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6.48 MB
- 文档页数:40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
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
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
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
大学西方教育思潮教案:大学西方教育思潮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
2.掌握西方教育思潮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3.分析西方教育思潮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西方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2.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3.进步主义4.教育心理学5.教育哲学三、教学方法1.讲授类:主要介绍每个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
2.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思考如何运用相应的教育思潮进行教育。
3.思维导图:制作思维导图,总结各个思潮的主要内容和联系。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言教师先介绍西方教育思潮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教育思潮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步:西方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教师讲述西方教育思潮自古希腊起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启蒙运动时期教育、现代教育等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第三步: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教师讲述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主要理论,以及这两种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第四步:进步主义教师讲述进步主义在20世纪初期的发展和主要理论,包括人本主义、民主主义、实验主义等。
引导学生思考进步主义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五步:教育心理学教师讲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等不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局限性,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和现实应用。
第六步:教育哲学教师讲述教育哲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批判理论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哲学理论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第七步: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何运用不同的教育思潮,如讨论如何评价一所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教师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等,让学生对各种教育思潮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八步:思维导图教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各个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和联系,让学生掌握并且加深对这些教育思潮的理解和记忆。
科学教育思潮名词解释科学教育思潮是西方世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教育理论上对传统教育思想提出的根本质疑和批判而形成的新思潮。
这一思潮始于美国,又迅速波及英、法、德、意、日等国,影响遍及全世界。
在西方教育史上,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教育与生活结合论。
其代表人物有杜威、裴斯泰洛齐、罗素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获取直接经验为基础,把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因此,他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都比较贴近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反对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脱离教育的行为。
2.教育即研究。
其代表人物有库恩、波斯纳等。
他们坚持实用主义原则,要求把知识作为信息加以处理,从而使知识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他们还强调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教育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还要研究学习过程。
他们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科学,那么教育便是系统的,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补充和吸收。
他们的这些观点反映了20世纪初在西方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时期中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但是,这一思潮忽视人的需要和个性,忽视学生个性和社会特点,只看到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共性,而忽视了教育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特殊关系,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儿童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发展,显得机械、教条、死板。
3.经验自然主义。
其代表人物有库恩、波斯纳等。
他们主张把教育对象看作一个完整的人,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并且强调经验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要求教育走出学科中心主义,改变目前自然科学中心主义的状况,强调对儿童进行综合的,整体的科学教育。
4.永恒回归论。
其代表人物有怀特海、加涅等。
他们认为,教育不是由现在向未来发展,而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某一时刻或阶段向过去、现在和将来回归,即回归到儿童的先前发展水平,要求通过回归过去而不断引导和塑造儿童的发展。
因此,他们主张回归到古希腊,回归到“自然主义”的教育。
5.永恒回归论。
【改造主义】:现代美国教育思想流派。
进步主义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
20 世纪30 年代西方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之中,社会矛盾尖锐化,以康茨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主义教育家感到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受社会改革的制约,故提出进步主义需改变方向,应少强调儿童中心主义,多强调社会中心教育;少关心个人成长,多关心社会变革。
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强调手段和过程,忽略目的和结果。
但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手段适当。
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明确的目的,即以“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而改造社会,实现“社会民主”和“世界民主”,以造福全人类。
学校应强调人的社会性,若不培养智力上的合作,就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文化。
在思想理论上忠于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原则,但修订、扩展了某些见解。
改造主义者的主要观点:(1)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改良的目的和计划领导社会去实现其价值标准;(2)学校应成为变革和社会改革的起动者;(3)课程应以理想社会的形象为基础;(4)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公民的政治活动去参加社会改革计划;(5)学校、教师、学生应是新的更完美的民主社会的模范。
50 年代后,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的改造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是一种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教育(Reconstructionism in Education)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1]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改造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2]改造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流派思潮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
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康茨、拉格等提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很大发展。
改造主义教育的一些主要人物,代表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左翼。
他们与作为进步主义教育主流的“儿童中心”不同,强调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意义以及社会对于人的制约作用。
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第一章西方教育思潮(上)第一节进步主义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同欧洲的“新教育”或“新教育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传统教育为对象,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或“儿童中心”。
一、思想基础1.自然主义对美国进步教育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欧洲的自然主义,法国的卢梭,“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大性,儿童不应受戒于成人,而只应受到自然的惩罚。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书本,它应该包括儿童的情感、智慧以及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传统主义教育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对于变化了的美国社会的不适应,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传人,为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达尔文的进化论3.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1)实用主义和经验的自然主义在哲学思想方面,实用主义哲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的思想给进步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经验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经验自然主义者认为实在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实在有待于人们去发现,它就是人们所谈论的那样,而除了经验,我们不能谈论什么。
经验自然主义之所谓“经验”的含义比较广泛;实验主义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杜威把它称为“交互作用”。
(3)经验自然主义的认识论经验自然主义认为,检验知识真伪的最后标难是,人们尝试性地提出并付诸行动的那些假设和猜测是否真正“有用”。
所谓真理往往是或然的、相对的。
它仅仅是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
(4)经验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善的行为由其结果来衡量,伦理的原则同样也要由依据该原则行事的结果来评判。
如果某一原则总是导致人们不想要的结果,人们最终使会抛弃它。
“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这一道德领域的终极问题是没有最后答案的。
因为价值是在人们的经验中发现的,所以,我们必须得在日常经验的情境中左发现我们的“应该”。
二、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1.对教育的根本看法(1)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内容上应该配合儿童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方法则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实际的学习活动为出发点,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止的生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