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66 MB
- 文档页数:90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目标1. 了解公共选择论的基本方法论。
2. 了解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单峰定理、中间投票人定理。
3. 了解公共选择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
4. 了解寻租理论。
引言1. 选择:经济学永恒的主题2. 私人选择3. 公共选择一、公共选择论概述1.公共选择论的发展1)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
公共选择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
(现在,也有人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来取代“公共选择论”。
例如,Rosen(2005)就是一例。
)公共选择论在研究对象上和政治学没有什么区别,它是因为研究方法独特性而区别于政治学的。
公共选择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非市场决策。
它和财政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起源于财政理论。
2)数学家:孔多塞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1919-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塔洛克2.公共选择论研究的方法论公共选择论研究方法论三要素:(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2)经济人(3)交易政治[这是布坎南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致辞的主要内容,布坎南同时将这些看法和维克塞尔的贡献联系起来]二、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直接民主制,是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
许多国家的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全民公决的制度。
1.一致同意规则(一致性规则)(unanimity rule )1)所谓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公共选择)才能进行。
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2)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A. 帕累托改善的选择B. 参与者平等的选择C. 避免“搭便车”行为D. 交易成本高 3)“近似一致同意” (见图3-2) 2.多数同意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 )1) 所谓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能实施。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县长产生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
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
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
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
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
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
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徐州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这样形容在一周内进行的两轮民主推荐,“进入这个包围圈的干部,应该说,都已经经过了考验。
”“公选”各显神通相比前两轮默默旁观的“公推”,对仍坚持在“包围圈”内的6名干部而言,紧随而来的“公选”,显然更富挑战性。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研究个人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
该理论不仅对理解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在集体选择过程中的行为与在市场中的行为具有相似性。
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该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集体选择:指多个个体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投票等方式来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
2. 民主决策:指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公共政策,以反映公众的意愿和需求。
3. 公共物品: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如国防、公园、道路等。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理论提出阶段: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等人提出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思想。
2. 理论完善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完善了公共选择理论,包括对投票规则、选举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3. 应用扩展阶段: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公共选择理论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保护、教育政策、医疗改革等。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1. 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分析公众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偏好和需求,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供依据。
2. 教育政策: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于分析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包括学校选址、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决策。
3. 医疗改革:在医疗改革过程中,政府需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决定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标准,公共选择理论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4. 交通管理:在交通管理中,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于分析道路使用费、交通管制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过程。
这一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理解政治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打破了传统政治理论的一些固有观念。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政治参与者在政治过程中的行为和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来做出决策。
在政治舞台上,政治家、官僚、选民等各类角色并非完全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行事,而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就选民而言,他们在投票时往往并非对所有政策议题都有深入了解,而是基于有限的信息和自身的利益诉求做出选择。
有时,选民可能会因为“理性的无知”而放弃深入研究政策,因为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而单个选民的一票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又通常较小。
这种情况下,选民可能更倾向于根据一些简单的信号,如候选人的形象、宣传口号等来进行投票。
政治家们在追求权力和职位的过程中,也会权衡各种策略和行动的成本与收益。
他们会制定吸引选民支持的政策主张,但这些主张未必总是最符合公共利益的最优方案。
为了赢得选举,政治家可能会迎合选民的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的公共利益。
官僚在公共部门中的行为同样受到个人利益的驱动。
官僚可能会追求部门预算的最大化、权力的扩张或者职业的稳定与晋升。
这种自利行为可能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政策执行。
公共选择理论还关注到了政治决策过程中的“寻租”现象。
寻租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获取特殊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非生产性活动,如通过游说、行贿等手段获取政府的优惠政策、特许权或垄断地位。
寻租行为不仅会扭曲资源的配置,还会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设计政治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自利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约束政治参与者的行为,引导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例如,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透明的决策过程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减少政治家和官僚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