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影响因素分析及急救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影响因素分析及急救方案【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急救方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进而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在这30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的患者有240例,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有25例,未到达医院就已经死亡的患者有35例。
在死亡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在8~75岁之间,三十岁之前的患者有10例(16.7%),30岁~60岁的患者有40例(66.6%),六十岁之上的患者有10例(16.7%)。
由数据可得:30~60岁之间的患者死亡率最高,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刀具砍伤、重物撞击以及交通事故等。
结论:事故发生时的急救水平以及创伤严重程度和患者年龄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以及分析患者的死亡原因,都可以大大提高就诊救治的水平。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影响因素;急救方案;在急诊外科中,创伤是一个常见又严峻的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得:在我国,每年的各类伤害事件有两亿多次,并且死亡率高达9%,每一万人就有十人死于创伤。
创伤造成得死亡数据仍在不断地增加。
随着我国医疗及可科技得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外科创伤得急救水平已经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得急救水平仍处于低水平中【1】,所以,我们要对急救措施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提高创伤的救治率。
本篇文章通过对30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索,进一步的探索影响患者病死的因素以及相关的急救方案,以期为临床急救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急救的外科创伤患者3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60人,女性患者有140人,年龄在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5±16.68)岁,在这些患者之中,主要受伤的部位集中于腹部、肺部、脑部及四肢。
1.2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反应对其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并及时补充液体,改善体内的供血和供养问题,预防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急诊室危重创伤患者死亡原因研究与急救护理方法对本院急诊室98例危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危重创伤患者及时、有效地救治与护理,可降低急诊室危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签:急诊室;危重创伤死亡;急救;护理危重创伤常是多发伤与复合伤,应激反应严重、伤情复杂多变、大出血及休克是其主要临床特点。
医护人员须争取时间进行抢救,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1]。
随着我国经济、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危重创伤发生率日益增长。
急诊室进行的救护工作是挽救危重创伤患者生命的关键[2]。
笔者对本院98例急诊室危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救护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2年4月急诊室接诊危重创伤死亡患者98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3~88岁,平均(55.7±7.3)岁,伤后1 h内送到医院者24例,1~2 h者45例,2~4 h者24例,超过4 h者5例;送达急诊室临床死亡患者24例,濒死状态20例,创伤性休克收缩压60~90 mm Hg 者5例,低于25 mm Hg者7例,昏迷窒息者42例;死亡患者多发伤57例,颅脑外27例,颈部、胸部、腹部各4例,骨盆、四肢2例。
1.2 急救方法1.2.1 98例严重创伤死亡患者在急诊室进行鼻导管给养68例,改善17例(25.00%),紫绀纠正6例(8.82%);气管切开或插管30例,改善24例(80.00%),紫绀纠正13例(43.33%);清除呼吸道堵塞物80例,改善41例(51.25%),紫绀纠正23例(28.75%)。
1.2.2 除颅脑外伤27例患者,其余71例中,建立一个静脉通路19例,两个通路35例,三个通路或以上为17例,急诊室第一个15 min补液及输血量见表1。
1.2.3 15例患者进行四肢、躯体伤口出血控制,进行加压包扎,4例采用止血带,26例进行夹板固定四肢骨折,共49个部位。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源及急救措施。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医院门诊就诊的172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生存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实验组。
对照实验组包括114名存活患者,观察组包括58名死亡患者。
分析了急诊手术创伤患者的死亡风险来源。
结果:两组在胎儿性别、创伤原因和copd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在年龄、等待时间、损伤部位数、呼吸系统感染、体温、现场急救时间、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方面有显著差异,年龄≥50岁、现场急救不依从、等待时间≥3小时、损伤部位≥5ISS系统评分≥25分、通用自动控制系统评分≥7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优化和改进急救措施,提高急救质量,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死亡;危险因素;急救措施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172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存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实验组。
观察组包括58例死亡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
在对照实验组中,114名患者被列为存活患者,61名男性和53名女性。
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对这项研究进行了审查。
1.2方法所有患者都被送往急诊室,并立即接受心电图监测。
测量了吸气、心跳和血压等数据。
进行了快速体检,基本上评估了患者病情恶化的程度。
ISS系统评分用于立即评估损伤的转移。
快速提供基本的急救解决方案,如氧气供应、血液循环、输液、骨折固定和身体防寒。
根据吸入情况和医疗情况,采取copd、颅内压降低、限制性液体复苏等紧急措施。
在建立影像学诊断结论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并实施相应的治疗。
1.3观察指标(1)分析创伤患者死亡的风险来源,包括胎儿性别、年龄、创伤原因、等待时间、损伤部位数量、呼吸系统感染、copd、体温过低、现场急救、ISS系统评分、通用自动控制系统评分;(2)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个因素进行多因素物流和运输分析,以分析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措施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措施,为日后的急诊外科临床抢救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外科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600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死亡危险因素后制定个性化的救治措施,分析临床救治措施的效果。
结果:经分析后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严重创伤、重度昏迷、现场急救情况、机械通气等,经个性化救治后救治成功率为87.67%(526/600),死亡率为12.50%(75/600)。
结论:在急诊外科临床中影响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严重创伤、重度昏迷、现场急救情况、机械通气等,急诊科应不断强化院前急救措施,开放绿色通道,尽早为患者实施个性化抢救,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死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救治措施;救治成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阶段临床中创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创伤在急诊外科中占据的比例高达60.00%以上[1]。
且急诊外科创伤患者若不及时给予抢救和干预极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的风险,不利于患者预后。
在急诊外科临床中结合创伤患者的实际情况探究和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继而制定个性化的救治措施显得十分重要,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改善患者预后的基础[2]。
为了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措施,本院针对既往收治的创伤患者600例展开了回顾性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外科同一时间段内就诊的600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600例创伤患者中男性369例,女性231例,年龄分布在18-35岁之间,均值(23.63±2.59)岁,发生时间1-5小时,平均(2.23±0.52)h。
本院开展此次观察之前,600例创伤患者的家属均对本研究的所有内容展开了详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院均在伦理委员会审批下通过。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背景创伤是指人体受到外力作用或某种方式的损伤,是引起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所有的创伤事件中,机动车事故、跌倒和高空坠落等导致的外伤是最常见的。
创伤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是急诊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对于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死亡危险因素年龄年龄是判断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率较高。
青壮年常常因为事故和暴力等原因,容易发生严重的创伤,而恢复能力又相对较高,死亡率较低。
休克休克是指由于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休克的危险因素包括失血过多、感染、呼吸衰竭和心包填塞等。
对于创伤患者来说,早期有效的液体复苏是预防休克的关键。
大量输血大量输血是为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而进行的一种紧急医疗措施。
然而,大量输血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感染、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这些都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骨折骨折是创伤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伤害,可能导致诸如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骨折患者需要进行精细的处理,避免可能导致死亡的并发症。
急救措施快速体检创伤患者需要快速进行体检以确定其病情,通常包括生命体征、血压、呼吸率、心跳等项目。
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应该采取迅速有效的处理措施。
气道管理气道管理是指在创伤患者的呼吸道受到严重威胁时进行的一系列处理措施,目的是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
如果急救人员无法掌握这些技能,则很难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
密切监测密切监测是确保创伤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急诊室中,可以使用现代生命支持技术来监测心跳、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通过机器来监测氧饱和度和其它重要指标。
快速手术干预在目前的创伤急救中,快速手术干预是拯救创伤患者生命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果创伤患者有内出血、破坏性损伤或其他危及生命的问题,迅速进行手术干预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临床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朱德志(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吉林 通化 134001)0 引言急诊外科创伤情况复杂、死亡率高,提高救治成功率是科室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
文中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急救措施,具体情况如下文叙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356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男性213例、女性143例,年龄最小12岁,最高81岁,平均(39.7±14.6)岁,从患者受伤到接受急救的时间最短5 min,最长达3 h,平均(60.5±20.3)min。
分析患者的创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27例、重物砸伤73例、坠落伤32例、刀具砍伤8例、其他16例。
查看患者的致伤情况,主要受伤部位为四肢、颅脑、脊柱、腹部、胸部等。
根据患者的急救处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急救组150例和优化急救组206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
常规急救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创伤急救干预:开通院内急救绿色通道。
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
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对于呼吸道严重受阻的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之后实施全面检查。
确定患者的外伤部位、流血情况,对于活动性出血的情况需要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使用绷带加压止血。
对于大动脉损伤、皮肤脱落的患者,需要使用拇指按压患者伤口近端动脉,使用止血带为患者止血。
对于骨折患者需要进行固定处理。
优化急救组患者在上述急救措施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急救预防对策,外出急诊人员配备呼吸机,开通急诊专线,提高急诊救治的效率,缩短患者就医的时间。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经过救治后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无明显致残指标,为显效;经过救治患者的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明显改善,有一定的致残指标,还需继续治疗,为治疗有效;患者死亡或是治疗后症状仍然非常不稳定,为治疗无效。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摘要:目的:探析导致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救治策略。
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外科进行医治的90例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相关医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90例患者中,死亡66例,死亡率73.33%。
结论:急诊外科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不断改进临床应急救治水平,减少创伤死亡例数。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死亡;危险因素;临床救治急诊外科创伤近年来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其主要受外界暴力因素所致,如严重撞击、殴打事件等。
急诊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重度疼痛、大出血、神经刺激等不良状况,使患者的生存受到威胁。
为使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本次研究特选择在我院急诊外科进行医治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就导致急诊外科创伤致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救治策略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外科进行医治的90例创伤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5-76岁,平均年龄(37.5±3.1)岁。
致伤原因:刀具砍伤11例、重物撞击14例、高空坠落19例、交通事故37例、其他9例。
受损位置:脊柱、腹部、肺部、四肢以及颅脑等。
1.2 方法休克是创伤病人中较为多见的一种临床状态,若无法得到有效的医治,将使病人机体损害度陷入难以逆转的情况,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临床上需对急诊病人给予积极的早期抗休克对症医治,包括疏通气道、输送氧气、建立静脉通道等。
对于存在循环衰竭的病人,应采取气管插管,施以机械通气。
此外,还需做好感染预防、体温维持等工作。
若患者病情允许,应尽可能对病人行全面检查,以避免治疗方案考虑不全。
由于重度创伤的病人多出现开放性伤口,并伴有严重出血状况。
因此需尽早评估病人出血情况,并采取恰当的止血方式。
对于出血过于严重者需立即启动紧急止血方案,若病人创伤累及范围较广,需先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再行加压止血;若病人是因四肢大动脉损伤而致严重出血,应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处理,并将四肢固定。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并探讨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的急救措施。
回顾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我们总结了多个与创伤患者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伤情严重程度、年龄、伴随疾病、失血量等。
在急救过程中,正确评估患者病情、迅速控制出血、实施有效的气道管理、及时行手术干预等措施都对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救治,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急救措施引言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救治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创伤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创伤和多系统受损,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必须迅速而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然而,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存在差异,导致治疗效果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影响创伤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背景和研究目的1.1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特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是指遭受外部力量导致身体损伤或疾病的患者,其临床特点包括伴随多系统受损、病情危急、治疗时间紧迫等。
这类患者通常需要迅速而准确的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风险并提高生存率。
然而,创伤患者的情况复杂多变,且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了解创伤患者的特点对于制定有效的急救策略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急救措施。
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我们旨在识别出影响创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以便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伤情严重程度、年龄、伴随疾病以及失血量等因素对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希望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依据,以优化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并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二、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2.1 伤情严重程度的影响伤情严重程度是评估创伤患者生存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影响因素分析及急救方案
作者:吴闽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20期
【摘 ;要】目的: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2例急诊外科收治创伤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临床急救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在研究对象382例患者中,190例抢救无效死亡,192例抢救成功,还有150例在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死亡。
在死亡的190例患者中,他们的年龄在30以下的包括了46例(24.2%),年龄31~60岁,包括112例(58.9%),60岁以上的患者包含了32例
(16.8%),就这三个年龄阶段来看,死亡率最高的是31~60岁的人群。
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落物、切割机切割、交通事故和重物。
结论:现场急救水平、创伤评分和患者年龄是影响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加强院前急救,及时诊断患者病因,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诊;外伤患者;影响因素;急救方案
1 引言
创伤是当今世界急诊外科面临的严重医学问题。
据统计,每10万人中大约有78人死于外伤。
中国每年有2亿多人受伤,死亡率高达9%。
创伤性死亡已成为继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主要死因。
急诊外科是创伤治疗的主要部门。
随着我国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创伤急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从急诊外科创伤治疗的总体水平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是必要的。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外科创伤患者中随机抽取382例,其中包含女190例,男192例,年龄3~82岁,平均(37.5±14.8)岁。
他们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腹部、四肢、肺部、颅脑以及脊柱等,其中有180例患者为多发伤患者,主要创伤部位集中在腹部、头部和胸部。
2.2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建立2个以上的静脉通道,补充液体,改善供血供氧,预防出血性休克;对患者的创伤性情况进行快速准确的综合评价,明确急救方法;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进行治疗。
呼吸机帮助危重病患者和严重呼吸障碍患者呼吸,如情况允许,应进行患者的相关情况。
3 结果
3.1一般临床情况
在研究的382例患者中190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192例抢救成功,还有150例在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死亡。
在死亡的190例患者中,年龄30以下的包括46例(24.2%),年龄31~60岁的包括112例(58.9%),60岁以上的患者包含32例(16.8%),就这三个年龄阶段来看,死亡率最高的是31~60岁的人群。
3.2造成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因素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包括重物创击、交通事故、刀具砍伤以及高空坠物等。
在研究的382例患者中由于事故死亡的达到了114例,在到达医院之前就死亡的达到了103例(68.7%)。
见表1。
3.3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相关因素
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急诊手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机械通气、ISS评分(>16)、GCS评分低或事故现场抢救不足。
4 急救方法
创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发人群为青年人和中年人,从多因素角度分析,可发现GCS评分、机械通气、急救现场、肾上腺素等情况均是影响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通过合理建设急救团队,能够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保证急救步骤的合理性、优化性。
主要干预措施如下:
(1)建立专业的急救团队
想要不断提升急诊抢救成功率,就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团队,急诊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对各种紧急状况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
根据以往的统计显示,到达医院之前就死亡的患者比例高达39.3%,而院前的抢救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做好院前的抢救才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存活几率。
(2)建立一个应急机制
为了保证应急机制的顺利建立,需做到以下几点:①需与各科室取得密切连续,保证在事故现场,患者便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从而为治疗创造时机,降低临床死亡率;②在医疗团队接到指令后,需迅速与各交通部门和通讯部门取得联系,做好相应沟通和解释工作。
对于伤势较为严重患者,需在创伤发生后30分钟内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3)总结临床经验,分析创伤原因
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交通事故率逐渐上升,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还需加强交通知识的宣教,同时通过总结以往抢救经验,制定一套详细、完善的抢救流程和制度,针对不足之处,立即改进、更新、完善。
5 讨论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具有病情变化速度快的特点,生命体征起伏较大,因此部分患者送入急诊外科后,会由于伤势过重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因此,为了保证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生存,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针对性的急救方案。
此外,還应当注重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急诊外科工作效率。
多数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病情严重,需要医护人员立刻进行护理救治。
救治过程中,基本无时间预见性,尤其是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诊外科治疗内容复杂,包括院前急救、分类处理、术前准备等,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这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护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对创伤严重的患者,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急诊外科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基本的救治方法,同时还要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例如在特殊环境下心肺复苏,呼吸机的操作,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等。
通过熟练的治疗之后,不仅能保证患者的生存,同时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发人群为青年人和中年人,从多因素角度分析,可发现GCS评分、机械通气、急救现场、肾上腺素等情况均是影响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通过合理建设急救团队,能够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保证急救步骤的合理性、优化性。
参考文献
[1]徐堃.急诊外科创伤伤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11781+11783.
[2]张永亮.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