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现场应急处理原则和急救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9.82 MB
- 文档页数:138
一、创伤救护1、现场急救原则:(1)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2)先救命、后治伤;(3)急救顺序: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4)现场保护:搬运前先画出伤员原有的体位轮廓;(5)对死亡者暂予不理,保持原有体位,便于现场勘察。
遇到急救情况时,先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与伤者交流,告诉周围人自己救护者身份。
现将生命体征恢复,再治伤。
2、止血每公斤体重60~80ml血液,一大瓶矿泉水约500ml。
出血类型: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失血<800ml:面色苍白,手心冒汗、冷、心跳脉搏快;800~1600ml:中度休克,意识逐渐模糊,心跳脉搏每分钟>120次,刺激伤者,不让睡。
>1600ml:重度休克。
小动脉出血:血液随心脉跳动涌出;大动脉出血:喷射状3、止血方法(1)按:小量出血,指压。
头、颈、四肢动脉出血,压迫10~15分钟进行短暂急救止血。
头部:颞浅动脉压迫点,在耳屏前、上方1.5cm处,大出血可按两边。
面部:面动脉压迫点,下颌角沿下颌骨下滑的1.5cm处。
鼻血按鼻翼,冷毛巾冷敷额头。
颈部:颈动脉压迫点,颈部前正中部旁两指处以上部位均为出血处高于心脏。
肩部:锁骨下动脉,锁骨中点上方往后按。
上臂:腋(2)加压包扎止血法:小动、静脉、毛细血管出血,“包”。
放一定厚度衬垫,绷带四指宽,斜搭绷带、加压,从远往近将衬垫完全包住,打结打在伤口背面。
久不久检查血液情况,压力不够,再包一层加压;压力过大,血液发紫,松点。
(3)止血带止血法:大出血,血止不住的情况,“捆”。
用橡皮带(只用于四肢),50分钟左右必须将橡皮筋松一会儿。
伤口麻木变色即缺乏血氧的表现,应立即放松2~3分钟。
总使用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
除毒蛇咬伤捆在伤口上方10~15cm,其余的上肢:上臂最上方1/3处,中间一定不能扎,可能损伤神经;腿部:大腿上部1/2处所有捆都要用衬垫(布带)保护,靠腋窝绕2圈以上,以伤口不出血为宜,2圈重叠,将解开时间(50分钟后)写在纸片上放在伤口处。
(外伤)创伤的急救技术创伤,亦称外伤,是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自然灾害、生产或交通事故以及战争发生时,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伤员,需要及时地进行抢救。
创伤急救的目的是保护伤员的生命,避免继发性损伤和防止伤口污染。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创伤急救知识与救护技能,力求做到快抢、快救、快送,尽快安全地将伤员转送至医院进行妥善地治疗。
创伤急救原则是先抢后救、检查分类、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近后远、连续监护、救治同步、整体治疗。
创伤救护步骤:先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然后正确搬运和及时转送。
同时应保持伤员的呼吸道通畅,对心跳与呼吸骤停复苏,及时救治创伤昏迷等危急重症患者,积极防治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现场急救技术现代急救医学把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合并称为现场急救的五大技术。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停止或呼吸异常的伤员,迅速使伤员仰卧,解开伤员衣领和腰带,将头部后仰,下颌向上抬起,及时清除口鼻咽喉中的血块、黏痰、呕吐物、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下颌骨骨折、颅脑损伤或昏迷伤员,有舌后坠及阻塞呼吸道者,可将舌牵出,用别针或丝线穿过舌尖固定于衣服上,同时将伤员置于侧卧位。
对于呼吸道阻塞及有窒息危险的伤员,可插入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或急用粗针头穿刺环甲膜通气,或行环甲膜切开插管、气管内插管及气管切开插管。
对呼吸骤停者,可行口对口或经口咽通气管或鼻咽通气管行人工呼吸。
(二)止血出血是创伤主要表现,而大出血是导致伤员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对创伤出血首先必须及时止血,然后再作其他急救处理。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1.加压包扎止血法此方法急救中最常用。
躯干、四肢血管伤大多可用此法止血。
先用较多无菌纱布或干净布类覆盖伤口,如出血伤口较深较大,可先用敷料充填,较多敷料环绕,再用外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加压包扎以能止血,松紧合适,仍保持肢体远侧血液循环为度。
施工现场急救知识一、引言施工现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事故和伤害可能随时发生。
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急救知识在施工现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施工现场常见的急救知识,包括急救基本原则、常见伤病情况及应急处理方法等。
二、急救基本原则1.保护自己的安全:在进行急救前,务必确保自己的安全。
评估现场的危险因素,如有必要,先采取措施排除危险,如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
2.评估伤者的状况:迅速评估伤者的意识和呼吸状况,检查是否有出血、骨折或其他明显的伤害。
3.拨打急救电话:如果伤者情况严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准确的位置和伤者的状况,以便急救人员尽快赶到现场。
4.提供基本生命支持: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进行基本生命支持措施,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术等。
三、常见伤病情况及应急处理方法1.创伤伤害(1)出血:如果伤者出血严重,应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进行直接压迫止血,如伤口较大,可以用绷带进行包扎。
(2)骨折:在急救过程中,切勿移动伤者,尽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用固定物如木板进行固定,以减轻伤者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3)烧伤:立即将伤者从烧伤源处转移,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但避免使用冰水。
覆盖干净的纱布或绷带,不要涂抹任何药膏。
2.中毒(1)化学品中毒:立即将伤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迅速将伤者身上的衣物脱掉并用清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
拨打急救电话,告知中毒的化学品名称。
(2)食物中毒:让伤者吐出食物残渣,饮用大量清水,尽快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3.意外伤害(1)电击:切勿直接用手触碰伤者,先切断电源,然后用绝缘物将伤者与电源隔离,拨打急救电话。
(2)高处坠落:不要移动伤者,用软垫或厚衣物垫住伤者头部,保持伤者体温,拨打急救电话。
四、急救设备和培训1.急救箱:施工现场应配备急救箱,急救箱内应包含常用的救治物品,如绷带、纱布、消毒药水等。
2.急救培训:施工现场的工人应接受急救培训,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应对。
创伤急救原则标题:创伤急救原则引言概述:创伤急救是指在突发的事故或意外情况下对受伤者进行及时的急救处理,以减少伤害并挽救生命。
遵循正确的创伤急救原则对于救治受伤者至关重要。
一、快速评估伤情1.1 快速确定伤者的意识状态,判断是否有意识丧失或昏迷。
1.2 观察呼吸是否正常,及时处理呼吸困难或窒息的情况。
1.3 检查是否有大量出血或其他明显外伤,及时止血或处理外伤。
二、保护现场和伤者2.1 将受伤者移至安全地点,避免二次伤害。
2.2 保持现场安静,避免人群围观或交通堵塞。
2.3 为伤者提供心理安慰和支持,保持冷静并稳定情绪。
三、止血和包扎3.1 对于出血明显的伤者,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
3.2 采用压迫止血或包扎止血的方法,避免感染和二次出血。
3.3 注意伤口包扎的松紧度和位置,确保伤口受伤处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治疗。
四、保持呼吸通畅4.1 对于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伤者,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通畅。
4.2 采用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器等方法,确保伤者呼吸正常。
4.3 定期检查伤者呼吸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急救措施。
五、寻求专业医疗救助5.1 对于严重受伤或伤势复杂的伤者,应及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5.2 在急救过程中保持与医院联系,告知伤者的伤情和急救措施。
5.3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确保受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结论:创伤急救原则是保护受伤者生命和健康的关键,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伤害并提高救治成功率。
在面对突发的创伤情况时,我们应该冷静应对,遵循创伤急救原则,及时有效地救助受伤者。
一、总则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创伤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火灾、爆炸、中毒、暴力事件等。
三、应急处置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
3.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4.科学施救,确保安全。
按照科学、规范、有序的原则,确保救援工作的安全性。
四、组织体系1.成立创伤处置指挥部。
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设立现场指挥部。
由现场指挥长负责,负责现场救援工作的协调和指挥。
3.成立救援队伍。
由消防、医疗、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组成,负责现场救援工作。
五、应急处置流程1.接报。
接到创伤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现场指挥部报告。
2.响应。
现场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现场。
3.现场处置。
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按照现场指挥部指令,开展救援工作。
4.伤员救治。
医疗救援队伍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5.现场勘查。
公安、消防等部门对现场进行勘查,查明事故原因。
6.善后处理。
根据事故原因和损失情况,进行善后处理。
六、救援队伍职责1.消防队伍:负责现场灭火、救援被困人员、协助医疗救援等。
2.医疗救援队伍:负责伤员救治、转运、现场救护等。
3.公安队伍:负责现场交通管制、维护现场秩序、调查事故原因等。
4.交通部门:负责事故现场交通疏导、事故车辆处置等。
5.卫生部门:负责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七、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
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经费保障。
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经费需求。
3.人员保障。
选拔、培训专业救援人员,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创伤现场救护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先救命:在紧急情况下,应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等。
2. 稳定生命体征:在处理创伤的过程中,需要稳定伤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
3. 控制出血:对于大出血的伤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压迫止血、缝合止血等。
4. 防止感染:在处理创伤时,应注意卫生和防止感染,避免伤口感染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5. 转运伤者:在处理完创伤后,应尽快将伤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6. 注意心理支持:在处理创伤时,应注意伤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伤者度过难关。
以上原则是创伤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创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同时,在处理创伤时应注意自身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创伤急救指南简介创伤是指身体受到外来力量的伤害,常见的创伤包括割伤、撞伤、烧伤等。
遇到创伤应及时进行急救,以减轻伤势并保护生命。
本文档将介绍创伤急救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的应急措施。
急救原则1. 保护现场:创伤现场常常存在危险因素,如高温、失火、坠落物等。
急救前应确保自身安全,采取相应措施,如穿戴好防护装备,疏散周围人群等,以保护现场的安全性。
2. 停止出血:大量出血是创伤的常见状况,应尽快控制出血以避免意外伤亡。
采取捆扎、压迫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出血,如使用紧急止血带、敷料或压迫血管。
3. 给予心肺复苏:对于出现心跳骤停的伤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骨、进行人工呼吸等,以维持心肺功能。
4. 保护颈椎:创伤可能伴随着颈椎受伤,此时应尽量稳定伤员的头部和颈部,避免不必要的活动,以免加重伤势。
5. 寻求医疗帮助:无论伤势轻重,如有条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获得更专业的处理和治疗。
常见创伤急救措施1. 割伤:清洗伤口后用干净纱布进行包扎,尽快就医。
2. 撞伤:冷敷伤处可缓解疼痛和肿胀,如伤势严重,应就医检查。
3. 烧伤:立即用流动的凉水冲洗烧伤部位,以降低温度。
对于严重烧伤,应尽快前往医院寻求专业治疗。
4. 骨折:采取固定伤处的措施,如用软垫、夹板等进行固定,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5. 窒息:对于窒息的伤员,应迅速实施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同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总结创伤急救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熟悉基本的急救原则和常见的急救措施,可以在意外发生时提供有效的帮助,保护伤员的生命和健康。
然而,急救只是暂时的抢救措施,伤员还需要得到专业的医疗治疗,因此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伤患者现场救护原则
创伤患者现场救护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保证安全:首先要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2. 评估伤情:快速评估患者的伤情,包括呼吸、循环、意识等方面。
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
3. 呼叫急救: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并提供准确的位置和患者的伤情信息。
4. 止血和包扎:对于明显的出血,应尽快采取止血措施,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压迫包扎。
5. 固定骨折:如果发现骨折,应尽量固定骨折部位,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6.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如有必要,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护操作。
7.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呼吸、脉搏、意识
等,并及时向急救人员报告。
8. 心理支持:在救护过程中,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安抚他们的情绪。
论述创伤的急救技术
急性的创伤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造成死亡的是大出血,其次是感染和神经损伤。
临床上创伤的急救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止血;第二个方面是包扎;第三个方面是进行固定;第四个方面是进转运,这是临床上急诊急救的基本技术。
止血可以采取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还可以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
总的原则是动脉出血要在近心端结扎,静脉出血要在远心端结扎。
包扎主要减轻患者疼痛,避免组织器官进一步损伤和感染,同时减轻患者的损伤。
临床上可以采用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同时还止血的作用。
再有就是固定,可以采用夹板或比较直的木条固定,主要对骨折的患者有一定的帮助,避免组织进行二次损伤。
最后就是转运,临床转运主要是避免组织器官进一步损伤,比如患者脊柱损伤,首先在固定的基础之上,保持头体躯干为一条直线,否则容易引起脊髓的继发性损伤。
这是临床上常用的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
急性创伤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急性创伤是指突发的、造成生命威胁的身体损伤,如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犯罪等。
在处理急性创伤时,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处置效率和救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的损失。
二、应急预案的目标和原则1.目标:(1)迅速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以保护受伤人员的生命;(2)快速准确地评估伤情,进行初步处理;(3)有序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4)保证伤员的隐私与尊严,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2.原则:(1)迅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减少伤员等待时间,快速救治;(2)统一指挥:确保各部门、各人员行动协调一致;(3)分类处理: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优先处理危重伤员;(4)合理分流:将伤员分流至不同的医疗机构,以减轻压力;(5)信息共享:各部门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6)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处理能力。
三、应急预案的具体措施1.准备阶段:(1)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明确指挥体系和责任分工;(2)培训医护人员和急救志愿者,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备足应急救治设备和药品,定期检查和更新设备;(4)与当地警察、消防等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合力。
2.伤员救护:(1)急救:现场工作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护,包括止血、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以保证其基本生命体征的稳定;(2)分级处理:根据伤者伤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理,将危重伤员优先转运至医疗机构;(3)转运:设立合理的转运路线和车辆,确保伤员快速、平稳转运;(4)随行医护:在转运过程中,有专业医护人员随行,密切监测伤员状况。
3.家属安抚:(1)家属接待:为伤员家属保留接待区域,提供舒适的环境;(2)信息告知:及时向家属通报伤员状况和治疗情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3)家属陪护:鼓励家属陪伴伤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安慰。
四、应急演练与培训1.应急演练:(1)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各种不同类型的急性创伤场景;(2)评估演练结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现场救护方法一、现场救护的应急程序(一)现场救护的目的:1、维持、抢救伤病员的生命;2、改善病情,减轻病员痛苦;3、尽可能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伤害或急症发生后,在场人员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通知驻地医生和施工现场的值班干部。
(二)人员受伤现场救护的应急程序:1、在生产现场一旦发生人员受伤事故,伤者或目击者应立即大声疾呼“受伤了”,同时赶赴报警点发出急救信号,并报告值班干部(如果有值班医生,应立即通知)。
2、用电话、对讲机与120急救中心或医院联系,通报伤者情况、出事地点、时间,要求医院做好急救准备,必要时马上出动救护车。
3、单位应急小组人员(含医生)立即赶到受伤现场,必要时启动车辆做好护送准备。
4、检查受伤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救护和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5、运送伤员去医院。
运送人员在途中要与急救小组时刻保持联系,随时报告伤者的病情和具体位置。
6、基层干部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三)现场救护的一般原则是:1、先确定伤员是否有进一步的危险,立即使伤病者脱离危险区。
2、先救命后救伤,沉着、冷静、迅速地对危重病人给予优先紧急处理。
3、最大限度地争取快速投入救护的时间。
4、搬运伤病员之前,应将骨折及创伤部位予以相应处理,保留离断的肢体或器官,如断肢、断指等。
5、对呼吸、心力衰竭或停止的病人,应清理呼吸道,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
6、控制出血。
7、考虑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
8、如必要时,尽快寻找援助或送医疗部门。
同时,加强运送医院途中的监护。
在伤病员较多的情况下,应首先判断病情轻重。
在一般现场急救中,应首先抢救危重病人,然后再处理较轻病人。
二、外伤的现场急救(一)外伤现场急救处理的基本项目1、进行紧急临时止血:利用现场能够达到止血的一些日常用品如手帕、毛巾、衣服撕成的布条等,包扎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直到停止血流。
止血后,要记住时间,每30分钟可进行松绑1~2分钟,将伤员迅速送医院处理。
2、对伤口进行临时包扎:用急救包内的包扎材料进行包扎。
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标题: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引言概述:多发性创伤是指一次或多次外伤引发的多个部位的严重损伤,通常需要紧急抢救和处理。
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现场急救1.1 快速评估患者状况:包括呼吸、循环、神志等方面的评估,确定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
1.2 创伤处理:对出血、气道阻塞等紧急情况进行处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保护现场:确保现场安全,避免二次伤害,并通知医疗救援人员前来支援。
二、院前抢救2.1 快速转运: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减少抢救时间,提高生存率。
2.2 治疗措施:在转运途中进行基本抢救处理,包括止血、通气、输液等。
2.3 与医院沟通:提前通知医院患者的情况,为患者的接诊和治疗做好准备。
三、院内急救3.1 快速评估:医院急诊科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明确伤情和治疗方案。
3.2 多学科协作:外科、重症医学、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患者的抢救工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3 快速处理:尽快进行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或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
四、术后治疗4.1 重症监护: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测和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2 有效通气: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氧合和通气功能。
4.3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促进伤口愈合和康复。
五、康复与出院5.1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5.2 心理辅导:提供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创伤事件的影响。
5.3 出院指导: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复诊计划,确保患者的康复过程顺利进行。
结语:建立完善的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通过现场急救、院前抢救、院内急救、术后治疗和康复与出院等环节的有序配合,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多发性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