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PPT课件部编版2
- 格式:pptx
- 大小:7.93 MB
- 文档页数:23
16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策略认写字词借助已有经验识记本课的8个形声字,“加一加”识记“脆”。
强调多音字“恶”在本课的读音。
重点指导“蟋、蟀”的书写,提示“蟀”字右半边的笔顺。
联系实物学习词语“蟋蟀、蝎子、蝈蝈”,加深理解。
阅读理解初读课文,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以此为线索,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聚焦“我”探寻中的思考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我”产生了哪些观点,“我”是如何结合事例说明观点的,体会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以“‘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描写思考、语言、心情的句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实践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还产生共鸣,联想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树立从小热爱科学探究的意识,埋下好奇又爱思考的科学的种子。
积累运用课文看似平淡的结尾,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交流体会,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怀表和相关昆虫的图片。
学生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活动1揭题质疑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表里怎么会有生物呢?)活动2了解作者1.请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表裏的生物》課文原文我小時候住在一座小城裏,城裏沒有工廠,所以也沒有機器的聲音。
我那時以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鳥叫得很好聽,夜裏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蟬在綠樹上叫,秋晚有各種的蟲在草叢中唱不同的歌曲;鐘樓上的鐘不是活的,有時卻洪亮地響起來,那是有一個老人在敲,街心有時響著三弦的聲音,那是一個盲人在彈。
哪里有死的東西會自己走動,並且能自動地發出和諧的聲音呢?可是父親懷裏的表有時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針會自己動轉,並且它堅硬的表蓋裏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滴答,滴答……沒有一刻的休息,這聲音比蟬鳴要柔和些,比蟲的歌曲要單調些。
一天,我對父親說:“我愛聽這表的聲音。
”我一邊說一邊向著表伸出手去。
父親立刻把我的手攔住了,他說:“只許聽,不許動。
”停了一會兒,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兒不許動表。
”他這麼說,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許動”,裏邊該是什麼東西在響呢?我對於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樹上的蟬,草裏的蟲,都不輕易被人看見,我想:這裏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
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裏,不許小孩子動。
越不許我動,我的手指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這樣過了許多天。
父親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它。
有一次,父親也許看我的樣子太可憐了,也許自己有什麼高興的事,他對我笑著說:“你來,我給你看看表裏是什麼在響,可是只許看,不許動。
”沒有請求,父親就主動給我看,我高興極了,同時我的心也加速跳動。
父親取出一把小刀,把表蓋撥開,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現出一個美麗的世界:藍色的、紅色的小寶石,釘住幾個金黃色的齒輪,裏邊還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住地擺來擺去。
這小世界不但被表蓋保護著,還被一層玻璃蒙著。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親再把這美麗的世界蓋上。
可是過了一會兒,父親還是把表蓋上了。
父親的表裏邊真是好看。
此後我就常常請求父親把他的表打開給我看,有時父親答應我,有時卻拒絕我,這要看他高興不高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课文原文15.表里的生物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动转,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
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部编版小学语文《表里的生物》课文原文及赏析《表里的生物》课文原文:我家有一个大座钟,挂在客厅的墙上。
它的样子很特别,有一个玻璃门,里面有一个小锤子,不停地来回摆动。
我小时候总觉得那里边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爷爷总是按时给钟上发条,每当他打开表盖,我就屏住呼吸,生怕那个神秘的小生物会跑出来。
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它。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爷爷:“那个小生物是什么?它为什么不出来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那是钟表的心脏,叫做摆轮。
它控制着钟表的走动,不能出来的。
”我听了,更加对那个小生物充满了好奇。
我想,它一定是个勇敢的小家伙,住在那么小的地方,还能控制着那么大的一座钟。
从那以后,每次听到钟声,我都会想起那个住在表里的小生物。
我知道,它虽然看不见,但却一直在那里,默默地工作着。
《表里的生物》赏析:这篇课文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了对家中大座钟内部“生物”的好奇和探索。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文章开头就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描述了一个大座钟内部的神秘小生物。
这种神秘感和好奇心贯穿全文,使得故事引人入胜。
在与爷爷的对话中,作者揭示了“小生物”其实是钟表的摆轮,这一科学知识的引入,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寓教于乐,让读者在阅读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最后,作者通过对小生物的赞美和敬仰,表达了对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精神的肯定和尊重。
这种主题深化了文章的内涵,使得故事具有更深的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表里的生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勤劳、坚韧精神的赞美,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优秀课文。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表里的生物》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一1993)原名冯承植,涿州人。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25年,他和几位朋友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等。
主要作品:《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三、我会写脆:清脆脆枣脆弱干脆又甜又脆拦:拦挡拦截拦网拦堵拦路虎怖:恐怖震怖怖畏怖惧阴森可怖蟋:蟋蟀斗蟋蟀蟀:蟋蟀蟋蟀草四、形近字脆(脆弱)拦(阻拦)蟋(蟋蟀)跪(下跪)栏(栏目)悉(熟悉)蟀(蟋蟀)布(布料)玻(玻璃)率(率领)怖(恐怖)波(波纹)五、多音字好:hǎo好看hào爱好弹tán弹性dàn子弹答:dā答应dá答案更gèng更好gēng更改六、近义词洪亮——嘹亮和谐——融洽单调——单一请求——恳求愉快——欢快猜测——猜想七、反义词坚硬——柔软单调——丰富美丽——丑陋保护——破坏答应——拒绝丑恶——美好八、理解词语[钟楼]旧时城市中设置大钟的楼,楼内按时敲钟报告时辰;安装时钟的较高的建筑物。
[洪亮](声音)大;响亮。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坚硬]又结实又硬。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食物)脆而清香。
[柔和]①温和而不强烈。
②柔软;软和。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表里的生物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蝎.子(xiē)柔和.(huó)钵.子(bō)B.蝈.蝈(gō)蒙.着(méng)蜇.人(zhē)C.狗吠.(fèi)丑恶.(è)清脆.(cuì)D.钉.住(dìng)似.的(sì)单调.(diào)2.下列四组词语中,不是近义词的一项是()A.希望期望渴望B.思念思想思考C.考查考试考核D.热爱酷爱喜爱3.下列词语的音节中,首字母都需要大写的一组是()A.周恩来北京人民B.雷锋长城广州C.五星红旗主席骄傲D.中国银行城内4.下面句子中的分号用得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B.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C.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D.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B.建筑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和音乐,从一片瓦、一块砖、一扇窗、一道门、一条梁、一根柱、一个台阶中,都可以看到历史的原貌,闻到文化的氛围。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D.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二、填空题6.幽默成语游戏(1)孤单——()(2)中秋月——()(3)跳伞——()(4)用霓虹灯装饰的广告语——()(5)仰泳决赛——()7.课文综合回顾。
16.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
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
(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