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合成食品色素荧光光谱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33.12 KB
- 文档页数:5
食品中的合成色素检测方法Color additives are widely used to enhance the visual appeal of food products. However, some synthetic colorants may pose potential health risks if consumed in excessive amounts.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have reliable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 products.1. 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色素检测方法,基于化学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将食品样品中的色素分离开来,并利用色谱柱进行定量测定。
2.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使用气相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技术。
该方法通过食品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定量测定。
由于合成色素在气相中的特性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气相色谱法来检测和分析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3. 质谱联用技术(Mass Spectrometry, MS)质谱联用技术将质谱和色谱结合在一起,能够提供更高的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合成色素的分子质量和分子离子峰来确定其存在和浓度。
4. 光谱法(Spectroscopy)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合成色素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或散射来确定其存在和浓度。
香豆素系荧光色素的合成与荧光光谱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香豆素系荧光色素的合成与荧光光谱性能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荧光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用作生物传感器、分子探针和荧光染料等。
香豆素是一种常用的荧光染料,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因此,研究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光谱性能,对于开发新型荧光分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将采用化学合成方法,设计和合成香豆素衍生物。
合成产物将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
随后,测定这些合成物的荧光性质,例如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等。
研究预期和贡献:本课题旨在合成不同结构形式的香豆素衍生物,并比较其荧光性质差异。
根据合成产物的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等参数,评价这些香豆素衍生物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开发新型荧光分子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对于推动荧光分子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1] Zhang N, Li X, Qiao J,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bis-functionalized 2-phenylbenzothiazole derivatives with tunable emission in both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s[J]. Dyes and Pigments, 2018, 154: 1-10.[2] Huang X, Zhu H, Cui F,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series of π-conjugated indole-carbazole-triazine-based fluorescent materials for OLEDs[J]. Dyes and Pigments, 2016, 129: 51-62.[3] Yan B, Boykins R A, Jang S H, et al. Enhanced up-conversion emission of Yb3+, Er3+ co-doped La2O2S via incorporation of Na+ and Eu3+[J].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17, 184: 113-118.。
常用食品合成色素胭脂红和苋菜红的荧光光谱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合成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其中常用的胭脂红和苋菜红是两种重要的合成色素。
胭脂红是一种煤焦油制品,色泽鲜艳,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被称为“红色的食品基调”,然而过量摄入胭脂红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
苋菜红是一种天然合成色素,是从苋菜或美国柞木叶中提取的,已被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因其良好的抗氧化、防腐功能而备受关注。
荧光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的分析技术,具有检测限低、便捷、高灵敏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化学、生物等领域。
因此,通过对胭脂红和苋菜红的荧光光谱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探究其结构和性质,还可以为监管和控制食品中合成色素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望为苋菜红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支撑。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常用食品合成色素胭脂红和苋菜红的荧光光谱特性,分析其荧光光谱曲线,并通过比较两种色素的荧光光谱特性,探究其结构和性质差异,为未来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三、研究内容:1.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测定胭脂红和苋菜红的吸收光谱曲线;2. 采用荧光光谱仪测定胭脂红和苋菜红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光谱曲线;3. 对荧光光谱曲线进行分析,测定两种色素的荧光峰值、半波长等参数;4. 比较两种色素荧光光谱曲线的差异,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讨论;5.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检测食品样品中胭脂红和苋菜红含量,评估胭脂红和苋菜红在食品中的应用安全性。
四、研究方法:1. 胭脂红和苋菜红标准品的制备和质量控制:通过标准色板法制备胭脂红和苋菜红标准品,质量控制采用色度测定法;2. 吸收光谱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测定胭脂红和苋菜红的吸收光谱曲线;3. 荧光光谱测定:使用荧光光谱仪测定胭脂红和苋菜红的荧光光谱曲线,以激发波长385 nm为例测定其荧光光谱曲线;4. 数据分析:计算荧光光谱曲线中的荧光峰值、半波长等参数,并比较两种色素荧光光谱曲线的差异,分析两种色素的结构和性质;5. 食品样品检测:利用以上方法检测市售食品样品中胭脂红和苋菜红的含量,评估胭脂红和苋菜红在食品中的应用安全性。
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合成色素摘要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繁荣,我国的社会居民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加强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削减食品色素对于相关居民身体健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部门在食品检测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的运用。
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的内涵,并就该方法对食品合成色素的检测进行论述。
关键词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食品安全;合成色素引言作为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在食品生产中的运用往往能够提升食品的色彩,从而增强居民的食欲,提升食品的销售量。
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化学合成材料,食用色素的过度食用往往也会导致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并对社会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威胁。
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食品安全监测部门如何采取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进行食品合成色素[1]的检测。
1 实验分析1.1 仪器与试剂在借助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进行食品合成色素检测的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分析天平进行相关的作业。
此外,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开展,实验检验人员还需要对试剂进行科学的选择。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进行胭脂红标准储备液、日落黄标准储备液、氨-氯化铵缓冲液的配制。
在本次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溶液杂质对于实验的影响,实验人员所采用的纯净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2 实验步骤在开展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食品合成色素的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选取-1.0 mL的氨-氯化铵缓冲液放置在比色管中,并取一定量的胭脂红、日落黄标准工作液,定容至2 mL。
随后,实验人员需要将检测的激发波长控制在200~400 nm范围内,并对光谱一阶进行求导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实验人员在零交点波长处测定出另一物质(日落黄、胭脂红)的导数同步荧光值d F/dλ,最红再以d F/dλ值与所对应物质(胭脂红、口落黄)浓度绘制出标准工作曲线图。
食用合成色素日落黄和柠檬黄荧光光谱食用色素,又称食用染料或着色剂,作为最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一直被广泛用于食品生产、医药和化妆品工业。
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食用合成色素大多为含有R-N=N-R键、苯环,或氧杂蒽等结构的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可转化成致癌物质,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使用品种、数量,限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并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如苏丹红事件、农药残留、三聚氰胺奶制品等),触目惊心、举世震惊。
世界各国都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纷纷加强管理制度,积极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
目前,科研人员已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导数吸附伏安法等方法对食用合成色素进行了检测研究。
然而,在国内外,鲜有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定性表征、定量检测食用合成色素的报道。
分子荧光光谱法具有测量精确,样品量少、高分辨率等特点,能解决传统方法中,分析过程繁琐、费时且不易推广等不足,是高效、精确的分析方法,近年来在测定物质种类、含量残留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应用。
但是,食用合成色素含有多个荧光团,其荧光光谱规律较复杂,荧光相对强度与其浓度存在的非线性关系难以用偏最小二乘(PLS),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
本文采用Roper Scientific SP--2558多功能光谱测量系统对浓度为0.100mg/ml的日落黄、柠檬黄溶液的荧光光谱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发现,在波长310nm-400nm的紫外光激励下,日落黄溶液荧光光谱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70nm,荧光峰值波长为576nm,柠檬黄溶液荧光光谱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50nm,荧光峰值波长为569nm。
根据分子光谱理论,日落黄和柠檬黄能产生荧光,是因为其分子中含有=C=O、、苯环或萘环等荧光发色基团及-OH、-SO3Na等荧光助色基团,通过偶氮键连结在一起,形成足够长的共轭双键体系,电子主要以π→π*跃迁方式吸收光子,产生荧光。
食品中的合成色素检测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合成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中,以增强其色彩和吸引消费者。
然而,不合格的合成色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食品中的合成色素检测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技术种类繁多,包括物理、化学以及光谱学等多种方法。
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技术。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最常见和最常用的食品中合成色素检测技术之一。
该方法通过采用液相色谱柱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分离,再通过色谱柱内置的检测器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HPLC方法具有准确、敏感、高效、可靠等优点,适用于各类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
2. 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食品中合成色素检测技术。
该方法通过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通过气态吸附至色谱柱中,再通过色谱柱内的检测器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等特点,适用于一些对分辨率要求较高的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
3. 质谱法(MS)质谱法是一种高级的分析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
该方法通过将目标化合物通过离子化装置转化为气态或液态离子,并通过质谱仪对离子进行干涉和分析。
质谱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能够对食品中微量级别的合成色素进行检测和定量。
4. 聚焦超声波技术(FUS)聚焦超声波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食品中合成色素检测技术。
该方法通过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特性,使样品中的色素颗粒高速振动并发生损伤,进而释放出特定带电的颗粒和组分。
通过电场的引导和检测系统,可以对释放的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
聚焦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害、高效、快速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对食品样品进行非破坏性检测。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检测技术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也在不断被探索和应用于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
例如,近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都在食品科学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光谱学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一、光谱学简介光谱学是一门研究物质与光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可以通过物质对光线的吸收、散射和发射等方式得到物质本身的结构和成分信息。
常见的光谱学方法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此外,近年来还涌现了许多新兴的光谱学技术,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超分辨拉曼光谱、共振拉曼光谱等。
二、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光谱学应用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食品中的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的色素分析、添加剂检测、食品质量指标鉴定等方面,如红酒、果汁、咖啡等饮料的颜色测定。
2.红外光谱在食品中的应用红外光谱是一种分子振动光谱,可以用于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因此在食品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将样品经过处理后,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糖类、蛋白质、脂类等物质进行分析,例如蔬菜水果中的糖类含量测定、奶制品中的脂肪含量测定等。
3.拉曼光谱在食品中的应用拉曼光谱是一种分子振动光谱,可以用于非破坏性分析物质成分和结构。
近年来,拉曼光谱在食品中的应用也开始受到重视,包括对淀粉质、蛋白质、脂质、糖类等成分的分析与检测,如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水果质量检测等。
4.荧光光谱在食品中的应用荧光光谱是通过激发物质在特定波长下发生的荧光来得到物质信息的一种光谱学技术。
在食品中,荧光光谱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添加剂物质等,如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合成色素等。
三、光谱学应用案例1.测定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多酚类物质是红酒的重要成分,是影响红酒品质的因素之一。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可以测定红酒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
将所需的红酒样品经过处理后,测量吸收光谱数据,并进行计算处理,得出多酚类物质含量。
2.检测水果中糖类含量水果中的糖类含量是影响水果口感和甜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水果中的糖类进行分析。
将水果经过处理后,进行样品的光谱测试,得到糖类含量的具体数据与信息。
3.检测奶制品中的脂肪含量奶制品中的脂肪含量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29卷,第9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 129,No 19,pp2518225222009年9月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September ,2009 常用合成食品色素荧光光谱研究陈国庆,吴亚敏,王 俊,朱 拓3,高淑梅江南大学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摘 要 分析合成食品色素的分子结构特点,根据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理论上推断合成食品色素是荧光物质。
应用SP 22558多功能光谱测量系统,测得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等五种最常用的合成食品色素标准溶液的三维荧光光谱。
结果表明,胭脂红在波长330~430nm 的光激发下,产生较强荧光,荧光峰值波长为621nm ,最佳激发波长为376nm ;苋菜红在波长300~440nm 的光激发下,产生较强荧光,荧光峰值波长为643nm ,最佳激发波长为370nm ;柠檬黄在波长280~380nm 的光激发下,产生很强荧光,荧光峰值波长为565nm ,最佳激发波长为315nm ;日落黄在波长310~410nm 的光激发下,产生较强荧光,荧光峰值波长为592nm ,最佳激发波长为348nm ;亮蓝在波长320~390nm 的光激发下,产生较强荧光,荧光峰值波长为456nm ,最佳激发波长为350nm 。
进而对这五种合成食品色素的荧光光谱进行了分析讨论。
结果可为食品色素检测和食品安全提供帮助。
关键词 合成食品色素;荧光光谱;分子结构;食品安全中图分类号:O65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964/j 1issn 1100020593(2009)0922518205 收稿日期:2008205206,修订日期:200820820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项目(X08B 2088Z ,J H08218),教育部项目(200802950005)和国家“863”项目(2007AA10Z353)资助 作者简介:陈国庆,1964年生,江南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e 2mail :cgq2098@1631com3通讯联系人 e 2mail :tzhu @jiangnan 1edu 1cn引 言 食品色素是以调节食品色泽为目的的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又称食用染料或着色剂。
一直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及医药和化妆品生产。
食品色素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种,其中,人工合成色素因色泽鲜艳、着色力强、稳定性好、价格低廉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
而合成食品色素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而成,大多为含有R —N N —R ′键、苯环或氧杂蒽结构化合物。
许多合成色素有一定毒性,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品种、范围和数量,限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
有些色素长期低剂量摄入,也存在致畸、致癌的可能性。
更不用说一些不法分子,在利欲驱使下,突破允许使用品种、范围和数量,滥用、重剂量使用色素,更使食品安全面临挑战[1]。
近几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如苏丹红事件等),世界各国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纷纷加大监管力度,有关食品色素的毒性及使用安全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都对食品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安全性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食品色素的毒性与安全性的研究、评估和监督已形成国际化趋势。
其中,关键的问题是食品色素的高效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前处理的分离提取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 C )、薄层色谱法(TL C )、纸上层析法、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和微柱法等[228],这些方法或耗时不经济,或准确度、灵敏度有限。
近几年也有学者测量了个别色素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9212],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尚未对食品色素作过光谱方面的系统研究,至今未见运用紫外激励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对食品色素系统地进行定性表征和定量检测的报道。
本文在总结荧光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的规律性基础上,分析常用合成食品色素的分子结构特点,判定合成食品色素是荧光物质,进而对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五种常用合成食品色素的荧光光谱进行了实验检测和特性分析。
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高选择性的特点,在分析、检测中有着广泛应用[13]。
应用荧光光谱分析进行食品色素检测,可提高检测水平,为食品工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帮助。
例如,在进行食品色素毒理学检测时,可利用荧光光谱分析进行灵敏准确的残留量检测,以确定其是否可用;通过实验测定各食品色素的荧光光谱,构建食品色素的光谱指纹图谱,通过分析、量化各荧光光谱的特征,建立荧光光谱特征数据档案。
在此基础上,可建成食品色素智能鉴别系统,实现智能化检测、鉴定、识别等;根据荧光相对强度灵敏地检测出剂量大小,确定是否安全等。
而且,实际使用中仅使用单一色素的情况比较少,大多使用复合色素,荧光光谱技术更能发挥出优势。
另外,合成色素的毒性被认为可能与其大多为偶氮化合物,在强还原剂作用下,偶氮键发生断裂,生成胺基化合物有关,更详细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利用荧光光谱作为表征技术,研究食品色素的分子结构及其在受热、光照、p H 值变化、氧化等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产生毒性的机理,对安全使用食品色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1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作为一种光致发光现象,荧光的产生取决于物质的分子结构:必须具有吸收光量子的机构和有一定的荧光量子效率。
通常的荧光光谱属于分子光谱,由于分子能级的复杂性,荧光光谱规律也较复杂。
经过多年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荧光的产生及其特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具有一些普遍规律[14]。
(1)强荧光物质的分子多具有共轭双键(π键)结构,且共轭体系越大,离域π电子越容易被激发,越容易产生荧光。
大部分能产生荧光的有机物都多具有芳环或杂环,芳环越大,荧光峰值波长越红移,荧光强度也较强。
而且,相同共轭环数的芳族化合物,具有线性环结构的荧光较强且峰值波长长。
(2)强荧光物质的分子大多具有平面结构,且有一定的刚性。
分子共平面性越大,即π电子的共轭度越大,荧光量子效率越高,故具有平面结构和稠环结构的分子有利于发射荧光。
同时,若分子结构具有刚性,就不致发生形变而保持大的平面结构,即保持了大的π电子共轭度。
而且,刚性的增加还可以降低内转换速率,减少系间跨越及碰撞去活化等无辐射过程的概率,从而增加荧光强度。
2 合成食品色素分子结构 合成色素种类很多,各国允许用于食品的品种有所不同,我国现今准许使用的合成食品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诱惑红、赤藓红、酸性红、靛蓝、和新红等十种,最常用的是前五种,其化学结构如图1。
Fig 11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synthetic food colors9152第9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合成食品色素分子都有苯环或萘环等芳环或杂环,具有刚性平面结构和共轭双键体系,并含有C O ,CN等荧光发色基团及—O H 等荧光助色基团,能产生荧光。
3 常用合成食品色素荧光光谱实验 利用美国Roper Scientific 公司SP 22558多功能光谱测量系统,对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等五种最常用的合成食品色素标准溶液的荧光光谱进行了实验测量,实验在20℃温度下进行,测得三维等角和等高线荧光光谱图如图2所示。
实验测得,在紫外光和短波长紫光激发下,这些食品色素能产生较强的荧光,荧光光谱特性如表1。
表中,有效激发波长指能产生明显荧光的激发光波长,最佳激发波长指产生荧光相对强度最大的激发光波长。
Fig 12 Three 2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synthetic food colors025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29卷T able 1 Fluorescent characteristic of synthetic food colors 试样有效激发波长范围/nm最佳激发波长/nm荧光峰值波长/nm胭脂红330~430376621苋菜红300~440370643柠檬黄280~380315565日落黄310~410348592亮蓝320~3903504564 分析与讨论 (1)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等合成食品色素的分子中存在羟基、芳环等吸光基团,当以波长400nm左右的光照射时,π电子吸收光子发生π→π3跃迁,从基态S 0跃迁到第一激发态S 1,并经过振动弛豫降至S 1的最低振转能级,由此向基态跃迁时发射出光子,即产生荧光。
由图2可知,随着激发波长的改变,荧光相对强度发生变化,但峰值波长基本不变,符合荧光光谱的一般规律。
(2)吸收光子是辐射荧光的前提条件,分子的每个电子态均含有丰富的振转能级,即电子态有一定的能量范围,因此能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子,波长范围与电子态能量范围相应,而荧光通常是由S 1态的最低振转能级向S 0态跃迁时产生的,故荧光的斯托克斯位移与电子态的能量范围对应,所以,斯托克斯位移与有效激发光波长范围相对应。
由表1数据可算出,苋菜红的有效激发波长范围最大,为140nm ,其荧光峰值波长与最佳激发波长间的斯托克斯位移为273nm 也是最大;亮蓝的有效激发波长范围为70nm 最小,其斯托克斯位移为106nm 也是最小,而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的有效激发波长范围均约为100nm ,它们的斯托克斯位移为245nm 左右,基本相同。
(3)由图1、图2和表1可知,不同的合成食品色素因分子结构不同,最佳激发波长,荧光峰值波长等特征值明显不同,即便是胭脂红与苋菜红为同分异构体,一个—SO 3Na 基的位置不同,导致其能级结构产生差异,荧光光谱不同,这两者的荧光特性的具体比较及机理,我们正在研究中。
5 结 论 分析荧光产生条件,根据合成食品色素的分子结构特点,可知它们是荧光物质。
实验得到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五种常用合成食品色素在紫外光激励下均能产生较强的荧光,且测得的荧光光谱特征明确,光谱特性与其分子结构特点对应。
理论和实验都表明,可以将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合成食品色素检测,发挥其优点,提高食品色素检测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1] YU Li 2qing ,PEN G Shu 2jin (于立青,彭蜀晋).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化学教育),2005,26(6):3.[2] WAN G Hong 2mei ,GUO Wei ,WAN G Ji 2peng ,et al (王红梅,郭 伟,王继鹏,等).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6):106.[3] Y oshioka N ,Ichihashi K.Talanta ,2008,74(5):1408.[4] Fernando G H ,Francisco G C ,Josefa E.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5,1078(1):83.[5] Panagiotis A ,Per J R S ,Charlotta T.Food Chemistry ,2008,109(1):219.[6] Mohsen K Z ,Soleyman F K.Microchimica Acta ,2005,150(1):77.[7] Kuo K L ,Huang H Y ,Hsieh Y Z.Chromatographia ,1998,47(5):249.[8] Ruiz T P ,Lozano C M ,Sanz A ,et al.Chromatographia ,1998,48(3):263.[9] Rauf M A ,Akhter Z ,Kanwal S.Dyes and Pigment s ,2005,67(1):77.[10] Astanov S ,Prishchepov A S ,Prokopenko S G.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1999,66(4):632.[11] GE Er 2ning ,ZHAN G Y i (葛尔宁,张 毅).Journal of Zhejiang College of TCM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7,29(6):85.[12] XIA Dun 2ling ,REN Xiao 2lin ,L I Yan 2li ,et al (夏敦岭,任小林,李演利,等).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 2occidentalis Sinica (西北农业学报),2006,15(6):144.[13] YAN G Ce ,ZHON G Ning 2ning ,SHI Yu 2lei ,et al (杨 策,钟宁宁,师玉雷,等).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1):174.[14] XU Jin 2gou ,WAN G Zun 2ben (许金钩,王尊本).Fluorimetry (荧光分析法).Beijing :Science Press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52第9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25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29卷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Study of Synthetic Food ColorsCH EN Guo2qing,WU Ya2min,WAN G J un,ZHU Tuo3,GAO Shu2meiSchool of Science,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synthetic food colors molecu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2 lar structure,and through analyzing,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synthetic food colors is fluorescent material.By using SP22558 multif unctional spectral measuring system,the three2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ponceau4R,amaranth,tartrazine,sun2 set yellow and brilliant blue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onceau4R excited by light at the wavelength of3302430nm can generate a strong fluorescence at the621nm peak wavelength with its best excitation wavelength being376nm,amaranth excited by light at the wavelength of3002440nm can generate a strong fluorescence at the643nm peak wavelength with its best excitation wavelength being370nm,tartrazine excited by light at the wavelength of2802380nm can generate a strong fluores2 cence at the565nm peak wavelength with its best excitation wavelength being315nm,sunset yellow excited by light with wave2 length of3102410nm can generate a strong fluorescence at the592nm peak wavelength with its best excitation wavelength being 348nm,and brilliant blue excited by light at the wavelength of3202390nm can generate a strong fluorescence at the456nm peak wavelength with its best excitation wavelength being350nm.Moreover,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the five kinds of synthetic food colors were discussed.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helps for testing of food colors and food safety.K eyw ords Synthetic food colors;Fluorescence spectra;Molecular structure;Food safety(Received May6,2008;accepted Aug.8,2008) 3Corresponding author。