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 宋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5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 ,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九世之乱,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公元618年至907年间的五代十国时期,也被称为九世纪末著名的政治动荡和战乱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王朝更迭、战乱不断,形成了"五代"和"十国"的局面。
"五代"是指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
这些王朝大多由武将或有权势的宗室崛起,往往在建立不久就被推翻。
这种王朝更迭的现象使得政治动荡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十国"则指的是五代时期出现的十个比较有实力的割据政权。
这些国家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不同地区,互相争夺地盘,进行军事征讨。
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九世之乱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
但同时,这一时期也孕育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元性。
在这场混乱的动乱末期,不少文人墨客追求文学艺术的极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九世之乱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宋朝时期,实现了大一统的统治,为后来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九世之乱的教训也让中国人民认识到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五霸名词解释考研
“五霸”是一个历史名词,在考研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知识点。
以下是关于“五霸”的名词解释:
“五霸”一词通常指的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具体来说,“五霸”包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位国君。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国君。
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位国君。
楚庄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旅),春秋时期楚国第二十五任国君。
这五位霸主在春秋时期通过强大的军事、政治手段和领导才能,成为了当时各个诸侯国中的重要势力。
他们的统治和霸业对于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考研过程中,对于“五霸”的了解可能涉及到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可能因学校和专业而异,建议你参考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以及考研辅导资料,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解释。
马家浜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是马家浜、青浦崧泽、常州圩墩、吴兴邱城和钱山漾等。
陶器以夹沙红陶和表红胎黑、外红里黑的泥质红陶为主,未见彩陶。
早期有釜,晚期多鼎。
石器磨制较精。
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
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达辽东半岛。
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晚期出现轮制,多黑色和灰色。
早期只见单色黑彩,中期彩陶增多,红、白、黑、赭等色均有,几何纹是其彩陶的主要图案。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槽,中期以后磨制精致,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
装饰品做工精致,中期以后出现雕刻镶嵌技术。
葬式以俯身直肢为主,所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
早期出去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
陶器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
除有素面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
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孔半月形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
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也有长方形,单间居多。
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之下的屋檐,称为腰檐;廊屋:主屋前两侧通长的东西两庑带有前廊,宋代称为廊屋。
宋、明常用廊屋围成封闭院落,而唐则多用走廊形成廊院。
里坊制: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
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
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
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希腊十字:集中式教堂形制的一种,主要见于拜占庭。
这种教堂,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故称希腊十字。
折衷主义(集仿主义):任意模仿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集中式:集中式是建筑布局的一个概念,是从5—6世纪的宗教演化中产生的,多出现于教堂上,集中式建筑物立面雄伟、壮丽,就是使建筑物集中于穹顶之下,著名的拜占庭教堂采用集中式形制。
拉丁十字: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人增多,后来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竖道比横道长得多,信徒们所在的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上常见的建筑构件,其主要用途是为了减轻主墙所承受的压力。
与扶壁相比,飞扶壁的特点是暴露在建筑外部,除了提供支撑外也具有很大的装饰作用。
/ 2018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帅漕宪仓和猛安谋克制
2018考研,为了便于大家学习,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帅漕宪仓和猛安谋克制
的名词解释。
针对以下名词解释,大家要多多积累,希望能帮助到历史学考研的同学们。
·帅漕宪仓
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
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帅、宪、
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
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
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
四
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
随着金政
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300户为一谋克,
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
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
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南戏】正确答案:宋元及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艺术。
在南方,以南曲腔调演唱的温州杂剧等地方戏发展成为南戏,亦称传奇、戏文。
著名的“四大传奇”,是《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和《白兔记》。
而元末温州高明的《琵琶记》,则被推崇为“南戏之祖”。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参军戏】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唐宋流行的一种滑稽戏,源于秦汉的俳优。
关于参军戏的具体形成时期有东汉说、后赵说、唐说等观点。
参军戏有一定的角色。
由参军(被戏弄者)和苍鹘(执行戏弄职务者)两个角色做滑稽的对话或动作,见于李商隐《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参军戏表演时主要是引人发笑,借此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
参军戏本是仅有科白的戏剧表演,但后来在民间也渐渐结合了歌唱,到中唐时参军戏已由纯科白的滑稽表演,发展成为有白有曲的戏曲了。
宋时参军戏也称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清明上河图》】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正确答案:宋代名画。
作者张择端。
作于北宋晚期。
描绘了当时汴京城(今河南开封市)清明时节人们前往汴河沿岸进行种种活动的热闹场面。
画作从郊外一排驮运队在小道上向城市行进为开端,一直到城郊、街市。
虹桥附近是全图最热闹的部分。
图中所画各阶层人物、楼阁、街市、店铺、车船、树木、河流、桥梁,生动逼真。
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杰作,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的珍贵资料。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活字印刷术】正确答案:北宋毕昇发明的一种活字版印刷技术。
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异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种方法比雕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所以很快得到推广。
至元代,又改进为用木制活字。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5.【郭守敬】厦门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1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元代科学家。
浙江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1、五刑2、合纵连横3、王莽4、《水经注》5、牛、李党争6、锄社7、开中法8、改土归流二、论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内容入及其实质。
2、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1、共和行政2、更戍法3、党锢之祸4、玄壮5、三长制6、斡脱钱7、多伦会盟8、乾嘉学派二、论述题1、西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2、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表现。
厦门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通史一、名词解释1、敬天保命2、文景之治3、屯田客4、鉴真5、行省6、摊丁入亩二、论述题1、试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及其意义;2、试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厦门大学1999年专门史—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1、牛李党争2、容闳3、靖难之役4、“投下”5、改土归流6、《胜之书》二、论述题1、试述明朝嘉靖时期政治的腐败与张居正整顿政治、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2、试述清朝前期(康熙至乾隆)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手段;3、试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4、简论“九品中正制”。
一、名词解释1、卿大夫2、约法三章3、厂、卫4、乾嘉学派5、《瀛寰志略》6、《筹办夷务始末》二、论述题1、简述元朝的对外关系;2、试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3、试析张居正改革4、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
厦门大学2000年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2、郑国渠3、田租户调令4、周世宗改革5、郭守敬二、论述题1、试析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2、试析唐宋明清四朝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主要变化.厦门大学2001年专门史—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长平之战2、党锢之祸3、魏晋玄学4、《元和郡县图志》5、张格尔6、五族共和二、论述题(中外关系史、华侨史方向考生必答1、2题;其他方向考生可在2、3、4题中选答两题。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9,分数:58.00)1.名词解释21-28小题。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合纵与连横】兰州大学2002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南京大学2015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真题;南京大学2018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中国通史真题;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历史学真题;湘潭大学2018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中后期秦与关东六国间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合纵政策并没有削弱秦国,秦国通过连横政策增强了实力。
)解析:3.【远交近攻】(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时秦相范雎提出的兼并战争的策略。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用范雎为相,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范雎认为,如此“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这样既能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 12 类。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此时的作家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应场、刘桢、阮瑀、徐干)、“一蔡”(蔡文姬),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二、名词解释 1.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解析】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间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一是安吏之乱,一是陈桥兵变。前者的特点,使社会由治到乱,陈桥兵变则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赵匡胤、赵普等人,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使北宋很快完成了统一大业,而且使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解析】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3.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祜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解析】元祜更化的实质是北宋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一次斗争,只有了解当时时代背景才能很好掌握其实质。 4.四时捺钵:辽实行的一种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辽虽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其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处转徒。四时捺钵又分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大部分贵族和官员皆随同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季撩钵还要举行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可见捺钵体制在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虽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国家,但是由于本民族的游牧传统,实行的这种制度,可以说这是由于他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这种制度弊端——它使得辽没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到了后期显得更加明显。 5.南、北面官制:辽朝为了对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多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的官制。这种新体制是在辽世宗继位后形成的,中央行政机构分别隶属于南北二枢密院,称 ?92?
治体制真正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当中。 6.二府;宋代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号称“二府”。宋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军事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解析】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臵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7.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末叶,发行于成都;随即发展成为两宋川蜀地区通用的法定货币。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的产物。为了解决金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足的问题,宋真宗初年益州16户富商联合印造了一种铁钱代用券,叫做“变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宋廷收夺私人发行纸币之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由政府负责印制和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四川铁钱为钞本,流通范围仍在四川。宋神宗时,交子流通扩大到陕西、河东等路。这种交子,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宋徽宗时,实行币制改革,交子改称钱引,流通范围更广。钱引用黑、青、红三色套印,是我国多色印刷术的鼻祖,在世界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声誉。 【解析】本题是对于宋代货币的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进步,为了满足商业的需要,宋代出现了交子,后来实行货币改革,交子改为“钱引”。南宋高宗时,杭州富商联合发行一种“便钱会子”,后来收归政府,又有“东南会子”,这些纸币的流通都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8.宋学:面对儒学的内外危机,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复兴儒学,宋朝时,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亦名“宋学”。宋学早期的代表人物孙复等聚徒讲学,不重章旬训诂,而是探讨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的实质。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王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等分支。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是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宋学发展到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学,关键人物是朱熹,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宋学学派,有陆丸渊为代表的一心学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解析】宋学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心学学者以及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学者在宋初诸儒复兴儒学活动的基础上,鲒合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同思考,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终于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通鉴》于叙事 ?93? 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 【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要点全面。 10.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书院,故得名。南宋淳熙二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丸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 【解析】“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陆的学说分歧愈来愈大,甚至形成门户之见。然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理学和书院的发展。理学门徒为纪念“鹅湖之会”,遂立鹅湖书院。鹅湖之会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的一件大事。 ll.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至元初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25年(1288)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元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同时要注意这也是考查古代民族关系的一种形式。 12.海上之盟:中国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遂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重和元年,徽宗派马政自山东登州渡海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宣和二年,北宋派马植赴垒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连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并纳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