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11.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0
《包身工》【课程分析】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
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设计理念】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
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包身工》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包身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现在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均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章强调真实,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学习本篇文章,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二、说学情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比较陌生,同时学生与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相距较远,他们对旧社会的一些工人的生存状态也不清楚,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差异,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报告文学作品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思考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引导启发法,辅助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读文找句,提出质疑。
对于学生而言,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悟”的方式,力求做到文路、教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六、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一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复习方式,回顾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而我们今天要回顾的这段往事也被称为人间地狱,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此时出示包身工的一系列照片,指名学生描述画面带来的震撼感,从而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揭开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罪恶本质。
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11包身工本课话题——人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尽管当时中国仍处于“长夜难明”“魔鬼横行”的时候,但是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屈服,他们一定会勇敢地站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坚决地与反动势力做斗争。
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本段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心。
同时又有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走狗帮凶带工老板的严正警告,表达了作者义愤填膺的感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从讨薪、维权,再到城市幸福感,近年来,农民工的话题一直是大家议论的焦点,人们把焦点纠结于为农民工的“改名”的必要上。
从一开始被叫作“盲流”,然后是“民工”“外来工 (妹、仔 )”,再到“农民工”“外来务工者”“新居民”,附载于农民工身上的身份标签一直没有停止过“卸载”的努力。
而其受歧视、无定所、无保障等所有农民工遭遇及权利残缺问题,几乎没有一个得到根本改变。
当农民工能够真正平等地享受各种公民权利,“农民工”的称谓自然会被时代的洪流冲进历史的“垃圾桶”。
而那种“改变农民工称呼”就能够“消除社会心理隔阂,更能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的想法只能是理论上的推断。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放弃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法国·卢梭在欺骗上建立起来并且依靠恐怖来维持的暴政不可避免地要被它自己产生的毒害所毁灭。
——美国·爱因斯坦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美国·林肯[知识·梳理 ]第 1 步 ||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蠕动(.水门汀 (.骷髅 (..拎着(.褴褛 (..)蹒跚)()惺忪()..(.)揩油() 皮辊()..)()谄媚()船舷()..)籼米()贿赂().譬如(.虐待() )())..【答案】 r ú pán shān xīnɡt īnɡkāiɡǔn kū l óu chǎn xi án līn xi ān huì l án l ǚ pì nüè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答案】(1)l nòɡ nònɡ (2)shu ìshuō (3)zh ān ni án (4)k ánɡ ɡā nɡ(5)ɡázhá yà (6)h ō nɡhǒ nɡhònɡ2.语境辨析法(7)在导购的介绍下,他买了一款人人称.()道而又称 ( .)心如意的电子产品。
包身工第一课时基础巩固错误!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①“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②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③于是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④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借喻暗喻借代借喻B.借代借代双关借喻C.借代暗喻借喻双关D.借喻借代暗喻双关解析:①借代,用“芦柴棒”代指包身工;②暗喻,本体是“她们”,喻体是“机器”,比喻词“是”;③借喻,只出现了喻体“机器”,本体、比喻词没有出现;④双关,字面义是和空气接触发生反应,深层义是不会和其他人接触,受到影响,发生反抗。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①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________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②外头工人与包身工相比,多一些自由,他们有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________。
③历史上每一个朝代________的农民起义,都给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A.搜集权力爆发B.收集权利爆发C.收集权力暴发 D.搜集权利暴发解析:①收集:使聚集到一起。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②权力:政治上给予的支配力量.权利:权力和利益。
③“爆发”强调猛烈性;“暴发”强调突然性.3.下列关于报告文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B.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C.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D.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去报道,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四川省宣汉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通过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线索。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人的尊严、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
2.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设想本文共50个段落,信息量大,教学时结合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以课外研讨和课内讲解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研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结合必修一的同步练习册中有关本课的知识梳理等相关内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字词(高考考点字音字形词语能力训练)②对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作出标记,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或课堂提出加以解决。
(培养阅读能力)③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④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⑤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7-18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8-31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35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48-50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情况2.作者简介及文章的时代背景介绍3.报告文学作品的体裁及特点4.疑难研讨教学过程设问导入课题:是谁说过“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包身工》【课程分析】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
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设计理念】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
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并与前一课形成对比,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1. 时代背景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
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2. 解题:什么是包身工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明确:命运:极其悲惨(副板书):时间:20世纪30年代地点:上海东洋纱厂来历:贫困农家女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实质:赚钱机器命运:极其悲惨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
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3.作者介绍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
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
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板书):夏衍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4.关于报告文学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
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
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
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
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
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副板书):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小说:虚构夸张5. 疏通字词(早自习)1)生字注音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s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 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 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 lóu)噩梦(â)怔住(zhâ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意。
三、合作探究包身工的一天: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
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
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
居住坏境:挤、差、脏、乱。
工人状态:精神麻木。
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
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
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设计意图】分层探讨文意,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
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二、合作探究1. 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
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明确:跳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
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