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72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目标1. 了解公共选择论的基本方法论。
2. 了解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单峰定理、中间投票人定理。
3. 了解公共选择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
4. 了解寻租理论。
引言1. 选择:经济学永恒的主题2. 私人选择3. 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论概述1.公共选择论的发展1)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
公共选择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
(现在,也有人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来取代“公共选择论”。
例如,Rosen(2005)就是一例。
)公共选择论在研究对象上和政治学没有什么区别,它是因为研究方法独特性而区别于政治学的。
公共选择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非市场决策。
它和财政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起源于财政理论。
2)数学家:孔多塞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1919-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塔洛克2.公共选择论研究的方法论公共选择论研究方法论三要素:(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2)经济人(3)交易政治[这是布坎南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致辞的主要内容,布坎南同时将这些看法和维克塞尔的贡献联系起来]二、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直接民主制,是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
许多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全民公决的制度。
1.一致同意规则(一致性规则)(unanimity rule )1)所谓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公共选择)才能进行。
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2)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A. 帕累托改善的选择B. 参与者平等的选择C. 避免“搭便车”行为D. 交易成本高 3)“近似一致同意” (见图3-2) 2.多数同意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 )1) 所谓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县长产生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
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
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
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
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
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
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徐州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这样形容在一周内进行的两轮民主推荐,“进入这个包围圈的干部,应该说,都已经经过了考验。
”“公选”各显神通相比前两轮默默旁观的“公推”,对仍坚持在“包围圈”内的6名干部而言,紧随而来的“公选”,显然更富挑战性。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县长产生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
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
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
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
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
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
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徐州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这样形容在一周内进行的两轮民主推荐,“进入这个包围圈的干部,应该说,都已经经过了考验。
”“公选”各显神通相比前两轮默默旁观的“公推”,对仍坚持在“包围圈”内的6名干部而言,紧随而来的“公选”,显然更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