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类型及其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87
现当代西方思潮西方思潮是指在西方世界中出现和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思想、学说和文化运动。
这些思潮不仅在欧洲大陆的哲学、政治和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现当代西方思潮的一些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思潮文艺复兴思潮于15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兴起,对欧洲文化和知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和个体的自由,鼓励人们追求知识、艺术和科学。
这一思潮带来了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欧洲的艺术、文学和科学的繁荣。
启蒙思潮启蒙思潮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
启蒙思潮主张推翻迷信和专制,提倡科学、理性和人权。
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洛克。
这一思潮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带来了重大变革。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追求自然、热情和独特性,反对理性主义和工业社会的机械性。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歌德、雪莱和拜伦。
浪漫主义影响了诗歌、绘画、音乐和哲学等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强调实际经验和实际效果。
实用主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重视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和杜威。
实用主义对教育、社会政策和科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于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思考,反对制度化和规范化。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索特、加缪和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影响了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于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世界兴起,抨击现代理性、线性思维和权力结构。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否定固有真理和客观现实。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福柯、达尔库和巴特。
后现代主义影响了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建筑等领域。
外国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改造主义●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拉格●主要内容●目标: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培养: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社会精神●依据:教育工作应当以行为科学为依据●中心: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师:教师应该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评价●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以社会为中心的本位论忽视了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夸大了行为科学的影响●新传统主义●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里弗昂●主要内容●目标: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传给下一代●过程: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教师: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重视:重视学业考试和天才教育●评价●消极●学习:过于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学生:忽视学生兴趣、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能力水平●教材:采用的教材脱离了学校教育实际●积极●要素主义教育学者的一些建设性意见被美国政府采纳了一部分,为有关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阿德勒、利文斯通、阿兰●主要内容●教育性质: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理性,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而培养这些共同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著作●地位:永恒的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评价: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不大,是一种历史的后退●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人物:马里坦●主要内容●基础和原则:教育以宗教为基础,以神性为最高原则●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课程核心: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隶属:教育应该属于教会●评价●积极●在天主教会的学校曾有一定的影响●消极●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使其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雅斯贝尔斯●主要内容●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其中首先要发展自我意识●品德教育: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标准: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个别教育: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评价●积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主张教育个性化●提倡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对欧美国家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过分漠视自然科学的学习●漠视人的智力培养●以上两点致使在教育工作的实践成效十分有限●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鲁纳●主要内容●学生智能发展:强调教育和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科基本知识结构: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早期学习: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方法: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教师: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评价●积极●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将认知发展与教育结合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相互融合提供了良好范例,推动了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消极●结构主义教育存在一些片面性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基本结构而忽视儿童的兴趣,相对应的课程与教材偏难也引起了人们的批评●现代人文主义(人本)●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弗罗姆和奥尔波特●主要内容●目的: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整体、全面、创造:着重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心理氛围:强调学校应该创设自由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价●积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力图纠正“主知主义”和“主情主义”两种倾向,全面考虑人的发展,给教育理论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消极●人本主义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存在片面性和缺陷,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终身教育●代表人物:保罗•朗格朗●主要内容: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评价●终身教育思想冲破了传统教育理论对于教育的定义●扩大了人们对于教育的研究视野,同时拓展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对于传统教育的超越和变革,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终身教育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已经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象征。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工具)改造主义教育是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并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康茨、拉茨以及布拉梅尔德,其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通过教育为社会成员建设社会新秩序。
②教育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用民主的方法,通过相互协作的教育,达到大多数人都同意的“社会一致”。
③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行为科学使得教育和文化新目的确定成为可能。
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关注社会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更容易培养学生“社会一致”的精神。
评价:改造主义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但它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2.要素主义教育(知识中心主义理论)要素主义教育是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主要观点如下: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强调要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并传给下一代。
②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③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④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专心。
⑤重视学业考评和天才教育。
评价:要素主义教育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其某些观点为美国政府所采纳,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能力水平,脱离了生活实际等。
3.永恒主义教育(知识中心主义理论)永恒主义教育成形于20世纪30年代,以赫钦斯、阿德勒等为代表,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
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
教育就是对人的理性的培养,进而引出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
③永恒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
强调经过理性训练的永恒学科最具有价值。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这部分内容是外国教育史中重要部分,也是考试出题点,热点内容,它包括一下各个不同教育思想一改造主义二要素主义三永恒主义四新托马斯主义五存在主义六新行为主义七结构主义八分析教育学九终身教育主义十人本主义下面做出一一介绍一改造主义教育1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改造主义主要是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的,到50年代形成独立的思想2主要力量内容有五个方面(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3)强调行为科学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二要素主义1代表:巴格来(发起者)柯南特、里科弗(60年代表人物)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
2主要内容:(1)把人类文化作为共同要素(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4)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三永恒主义1代表:赫钦斯(美国)、阿德勒(德国)、利文斯通(英国)这是一种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一种复古的教育理论2具体内容:(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发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3)永恒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四新托马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在美国流行。
新托马斯主义实际也主张复古,但与永恒主义不同的是,它以经院哲学为理论基础,信奉基督教,主张把教会权利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2主要内容:(1)教育应该以宗教为基础(2)教育的母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和有用的公民(3)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4)教育应该属于教会五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一战后产生于德国,二战后传至法国,之后流行于欧美1基本论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尼勒将其应用于教育,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2具体内容:(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4)主张个别教育方法(5)师生之间应该建议信任的关系。
第十二章欧美近现代教育思潮一、名词解释1.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更注重精英教育和自由教育。
1889年,被称作“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姆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20世纪初,比利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也创办了新学校。
1921年,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20年代,一直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到了30年代,开始强调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结束。
2.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
运动中涌现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育实验,如昆西教学法、葛雷制、道尔顿制等。
进步教育运动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和维护,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从做中学,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其主要内容有:强调儿童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昆西教学法的创立,标志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
4.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创立。
以自由和合作为基本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它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5.有机教育学校:1907年,美国教育家约翰逊在亚拉巴马州创办了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而闻名。
该学校的课程是活动课程,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作为教育的目标,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著名的教育实验。
新的教育理论大多以现代哲学的各种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对教育的作用、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乃至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进行了新探讨,形成各成体系的教育理论流派。
战后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理论,依其基本主张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主要的类别。
一、新传统派教育理论3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传统派教育思潮。
它以反对现代派教育为出发点,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坚决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新传统派教育理论,它们包括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永恒主义( Perennialism )、新托马斯主义等派别。
1、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要素主义教育理论是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
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与其它一些理论流派不同,它不是某一种哲学理论在教学问题上的表述,也不仅仅是阐述教育的一般的、思辨性的基本原理,它完全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探讨现存教育、教学制度之弊病,阐明教育、教学的理想实施原则、内容与方法,它批评、指责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支柱的现代派教育措施中的种种缺点,而重新论证已为近代传统教育所证实的诸种教育原理,并使其与当代需要相适合。
要素主义的核心人物、美国教育家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 1874-1946),19世纪末做过公立学校和师范学校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1917年后,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
本世纪20、30年代他出版过《教育过程》、《教学概论》等书。
在这些著作中,表述了重视传授系统知识和重视发展智力的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的几项基本要求: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必须重新考虑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展天才教育;重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外国教育史纲要知识梳理第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时代背景•二战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形势。
•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重要工具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变化与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重新论证教育理论的高潮。
三派教育理论直接抨击现代派教育理论,要求恢复传统教育原则的理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
继承并发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改造主义50年代以后产生并广为流行的新的教育哲学: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等。
一、改造主义教育(一)概况⏹改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5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的要义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造不适合当代要求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二)内容1.前提:⏹当今正处在一个新的文化危机时代,要求用教育来解救时代的危机,建立社会新秩序。
⏹用行为科学的新成就来改造教育。
2.内容:⏹教育应具有改造社会的大目标。
具体表现为建设“新文化”,创建“世界秩序”和培植“社会同意”。
⏹论述了制定课程和选取教育方法的新原则课程的选择与社会文化的改造和发展有内在联系课程中应体现价值论的灌输,即在哲学上对道德的、审美的与政治的共同价值标准的研究,课程应能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群体的理解,帮助他们了解阶级之间与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或权力斗争等。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编制课程●对教师作用与师生关系问题上的见解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开辩论的关系。
3.评价⏹改造主义教育的基调是要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实质,通过教育用阶级合作的观念来重建一种所谓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解救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文化危机。
⏹但由于它的历史唯心主义性质和资产阶级性的制约,从其教育实践来看,并不能反映教育发展的实际,也不能解救所谓的时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