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 格式:docx
- 大小:21.53 KB
- 文档页数:9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时代背景•二战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形势。
•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重要工具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变化与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重新论证教育理论的高潮。
三派教育理论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理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
继承并发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改造主义50年代以后产生并广为流行的新的教育哲学: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等。
一、改造主义教育(一)概况⏹改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5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的要义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造不适合当代要求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二)内容1.前提:⏹当今正处在一个新的文化危机时代,要求用教育来解救时代的危机,建立社会新秩序。
⏹用行为科学的新成就来改造教育。
2.内容:⏹教育应具有改造社会的大目标。
具体表现为建设“新文化”,创建“世界秩序”和培植“社会同意”。
⏹论述了制定课程和选取教育方法的新原则课程的选择与社会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有内在联系课程中应体现价值论的灌输,即在哲学上对道德的、审美的与政治的共同价值标准的研究,课程应能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群体的理解,帮助他们了解阶级之间与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或权力斗争等。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编制课程●对教师作用与师生关系问题上的见解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开辩论的关系。
3.评价⏹改造主义教育的基调是要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实质,通过教育用阶级合作的观念来重建一种所谓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解救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文化危机。
⏹但由于它的历史唯心主义性质和资产阶级性的制约,从其教育实践来看,并不能反映教育发展的实际,也不能解救所谓的时代危机。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
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
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要素主义教育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
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永恒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5.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外国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改造主义●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拉格●主要内容●目标: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培养: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社会精神●依据:教育工作应当以行为科学为依据●中心: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教师应该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评价●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以社会为中心的本位论忽视了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夸大了行为科学的影响●新传统主义●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里弗昂●主要内容●目标: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传给下一代●过程: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教师: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重视:重视学业考试和天才教育●评价●消极●学习:过于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学生:忽视学生兴趣、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能力水平●教材:采用的教材脱离了学校教育实际●积极●要素主义教育学者的一些建设性意见被美国政府采纳了一部分,为有关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阿德勒、利文斯通、阿兰●主要内容●教育性质: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理性,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而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著作●地位:永恒的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评价: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不大,是一种历史的后退●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人物:马里坦●主要内容●基础和原则:教育以宗教为基础,以神性为最高原则●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课程核心: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隶属:教育应该属于教会●评价●积极●在天主教会的学校曾有一定的影响●消极●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使其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雅斯贝尔斯●主要内容●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其中首先要发展自我意识●品德教育: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标准: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个别教育: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评价●积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主张教育个性化●提倡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对欧美国家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过分漠视自然科学的学习●漠视人的智力培养●以上两点致使在教育工作的实践成效十分有限●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鲁纳●主要内容●学生智能发展:强调教育和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科基本知识结构: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早期学习: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方法: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教师: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评价●积极●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将认知发展与教育结合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相互融合提供了良好范例,推动了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消极●结构主义教育存在一些片面性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基本结构而忽视儿童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与教材偏难也引起了人们的批评●现代人文主义(人本)●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弗罗姆和奥尔波特●主要内容●目的: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整体、全面、创造:着重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心理氛围:强调学校应该创设自由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价●积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力图纠正“主知主义”和“主情主义”两种倾向,全面考虑人的发展,给教育理论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消极●人本主义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存在片面性和缺陷,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终身教育●代表人物:保罗•朗格朗●主要内容: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评价●终身教育思想冲破了传统教育理论对于教育的定义●扩大了人们对于教育的研究视野,同时拓展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对于传统教育的超越和变革,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终身教育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已经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象征。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考点总结Ⅰ.历年真题1.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
2.简答题: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3.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影响。
4.简答题:存在主义教育。
5.辨析题:现代教育学思潮中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认为“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6.论述题:论述人本化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价。
Ⅱ.考点详解20世纪下半叶,教育思潮呈现多样化趋势。
反对进步运动的教育思潮一、改造主义教育(从进步教育运动分化发展而来的)1.代表人物:康次、拉格、布拉梅尔德2.主要观点(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精神。
(3)行为科学是教育工作的指导。
(4)教学中心:社会问题。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要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3.影响和评价(1)具有折中主义性质的思想:既批判继承实用主义教育,又吸收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2)理论空泛,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
新传统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二、要素主义教育1.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新托马斯主义教育2.主要观念(1)把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
(2)教育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5)强调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3.影响和评价(1)要素主义教育针对美国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弊病的出路,影响着国家教育政策。
(2)但忽视学生的兴趣、个别差异,片面强调系统性的知识学习,所编教材脱离实际,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外国现代教育)-试卷3-1(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杜威的著作( )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
(分数:2.00)A.《我的教育信条》B.《民主主义与教育》√C.《学校与社会》D.《经验与教育》解析:3.杜威1897年的( ),是其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分数:2.00)A.《我的教育信条》√B.《学校与社会》C.《民主主义与教育》D.《经验与教育》解析:4.( )50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标志着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最后形成。
(分数:2.00)A.布鲁纳B.拉格C.康茨D.布拉梅尔德√解析:5.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其发起者及主要代表人物是( )。
(分数:2.00)A.阿兰B.科南特C.巴格莱√D.里科弗解析:6.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永恒主义教育是一种提倡( )的教育理论。
(分数:2.00)A.宗教B.进步C.复古√D.实用解析:7.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主张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的是( )。
(分数:2.00)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C.存在主义D.新托马斯主义√解析:8.20生纪60年代,( )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分数:2.00)A.布鲁纳√B.皮亚杰C.弗罗姆D.斯金纳解析:9.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 )。
(分数:2.00)A.马里坦B.罗杰斯C.斯金纳D.朗格郎√解析:10.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
第八讲欧美现当代教育思潮总论欧洲与美国的差异国别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不同传统地区地理环境、文化和教育传统、族群心理特征对教育理念的影响民族性与倾向性01改造主义教育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3)强调行为科学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4)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5)教师应该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布拉梅尔德02要素主义教育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在民主社会中,应该通过学校教育“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的文化,因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科的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
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02影响和评价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
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要素主义在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
03永恒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阿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1)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人性不变,所以教育永恒性质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著作。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强调教师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04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里坦。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天主教学校中。
上述三种思潮又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思潮。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教育就应该是基督教教育;1)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2)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3)05存在主义教育创始人是丹麦的基督教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法国的萨特。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师生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06分析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理论。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这部分内容是外国教育史中重要部分,也是考试出题点,热点内容,它包括一下各个不同教育思想一改造主义二要素主义三永恒主义四新托马斯主义五存在主义六新行为主义七结构主义八分析教育学九终身教育主义十人本主义下面做出一一介绍一改造主义教育1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改造主义主要是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的,到50年代形成独立的思想2主要力量内容有五个方面(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3)强调行为科学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二要素主义1代表:巴格来(发起者)柯南特、里科弗(60年代表人物)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
2主要内容:(1)把人类文化作为共同要素(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4)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三永恒主义1代表:赫钦斯(美国)、阿德勒(德国)、利文斯通(英国)这是一种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一种复古的教育理论2具体内容:(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发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3)永恒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四新托马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在美国流行。
新托马斯主义实际也主张复古,但与永恒主义不同的是,它以经院哲学为理论基础,信奉基督教,主张把教会权利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2主要内容:(1)教育应该以宗教为基础(2)教育的母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和有用的公民(3)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五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一战后产生于德国,二战后传至法国,之后流行于欧美1基本论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尼勒将其应用于教育,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2具体内容:(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4)主张个别教育方法(5)师生之间应该建议信任的关系。
考研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考点总结
Ⅰ.历年真题
1.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
2.简答题: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3.简答题: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影响。
4.简答题:存在主义教育。
5.辨析题:现代教育学思潮中的要素主义教育学认为“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6.论述题:论述人本化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价。
Ⅱ.考点详解
20世纪下半叶,教育思潮呈现多样化趋势。
反对进步运动的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从进步教育运动分化发展而来的)
1.代表人物:康次、拉格、布拉梅尔德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精神。
(3)行为科学是教育工作的指导。
(4)教学中心:社会问题。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5)教师要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3.影响和评价
(1)具有折中主义性质的思想:既批判继承实用主义教育,又吸收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2)理论空泛,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的影响不大,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冷落和批评。
新传统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二、要素主义教育
1.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2.主要观念
(1)把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
(2)教育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5)强调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3.影响和评价
(1)要素主义教育针对美国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弊病的出路,影响着国家教育政策。
(2)但忽视学生的兴趣、个别差异,片面强调系统性的知识
学习,所编教材脱离实际,从20世纪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三、永恒主义教育
1.代表人物:赫钦斯、阿德勒、利文斯通和阿兰
2.主要观点
(1)教育的性质(理性)永恒不变。
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建立在这一任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2)教育目的是培养永恒的理性。
(3)永恒的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中心,古典名著是培养理性的途径。
(4)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3.影响和评价
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理性,强调阅读经典名著,突出复古主义倾向。
在教育实践领域影响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把学生的学习限于古典著作,遭到许多人的批评。
四、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出题概率低)
1.代表人物:法国马里坦(《教育处在十字路口》)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2)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3)实行宗教教学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3.影响和评价
在欧美天主教学校中影响较大,防止把人看做工具和手段上有积极意义。
从心理学分化出来的教育思潮: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这类出题频率低)
五、新行为主义教育
1.产生背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繁荣于20世纪60年代。
2.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加涅
3.主要观点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按照程序进行教学。
基本原则是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
(3)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4)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4.影响和评价
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它忽视了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表现出机械主义的特征。
六、结构主义教育
1.产生背景: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影响很大
2.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
3.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4)提倡发现学习法。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4.影响和评价
(1)积极影响:该理论影响大,把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相互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指导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
(2)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课程理论化,过于抽象,教材偏难,引起人们的争议。
七、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1.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美国,批判现实社会强调知识忽视人的情感,主张理智与情感的整体发展。
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3.主要观点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2)主张课程人本化,提出“一体化”课程。
课程内容应建
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体现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教师和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4.影响和评价
(1)优点:注重人的整体和个性的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作用,重视自由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革新了教育观念。
(2)不足:过分强调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画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重点思潮、热点思潮
八、终身教育思潮
1.产生背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法国,20世纪60年代后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2.代表人物: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3.主要观念
(1)终身教育的缘由:能够使人在各方面都做好准备,迎接
社会新的挑战。
(2)含义:人的一生所接受的各种各样教育的总和。
(3)目标:实现更美好的生活,领悟生命价值。
(4)内容方法:内容不固定,要求广泛学习和学会学习。
(5)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对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
4.影响和评价
终身教育是教育领域中正在进行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很多国家将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建立学习型社会。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对未来教育影响重大。
九、多元文化教育思潮
1.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发展
2.代表人物:班克斯、赫瑞思、凯伦、格兰特
3.主要观念
(1)内涵:尊重文化的多元与平等。
多元文化教育承认并肯定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宽容、文化理解、文化欣赏的教育;
(2)课程与教学:强调文化的整合互动;
(3)追求教育公平与正义;
(4)提倡个性化教育;
(5)教师教学中要贯彻多元文化教育。
4.影响和评价
传播到各个国家,影响深远。
了解学习的两个思潮
十、存在主义教育
1.产生背景:产生于二战后对社会问题和人的存在的反思。
2.代表人物:萨特、博尔诺夫、尼勒
3.主要观点
(1)教育本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教师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影响者和激励者。
4.影响和评价
(1)积极作用:强调个性和积极的师生关系。
(2)消极作用:过分强调个人意志和自我选择本身存在的消极因素,教育主张带有偏激性和片面性,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落。
十一、分析教育哲学
1.产生背景: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教育理论。
2.代表人物:奥康纳、索尔蒂斯、彼得斯、谢夫勒
3.主要观点
(1)教育哲学是一种清思活动,有两个具体方法:举出反例和解决先决问题
(2)教育哲学的任务是澄清教育领域的概念和命题。
(3)用逻辑实证论与语义分析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4.影响和评价
有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表达,但是有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