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唯美主义运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3
4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8期总第819期No.18,2020Total of 8191介绍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艺术家。
王尔德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受人尊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诗人和作家。
他从小就深受文学的影响。
奥斯卡·王尔德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并继续在牛津学习。
他受到沃尔特·帕特尔和约翰·罗斯金的美学思想的影响。
他接触了新黑格尔主义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前拉斐尔兄弟会的著作。
这为他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指明了方向。
王尔德很聪明,说话很强硬。
凭着华丽的谈吐技巧,他成了当时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19世纪90年代初,王尔德通过一系列对话和散文完善了他的艺术观。
他把颓废、口是心非和美丽的主题融入了他唯一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2唯美主义2.1 唯美主义理论唯美主义又称唯美主义运动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在整个欧洲传播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一场支持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的审美价值高于社会政治主题的思想艺术运动[1]。
唯美主义把艺术的形式美作为一个绝对美丽的艺术命题。
这种美就是脱离现实的艺术美。
美术家和美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给人一种愉悦感,而不是传达一些道德情感信息。
唯美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他们坚持艺术不应该有任何说教,而应该追求纯粹的美。
他们相信美是艺术的本质。
美学认为艺术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还认为艺术不受道德的限制。
为艺术而艺术是美学运动的口号。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暗示而不是陈述,追求感官享受,广泛运用象征手法。
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形成有两大要素。
是对享乐主义的批判。
二是莫里斯的艺术人生观。
米厄美学观的理论基础是美。
此外,前拉斐尔兄弟会的主要代表人物罗塞蒂和斯文伯恩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20世纪20年代唯美主义思潮在上海的生发作者:白鹭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一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伟大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不断寻求的改革从器物方面、制度方面逐渐转向到了思想方面。
在此之前,从1840年中国清末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国人们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挣扎,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革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之下,统统宣告失败。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们开始认识到“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思想上的变革需求又开启了我们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这种民族矛盾、社会发展、文化转型的纠葛中,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从根本出发,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孔孟之道和封建落后的思想,“打倒孔家店”、“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婚姻自由”等等口号的提出振奋着国人的思想。
在五四运动生发的过程,在中国形成了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文化宣传阵地。
在北京,以朱自清、周作人等人为代表,它们受到了“五四运动”中文化思想的熏陶开始标榜艺术的超脱和独立;而在上海,高举“文学革命”的陈独秀,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他所提出的三大主义,明确地要把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同时,上海通过西方殖民,早早地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刺激。
第九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论
第二节
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运动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
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唯美主义运动的兴起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
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
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
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威尔德被捕为标志。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尔德等。
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唯美主义源自十九世纪后半叶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支。
其代表人物是奥斯卡?王尔德。
(电影奥斯卡奖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为艺术而艺术”也是那个时期提出来的。
法国诗人、作家戈蒂耶在他的作品《阿贝杜斯》里明确提出“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在是美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变成散文,自由就变成奴役”。
“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正真称得上是美得。
一切有用的都是丑的”。
一种客观而无动于衷,非个性,无感觉,一种“人生虚无,艺术才是一切”的思想。
十九世纪末,欧洲各国社会矛盾加剧,人心浮动。
一些有才智的作家和艺术家,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及艺术商品化的现象极为不满。
产生了一种幻灭感和危机感,苦闷,彷徨,悲观颓废的心理和在艺术上要求自卫的心理。
王尔德切实的对这种思想有力的继承,鼓吹,和实践。
他的悲剧在于一系列美学主张缺乏唯物辩证的内在统一性。
其代表作有歌剧《莎乐美》。
在中国上演的时候,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当时中国作家和评论家以谈论王尔德为荣。
以陈独秀为首的,还有欧阳予倩,郁达夫,徐志摩,田汉,白薇,杨骚,陈楚怀,王统照,袁昌英等。
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不同程度,方面不一的的影响。
颓废主义则更为可怕。
德国的洛尔顿指出,“一种厌世的情绪,苦闷,绝望的情绪。
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否定。
”颓废主义重主观,重幻觉,求神秘,求怪异,偏重“恶”的倾向为其基本特征。
他们偏爱丑美,怪美,恶美,拙美,荒诞美,病态美。
英国的波德莱尔甚至自称是“悲哀的炼金术士”,他们在怪异的题材,以及死亡、恐怖和人类病态的情感中,寻找灵感和提取美。
他们奇装异服、吸毒、酗酒,过着反传统的生活方式。
他们能“敏锐的捕捉事物的精髓和幽趣微韵使之成为没有形体的灵魂的呼声”。
(自赛蒙斯的文学上的颓废派运动)。
对一切的社会道德、宗教、传统、制度都不感兴趣。
(深夜飙车,将颓废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却尚未察觉。
)综上累述,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是人的思想的堕落。
西方现代设计史包含的主要内容从广义上看,手工艺史是设计史的前身,所谓西方现代设计史,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
到了工业社会,设计才逐渐成为一个设想的而非实现了的形式过程。
工业革命以后,设计逐渐上升到与艺术同等的地位,设计史所涉及的不仅是物的造型和装饰,更多的是对设计者在工业文化范畴中的角色进行文化历史批评,注重阐释设计的观念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唯美主义运动的起源与主要宗旨唯美主义运动是于19世纪后半叶出现在英国文学和艺术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是反维多利亚风格的一部分,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
它产生的背景大致与工艺美术运动一样,并同样致力于提升实用艺术作品的地位。
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
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该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
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该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弗·德雷塞爱德华·威廉·戈德温(E·W·Godwin,1833-1886)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 Whistler,1834-1903)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戈德温创造了一种英国人的日本风格,这种简约的形式展示了唯美主义对于纯粹的美的欣赏,而不是着眼于生产效率或节省成本。
唯美主义运动受日本设计影响,强调高品质的手工艺技术及运用抽象的、几何的形状的风格特征,可以从德雷塞设计的大量金属制品,包括茶具、烤面包架与其他餐具器皿和厨房用具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