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48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时代背景•二战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形势。
•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重要工具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变化与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重新论证教育理论的高潮。
三派教育理论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理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
继承并发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改造主义50年代以后产生并广为流行的新的教育哲学: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等。
一、改造主义教育(一)概况⏹改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5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的要义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造不适合当代要求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二)内容1.前提:⏹当今正处在一个新的文化危机时代,要求用教育来解救时代的危机,建立社会新秩序。
⏹用行为科学的新成就来改造教育。
2.内容:⏹教育应具有改造社会的大目标。
具体表现为建设“新文化”,创建“世界秩序”和培植“社会同意”。
⏹论述了制定课程和选取教育方法的新原则课程的选择与社会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有内在联系课程中应体现价值论的灌输,即在哲学上对道德的、审美的与政治的共同价值标准的研究,课程应能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群体的理解,帮助他们了解阶级之间与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或权力斗争等。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编制课程●对教师作用与师生关系问题上的见解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开辩论的关系。
3.评价⏹改造主义教育的基调是要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实质,通过教育用阶级合作的观念来重建一种所谓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解救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文化危机。
⏹但由于它的历史唯心主义性质和资产阶级性的制约,从其教育实践来看,并不能反映教育发展的实际,也不能解救所谓的时代危机。
第五章外国现代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兴起一次影响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成为现代教育的开端。
当时,第二次产业革命(电气时代)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义务教育的推广普及、新兴学科的产生、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都预示着传统教育的日渐衰微和现代教育的日趋演进。
本章共分四个大标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二、现代各主要国家的教育三、杜威的教育思想四、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广泛开展的教育革新运动,在欧洲被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一系列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在欧美各国广泛开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理论流派的欧美实验教育学诞生。
1914年新学校运动传入美国,之后欧美两个教育革新开始合作与交流,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教育革新运动。
1957年进步教育运动结束,1966年新教育运动终结。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通过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进行新教育实验,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自由个性与活动能力为特征。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
后扩展到德、法、比、荷和奥等欧洲国家,形成了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的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是欧洲新学校的典范,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1898年,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1899年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第一节新教育运动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杜威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实验教育学第五节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第一节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由来与发展“新教育运动”也称做“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实践中,一些倾向于教育民主、尊重儿童、内容实际、讲求效率的“新学校”应运而生。
随之,欧美各国便仿效开办,发展成为一场影响较大的“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其办学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现代和有合乎情理的特点的适应社会'领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以培养出能够应付现代知识与现代生活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从而建立健全的人类社会的人才。
雷迪为了改造当时重古典课程、脱离社会生活、贵族化的公学制度,特别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1983年,巴德利在英国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是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第一个分支。
但其实行男女合校,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创造者,学校管理更民主,因此大受欢迎。
德国的赫尔曼•利茨先后建立了三所相互衔接的家庭式乡村寄宿学校,分别是1898年为6〜12岁儿童开办的伊尔森保学校、1901年为1376岁男生开办的豪宾达学校和1904年为16〜19岁男生开办的比伯尔史泰因学校。
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埃德蒙・德穆林创办第了一所新学校一一罗歇斯学校。
这些先驱性的乡村寄宿学校都深受雷迪的影响,在办学模式、目的、课程及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如:新学校都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新学校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爱护、亲密无间的关系:但是也存在局限性,如:费用昂贵,主要以具有激进思想的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因而规模一般都较小,并且完全独立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
新学校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并且由于各国新学校之间紧密联系而开辟了国际交流。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第15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的是()。
A.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B.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C.学校课程应当以实用学科为中心D.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答案】C【解析】永恒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③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④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2.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宗教教育的是()。
A.新托马斯主义B.永恒主义C.存在主义D.分析教育哲学【答案】A【解析】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是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它的主要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③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④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3.不属于新托马斯主义的观点的是()。
A.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B.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C.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D.教育权应由国家掌控【答案】D【解析】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教育理论包括: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③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④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4.存在主义者要求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应是()。
A.我与您B.我与你C.我与他D.我与你们【答案】B【解析】存在主义教育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其代表人物布贝尔曾写过《我和你》等著作。
5.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道路的一种教育思潮是()。
A.结构主义B.存在主义C.要素主义D.新行为主义【答案】D【解析】新行为主义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