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的确立1课
- 格式:ppt
- 大小:570.00 KB
- 文档页数:18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一、教学思路《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的教学思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礼乐文明的确立为主线,通过对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的阐述,使学生了解礼乐文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礼乐文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史实与理论相结合,以史为证,以论辅史,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礼乐文明的历史价值。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掌握礼乐文明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礼乐文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2. 教学内容(1)礼乐文明的起源:讲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产生背景,如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分封制的确立等。
(2)礼乐文明的发展:介绍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完善,如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传播等。
(3)礼乐文明的鼎盛:阐述礼乐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作用,如诸侯国的礼乐交流、礼乐文化的繁荣等。
(4)礼乐文明的衰落:分析礼乐文明在秦汉以后的演变,如礼乐制度的破坏、礼乐文化的转型等。
(5)礼乐文明的影响:探讨礼乐文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如礼乐思想在后世的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过程,阐述礼乐文明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课堂讨论法:针对礼乐文明的相关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一、教学思路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确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礼乐文明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礼乐文明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礼乐文明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礼乐文明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礼乐文明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礼乐文明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民族自豪感。
2. 教学内容(1)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礼乐文明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礼乐文明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4)礼乐文明对后世的影响3.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礼乐文明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礼乐文明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礼乐文明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礼乐文明在后世的影响。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乐文明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阐述礼乐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介绍其主要发展阶段。
(3)分析礼乐文明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礼乐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礼乐文明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5)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礼乐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礼乐文明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合作精神,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梳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孔子对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局面岀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表现: 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至唐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原因。
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②魏晋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5.宋元时期:高度繁荣。
(1)宋代理学。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形成。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受到禁锢。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2) 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8.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9. 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
①老子提岀“”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
②荀子提出“,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以朴素的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本文将对《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进行解析与总结,包括教案的基本结构、内容要点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解析1.教案结构分析本教案采取了“导入新课-讲解学习内容-文本解析-形象示范-实践训练-课堂小结”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合理紧凑,体现了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四个教学环节,整个教学流程分层次、分时段地有计划地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2.教案内容析本教案主要内容是《礼乐文明的确立》,共分为六个部分:导入、课前预习、讲解、文本解析、形象示范和实践训练。
导入部分主要引出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点和概念,激发学生对礼乐文明的兴趣;课前预习部分要求学生预先了解礼乐文明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和主要特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的认识有一定基础;讲解部分重点讲解了礼与乐的概念、起源和作用;文本解析部分通过阅读古代文化经典文献,文学史等,深入了解礼乐文明的内涵,形象示范部分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礼乐文明的历文化遗产;实践训练部分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在实践中感受到礼乐文明的魅力和作用;课堂小结部分重点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
3.教学方法分析本教案采用了问答法、讲述法、读书会、形象示范、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环节,采用讲述法和问答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系统理解礼乐文明;在文本解析环节,采用读书会的形式辅助学生详细理解文本内容;在形象示范环节,采用图像、视频等方式形象展示文明遗产,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在实践训练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策略分析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类比思维、启示式教学、多元智能教育等。
在类比思维方面,将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形态进行类比,便于学生理解其意义;在启示式教学方面,通过引出知识点、开展问询、设计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在多元智能教育方面,强调发挥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和优势,使教学更具有包容性和差异化。
二、教案总结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礼乐文明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礼乐文明的起源、影响和其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中的教学方法探究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礼乐文献的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礼乐文明的起源与发展2. 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演变3. 礼乐文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4. 礼乐文献的解读与分析5. 礼乐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礼乐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演变、礼乐文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礼乐文献,使学生了解礼乐文明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提高其解读文献的能力。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直观地感受礼乐文明的历史风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其对礼乐文明的兴趣和热情。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礼乐文献解读、案例分析等作业的质量,检验其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礼乐文明知识的掌握程度。
4. 个人成长记录:鼓励学生记录自己在学习礼乐文明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评价其思考和感悟能力的提升。
5.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观点阐述等方面。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言:介绍礼乐文明的概念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礼乐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讲授法,讲解礼乐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其背景和演变。
3. 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演变:分析礼乐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社会的影响。
4. 礼乐文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讨论礼乐文明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礼乐文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