风格特色的规定为媒介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要求媒介产品设计从媒介的规模、结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有意识地突出某种特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媒介形象。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小编整理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第一节受众是谁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
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1、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必须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历史需要,媒介的这种受众观有其不可否认的内在合理性。
但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
因此,教育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全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只有在特定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媒介方才适用。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是指示、命令,报纸是司令员,指导员。
法西斯,“四人帮”期间就是如此。
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3、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在这里,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满足受众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利润。
存在着二次消费和买卖。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热门最大的共通点是:娱乐。
因此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做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在媒介运作模式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在法律上的确认。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早期对受众作用认识不足,“魔弹论”。
受众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的决策者们发出“指令”。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第一章:绪论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2、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务、服从、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3、党报理论:党报理论最早起源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第二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传播和获取新闻的活动。
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第三章:新闻1、新闻:新闻有两种并行不悖的定义:新闻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表达了新闻的形式是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表达了新闻的实质是信息。
2、新闻本源:新闻本源指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客观依据。
这一概念最早由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唯物主义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
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
3、`4、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一般包括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的经过,即5W1H。
5、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发的战争等。
突发性新闻通常有明确的发生时间6、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新闻媒介受众概述
•新闻媒介受众类型
•新闻媒介受众心理与行为分析目
•新闻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录
受众定义与特点
信息接收者
反馈提供者
市场决定者
03
02
01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提高传播效果
受众研究能够揭示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和趋势,推动新闻媒介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促进新闻创新
维护公众利益
受众研究的重要性
按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
年龄
01
性别
02
教育水平
03
价值观
受众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新闻的关注和态度。
例如,一些重视环境保护的受众可能更关注环保新闻,并对环保政策的变化产生
强烈反应。
政治立场
受众的政治立场会影响他们对新闻的选择和解读。
不同政治立场的受众可能关注不同的新闻来源,并对同一则新闻产生不同的观点
和反应。
情感需求
受众的情感需求也是影响他们选择新闻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可能
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引发强烈情
感反应的新闻,如悲剧、冲突等。
按照心理特征分类
社交媒体用户
传统媒体受众
跨平台用户
按照媒介使用行为分类
求知心理娱乐心理认同心理
批判心理
受众心理特征
新闻选择行为
新闻参与行为
新闻反馈行为
新闻接收行为
受众行为分析
深度解读
客观公正
真实性保障
提高新闻品质
1 2 3跨平台传播多媒体呈现互动性增强
创新传播方式
03社群运营
01
个性化推荐
02深度报道
增强受众粘性。
1、新闻学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内容:理论、历史、应用2、奠定中国新闻学基本框架的三本书:徐宝璜《新闻学大纲》、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3、世界各国新民学主导性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a、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b、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c、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d、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5、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6、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7.两个新闻定义:a、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b、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8.新闻本源:事实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等。
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9.新闻五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 + how + meaning(与读者有何关系)10.新闻类别:以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以新闻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点新闻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软新闻、硬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有及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尽量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虽然新闻媒介从总体上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任何新闻都应以硬新闻为主。
11.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事实是新闻的来源,信息包含新闻新闻与信息的不同之处:a、信息的包涵量比新闻大;b、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c、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d、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新闻与宣传的区别P48:第一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而新闻是出于受众的需要;第二是归宿点不同;第三,传播方式不同;第四,传播的要求不同。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谁
学生——教育对象大众——受指挥、接收者
消费者——迎合、争取消费者,以获得利益公民——突出表现公民知情权、监督权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受众的地位:
①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②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④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定义: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
如何定位核心受众?
1、区域定位:“新闻本土化”现象
2、职业和身份定位 3.年龄定位 4.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地位新变化
一、受众即是时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二、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三、受众被传媒指导→传媒被受众指导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主要理论:
魔弹论: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已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
议题设置理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沉默螺旋理论:强势一方愈加强大,弱势一方更加沉默,以致最后一切反对意见销声匿迹。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公开报道或意见呈现,造成“意见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见选择,或造成沉默的螺旋,或加速沉默的螺旋,从而显示大众传媒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力。
文化霸权理论: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以此形成社会公示、消除被统治阶级的抗争,构建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